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11)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11)
1. 黃汗
黃汗,汗出染衣,黃如柏汁是也。
〔仲〕問曰:黃汗之為病,身體腫,發熱,汗出而渴,狀如風水,汗沾衣,色正黃如柏汁,脈沉,何從得之?師曰:以汗出時入水中浴,水從汗孔入得之,宜,耆芍桂酒湯,主之。
黃耆,白芍藥(各五兩),桂枝(三兩),
上三味,以苦酒一升,水七升相和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。初發當心煩、服至六七日乃解。若心煩不止者,以苦酒阻故也。(一方用好酒代苦酒。)
黃汗之病,兩脛自冷,假令發熱,此屬歷節。食已汗出,又身常暮盜汗出者,此勞氣也。若汗出已反熱者,久久其身必甲錯。若發熱不止者,必生惡瘡。若身重,汗出已輒輕者,久久身必瞤。又胸前痛,腰上有汗,腰下無汗,腰臗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狀,劇者不能食,身疼重,煩躁,小便不利者,此為黃汗,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(方見本門表疸下。)
脈浮而洪,浮則為風,洪則為氣。風氣相搏,風強則為隱疹,身體為癢,癢為泄風,久為痂癩;氣強則為水,難以俯仰。風氣相擊,身體洪腫,汗出乃愈。惡風則虛,此為風水;不惡風者,小便通利,上焦有寒,其口多涎,此為黃汗。
白話文:
【黃汗】
黃汗這種病症,其特徵是汗水流出會染黃衣物,顏色就像柏樹汁液那樣的黃色。
仲景問:黃汗這種疾病,患者身體會出現浮腫,伴隨發熱及口渴,看起來與風水症狀相似,但汗水沾到衣物後會留下黃色的痕跡,就像是柏樹汁滴落一樣,且脈象顯示下沉,這是怎麼得來的呢?老師回答說:這是因為患者在出汗時進入水中沐浴,使得水分藉由汗孔進入體內所導致的。對於這種情況,適合使用耆芍桂酒湯來治療。
藥方如下:黃耆、白芍藥各五兩,桂枝三兩。將這三種藥材混合,加入一升苦酒以及七升水一起熬煮,煮到剩三升時,分三次溫服。剛開始服用可能會感到心煩,但到了第六或第七天就會開始改善。如果心煩的感覺持續不止,可能是苦酒阻礙了治療效果。(另外有一個藥方是用好酒代替苦酒。)
對於黃汗病患來說,雙腿會自然感到冰冷。即使偶爾會發熱,這也是屬於歷節症狀。在吃完飯後就開始流汗,或是經常在晚上不知不覺地流汗,這都是勞力過度造成的。如果汗出後反而感覺身體發熱,長時間下來皮膚一定會變得粗糙。如果發熱的情況一直沒有停止,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皮膚潰爛。如果患者感到身體沉重,但在汗出後感到輕鬆,長久下來身體可能會產生抽搐。此外,患者可能還會有胸前疼痛、腰部上方出汗但下方不出汗、腰部肌肉鬆弛且疼痛、皮膚下似乎有東西在蠕動的感覺,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飲食,全身疼痛、煩躁不安,且小便不順暢,這些都是黃汗的症狀,可使用桂枝加黃耆湯來治療。(藥方詳見本書門表疸下。)
脈象顯示浮動且洪大,浮動代表風邪,洪大則表示氣血旺盛。風邪與氣血相互作用,如果風邪較強,可能會導致皮膚出現紅疹,身體瘙癢,長期下來可能會變成皮膚乾燥脫屑;如果氣血較強,則可能會導致水腫,使患者難以活動。風邪與氣血互相衝擊,會導致身體浮腫,只有等到汗水流出才會有所緩解。如果患者對風邪敏感,這通常表示身體虛弱,這是風水的表現;如果不懼怕風邪,小便順暢,上半身卻有寒氣,且口中有大量唾液,這就是黃汗的症狀。
2. 目黃
經云:目黃者,曰黃疸。然亦有目黃而身不黃者,故宜另立篇門。
風氣自陽明入胃,循脈而上至目眥,其人肥,風氣不得外泄,則為熱中而目黃。(全文見諸風條。)
〔河〕,青龍散,治風氣傳化,腹內疼結而目黃,風氣不得泄,為熱中煩渴引飲。
地黃,威靈仙,防風,荊芥穗,何首烏(去黑皮,米泔浸一宿,竹刀切。各二兩),
上為末。每日三服,食後沸湯調下一錢。
〔《類》〕治黃疸,目黃不除。用瓜丁為細末,如豆大,納鼻中,令病人深吸,取鼻中黃水出,愈。
針灸,目黃有五法:
其一取心。經云:心少陰之脈,所生病者,目黃脅痛云云。
其二取心主。經云:心主手厥陰之脈,是動則病面赤目黃云云
其三取小腸。經云:小腸手太陽之脈,所生病者,耳聾面黃云云。
其四取大腸。經云:大腸手陽明之脈,所生病者,目黃口苦云云。
