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2)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2)
1. 胎前傷食
〔《本》〕治婦人有孕傷食,宜服,木香丸,。
木香(二錢),三稜,白茯苓,人參(各三錢),
上為末,麵糊丸。每服三十丸,熟湯下。
治妊娠氣不和調,飲食少味,宜服,白朮散,。
白朮,紫蘇(各一兩),白芷,人參,訶子皮,川芎,青皮(各半兩),甘草(一錢),
白話文:
《本草》記載,孕婦傷食,宜服用木香丸。藥方為木香二錢、三稜、白茯苓、人參各三錢,研末,用麵糊做成丸子。每次服三十丸,用熱湯送服。
另外,孕婦妊娠氣不和,飲食清淡,宜服用白朮散。藥方為白朮、紫蘇各一兩,白芷、人參、訶子皮、川芎、青皮各半兩,甘草一錢。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三片,煎至七分,不拘時溫服。妊娠傷食,又當於前條傷飲食之輕劑參酌用之。
經云: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又云: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。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若妊婦飲食不節,生冷毒物恣意食啖,致脾胃之疾。故妊娠傷食,難得藥效,惟此二方穩便。
白話文:
藥方使用時,每次取兩錢藥材,加一杯水和三片薑,煎煮至藥汁剩下七分,不限時間溫熱服用。若懷孕期間傷食,可參考前一個方子中的輕劑,根據情況調整藥量使用。
古籍記載:「飲食過度,腸胃就會受損。」又說:「陰氣的來源,本就來自五味。五臟陰氣的虧損,也因五味所傷。」若孕婦飲食不節制,食用生冷毒物,就會導致脾胃疾病。因此懷孕期間傷食,藥效不易奏效,這兩個方子比較穩定有效。
2. 百病皆生於痰
〔仲〕有痰飲,有懸飲,有溢飲,有支飲。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,謂之痰飲。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。(又云:心下有痰飲者,苓桂甘術湯主之。)飲後水流在脅下,咳唾引痛,謂之懸飲。病懸飲者,十棗湯主之。(方見傷寒。)留飲者,脅下痛引缺盆,咳嗽則轉甚。
胸中有留飲,其人短氣而渴,四肢歷節疼,脈沉者有留飲。飲水流行,歸於四肢,當汗出而不汗出,身體疼重,謂之溢飲。病溢飲者,當發其汗,大青龍湯、小青龍湯主之。(二方並見傷寒)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,其形如腫,謂之支飲。人咳數年,其脈弱者可治;實大數者死。
白話文:
仲景医书中提到几种不同的水饮病症,分别为痰饮、悬饮、溢饮和支饮。痰饮患者原本体壮,现今消瘦,水流入肠间,发出淅沥声响。治疗痰饮需用温热药物调理。心下有痰饮者,可用苓桂甘术汤治疗。悬饮患者饮水后,水流至胁下,咳嗽或吐口水会引起疼痛。治疗悬饮可用十枣汤。留饮患者胁下疼痛,痛感蔓延至锁骨,咳嗽时疼痛加剧。胸中有留饮者,患者呼吸短促,口渴,四肢关节疼痛,脉沉,可确诊为留饮。溢饮患者水饮流至四肢,应该出汗却无法出汗,身体沉重。治疗溢饮需发汗,可用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。支饮患者咳嗽逆气,呼吸短促,无法平卧,形体肿胀。患者咳嗽多年,脉象虚弱者可治,脉象实大者则难以治愈。
其脈數者,必苦冒眩,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,治屬飲家。支飲亦喘而不能臥,加短氣,其脈平也。水在心,心下堅築短氣,惡水不欲飲。水在肺,吐涎沫,欲飲水。水在脾,少氣身重。水在肝,脅下支滿,嚏而痛。水在腎,心下悸。
嘔吐是水飲在心脅。仲景云:嘔吐,心下痞者,胸中有水,宜半夏茯苓湯主之。又云:嘔家本渴,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,小半夏湯主之。又云:先渴卻嘔者,水停心下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羅謙甫云:痰飲為患,或嘔吐噁心,或頭眩心悸,或半身不快,或為寒熱,並二陳湯主之。
白話文:
脈搏跳動頻繁的人,通常會感到頭昏眼花,這是因為他們體內有痰飲積聚在胸腔,屬於痰飲症。痰飲患者也會喘不過氣來,無法平躺,呼吸急促,脈象平穩。如果水停留在心臟,會造成心窩處堅硬、呼吸短促,不愛喝水。如果水停留在肺部,會吐出泡沫狀唾液,渴望喝水。如果水停留在脾臟,會感到氣短、身體沉重。如果水停留在肝臟,會感到脅肋處脹滿,打噴嚏時會感到疼痛。如果水停留在腎臟,會出現心悸。
嘔吐是由於痰飲積聚在心胸部位。張仲景說:嘔吐且心窩處堵塞,說明胸腔中有水,可以用半夏茯苓湯治療。他又說:嘔吐的人原本口渴,現在反而不渴,說明心窩處有痰飲積聚,可以用小半夏湯治療。他又說:先感到口渴,後來才出現嘔吐,說明水停留在心窩處,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。羅謙甫說:痰飲導致的疾病,可能出現嘔吐、噁心、頭昏眼花、心悸、半身不適、寒熱等症狀,可以用二陳湯治療。
