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20)
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20)
1. 瘧寒熱
治瘧方。百草霜、黃丹等分,細研,每服二錢匕,於發日虛心水調服,不止,連兩服,愈。
治瘧用蒜,不拘多少,研極爛,以黃丹少許聚為度,丸如雞頭大,候乾。每服一丸,新汲水下,面東服至妙。
〔垣〕治瘧疾。
大蒜(一顆,分開片)
上一片,內入巴豆肉一粒,輕紙裹煨熟,去巴豆,研入黃丹為丸,如雞頭大。每服一丸。先發寒,用桃枝七寸東向者,煎湯,發日五更面北服。如發熱,用冷水送下。未全好,次發又可進一服,除根。
上黃丹劫痰例輕劑也。
〔《易簡》〕,七寶湯
常山,陳皮,青皮,檳榔,草果,甘草(炙),厚朴(等分)
上㕮咀,每服半兩,水酒各一盞,煎六分,當發日侵晨服之。此服有常山,必須吐而愈。或當日大作,俗謂鬥藥是也。虛怯人及脾胃寒者不宜服。
上此劫痰例重劑也,虛人慎之,或補後用之。
〔《局方》〕,克效飲子
龍腦,麝香,定粉(各研,半兩),荷葉(焙),綠豆末,甘草(炙。各五兩),硃砂(二兩,研丸),信(醋炙,二錢半),金箔(二十五片,為衣)
上為末,煉蜜搜和,每兩作二十丸,無名異為衣。每服一二丸,溫水磨。連日發者,未發前服之。間日者,不發夜服之。隔數日發者,前一日夜服之。
〔河〕,辟邪丹,治嵐瘴鬼瘧,並日頻日。
綠豆,雄黑豆(各四十九粒),信(半錢,另研),黃丹(一錢),硃砂(二錢)
上為末,同入乳缽內,滴水為丸。分作三十粒,每服一粒,用東南桃心取七枚,研汁,井花水早晨日欲出不出時,向日吞之。
上信砒劫痰,為至峻之劑,虛人切忌之。
運氣,瘧疾有二:
一曰火熱。經云:歲火太過,炎暑流行,金肺受邪,民病瘧少氣。又云:火太過曰赫羲,其病笑瘧狂妄。又云:火鬱之發,民病溫瘧。又云:少陽司天,火淫所勝,民病發熱惡寒而瘧。又云:少陽之復,發而為瘧。又云:少陽司天之政,民病寒熱瘧。治以寒劑是也。
二曰寒濕。經云:陽明司天,為四之氣,病瘧,寒之候是也。
〔河〕,斷瘧如聖散
砒(一錢),蜘蛛(大者,三個),雄黑豆(四十九粒)
上為末,滴水為丸,如雞頭大。如來日發,於今晚夜北斗下先獻過,次早以紙裹,於耳內札一丸,立愈如神。一粒可救二人。
〔《素》〕帝曰:夫經言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,今熱為有餘,寒為不足。夫瘧者之寒,湯火不能溫也,及其熱,冰水不能寒也,此皆有餘不足之類,當此之時,良工不能止,必須其自衰乃刺之,其故何也?願聞其說。岐伯曰:經言無刺熇熇之熱,無刺渾渾之脈,(王注曰:渾渾謂脈無端緒。
)無刺漉漉之汗,故為其病逆,未可治也。夫瘧之始發也,陽氣並於陰,當是之時,陽虛而陰盛,外無氣,故先寒慄也。陰氣逆極,則復出之陽,陽與陰復並於外,則陰虛而陽實,故先熱而渴。夫瘧氣者,並於陽則陽勝,並於陰則陰勝,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。瘧者,風寒之氣不常也,病極則復至,病之發也,如火之熱,如風雨不可當也。
白話文:
瘧寒熱
治療瘧疾的處方:百草霜、黃丹等量混合,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二錢(約一克),在發病當天,空腹用清水送服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可以連續服用兩次,就能痊癒。
另一種治療瘧疾的方法是用大蒜,數量不限,研磨成糊狀,加入少許黃丹(比例以能成丸為準),製成雞蛋大小的藥丸,晾乾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新汲取的水送服,面向東方服用效果最佳。
治療瘧疾的另一個方法:
