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7)
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7)
1. 治往來寒熱
〔《靈》〕榮之生病也,寒熱少氣,血上下行。(壽夭剛柔篇)
〔仲〕云:婦人中風七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故使如瘧狀,發作有時,小柴胡湯主之。(方見傷寒。)
〔海〕小柴胡加減法:如寒熱往來,經水不調,去半夏,加秦艽、芍藥、當歸、知母、地骨皮、牡丹皮、川芎、白朮、茯苓。如小柴胡湯與四物湯各半,名調經湯。無孕嘔者,加半夏。無汗者,加柴胡。惡寒者,加桂。有汗者。加地骨皮。嗽者,加紫菀。通經者,加京三稜、廣朮。勞者,加鱉甲。
〔羅〕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,腕後有斑三五點,鼻中微血出,兩手脈沉澀,胸膈四肢,按之殊無大熱,此內傷寒也。問之,曏者臥殿角傷風,又渴飲冰酪水,此外感者輕,內傷者重,外從內病,俱為陰也,故先斑後衄,顯內陰症,寒熱間作,脾亦有之,非徒少陽之寒熱也,與調中湯數服而愈。
調中湯
白茯苓,乾薑,白朮,甘草(各等分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煎。
經云:風氣盛於皮膚之間,內不得通,外不得泄。風者善行而數變,腠理開則灑然寒,閉則熱而悶。其寒也則衰飲食,其熱也則消肌肉,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,名曰寒熱。(風入皮膚為寒熱。全文見風門。怢慄一作失味。)因於露風。乃生寒熱。(全文見五臟)風盛為寒熱。(全文見診。)
〔河〕,解風湯,治中風寒熱,頭目昏眩,肢體疼痛,手足麻痹,上膈壅沸。
人參,川芎,獨活,甘草,麻黃(去節,湯洗,焙。各一兩),細辛(半兩)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五片,薄荷葉少許,同煎至八分,不計時候。
防風湯,治中風寒熱。
防風,甘草,黃芩,桂枝,當歸,白茯(各一兩),秦艽,乾葛(各一兩半),杏仁(五十枚),
上為散,水酒薑棗煎服。
〔《脈》〕大腸有宿食,寒慄發熱,有時如瘧。(輕則消導,重則下之。熱食承氣之類,寒食見晛丸之類,並宿食門求之。)
上積聚而寒熱,以積聚法治之。
〔云〕,地骨皮散,治血中風氣,體虛發渴,寒熱。
柴胡,地骨皮,桑白皮,枳殼,前胡,黃耆(各七錢半),白茯苓,五加皮,人參,甘草,桂心,芍藥(白條。各半兩)
上㕮咀,每服三錢,生薑三片,水煎。
柴胡散,治寒熱體瘦,肢節疼痛,口乾心煩。
柴胡,黃耆,赤茯苓,白朮(各二兩),人參,地骨皮,枳殼(制),桔梗,桑白皮,赤芍藥,生地黃(各七錢半),麥門冬(三兩),甘草(半兩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姜五片,水煎。
〔《本事》〕有一師尼,患惡風體倦,乍寒乍熱,面赤心煩,或時自汗。是時疫氣大行,醫見其寒熱,作傷寒治之,大小柴胡雜進,數日病劇。予診視之,三部無寒邪脈,但厥陰弦長而上魚際,宜服抑陰等藥,予制此
白話文:
[治往來寒熱]
[《靈樞》]:人體生病,會出現忽冷忽熱、氣虛、血氣上下不順等情況。
[仲景]:婦女中風七八天後,如果持續出現忽冷忽熱,而且發作時間規律,正逢經期停止,這是熱邪進入血室,導致血液凝結,所以才會像瘧疾一樣,發作有時。這種情況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