(方見丹溪痰門。)眩悸是飲。仲景云:卒嘔吐,心下痞,眩悸者,膈間有水,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(方見嘔吐。)又云:瘦人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癲眩者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(方見嘔吐。)又云:胸滿目眩者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(方見短氣。)又云: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澤瀉湯主之。
(方見眩門。)
〔仲〕膈上病痰,滿喘咳吐,發則寒熱背痛腰疼,目泣自出,其人振振身瞤劇,必有伏飲。(治見振條。)脈大心下有留飲,其人背寒冷。病人臂不時疼痛,其脈沉細,非風也,必有飲在上焦。其脈虛者為微勞,營衛氣不和故也,久久自瘥。(脈虛,茯苓丸;不虛,控涎丹。
白話文:
眩暈心悸是因為體內積聚了水飲。張仲景說,突然嘔吐、心口悶脹、眩暈心悸的人,是膈膜之間有水飲積聚,可以用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。他也說,瘦弱的人臍下心悸,吐口水並伴隨癲癇眩暈,也是水飲所致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此外,胸悶目眩可以用苓桂朮甘湯治療,心口有水飲,患者感到頭昏眼花,可以用澤瀉湯治療。
張仲景也提到,膈膜上積痰,患者胸悶喘不過氣,咳嗽痰多,發病時會伴隨寒熱、背痛腰痛,眼睛流淚,身體顫抖,肢體抽搐,這是因為體內有水飲積聚。脈象洪大,心口有水飲停滯,患者背部發涼,手臂不時疼痛,脈象沉細,這不是風邪所致,一定是水飲停留在上焦。脈象虛弱的人是因為勞累过度,營氣衛氣不和,時間久了會自行痊癒。脈象虛弱的患者可以服用茯苓丸,脈象不虛的患者可以服用控涎丹。
)胸滿是飲。仲景云:支飲胸滿者,厚朴大黃湯主之。(方見脹滿。)又云: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(方見短氣。)
渴燥,是水飲在腸胃所生。仲景云:渴而小便不利,宜五苓散主之。又云:先渴卻嘔者,為水停心下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又云:腹滿口舌乾燥,此腸間有水氣,防椒藶黃丸主之。但因水所在之處不同,而所兼之症不一也。
自利有飲,故丹溪治久痢皆吐之,去膠痰自愈。又仲景云:病者脈伏,其人慾自利,利反快,雖利心下續堅滿,此為留飲欲去故也,甘遂半夏湯主之。(方見泄瀉。)又云: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利者,此為水氣,宜用真武湯去芍藥加乾薑主之。久病傷寒表不解,嘔咳自利者,此為水氣,宜服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芫花主之。
白話文:
胸部滿悶,是水飲停滯所致。張仲景說,因水飲停滯導致胸部滿悶的,可以用厚朴大黃湯治療。(方劑可參考脹滿篇。)他又說,如果心下有痰飲,胸脅部脹滿,頭昏眼花,可以用苓桂朮甘湯治療。(方劑可參考短氣篇。)
口渴乾燥,是水飲停留在腸胃所導致。張仲景說,口渴但小便不利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。他又說,先口渴後嘔吐,是水飲停滯在心下,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。他又說,肚子脹滿,口舌乾燥,是腸胃中有水氣,可以用防椒藶黃丸治療。但由於水飲停滯的位置不同,所伴隨的症狀也不盡相同。
腹瀉伴有水飲,因此丹溪認為久痢皆宜用吐法,去除膠痰,自可痊癒。張仲景也說,病人脈象沉伏,想腹瀉,腹瀉反而很快,雖然腹瀉了,但心下仍堅硬脹滿,這是水飲想排出卻未完全排出的緣故,可以用甘遂半夏湯治療。(方劑可參考泄瀉篇。)他又說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並伴有腹瀉,這是水氣停滯,可以用真武湯去芍藥加乾薑治療。久病傷寒,表證未解,伴有嘔吐咳嗽腹瀉,這是水氣停滯,可以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芫花治療。
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,水飲候也。(全文見診)色鮮明者有留飲。
〔《素》〕肝脈耎而散,色澤者,當病溢飲。溢飲者,暴渴多飲,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。(脈要精微論)肝脈澀甚為溢飲。(全文見治虛實法。)
〔仲〕脈雙弦者飲也。皆大下後善虛,脈偏弦者飲也。肺飲不弦,但苦喘短氣。脈弦數,有寒飲,冬夏難治。脈沉而弦者,懸飲內痛。脈浮而細滑者傷飲。
〔孫〕綵帛鋪劉員外,患傷寒六七日,晝夜不得眠,方眠即起,方起即倒,未嘗少息,看待厭倦。召孫,孫曰:若言是氣,必喘作。今無此症,非氣也。時復身上冷汗出,尺寸脈皆沉,關中亦沉,重診之鼓擊於指下,此痰積寒聚於胸中也。遂用陳皮、半夏、乾薑三物各一兩為飲。
白話文:
皮膚粗糙像乾魚鱗一樣,是水飲的徵兆。面色鮮明的,有留飲。肝脈軟弱散漫,色澤暗淡的,應該患有溢飲。溢飲是指暴飲狂飲,容易進入肌肉、皮膚、腸胃等部位。肝脈澀滯嚴重,也是溢飲的表現。脈搏雙弦,是飲證。大下之後容易虛弱,脈搏偏弦也屬於飲證。肺飲不弦,只會感到喘不過氣、氣短。脈搏弦數,有寒飲,冬夏難以治療。脈搏沉而弦,是懸飲,會導致內痛。脈搏浮而細滑,是傷飲。綵帛鋪劉員外患傷寒六七日,晝夜不能入睡,剛睡著就醒,剛醒來就倒下,沒有片刻休息,精神疲憊。我診斷後說,如果是氣虛,一定會喘不過氣。現在沒有這個症狀,就不是氣虛。他經常出冷汗,寸關尺脈都沉,關脈特別沉,再次診斷時,脈搏沉重有力,像鼓擊在手指上,這是痰積寒凝於胸中的表現。於是,我用陳皮、半夏、乾薑各一兩,煎湯服用。
姜半兩捶碎,以水兩碗煎七分,去渣分二服。服藥經時遂睡,經一晝夜不蘇。既覺,下痰一塊如雞子大.其疾遂愈。凡痰症皆有冷汗,其症明矣。
〔丹〕風痰多見奇症。凡風痰病,必用風痰藥,白附子、天麻、雄黃、牛黃、殭蠶、皂角之類。濕痰,多見倦怠軟弱。濕痰,宜用蒼、白二術,又用油炒半夏。
痰清者屬寒,用,二陳湯,之類。
半夏,陳皮,茯苓,甘草
白話文:
將半兩生薑搗碎,用兩碗水煎煮至七分,去除藥渣分為兩份服用。服藥後不久便睡著,睡了一整天一夜都沒有醒過來。醒來後吐出一塊像雞蛋大小的痰,病就好了。凡是痰症都伴隨著冷汗,症狀很明顯。
風痰常出現奇特的症狀。凡是風痰病,一定要用風痰藥,例如白附子、天麻、雄黃、牛黃、殭蠶、皁角等等。濕痰,常出現倦怠乏力。濕痰,宜用蒼術、白術,再用油炒半夏。
痰液清亮者屬於寒性,可以用二陳湯之類的藥物。
二陳湯的藥材包括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。
每服四錢,加生薑七片,烏梅一個煎,不拘熱服。嘔吐甚者,加丁香。
導痰湯
半夏(四兩),南星,橘紅,枳殼,赤茯苓(各半兩),甘草,姜水煎服。
燥濕痰方
南星(制),半夏(制。各半兩),蛤粉(二兩),青黛為衣。
熱痰多挾風,外症為多。用青黛、黃連、天花粉,大快膈上熱痰。痰因火盛逆上者,治火為先,白朮、黃芩、石膏之類。中氣不足,加參、朮、黃芩,假之以降其熱也。食積痰,神麯、麥糵、山楂。欲吐食積痰,用蘿蔔子油炒為末,漿水調下,探而吐之。食積痰必用攻,若氣虛者,用補氣藥送。
白話文:
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生薑七片、烏梅一個,煎煮後服用,不論冷熱。如果嘔吐得很厲害,就加丁香。
半夏四兩,南星、橘紅、枳殼、赤茯苓各半兩,甘草,用薑水煎煮服用。
南星(炮製)、半夏(炮製),各半兩,蛤粉二兩,用青黛包裹。
熱痰通常夾雜著風,外在症狀比較多。用青黛、黃連、天花粉可以快速消除膈上熱痰。如果痰是因為火氣旺盛逆流上行,就要先治火,用白朮、黃芩、石膏之類藥物。如果中氣不足,就加人參、白朮、黃芩,借它們的力量來降火。如果食積成痰,就用神麴、麥芽、山楂。如果想要吐出食積痰,就用蘿蔔子油炒成粉末,用漿水調服,然後探吐出來。食積成痰一定要用攻伐的方法治療,如果氣虛,就用補氣藥物送服。
老痰,海石、半夏、栝蔞、香附、五倍子,佐他藥大治頑痰。郁痰,殭蠶、杏仁、栝蔞、訶子、貝母、五倍子。痰而脾虛者,清中氣,二陳湯加白朮之類,兼用升提藥。內傷挾痰,必用參、朮、耆之類,多用薑汁傳送,或加半夏之類,虛甚加竹瀝。眩暈嘈雜,乃火動其痰,用二陳湯加梔子、芩、連之類。
噫氣吞酸,此係食鬱有熱,火氣上動,以黃芩為君,南星、半夏、橘紅為臣,熱多加青黛。喉中如有物,咯不出、咽不下,此老痰也,重者吐之,用瓜蒂散,氣實用荊瀝。(仲景用半樸茯姜治之神驗。)痰結核在咽喉中,燥不能出入,化痰藥內加咸藥軟堅之味,栝蔞仁、杏仁、海石、桔梗、連翹,少佐以樸、硝、姜,蜜丸噙化。凡人身上中下有塊是痰,問其平日好食何物,吐下後,方用藥。
白話文:
老痰可以用海石、半夏、栝蔞、香附、五倍子等藥物治療,配合其他藥物,就能有效治療頑固的痰症。郁痰可以用殭蠶、杏仁、栝蔞、訶子、貝母、五倍子等藥物治療。痰症合併脾虛的,要健脾益氣,可以在二陳湯中加白朮等藥物,同時配合升提藥物。內傷導致的痰症,要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等藥物治療,並加入薑汁以促進藥效,或加半夏等藥物,虛弱者可加竹瀝。眩暈、嘈雜等症狀,是火氣導致痰液上擾,可以用二陳湯加梔子、黃芩、黃連等藥物治療。
噯氣、吞酸是飲食積滯導致火氣上炎,可以用黃芩為主藥,南星、半夏、橘紅為輔藥,如果熱症明顯,可以加青黛。喉嚨裡有異物,咳不出也咽不下,這是老痰,嚴重者要吐出來,可以用瓜蒂散治療,氣盛者可以用荊瀝治療(仲景用半夏、茯苓、生薑治療此症效果顯著)。痰結核堵在咽喉,乾燥難以排出,化痰藥物中要加入咸味軟堅的藥物,例如栝蔞仁、杏仁、海石、桔梗、連翹等,少量添加樸硝、生薑,製成蜜丸含服。人體上下部位出現痰塊,要問患者平時喜歡吃什麼,吐出痰液後再用藥。
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。痰在腸胃間,可下而愈。痰在經絡中,非吐不可出,吐中就有發散意。痰在膈上,必用吐之,瀉亦不出。痰膠固者,及脈浮者,俱用吐法。(吐法見治法門上下條。)痰在脅下,非白芥子不能達。痰在皮裡膜外,以薑汁、竹瀝導之。痰在四肢,非竹瀝不能開。
二陳湯善治人一身有痰,如在下加下引藥,在上加上引藥。潤下丸降痰最妙。青礞石丸重在風化硝。小胃丹能損胃,食積痰用之,然不宜多服。蒼朮治痰飲成窠囊者極效。海粉能治熱痰,降濕痰,軟結痰,消頑痰,最效;可入丸子,不可入煎藥。枳實瀉痰,能沖牆壁。竹瀝能治膈間有痰,或癲狂,或健忘,或風痰最效,又能養血。
白話文:
痰這種東西,隨著氣息的升降,無處不在。如果痰在腸胃,可以透過瀉藥排出而痊癒。如果痰在經絡,就必須吐出來,吐的時候就有散發開來的感覺。如果痰在橫膈膜上,就必須用吐法,瀉藥無法排出。如果痰黏稠固結,或者脈象浮緩,都適合用吐法。(吐法詳見治法門上下條。)如果痰在脅肋下方,就必須用白芥子才能達到。如果痰在皮膚和肌肉之間,就用薑汁和竹瀝引導它出來。如果痰在四肢,就必須用竹瀝才能打開。