取一瓣大蒜,分成幾片,取一片,放入一粒巴豆仁,用薄紙包好煨熟,取出巴豆,將蒜泥與黃丹研磨成雞蛋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丸。如果先發冷,則用七寸長、向東生長的桃樹枝煎水,在發病的五更(凌晨五點左右),面向北方服用。如果先發熱,則用冷水送服。如果病情沒有完全好轉,下次發病時可以再服用一丸,直到根治。
上述黃丹屬於輕劑,用於化痰。
七寶湯(出自《易簡》)
常山、陳皮、青皮、檳榔、草果、炙甘草、厚朴等量混合。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半兩,用等量的水和酒煎煮至六分(約三分之二),在發病當天清晨服用。此方含有常山,服用後必須嘔吐才能痊癒。如果當天病情加重,俗稱“鬥藥”。體虛的人以及脾胃虛寒的人不宜服用。
此方屬於重劑,用於化痰,體虛者應謹慎使用,或在調補身體後再服用。
克效飲子(出自《局方》)
龍腦、麝香、定粉(各研磨成半兩),焙過的荷葉、綠豆末、炙甘草(各五兩),研磨成粉末的硃砂(二兩),醋炙過的信石(二錢半),金箔(二十五片,作藥丸外衣)。
將以上藥物混合研磨,用煉蜜調和,每兩藥粉製成二十丸,以無名異(一種藥材)作為藥丸外衣。每次服用一到兩丸,溫水送服。連續發病者,要在發病前服用;間日發者,在不發病的夜晚服用;隔數日發病者,則在前一天晚上服用。
辟邪丹(出自《河間》),治療瘴氣、鬼瘧,以及每天都發病的瘧疾。
綠豆、雄黑豆(各四十九粒)、信石(半錢,另研磨)、黃丹(一錢)、硃砂(二錢)。
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,加水製成藥丸,分成三十粒。每次服用一粒,用東南方向生長的桃樹樹心七枚研磨成汁,用井水(或潔淨的泉水)在早晨太陽將要升起但還未升起時,面向太陽服用。
信石(砒霜)屬於峻猛的化痰藥,體虛者絕對禁止服用。
瘧疾的兩種情況:
一、火熱型:經書記載:年份火氣過盛,炎熱流行,金肺受邪,人們容易患上氣虛的瘧疾。又說:火氣過盛稱為赫羲,其病症是狂笑、瘧疾、神志錯亂。又說:火鬱積而發病,則患溫瘧。又說:少陽主事,火氣過盛,則患發熱惡寒的瘧疾。又說:少陽氣復,則發為瘧疾。又說:少陽主事,則患寒熱瘧疾。治療要用寒涼的藥物。
二、寒濕型:經書記載:陽明主事,為四季之氣,患瘧疾,則為寒邪的徵兆。
斷瘧如聖散(出自《河間》)
砒霜(一錢)、大蜘蛛(三個)、雄黑豆(四十九粒)。
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,加水製成雞蛋大小的藥丸。如果預計第二天要發病,則在當天晚上北斗星下先祭拜,然後第二天早上用紙包好,將藥丸塞入耳中,藥效如神,很快痊癒。一粒藥丸可以救治兩個人。
《素問》記載:黃帝說:經書上說,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。現在熱證是有餘,寒證是不足。瘧疾患者,發冷時,湯火都無法取暖;發熱時,冰水都無法降溫,這都是有餘不足的情況。此時,即使是最好的醫生也無法立即治癒,必須等到病情自行減輕才能治療,這是為什麼呢?我想聽聽你的解釋。岐伯說:經書上說,不要針刺灼熱的部位,不要針刺脈象渾濁的部位(王注:渾濁是指脈象沒有規律),不要針刺汗出過多的部位,因為這些情況都是逆反的病理變化,還不能治療。瘧疾剛開始發病時,陽氣與陰氣相搏,此時陽氣虛弱,陰氣盛,體表沒有陽氣,所以先發冷。陰氣逆反到極點,則陽氣重新外發,陽氣與陰氣再次交戰,則陰氣虛弱,陽氣旺盛,所以先發熱且口渴。瘧疾之氣,與陽氣相搏則陽氣旺盛,與陰氣相搏則陰氣旺盛,陰氣盛則發冷,陽氣盛則發熱。瘧疾是風寒之邪不正之氣所致,病情嚴重時會再次發作,病情發作時,如同火熱,如同風雨,不可抵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