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5)

1. 治惡寒

〔海〕六月大熱之氣,反得大寒之病,氣難布息,身涼脈遲,何以治之?答曰:病有標本,病熱為本,大寒為標。用涼則順時而失本,用熱則順本而失時,故不從乎標本而從乎中治。中治者何?用溫是已。然既曰溫,則不能治大寒之病。治大寒者,非薑、附不可。若用薑、附,又似非溫治之例,然衰其大半乃止。

脈得四至,余病便無,令治之足矣。雖用姜附,是亦中治也。非溫而何?經曰:中熱遠熱,雖用之不當,然勝至可犯,亦其理也。

上虛寒正治,蓋謂脈虛而惡寒者設也。脈虛惡寒,真寒也,故正治。

〔丹〕色目婦人,年近六十,六月內常覺惡寒戰慄,喜炎火御綿,多汗如雨,其形肥肌厚,已服附子十餘帖,渾身癢甚,兩手脈沉澀,重取稍大,知其熱甚而血虛也。以四物去川芎,倍地黃,加白朮、黃耆、炒黃柏、生甘草、人參,每服一兩重。方與一帖,腹大泄,目無視,口無言。

予知其病勢深而藥無反佐之過也,仍用前藥熱炒與之,蓋借火力為嚮導。一帖利止,四帖精神回,十帖病痊安。

蔣氏年三十餘,形瘦面黑,六月喜熱惡寒,兩手脈沉而澀,重取似數。以三黃丸,下之以薑湯,每服三十粒,二十帖微汗而安。(三黃恐是三補丸,芩、連、柏也。)

〔海〕婦人先病惡寒,手足冷,全不發熱,脈八至,兩脅微痛,治者便作少陽治之。陽在內伏於骨髓,陰在外致使發寒,治當不從內外,從乎中治也。宜以小柴胡調之,倍加薑、棗。

〔子和〕一婦人身冷脈微,食沸熱粥飯,六月重衣,以衣帽蒙其首,猶覺寒,泄注不止。常服薑、附、硫黃燥熱之劑,僅得平和,稍用寒涼,其病轉加,三年不愈。戴人診其兩手脈,皆如橫繩有力,一息六七至。脈訣曰:六數七極熱生多。以涼布熨心,以新汲水淋其病處,婦乃叫殺人不止。

令人時時復以冷水淋之,至三四十桶,大戰汗出,昏困一二日,而向之所惡者皆除,此法本於華佗所用,世無知者。

〔《素》〕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,陽明者午也,五月盛陽之陰也,陽盛而陰氣加之,故洒洒振寒也。(脈解篇)

上寒實反治,蓋謂脈實而惡寒者設也。脈實惡寒,假寒也,故反治。

〔丹〕久病惡寒,當用解鬱。濕痰積中,抑遏陽氣,不得外泄,身必惡寒。

進士周本道,年近四十,得惡寒症,服附子數百帖而病甚。予診其脈弦而緩,遂以紅茶入生薑汁香油些少,吐痰一升許,減大半。又與通聖散去麻黃、大黃、芒硝,加當歸、地黃,百帖而安。

一女子惡寒,用苦參、赤小豆各一錢,為末,齏水吐後,用後藥:

川芎,南星,蒼朮,黃芩,酒面丸服。

上焦不通,則陽氣抑遏,而皮膚分肉無以溫之,故寒慄。東垣升陽益胃湯,用升發之劑,開發上焦,以伸陽明出外,溫之也。丹溪吐出濕痰,亦開發上焦,使陽氣隨吐升發出外,溫之也,故寒慄皆愈。二者治陽虛表寒之要

白話文:

治惡寒

六月酷暑卻患嚴寒之症,氣息不暢,身體冰冷,脈搏遲緩,該如何治療?答案是:疾病有標本之分,暑熱為本,嚴寒為標。用寒涼之法順應時令卻損傷根本,用溫熱之法雖順應根本卻違背時令,因此治療不能單從標或本著手,而應從中和入手。何謂中和?就是溫和治療。但既說是溫和,似乎又不能治療嚴寒之症。治療嚴寒,非薑、附子不可。但用薑、附子,似乎又與溫和治療的原則相違背,然而只須緩解大部分症狀即可。