二陳湯擅長治療全身有痰的情況,可以在下方加下引藥,在上加引藥。潤下丸降痰效果最好。青礞石丸主要功能是風化硝石。小胃丹會損傷胃,雖然可以治療食積痰,但不可多服。蒼朮治療痰飲形成囊狀者非常有效。海粉可以治療熱痰、濕痰、結痰和頑痰,效果最佳;可以做成丸子服用,不可煎藥服用。枳實瀉痰,可以衝破壁壘。竹瀝可以治療橫膈膜上的痰,或者癲狂、健忘、風痰,效果最佳,還可以養血。
荊瀝治痰稍重。用此二味,效速且穩當。二瀝治痰結在皮裡膜外及經絡者,必佐以薑汁。韭汁治血滯不行,中焦有飲,取自然汁冷飲三四盞,必覺胸中煩躁不寧,後自愈。氣實熱痰,吐難得出,或成塊,或吐咯不出,及兼氣鬱者難治。中焦有痰,胃氣亦賴所養,卒不便虛,若攻之盡則虛矣。
凡治痰用利藥過多,致脾氣下虛,則痰反易生而多矣。
〔丹〕痰之為病,方論少有細述之者。近惟《三因》略言,亦無加減法。夫痰之源不一,有因痰而生熱者,有因熱而生痰者,有因氣而生者,有因風而生者,有因驚而生者,有積飲而生者,有多食而成者,有因暑而生者,有傷冷物而成者,有脾虛而成者,有飲酒而成者。
白話文:
荊瀝可以治療比較嚴重的痰症,用這兩種藥,效果快且穩定。二瀝可以治療痰結在皮膚、膜外以及經絡的病症,一定要加上薑汁一起使用。韭汁可以治療血氣運行不暢,中焦有積水的症狀,取自然汁液冷飲三到四杯,一定會感覺胸中煩躁不安,之後自然就會痊癒。如果氣實熱痰,難以咳出,或者痰形成塊,或者咳不出來,並且伴隨氣鬱,這種病症很難治療。中焦有痰,胃氣也需要滋養,突然過度使用攻邪的藥物會導致脾胃虛弱,如果把痰全部攻除,就會造成脾胃虛弱。
凡是治療痰症,過度使用利水的藥物,導致脾氣虛弱下陷,反而會使痰更容易產生,而且量也會增加。
痰症的病因很多,醫書中很少有詳細描述的。最近只有《三因極旨方》簡略地提到了,但也沒有加減法的記載。痰的來源很多,有因為痰而生熱的,有因為熱而生痰的,有因為氣而生的,有因為風而生的,有因為驚嚇而生的,有因為積水而生的,有因為吃太多而生的,有因為暑氣而生的,有因為傷寒食物而生的,有因為脾胃虛弱而生的,有因為飲酒而生的。
其為病也,驚痰,則成心包痛、顛疾;熱痰,則成煩躁頭風,爛眼燥結,怔忡懊憹,驚眩;風痰,成癱瘓,大風眩暈,暗風悶亂;飲痰,成脅痛,四肢不舉,每日嘔吐;食痰,成瘧痢,口出臭氣;暑痰,中暈眩冒,黃疸頭疼;冷痰,骨痹,四肢不舉,氣刺痛;酒痰,飲酒不消,但得酒,次日又吐;脾虛生痰,食不美,反胃嘔吐;氣痰,攻注走刺不定。婦人於驚痰最多,蓋因產內交接,月事方行,其驚因虛而入,結成塊者為驚痰。
必有一塊在腹,發則如身孕,轉動跳躍,痛不可忍。凡人手臂或動不得,或骨節遍身痛,坐臥不寧,此痰入骨也。有人腳氣久不治,骨節痛,與腳氣藥不效,此痰病也。凡傷寒病後嘔吐,藥不得入,亦因初病膈中有涎痰也。或因下之太早,而遂議其非痰,未為確論。傷寒發黃,亦是痰病,蓋因熱搏而成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講的是痰證,也就是中醫理論中將一些病症歸因於痰濕的表現。
各種不同的痰證,會導致不同的症狀。例如,驚嚇引起的痰證,可能造成心包疼痛、癲癇;熱痰則會引起煩躁、頭痛、眼疾、心慌、失眠、頭暈等;風痰則可能導致癱瘓、眩暈、神志不清;飲痰則會造成肋骨疼痛、四肢無力、嘔吐;食痰則會引起瘧疾、痢疾、口臭;暑熱引起的痰證則會造成頭暈、發黃、頭痛;寒痰則會導致骨骼疼痛、四肢無力、刺痛;酒痰則會造成喝酒後不易消化,第二天又會吐;脾虛引起的痰證則會造成食慾不振、反胃嘔吐;氣痰則會造成疼痛部位不定。
其中,女性更容易患上驚痰,因為她們在生產和月經期間身體比較虛弱,更容易受到驚嚇,進而形成痰塊。這塊痰塊可能在腹部,感覺就像懷孕一樣,會移動跳動,並且疼痛難忍。
如果一個人手臂不能動,或者全身骨骼疼痛,坐立不安,就是痰入骨骼的表現。如果有人長期腳氣未治,導致骨骼疼痛,服用腳氣藥物也沒有效果,也是痰病。
傷寒病後出現嘔吐,藥物難以服用,也是因為初期病症時,食道中有痰液的緣故。有些人會認為傷寒病後太早服用瀉藥,導致病情加重,其實不一定完全是痰證,但也不能輕易排除。
傷寒病發黃,也是一種痰病,是由於熱毒和痰濕結合而成的。
凡大便秘者,亦是痰結。
上前件諸症,變生不一,甚不易辨,指下難求。得此妙訣,慎勿輕敷。
凡有痰者,眼皮及眼下必有菸灰黑色,舉目便知,不待切脈。眼黑而頰赤者,熱痰也。面大黃色,亦熱痰也。外症必煩滿膈熱,口乾思冷,大便秘結,小便赤熱。久必生風,或眩暈耳鳴眼花,多虛症,治之而用熱藥,服久必脈大實,發大熱而中風,可急下之。眼黑而行步呻吟,舉動艱難者,入骨痰也,其症遍體骨節疼痛。
眼黑而面帶土色,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,風濕痰也。眼黑而氣短促者,驚風痰也。
左右關脈大者,膈中有痰也,可吐之。怕吐者,消息下之。凡人每日背上一條如線而寒起者,宜吐下之。
白話文:
便秘的人,其實也是痰結。
之前提到的各種症狀,變化多端,非常難辨別,即使觸診也難以確診。掌握了這個訣竅,要謹慎,不可輕易敷衍。
凡是有痰的人,眼皮和眼下方都會有灰黑色,一看就知道,不用把脈。眼黑而臉頰紅的,是熱痰。臉色發黃的,也是熱痰。外在症狀一定會出現胸悶、膈熱、口乾想喝冷飲、大便秘結、小便發熱。久了就會生風,可能頭暈眼花、耳鳴,多是虛症,用熱藥治療,服用久了會導致脈象實大,發高燒中風,可以用藥物急救。眼黑而且走路呻吟,行動困難的,是入骨痰,會全身骨節疼痛。
眼黑而臉色發黃,四肢痿痺,屈伸不方便的,是風濕痰。眼黑而呼吸短促的,是驚風痰。
