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6)
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6)
1. 治惡寒
運氣,惡寒有三:
一曰火熱。經曰:諸禁鼓慄,如喪神守,皆屬於火。又云:少陽所至,為惡寒戰。又云:少陽在泉,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。治以寒劑是也。
二曰風。經云:厥陰在泉,風淫所勝,病洒洒振寒。治以辛涼是也。
三曰寒濕包熱。經云:陽明司天之政,清熱之氣,持於氣交,民病振寒。四之氣,寒雨降,病振慄。治視寒熱輕重,多少其制是也。
〔《靈》〕陰陽者,寒暑也。熱則滋雨而在上,根荄少汁,人氣在外,皮膚緩,腠理開,血氣減,汗大泄,皮淖澤。寒則地凍水冰,人氣在中,皮膚致,腠理閉,汗不出,血氣強,肉堅澀。當是之時,善行水者不能往冰,善穿地者不能鑿凍。善用針者,亦不能取四厥。血脈凝結,堅搏不往來者,亦未可即柔。
故行水者必待天溫,冰釋凍解,而水可行地可穿也。人脈猶是也。治厥者,必先熨,調和其經,掌與腋,肘與腳,項與脊以調之,火氣已通,血脈乃行。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,刺而平之。堅緊者,破而散之。氣下乃止,此所謂以解結者也。(刺節真邪篇,下同)用針之類,在於調氣。
氣積於胃,以通榮衛,各行其道。宗氣留於海,其下者注於氣街,其上者走於息道。故厥在於足,宗氣不下,脈中之血,凝而留止,弗之火調,弗能取之。用針者,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,切而循之,按而彈之,視其應動者,乃後取之而下之。六經調者,謂之不病,雖病謂之自已也。
大寒在外,留而補之。入於中者,從合瀉之。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。(官能篇,從合治之。)
黃帝曰:人之振寒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寒氣客於皮膚,陰氣盛,陽氣虛,故為振寒寒慄,補諸陽。
針灸,臟腑惡寒有三:
其一取肺。經云:振寒鼓頷,不得汗出,腹脹煩冤,取手太陽是也。其二取胃。經云:胃足陽明之脈,是動,則病洒洒振寒,善伸數欠,視盛虛熱寒,陷下取之也。其三取膽。經云:膽足少陽之脈,所生病者,汗出振寒,視盛虛熱寒,陷下取之也。
〔《撮》〕下部寒冷:關元、腎俞。
〔桑君〕又法:氣海、中極。
〔《甲》〕振寒瘛瘲,手不伸,咳嗽唾濁,氣膈善嘔,鼓頷不得汗,煩滿身痛,因為瘛瘲,尺澤主之。頭項惡風,汗不出,淒厥惡寒,嘔吐,目系急,痛引額,頭重項痛,玉枕主之。悽悽振寒,數欠伸,鬲俞主之。
〔《密語》〕通身惡寒,筋脈拘急,十指不得近風:絕骨(二寸半。推而上之,令氣中和為解)。
白話文:
治惡寒
惡寒的原因有三:
一、火熱:經書記載,身體禁錮、顫慄,像失去了神明一樣,都屬於火熱引起的。又說,少陽經氣到達的地方,會出現惡寒戰慄。還有說,少陽經氣在泉脈運行時,外邪入侵導致少陽受阻,則會腰腹疼痛並伴隨惡寒,治療要用寒涼的藥物。
二、風邪:經書記載,厥陰經氣在泉脈運行時,風邪入侵,就會導致身體灑灑作響,並伴隨寒顫。治療要用辛涼的藥物。
三、寒濕夾雜火熱:經書記載,陽明經司掌天地的氣候,具有清熱的氣息,當氣候交替時,人們容易患上顫慄發寒的疾病。四時之氣,若有寒雨下降,也會導致疾病並伴有顫慄。治療要根據寒熱輕重來決定用藥。
陰陽是寒暑的表現。天氣炎熱時,雨水滋潤,雨水在上,植物根莖水分少,人體氣血在外,皮膚鬆弛,毛孔開泄,血氣減少,汗液大量排出,皮膚濕潤光滑。天氣寒冷時,則地凍水冰,人體氣血在內,皮膚緊繃,毛孔閉合,汗液不排出,血氣旺盛,肌肉堅實。此時,善於引導水流的人也無法穿過冰層,善於挖掘地穴的人也無法鑿穿冰凍的土地,善於用針灸的人也無法治療四肢厥冷。血脈凝結,堅硬堵塞,無法正常運行,也無法立即使其柔軟。
所以,引導水流必須等到天氣回暖,冰雪融化,水才能流動,地才能挖掘。人體經脈也同樣如此。治療厥冷,必須先用溫熱的方法使經絡調和,溫暖手掌和腋下,肘部和腳部,頸項和脊背,以調和氣血。火氣通暢後,血脈才能運行。然後觀察脈象,脈象濕潤的,用針刺平之;脈象堅緊的,用針刺破散之。氣血下降後,病症才能停止,這就是所謂的解開結締。針灸的作用,在於調和氣血。
胃中積聚的氣血,要疏通榮衛之氣,各行其道。宗氣停留在丹田,下方流注於氣街,上方運行於呼吸道。因此,足部厥冷,是因為宗氣不能下降,脈中之血凝結停滯,如果不加以溫熱調和,就無法治療。使用針灸,必須先觀察經絡的虛實,仔細地循摸,按壓和彈撥,觀察其反應,然後再針刺施治。六經調和,則謂之無病,即使有病,也能自然痊癒。
大寒停留在體表,則用溫熱的方法溫補;大寒進入體內,則從合谷穴瀉之。針灸無法治療的,則可用艾灸。
黃帝問:人為什麼會顫慄發寒?岐伯答:寒邪客犯皮膚,陰氣盛,陽氣虛,所以出現顫慄發寒,應該補益陽氣。
針灸治療臟腑引起的惡寒,有三種情況:
一、取肺經:經書記載,顫慄發寒,不能出汗,腹部脹滿煩悶,則取手太陽經。
二、取胃經:經書記載,胃足陽明經脈氣血運行不暢,則會出現灑灑作響的顫慄,而且善於伸懶腰、打哈欠,要根據寒熱虛實的情況,在陷下部位針刺。
三、取膽經:經書記載,膽足少陽經脈生病,則會出現汗出和顫慄,要根據寒熱虛實的情況,在陷下部位針刺。
下部寒冷:關元穴、腎俞穴。
另有方法:氣海穴、中極穴。
顫慄抽搐,手不能伸直,咳嗽痰濁,氣逆嘔吐,頷下鼓脹不能出汗,煩滿身痛,這是因為抽搐,尺澤穴主治。頭項怕風,汗不出,淒寒惡寒,嘔吐,眼睛痠痛,頭痛引及額部,頭重項痛,玉枕穴主治。淒寒顫慄,頻頻伸懶腰,膈俞穴主治。
通身惡寒,筋脈拘急,十指不能見風:絕骨穴(二寸半,推針向上,使氣血調和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