脈搏恢復正常,其他症狀消失,就足以說明治療有效。即使使用薑、附子,也是中和治療。何以這樣說呢?經書上說:內熱遠熱,即使用藥不對症,但只要效果好,也可以勉強使用,這就是道理。

上焦虛寒的正治法,指的是脈象虛弱且畏寒的情況。脈象虛弱畏寒,是真正的寒症,因此要正治。

一位色目婦女,將近六十歲,六月間經常感覺畏寒發抖,喜歡用火取暖蓋棉被,出汗如雨,體形肥胖,已服用附子十多劑,全身奇癢,兩手脈象沉而澀,重按脈象稍大,可知其內熱較盛且血虛。於是用四物湯去川芎,倍加地黃,再加入白朮、黃耆、炒黃柏、生甘草、人參,每劑一兩重。服用一劑後,腹瀉不止,眼睛看不見,不能說話。

我明白她的病情嚴重,但藥物並無反佐的過失,仍然用先前藥物熱炒後給她服用,利用藥物的火力引導藥性。服用一劑後腹瀉停止,四劑後精神恢復,十劑後痊癒。

蔣氏,三十多歲,身材瘦弱,面色黝黑,六月間喜熱畏寒,兩手脈象沉而澀,重按脈象頻數。我用三黃丸(可能是三補丸,即黃芩、黃連、黃柏)以薑湯送服,每次服用三十粒,二十劑後微微出汗,病情痊癒。

一位婦女先患畏寒,手腳冰冷,完全不發熱,脈搏八次/分,兩脅輕微疼痛,治療者就用少陽病的治療方法。陽氣在內,隱伏於骨髓,陰邪在外,導致畏寒,治療應不單從內外著手,而應從中和入手。宜用小柴胡湯加減,倍加生薑、大棗。

一位婦女身體冰冷,脈象微弱,吃滾燙的粥飯,六月還穿著厚衣服,用帽子和衣服蒙住頭,仍然覺得寒冷,腹瀉不止。長期服用薑、附子、硫黃等燥熱藥物,也只能讓病情稍微緩解,一旦使用寒涼藥物,病情就會加重,三年未愈。戴人醫生診斷她的兩手脈象,都像橫著的繩子一樣有力,一分鐘六七次脈搏。脈訣說:脈搏六次或七次,是極熱導致的。於是用冷毛巾敷心臟,用新汲的水淋灑她的患處,婦女疼得直喊殺人了。

就讓她經常再用冷水淋灑,淋了三四十桶水,大量出汗,昏睡一兩日,之前所有不適都消失了,這個方法源於華佗所用,世人很少知道。

陽明病所謂的洒洒振寒,陽明屬午時,五月陽氣盛極而陰氣相乘,所以才會洒洒振寒。(《脈解篇》)

上焦寒實的反治法,指的是脈象實而畏寒的情況。脈象實而畏寒,是虛假的寒症,因此要反治。

久病畏寒,應該使用疏通鬱結的藥物。濕痰積聚於中焦,遏制陽氣,不能外泄,身體必然畏寒。

進士周本道,將近四十歲,患了畏寒症,服用附子幾百劑病情反而加重。我診斷他的脈象弦而緩,於是用紅茶加入生薑汁和少許香油,讓他嘔吐出一升左右的痰液,病情減輕了一大半。又給他服用通聖散去麻黃、大黃、芒硝,加入當歸、地黃,服用一百劑後痊癒。

一位女子畏寒,用苦參、赤小豆各一錢,研成粉末,用鹽水送服後嘔吐,再服用下面的藥物:

川芎、南星、蒼朮、黃芩,製成酒面丸服用。

上焦不通,陽氣就會被抑制,皮膚肌肉就無法溫暖,所以會寒慄。東垣的升陽益胃湯,使用升發的藥物,疏通上焦,使陽明之氣外達,溫暖身體。丹溪的吐出濕痰的方法,也是疏通上焦,使陽氣隨著嘔吐而升發到體表,溫暖身體,所以寒慄都能痊癒。這兩種方法都是治療陽虛表寒的重要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