左右關脈跳動明顯的,是膈中有痰,可以催吐。害怕嘔吐的,可以用藥物瀉下。普通人每天背上有一條線,並且發冷,也應該吐下或瀉下。
凡病百藥不效,其關上脈伏而大者,痰也。用妙應丸加減法。(方見走注疼痛。即控涎丹。)腳氣,加明松脂一錢,檳榔、木瓜各一兩,卷柏半兩。先以鹽水煎半日,次日白水煮半日,同前藥為丸。每服二十丸,加至四五十丸,再服,下惡物立效。驚痰,加硃砂二錢,又加全蠍。
每用八九丸當與之,三五服去盡。酒痰,加雄黃、全蠍各二錢,每服十丸。走注腰痛,加核桃三個,燒灰,每服三十丸,加至五十丸,溫酒下。腳氣走注,於前方內加吳茱萸。驚氣成塊者,加穿山甲、炒鱉甲燒各三錢,玄胡索、蓬朮各四錢。每服五十丸,加至七十丸,以利為度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百般藥物都不見效,脈搏沉伏而且有力,那就是痰症。可以用妙應丸加減法來治療,這個藥方在走注疼痛那一節有記載,也就是控涎丹。如果患腳氣,可以加明松脂一錢、檳榔、木瓜各一兩、卷柏半兩。先用鹽水煎煮半日,第二天用白水煮半日,再與其他藥材一起製成丸藥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加到四五十丸,再服用,就會排出惡物,效果顯著。如果患驚痰,可以加硃砂二錢、全蠍。
每次服用八九丸,三五服後就會痊癒。如果患酒痰,可以加雄黃、全蠍各二錢,每次服用十丸。如果患走注腰痛,可以加核桃三個,燒成灰,每次服用三十丸,加到五十丸,溫酒服用。如果患腳氣走注,可以在原方中加入吳茱萸。如果患驚氣成塊,可以加穿山甲、炒鱉甲燒各三錢、玄胡索、蓬朮各四錢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加到七十丸,以排泄順暢為度。
腎痹痛,加木鱉子去殼研一兩,桂半兩。熱痰,加盆硝等分,每服三兩丸。寒痰,加胡椒、丁香、蠍、桂各等分,每服二十五丸。
〔洞虛〕痰之為病,成偏頭風,成雷頭風,成太陽頭痛。眩暈如坐舟車,精神恍惚。或口眼瞤動。或眉稜耳輪俱癢。或頷腮四肢遊風腫硬。似疼非疼。或渾身燥癢,搔之則隱疹隨生,皮毛烘熱,色如錦斑。或齒頰似癢似痛而疼無定所,滿口牙浮,痛癢不一。或噯氣吞酸,鼻聞焦臭。
喉間豆腥氣,心煩鼻塞,咽嗌不利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。或因噴嚏而出,或因舉動而唾,其痰如墨,又如破絮,或如桃膠,或如蜆肉。或心下如停冰鐵,閉滯妨悶,噯嚏連聲,狀如膈氣。
白話文:
腎臟痺痛,加入木鱉子去殼研磨成一兩,桂枝半兩。如果是熱痰,加入盆硝等量,每次服用三兩丸。如果是寒痰,加入胡椒、丁香、蠍子、桂枝各等量,每次服用二十五丸。
痰引起的疾病,會變成偏頭風、雷頭風、太陽頭痛。頭昏眼花,感覺像坐船或乘車,精神恍惚。或者口眼抽動。或者眉毛、耳輪都癢。或者下巴、腮部、四肢游走性的風腫硬痛,似痛非痛。或者全身乾燥瘙癢,抓撓後就出現隱疹,皮膚毛髮乾燥發熱,顏色像錦緞斑紋。或者牙齒和頰部感覺癢痛不定,滿口牙齒浮動,疼痛瘙癢不一。或者噯氣、吞酸,鼻子聞到焦臭味。
喉嚨里有豆腥味,心煩意亂,鼻塞,咽喉不適,咳不出也咽不下。或者因打噴嚏而吐痰,或者因動作而吐口水,痰液像墨汁,又像破布,或者像桃膠,或者像蜆肉。或者胸口感覺像停著冰塊或鐵塊,堵塞悶脹,連連噯氣打嗝,像是膈氣。
或寢夢刑戮,刀兵劍戟;或夢入人家四壁圍繞,暫得一竇,百計得出,則不知何所;或夢在燒人地上,四面煙火,枯骨焦氣撲鼻,無路可出;或不因觸發,忿怒悲啼,雨淚而寤;或時郊行,忽見天邊兩月交輝;或見金光數道,回頭無有。或足膝痠軟,或骨節腰腎疼痛,呼吸難任。
或四肢肌骨間痛如擊戳,乍起乍止,並無常所。或不時手臂麻疼,狀如風濕。或臥如芒刺不安;或如毛蟲所螫。或四肢不舉;或手足重滯。或眼如姜蜇,膠黏癢澀,開闔甚難。或陰晴交變之時,胸痞氣結,閉而不發,則齒癢咽痛,口糜舌爛,及其奮然而發,則噴嚏連聲,初則涕唾稠黏,次則清水如注。或眼前黑暗,腦後風聲,耳內蟬鳴,眼瞤肉惕。
白話文:
有時候睡夢中會夢到被刑罰處決,刀劍相向;有時夢到進入人家,四面牆壁圍繞,只留一個小洞,好不容易想盡辦法逃出來,卻又不知道身在何處;有時夢到身處火燒之地,四面都是火焰,枯骨焦氣撲鼻,無路可逃;有時沒有任何觸發因素,突然感到憤怒悲傷,淚流不止,醒來後依然難以釋懷。
有時在郊外行走,突然看到天邊兩輪明月交相輝映;有時看到數道金光,回頭卻什麼也看不見。有時腿膝酸軟無力,有時骨骼關節、腰腎疼痛,呼吸困難。
有時四肢肌肉骨骼之間疼痛,像是被刺戳一樣,忽然而起,忽然而止,沒有固定位置。有時手臂莫名其妙地麻痛,像是風濕病一樣。有時躺著就像被芒刺扎到一樣,難以安穩;有時又像被毛蟲叮咬一樣。有時四肢抬不起來;有時手腳沉重僵硬。有時眼睛像被薑汁刺激一樣,黏糊糊的,又癢又澀,很難睜開。有時陰晴交替的時候,胸口鬱悶,氣結難舒,閉塞不通,就會牙齒發癢,喉嚨痛,嘴巴潰瘍,舌頭潰爛,等氣結突然發作,就會連續打噴嚏,一開始流出的鼻涕唾液又稠又黏,接著就會像清水一樣不停地流出來。有時眼前一片黑暗,腦後有風聲,耳朵裡像有蟬鳴,眼皮跳動,肌肉抽搐。
治之者,或曰腠理不密,風府受邪;或曰上盛下虛;或曰虛;或曰寒;或曰發邪。惟洞虛子備此疾苦,乃能治療。病勢之來,則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,噎塞煩郁,有如煙火上衝,頭面烘熱,眼花耳鳴,痰涎涕淚,並從肺胃間湧起,凜然毛豎,噴嚏千百。然後遍身煩躁,則去衣凍體稍止片時。
或春秋乍涼之時,多加衣袋亦得暫緩。或頓飲冰水而定;或痛飲一醉而寧,終不能逐去病根。乃得,神秘沉香丸,方,屢獲大效,愈人數萬,但不欲輕傳匪人,故以隱語括之。詩曰:甑里翻身甲帶金,於今頭戴草堂深,相逢二八求斤正,硝煅青礞倍若沉,十七兩中沉半兩,水丸梧子意須斟,除驅怪病安心志,水瀉雙身卻不任。