[海藏]:小柴胡湯的加減用法:如果忽冷忽熱,月經不調,可以去掉半夏,加入秦艽、芍藥、當歸、知母、地骨皮、牡丹皮、川芎、白朮、茯苓。如果將小柴胡湯和四物湯各用一半,就叫做調經湯。沒有孕吐的可以加半夏,沒有汗的可以加柴胡,怕冷的可以加桂枝,有汗的可以加地骨皮,咳嗽的可以加紫菀,要通經的可以加京三稜、廣朮,勞累的可以加鱉甲。
[羅天益]:一位將軍生病,忽冷忽熱,手腕後有三五個斑點,鼻子輕微出血,兩手脈象沉澀,胸口和四肢按起來並沒有明顯發熱。這屬於內傷引起的寒症。問了他的情況,得知他之前睡在殿角著涼,又喝了冰冷的酪漿水。外感風寒只是小事,內傷才是主因,外邪是從內病而來,都是陰性的病症。所以先出現斑點,後出現鼻血,這是體內陰症的表現。忽冷忽熱也可能是脾胃的問題,不單單是少陽經的病症,給他服用調中湯幾劑就好了。
調中湯:白茯苓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,各等分。把藥材切成像麻豆大小的顆粒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碗半水煎煮。
古書說:風邪停留在皮膚表面,身體內部無法暢通,外部也無法發散。風邪的特性是流動性強且變化多端。如果皮膚毛孔打開,人就會感到寒冷;如果毛孔閉塞,人就會感到發熱和悶熱。寒冷會導致食慾下降,發熱會導致肌肉消瘦,所以人會感到發抖、沒胃口,這種情況就叫做寒熱。因為風邪進入皮膚而引起的寒熱,詳細內容可以參考《風門》。又因為在露天受風而產生寒熱,詳細內容可以參考《五臟》。風邪過盛也會導致寒熱,詳細內容可以參考《診》。
[河間]:解風湯,治療中風引起的忽冷忽熱、頭暈眼花、肢體疼痛、手腳麻木、上腹部堵塞等症狀。 組成:人參、川芎、獨活、甘草、麻黃(去節,洗淨後烘乾,各一兩)、細辛(半兩)。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碗,加生薑五片,薄荷葉少許,一起煎煮至八分。不限制服用時間。
防風湯,治療中風引起的寒熱。 組成:防風、甘草、黃芩、桂枝、當歸、白茯(各一兩),秦艽、乾葛(各一兩半),杏仁(五十枚)。把藥材研成散劑,用水、酒、生薑、紅棗煎煮服用。
[《脈經》]:大腸內有積存的食物,會導致身體發冷發熱,有時像瘧疾一樣(輕微的可以通過消食導滯的方法治療,嚴重的就要用瀉下的方法。發熱可以用承氣湯之類的藥方,發冷可以用見晛丸之類的藥方,具體可以參考《宿食》)。積聚引起的寒熱,就用治療積聚的方法治療。
[丹溪]:地骨皮散,治療因為血脈中風邪引起的體虛、口渴、寒熱症狀。 組成:柴胡、地骨皮、桑白皮、枳殼、前胡、黃耆(各七錢半),白茯苓、五加皮、人參、甘草、桂心、芍藥(白條,各半兩)。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加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。
柴胡散,治療身體虛弱消瘦,肢體疼痛,口乾心煩的寒熱症狀。 組成:柴胡、黃耆、赤茯苓、白朮(各二兩),人參、地骨皮、枳殼(制過)、桔梗、桑白皮、赤芍藥、生地黃(各七錢半),麥門冬(三兩),甘草(半兩)。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加生薑五片,用水煎煮。
[《本事方》]:有一個尼姑,患有怕風、身體疲倦、忽冷忽熱、面色發紅、心煩、有時自汗等症狀。當時流行瘟疫,醫生看她忽冷忽熱,就當作傷寒來治療,用了大柴胡湯、小柴胡湯等藥,結果病情加重。我給她診脈,發現三部脈象都沒有寒邪的表現,但是厥陰經脈弦長而且上到魚際穴,應該服用滋陰的藥。我給她開了這個方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