其五取膀胱。經云:膀胱足太陽之脈,所生病者,目黃淚出雲云。
以上五法,並視盛虛寒熱陷下取之。
白話文:
【目黃】
古籍提到,眼睛出現黃色的情況,被稱作黃疸。然而,也有眼睛發黃但身體其他部位未變黃的情況,因此我們應該單獨對這種情況進行討論。
當風氣從陽明進入胃部,沿著脈絡上升到眼睛,如果這個人體型較胖,風氣無法順利排出體外,就會在體內轉化為熱氣,導致眼睛發黃。
(此段完整解釋請參閱風氣相關條目)
根據《河間》中的青龍散,可以治療因風氣傳導失常,導致腹部疼痛、眼睛發黃,以及風氣無法排泄,進而在體內產生熱氣,引起煩躁和口渴想喝水的情況。
所需藥材包括地黃、威靈仙、防風、荊芥穗、何首烏(去皮,米泔水中浸泡一夜,再用竹刀切開,各需二兩)。
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天分三次服用,每次飯後用熱水沖泡一錢服用。
根據《類》的記載,若患有黃疸,眼睛黃色無法消退,可使用瓜丁研磨成細末,捏取豆子大小,放入鼻孔中,讓患者深呼吸,使鼻中的黃色液體排出,病情即可痊癒。
針灸治療目黃有五種方法:
第一,針對心臟。古籍指出,心臟的少陰脈絡,若發生問題,會引發眼睛黃色、側胸疼痛等症狀。
第二,針對心包。古籍表示,心包的手厥陰脈絡,若出現異常,會導致臉色紅潤、眼睛發黃等症狀。
第三,針對小腸。古籍說明,小腸的手太陽脈絡,若出問題,會導致聽力下降、臉色發黃等症狀。
第四,針對大腸。古籍講述,大腸的手陽明脈絡,若發生問題,會導致眼睛發黃、口苦等症狀。
第五,針對膀胱。古籍記載,膀胱的足太陽脈絡,若出現問題,會導致眼睛發黃、淚流不止等症狀。
以上五種方法,應根據病情的實虛、寒熱程度及局部凹陷情況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。
3. 黑疸
黃疸久久變為黑疸,身黃額黑,或身面俱黃是也。若身不黃,口面黑,於章門主之。(《針灸經》云:神門亦治疸。)
〔仲〕酒疸下之,久久變為黑疸,目青面黑,心中如啖蒜虀狀,大便正黑,皮膚爪之不仁,其脈浮弱,雖黑微黃,故知之。黃家,日晡時發熱,而反惡寒,此為女勞得之。膀胱急,少腹滿,一身盡黃,額上黑,足下熱,因作黑疸。其腹脹如水狀,大便黑,或時溏,此女勞之病,非水也。腹滿者,難治。硝石散,主之。
硝石,礬石(燒。各等分),
上為細末,勻和。以大麥面粥調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病隨大小便下,小便去黃,大便去黑,是其候也。
〔《聖》〕治黑疸多死,宜急治。用土瓜根一斤,搗碎絞汁六合,頓服。當有黃水隨小便出,更服之。
面痝然浮腫,脊痛不能正立,其色炲黑,多汗惡風者,屬風。(治見諸風門。)
白話文:
[黑疸]
如果黃疸長時間未能康復,可能會轉變成黑疸,這時候身體會呈現黃色,額頭會變黑,或者身體和臉部都呈現黃色。還有一種情況,身體不黃,但是口和臉部變黑,這種情況主要在章門穴進行治療。(《針灸經》記載:神門穴也能治療黃疸。)
[仲]如果因為飲酒過度導致的黃疸,並且接受錯誤的治療,長時間後可能會轉變為黑疸,眼睛會呈現青色,臉部會變黑,感覺心臟像吃了大蒜一樣。大便顏色會變黑,皮膚和指甲會失去感覺,脈搏會顯得浮弱,即使皮膚呈黑色但微帶黃色,因此可以辨識出病症。黃疸患者,傍晚時分會發熱,但反而怕冷,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的。膀胱會緊繃,小腹會脹滿,全身會變黃,額頭會變黑,腳底會發熱,進而形成黑疸。腹部會像有水一樣脹大,大便顏色會變黑,有時候會拉肚子,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的疾病,而不是因為水腫。如果腹部脹滿,治療會比較困難。硝石散可以治療此症。
硝石、礬石(燒過的,等量)
以上兩種藥材磨成細粉,均勻混合。用大麥麵粥調和藥粉,一次服用一立方厘米,一天三次。病狀會隨著大小便排出,小便會去除黃色,大便會去除黑色,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。
[《聖》] 黑疸大多數情況下會致命,應該立即治療。可以用一斤的土瓜根,搗碎後榨汁六合,一次喝完。會有黃色的水隨著小便排出,再繼續服用。
面部會突然浮腫,脊背疼痛無法直立,皮膚顏色會變暗黑,多汗且怕風,這是風邪所致。(治療方式請參考風邪相關條目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