白話文:
醫生們診斷病因不一,有的说是腠理不密,風寒侵入;有的说是上实下虚;有的说是虚寒;有的说是邪气入侵。只有洞虚子深谙此病的苦楚,才能治疗。病发之时,胸腹之间仿佛有兩股气体交缠,胸口堵塞,烦闷郁结,如同烟火上涌,头面发热,眼花耳鸣,痰涎涕泪,从肺胃间涌出,毛发倒竖,连打喷嚏。随后全身烦躁,脱掉衣服,感到寒冷,稍稍缓解片刻。
有时春秋季节刚入凉天,多穿衣裳也能暂时缓解。有时喝冰水能镇住病情;有时痛饮醉酒也能暂时舒服,但始终无法根除病根。后来,得到了神秘的沉香丸方剂,屡屡治愈数万人,但不想轻易传授给不靠谱的人,所以用隐语把它记录下来。诗曰:甑里翻身,腰间佩金,如今头戴草帽,隐居深山。相逢之时,求取正品二两八钱,硝石与青礞,沉香两倍。十七两中,沉香取半两,水丸如梧子大小,服用时需谨慎。此方能驱除怪病,安心养志,但水泻体虚之人,不宜服用。
大黃(蒸,八兩),黃芩(八兩),青礞石(一兩,硝煅如金色),沉香(半兩),
上為末,水丸,如梧子大。白湯食後空心服。一切新舊失心喪志,或癲或狂等症,每服一百丸。氣盛能食狂甚者,加二十丸,臨時加減消息之。一切中風癱瘓,痰涎壅塞,大便或通或結者,每服八九十丸,或加至百丸,永無秘結之患。一切陽症風毒腳氣,遍身遊走疼痛,每服八九十丸,未效加至百丸。
一切無病之人,遍身筋骨疼痛不能名者;或頭疼牙痛;或搖或癢,風蛀等症;風寒鼻塞,身體或疼或不疼,非傷寒症者,服八九十丸。痰盛氣實者,加之。一切吞酸、噯逆、膈氣,及胸中疼悶,腹中氣塊衝上,嘔沫吐涎,狀如翻胃,心下恍惚如畏人捕,葛花不安,陰陽關格,變生乖症,食飢傷飽,憂思過慮,心下嘈雜,或痛或噦,或晝夜虛飽,或飢不喜食,急慢喉閉天麻,每用加減服。一切新舊痰氣喘嗽,或嘔吐頭暈目眩,加減服之。
白話文:
將大黃蒸過,黃芩、青礞石、沉香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水丸。飯後空腹服用,每次一百丸。若患者氣盛、食慾旺盛、狂躁症狀嚴重者,可加服二十丸,並根據病情隨時增減藥量。中風癱瘓、痰涎阻塞、便秘或腹瀉的患者,每次服用八九十丸,或加至一百丸,可有效防止便秘。陽症、風毒腳氣、全身遊走疼痛的患者,每次服用八九十丸,若無效可加至一百丸。身體無病但遍身筋骨疼痛、頭疼牙痛、頭暈目眩、風寒鼻塞、身體疼痛或不疼痛(非傷寒症)等症狀者,每次服用八九十丸。痰盛氣實者可酌情加量。吞酸、噯氣、膈氣、胸悶、腹中氣塊上衝、嘔吐涎沫、胃部不適、心悸不安、食慾不振、憂思過度、心下嘈雜、疼痛或呃逆、晝夜虛飽、飢餓不喜食、急慢喉閉等症狀,可根據病情加減藥量服用。對於新舊痰氣喘嗽、嘔吐頭暈目眩等症狀,亦可加減藥量服用。
一切腮頷腫硬若瘰癧者,及口糜舌爛咽喉生瘡者,每服六七十丸,加蜜少許,一處嚼碎噙化,睡時徐徐咽之。曾有口瘡者,服二三十丸,依前法噙之,二三夜瘥。一切男婦大小虛實心疼連腹,身體羸瘦,發時必嘔綠水黑汁冷涎,乃至氣絕,心下溫暖者,量虛實加減服之。若事屬不虞之際,至於百丸,即便回生,未至頭危者,虛弱疑似之間,只服三十丸,或五十丸,立見生意,然後續續進之,以瘥為度。兼服生津化痰溫中理氣之藥。
一切荏苒疾病,凡男婦患非傷寒內外等症;或酒色過度;或吐血;或月事愆期,心煩志亂;或腹脹脅痛,勞倦痰眩;或暴行日中,因暑伏痰。口眼喎斜,目痛耳憒,鼻塞骨節痠疼,乾嘔噁心,諸般內外疼痛,百藥無效,眾醫不識者,依前法加減服之效。大抵服藥,須臨臥在床,用熱水一口許,嚥下便臥,令藥在喉膈間,徐徐而下。
白話文:
凡是腮幫子、下巴腫硬像瘰癧一樣的,還有嘴巴糜爛、舌頭潰爛、咽喉長瘡的,每次服用六七十顆藥丸,加少許蜂蜜,取一顆嚼碎含在口中慢慢化開,睡覺時慢慢吞下。曾經有口瘡患者,服用二三十顆藥丸,按照同樣方法含服,兩三晚就痊癒了。所有男女老少虛實皆可服用,心痛連著肚子痛,身體消瘦,發病時必定嘔吐綠水黑汁冷涎,甚至昏迷,心窩溫暖的,根據虛實程度加減服用。如果情況危急,甚至可以服用到一百顆,也能起死回生,尚未到危急關頭的,虛弱或疑似病情的,只需服用三十顆,或五十顆,就能立刻見效,然後再慢慢增加劑量,直到痊癒為止。同時可以配合生津化痰、溫中理氣的藥物一起服用。
所有久病纏綿的病症,無論男女,只要不是傷寒、內外等症,或者因為酒色過度、吐血、月經不調、心煩意亂、腹脹脅痛、勞累痰眩、暴曬日中中暑積痰,以及口眼歪斜、眼睛疼痛、耳朵嗡嗡作響、鼻子堵塞、骨節痠痛、乾嘔噁心等等內外各種疼痛,百藥無效,眾醫束手無策的,都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加減服用,會有療效。總之,服用藥物時,最好在臨睡前躺在床上,用一口熱水送服,吞下後立即躺下,讓藥物停留在喉嚨和食道之間,慢慢向下移動。
如日間病出不測,疼痛不可忍,必欲急除者,須是一依前臥法服。大半日不可食湯水,及不可起身行坐言語,直候藥丸除逐上焦痰滯惡物過膈入腹,然後動作,方能中病。每夜須連進二次,次日痰物既下三五次者,仍服前數;下五七吹,或只下二三次而病勢頓已者,次夜減二十丸;頭夜所服,並不下惡物者,次夜加十丸。人壯病實者,多加至百丸。
惟候虛實消息之。或服過仰臥,咽喉稠黏壅塞不利者,痰氣泛上,乃藥病相攻之故也。少頃,藥力既勝,自然寧帖。往往病久結實於肺胃之間,或只暴病全無氾濫者,服藥下咽即仰臥,頓然百骸安靜,五臟清寧。次早先去大便一次,其餘遍數皆是痰涕惡物。看甚麼糞,用水攪之,盡系痰片黏涎。
白話文:
如果白天突然發病,疼痛難忍,必須立即治療,就需要按照之前的方法服藥。服藥後半日內不能喝湯水,也不可起身走動、說話,要一直等到藥丸消除上焦的痰滯、惡物,從膈膜進入腹部後,才能活動,這樣才能治病。每天晚上都要服用兩次,如果第二天痰物排出三五次,就繼續服用之前的藥量;如果排出五七次,或者只排出兩三次,病情就明顯好轉了,第二天晚上就減少二十丸;如果頭一天晚上服藥,並沒有排出惡物,第二天晚上就要增加十丸。體質強壯、病情嚴重的患者,可以增加到一百丸,但要根據病情調整。
如果服藥後仰臥,感到咽喉黏稠阻塞,不利於呼吸,痰氣上泛,這是藥物與病邪相互作用的結果。等一會兒,藥力發揮作用,自然就會舒服。很多時候,病情拖延久了,會在肺胃之間積聚,或者突然發病,沒有明顯的痰涎排出,服藥後立即仰臥,就會感到全身舒暢,五臟清寧。第二天早上先排泄大便一次,其餘排泄物都是痰涕、惡物。看看排泄物,用水攪拌一下,全都是痰塊和黏液。
或稍稍腹痛腰腎拘急者,蓋有一種頑痰惡物,閉氣滑腸,裡急後重者,狀如痢疾,片晌即已。若有痰涎易下者,快利不可勝言,頓然滿口生津,百骸爽快。間有片時倦怠者,蓋因連日病苦不安,一時為藥力所勝,氣體暫和,如醉得醒,如浴方出,如睡方起。此藥並不洞泄刮腸大瀉,但取痰積惡物,自腸胃次第而下,腹中糟粕,並不相傷。
其推下腸腹之糞,則藥力所到之處,是故先去其糞。其餘詳悉,不能備述,服者當自知之。
黃連導痰湯,二陳湯加黃連枳實是也。
〔垣〕,黃芩利膈丸,利胸中熱,治膈上痰。
白話文:
如果有些人稍微腹痛腰部和腎臟緊繃,那是因為有一種頑固的痰濕惡物堵塞了氣道,導致腸道滑利,排便困難,症狀像痢疾,但很快就會消失。如果痰液容易咳出,就會感到非常舒服,瞬間口齒生津,全身舒暢。有些人可能在短时间内感到疲倦,那是因为连续多日病痛折磨,此刻被藥力压制,气体暂时恢复平衡,就像醉酒醒来,刚洗完澡,或刚睡醒一样。这种药不会像泻药一样猛烈地清理肠道,而是通过药物力量,将痰积和恶物从肠胃中逐一排出,不会伤害肠胃中的正常食物残渣。
药效能到达肠道和腹部,所以首先会把粪便排出来。其他细节,无法一一说明,服用者应该自己体会。
黄连导痰汤,就是二陈汤加上黄连和枳实。
黄芩利膈丸,可以清热利膈,治疗胸部痰热。
黃芩(生炒。各一兩),南星(三錢),半夏(五錢),黃連(三錢),枳殼(三錢),白朮(五錢),陳皮(三錢),澤瀉(五錢),白礬(五分),
上為末,水浸蒸餅丸。每服三四十丸,白湯下,食遠服。
〔丹〕,中和丸
蒼朮,黃芩,半夏,香附
各等分為末,蒸餅糊丸。
〔垣〕,小黃丸,化痰止涎,除濕,和胃氣。治胸膈不利。
黃芩(一兩),乾薑(二錢),白朮(半兩),半夏(薑製,五錢),澤瀉(三錢),黃耆(半兩),
白話文:
黃芩、南星、半夏、黃連、枳殼、白朮、陳皮、澤瀉、白礬,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清水浸泡蒸餅,製成丸狀。每次服用三四十粒,用白開水送服,飯後服用。
蒼朮、黃芩、半夏、香附,這些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蒸餅糊成丸狀。
黃芩、乾薑、白朮、半夏(用薑汁製)、澤瀉、黃耆,這些藥材一起服用,具有化痰止涎、除濕、和胃氣的功效,可以治療胸膈不適。
上為末,蒸餅糊丸,白湯下。
〔羅〕,祛風丸,有人喜食酸鹹,酒色過節,滲注成痰。飲聚於胸膈,滿則嘔逆,噁心涎流,一臂麻木;升則頭目昏眩;降則腰腳疼痛;深則左癱右瘓;淺則厥然倒地。此藥寬中祛痰,搜風理氣,和血駐顏,延年益壽。
半夏曲,荊芥(各四兩),槐角子(炒),白礬(生),橘紅,硃砂(各一兩),
上為末,薑汁糊丸。每服五六十丸,生薑、皂角子仁湯送下,日三服。
〔《玄》〕,導痰丸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蒸餅糊成丸子,用白湯服用。
有些人喜歡吃酸鹹的食物,又愛喝酒,生活放縱,導致體內濕氣凝聚成痰。痰積聚在胸膈,滿溢時會嘔吐、噁心、流口水,一隻手臂麻木;痰向上則頭昏眼花;痰向下則腰腿疼痛;痰積聚深則半身不遂;痰積聚淺則突然昏倒。此藥能寬胸化痰、驅風理氣、調和血液、養顏美容、延年益壽。
將半夏曲、荊芥(各四兩)、槐角子(炒)、白礬(生)、橘紅、硃砂(各一兩)研磨成粉末,用薑汁糊成丸子。每次服用五六十丸,用生薑、皂角子仁湯送服,一天三次。
半夏(六兩,分作三處,一分礬水浸,一分肥皂角為末水浸,一分用巴豆百粒同水煎)
上余藥在下,半夏在上,浸至十日半月,時時動水,令二藥相透。次相合一處,揀去巴豆、皂角,慢火煮乾,取半夏切碎曬乾入
甘遂(制,二兩),百藥煎(二兩),殭蠶(一兩),全蠍(二兩),
上為末。同前半夏末一處合和用,揀出皂角煉膏為丸。如硬,再入糊,令得所。每服十五丸,實者二十五丸。
〔《本》〕膈上有痰,,川芎丸,。
白話文:
將半夏六兩分成三份,一份用礬水浸泡,一份用肥皂角磨成粉末後浸泡,一份與一百粒巴豆一起用清水煎煮。將這三份半夏分別浸泡十天半個月,期間要經常換水,讓藥性互相滲透。之後將三份半夏混合在一起,挑出巴豆和皂角,用小火慢慢煮乾,將半夏切碎曬乾備用。另外準備制過的甘遂二兩、百藥煎二兩、殭蠶一兩、全蠍二兩,研磨成粉末,與先前曬乾的半夏粉混合在一起。挑出肥皂角,將混合粉末煉成膏狀丸藥,如果太硬,可以加一些糊狀物調製至適當的硬度。每次服用十五丸,實證者服用二十五丸。此方適用於膈上有痰的病症。
川芎(二兩,細銼,慢火熬熟),川大黃(二兩,蒸令乾)
上件焙乾為末。用不蛀皂角五七挺,溫水揉汁,絹濾出渣,瓦罐中熬成膏,和前二味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小兒三丸,生薑湯下。
〔《經》〕治風痰。用鬱金一分,藜蘆十分,各為末和勻。每服一字,用溫漿水調下,以余漿水漱口,仰服,以食壓之。
〔海〕,五飲湯,治五飲最效。
白話文:
