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8)
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8)
1. 治往來寒熱
地黃丸
生地黃(三兩),柴胡,秦艽,黃芩(各半兩),赤芍藥(一兩)
上細末,煉蜜丸,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烏梅湯吞下,不拘時候,日三服。昔宋褚澄療師尼寡婦別制方,蓋有為也。此二種寡居獨陰無陽,欲心萌而多不遂,是以陰陽交爭,乍寒乍熱,全類溫瘧,久則為勞。嘗讀《史記·倉公傳》戟濟北王侍人韓女病腰背痛寒熱,眾醫皆以為寒熱也。
倉公曰:病得之欲男子,不可得也。何以知其然?診其脈,肝脈弦出寸口,是以知之。蓋男子以精為主,婦人以血為主,男子精盛則思室,婦人血盛則懷胎,夫肝攝血故也。厥陰弦出寸口,又上魚際,則陰血盛可知。褚澄之言,信有為矣。
上地黃丸,雖曰抑陰,實補陰瀉陽之劑也。
〔丹〕趙孺人夜間發寒後便熱,醜寅時退,起來口渴,食少無味,穀不化,腹痛而泄,倦怠。或遇事則熱燥,赤眼氣壅,又不耐風寒,亦惡熱。
白朮(二錢),芍藥(炒,一錢),陳皮(一錢),黃芩(半錢),炒柏(三錢),炙甘草(二分),炒芩(三分),牡丹(三分),木通(三分),人參(半錢),歸身(二錢),縮砂(三分)
煎下保和丸、實腸丸各三十丸。
呂十四孺人怒氣後,寒熱咳嗽,食少淋泄。
縮砂(三分),甘草(三分),人參(半錢),白朮(一錢半),連翹(一錢),陳皮(一錢),茯苓(一錢),姜二片,同煎。
潤肺散治嗽。(方見咳。),大柴胡湯治結熱在裡,往來寒熱。(方見傷寒。)
有宿食者,以宿食法治之。
臟腑寒熱有四:一曰肺。經云:脈之至也。喘而虛,名曰肺痹寒熱,得之醉而使內也。又曰:肺脈微急,為肺寒熱是也。二曰脾。經云:脾脈小甚,為寒熱是也。三曰太陽。經云:三陽為病,發寒熱是也。四曰陽維。《難經》云:陽維為病,苦寒熱是也。
運氣,寒熱有二:
一曰火熱攻肺。經云:少陰司天,熱氣下臨,肺氣上從,喘嘔寒熱。又云:少陽司天,火氣下臨,肺氣上從,寒熱胕腫。又云:少陰司天,熱淫所勝,寒熱皮膚痛。又云:歲木不及,燥乃大行,復則病寒熱瘡瘍,治以寒劑是也。
二曰寒熱相錯。經云:陽明司天之政,天氣急,地氣明,民病寒熱發暴。三之氣,燥熱交合,民病寒熱。又云:陽明司天,燥氣下臨,肝氣上從,民病寒熱如瘧。又云:少陰司天之政,四之氣,寒熱互至,民病寒熱。治視寒熱多少,其制是也。
〔子和〕武陽仇天祥之子,病發寒熱,諸醫作骨蒸勞治之,半年病甚。戴人往視之,診其手脈尺寸皆朝於關,關脈獨大。戴人曰:肺癰也。問其乳媼會有痛處。乳媼曰:無。戴人令兒去衣,舉其兩手,觀其兩脅下,右脅稍高。戴人以手側按之,兒移身避之,按其左脅則不避。戴人曰:此肺部有癰,已吐膿矣。
白話文:
治往來寒熱