取川芎二兩,細切後用慢火熬熟,川大黃二兩,蒸至乾燥。將上述藥材焙乾研磨成粉末。取不蛀的皂角五七個,用溫水揉出汁液,用絹布過濾去除渣滓,在瓦罐中熬製成膏狀,與前兩種藥粉混合製成丸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十五丸,小孩服用三丸,用生薑湯送服。
此外,《經》書記載,用鬱金一分、藜蘆十分,分别研磨成粉末混合,每次服用一字,用溫漿水調服,並用剩余的漿水漱口,仰臥服用,用食物壓住。
《海》書記載,五飲湯能有效治療五飲。
旋覆花,人參,陳皮(去白),枳實,白朮,茯苓,厚朴(制),半夏(制),澤瀉,豬苓,前胡,桂心,白芍,甘草(炙)
上等分。每兩分四服,姜十片,水二盞煎,去渣,溫服無時。忌肉食、生冷等物。因酒成飲,加葛根、葛花、砂仁。
〔《局》〕,倍術丸,治五飲。一曰留飲,停水在心下;二曰癖飲,水在兩脅;三曰痰飲,水在胃中;四曰溢飲,水溢在膈;五曰流飲,水在脅間,瀝瀝有聲。皆由飲水過多,或飲冷酒所致。
白話文:
旋覆花、人參、陳皮(去白)、枳實、白朮、茯苓、厚朴(制)、半夏(制)、澤瀉、豬苓、前胡、桂心、白芍、甘草(炙),以上藥材等分。每劑藥分成四份服用,每份加入薑十片,用兩碗水煎煮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,不限時間。忌食肉類、生冷食物。如果因飲酒而引起病症,則需加入葛根、葛花、砂仁。此方出自《局方》,名為倍術丸,主治五種水飲病症:留飲(水停在心窩處)、癖飲(水停在兩肋)、痰飲(水停在胃中)、溢飲(水溢出膈膜)、流飲(水停在兩肋之間,有滴答聲)。這些病症皆因飲水過多或飲用冷酒所致。
白朮,桂心(去皮),乾薑(炮。各一兩),
上為末,蜜丸。每服二十丸,溫米飲下。加至三十丸,食前。
〔《本》〕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,心下汪洋嘈雜,腸鳴多唾,口中清水自出,脅肋急脹,痛不欲食。此因胃氣虛冷所致,其脈沉弦細遲。旋覆花湯,。
細辛,陳皮,桂心,人參,甘草,桔梗,芍藥,半夏,旋覆花(以上各半兩),赤茯苓
上為末。每服四錢,姜七片煎,去渣,溫服。
〔羅〕,木香半夏丸,治痰涎上壅,心胸不利,常服消痰寬膈。
白話文:
白朮、桂心(去皮)、乾薑(炮製,各一兩)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丸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溫熱米湯送服。症狀嚴重可加至三十丸,飯前服用。此方主治心腹、中脘部位有痰水、寒氣,心下有水聲、嘈雜,腸鳴、唾液多,口中自出清水,脅肋脹痛,不想吃飯等症狀。這些症狀都是由於胃氣虛寒引起的,脈象沉弦細遲。另外,也可以用細辛、陳皮、桂心、人參、甘草、桔梗、芍藥、半夏、旋覆花(以上各半兩)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七片生姜煎煮,去渣,溫服。此方主治痰涎上壅,心胸憋悶,常服可以消痰寬膈。
木香(七錢),半夏(一兩),陳皮,茯苓,姜屑,人參,草蔻,白附子(各五錢),
上為末,麵糊丸。食後生薑湯下三五十丸。
降痰丸,治三焦氣澀,下痰飲,消食利膈,痞滿咳唾稠黏,面熱目赤,肢體倦怠,不思飲食。常服升降滯氣,消化痰涎。
木香,檳榔,青皮,陳皮,京三稜,枳殼(麩炒),半夏(湯洗),大黃,黑牽牛(各一兩),
白話文:
取木香七錢、半夏一兩、陳皮、茯苓、姜屑、人參、草蔻、白附子各五錢,研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丸子。飯後用生薑湯送服,每次三五十丸。此方名為降痰丸,主治三焦氣滯、痰飲停滯、消化不良、胸悶咳嗽、痰液黏稠、面紅目赤、四肢乏力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常服可理氣降逆、消痰化滯。另取木香、檳榔、青皮、陳皮、京三稜、枳殼(麩炒)、半夏(湯洗)、大黃、黑牽牛各一兩。
上為末,麵糊丸。食後薑湯下。
運氣痰飲,皆屬濕土。經云:太陰在泉,濕淫所勝,民病飲積。又云: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甚則飲發中滿。又云:土鬱之發,飲發中滿。又云:太陰之勝,腹背病滿,飲發於中。治以諸熱劑是也。
〔《撮》〕諸痰為病,頭風喘嗽,一切痰飲:豐隆、中脘。
〔《心》〕婦人年高,風痰作楚,脈沉實滑數。痰在下,則無力;在中,則胸膈閉悶;在上,則頭風喘嗽昏暈。發則抽牽,手足皆動:風門(沿皮二寸半、),巨闕(三寸二分、),豐隆(二寸半、),肩井(五分。)
〔《甲》〕溢飲,脅下堅痛,中脘主之。
白話文:
服用藥物後,以麵糊丸作為輔助,飯後喝薑湯。
痰飲的產生,皆因濕土所致。《內經》說:「太陰在泉,濕淫所勝,民病飲積。」又說:「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甚則飲發中滿。」還說:「土鬱之發,飲發中滿。」以及「太陰之勝,腹背病滿,飲發於中。」這些都說明了濕土過盛會導致痰飲。因此,治療痰飲需要使用溫熱藥物。
針對各種痰飲病症,如頭風、喘嗽等,可針灸豐隆、中脘穴位。
婦女年紀大了,容易患風痰,脈象沉實滑數。痰在下則無力,在中則胸悶氣短,在上則頭風喘嗽昏暈,嚴重者還會抽搐,手足不自主地抖動。治療時可針刺風門、巨闕、豐隆、肩井穴。
溢飲會導致脅下疼痛,可用針刺中脘穴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