地黃丸的組成及用法:生地黃三兩,柴胡、秦艽、黃芩各半兩,赤芍藥一兩。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煉好的蜂蜜做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烏梅湯送服,不拘時間,每日三次。此方為宋代褚澄醫生治療一位寡婦所創,確有療效。這兩種寡居獨處的婦女,陰氣過盛,陽氣不足,內心渴望愛情卻難以實現,導致陰陽失調,寒熱交替,症狀酷似溫瘧,時間久了就會導致勞損。我曾讀過《史記·倉公傳》,記載濟北王侍女韓女患腰背疼痛伴寒熱,眾多醫生都認為是寒熱病。
倉公則說:她的病是因渴望男子而不得所致。怎麼知道的呢?他診脈發現肝脈弦急有力,在寸口處跳動明顯,由此判斷。因為男子以精氣為本,女子以血氣為本,男子精氣旺盛則想房事,女子血氣旺盛則易懷孕,肝臟負責調節血液。厥陰脈弦急有力,並延伸至魚際穴,說明陰血過盛。褚澄的說法,確實有道理。
地黃丸雖然說是抑制陰虛,但實際上是滋陰瀉陽的藥物。
趙孺人案例:趙孺人夜晚發冷,隨後發熱,丑時(凌晨一點到三點)寅時(凌晨三點到五點)退熱,起床後口渴,食慾不振,消化不良,腹痛腹瀉,倦怠。遇到事情時則出現燥熱、眼睛發紅、氣鬱,又不耐寒,又怕熱。治療方劑:白朮二錢,芍藥(炒)一錢,陳皮一錢,黃芩半錢,炒柏三錢,炙甘草二分,炒芩三分,牡丹三分,木通三分,人參半錢,歸身二錢,縮砂三分。煎服,並服用保和丸、實腸丸各三十丸。
呂十四孺人案例:呂十四孺人因生氣後,出現寒熱咳嗽,食慾不振,小便不利,腹瀉。治療方劑:縮砂三分,甘草三分,人參半錢,白朮一錢半,連翹一錢,陳皮一錢,茯苓一錢,生薑二片,一同煎服。並用潤肺散治療咳嗽(方劑見咳嗽篇),大柴胡湯治療裡熱導致的往來寒熱(方劑見傷寒篇)。如有宿食,則需用治療宿食的方法處理。
臟腑寒熱四種類型:
一、肺:經書記載:「脈氣到達肺經,喘息而虛弱,稱為肺痹寒熱,因醉酒而使寒邪侵入肺部所致。」又說:「肺脈微弱而急促,是肺寒熱。」
二、脾:經書記載:「脾脈細小而微弱,則為寒熱病。」
三、太陽:經書記載:「三陽經脈受邪,則發寒熱。」
四、陽維:經書記載:「陽維脈受邪,則發寒熱。」
寒熱的運氣學說:
一、火熱侵犯肺經:經書記載:「少陰經司天,熱氣下降,肺氣上升,則出現喘息嘔吐、寒熱交替。」又說:「少陽經司天,火氣下降,肺氣上升,則出現寒熱、肢體腫脹。」又說:「少陰經司天,熱邪過盛,則出現寒熱、皮膚疼痛。」又說:「歲在木年,木氣不足,燥邪盛行,則容易患寒熱瘡瘍,需用寒涼藥物治療。」
二、寒熱錯雜:經書記載:「陽明經司天,天氣急促,地氣明朗,則民眾患寒熱病發作劇烈。」又說:「三之氣(指仲春三月),燥熱交合,則民眾患寒熱病。」又說:「陽明經司天,燥熱下降,肝氣上升,則民眾患寒熱病,如同瘧疾。」又說:「少陰經司天,四之氣(指仲冬十二月),寒熱交替出現,則民眾患寒熱病。」治療時需根據寒熱的輕重調整治療方案。
武陽仇天祥之子案例:武陽仇天祥之子患寒熱病,許多醫生誤診為骨蒸勞,治療半年病情加重。戴醫生診脈發現其寸口、關脈皆有力,關脈尤為明顯,判斷為肺癰。詢問其乳母是否有疼痛,乳母回答沒有。戴醫生讓孩子脫衣,觀察其兩脅,發現右側略高。戴醫生用手側向按壓,孩子躲避右側的按壓,而左側則不躲避,判斷孩子肺部已有膿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