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4)

1. 治惡寒

背惡寒是痰飲。仲景云:心下有留飲,其人背惡寒,冷如冰。治法茯苓丸之類是也。(方見驚悸。)身前寒屬胃。經云:胃足陽明之脈氣虛,則身以前皆寒慄。治法宜針法,補三里穴是也。手足寒者,厥也。(治見厥。)掌中寒者腹中寒。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,胃中有寒。(腹胃寒,理中之類也。全見診法。)

五臟寒方:肝寒,雙和湯。(方見治虛實法。)心寒,定志丸、菖蒲丸。(方見小兒。)脾寒,益黃散。(方見小兒。)肺寒,小青龍湯。(方見傷寒。)腎寒,八味丸。(方見治虛實法。)

〔海〕通治大寒:大已寒丸、四逆湯。

〔垣〕,沉香桂附丸

沉香,附子(炮),肉桂,乾薑(炮),良薑,吳茱萸,茴香(炒),川烏(各一兩)
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桐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米飲下,食前一服。忌生冷。

〔海〕,大已寒丸

蓽茇,肉桂(各四兩),乾薑(炮),良薑(各六兩)

上為細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粒,米飲湯下,食前服。

〔垣〕諸脈按之無力所生病症:六脈中之下得弦細而澀,按之無力,腹中時痛,心胃相控睪,隱隱而痛。或大便溏泄,鼻不聞香臭,清濁涕不止,目中淚出,喘喝痰嗽,唾出白沫,腰沉沉苦痛,項背胸脅時作痛,目中流火,口鼻惡寒,時時頭痛目眩,苦振寒不止。或嗽或吐,或嘔或噦,則發躁蒸蒸而熱,如坐甄中,必得去衣,居寒處或飲寒水,則便如故。其振寒復至,或氣短促,胸中滿悶而痛,如有膈咽不通欲絕之狀。

甚則口開目瞪,聲聞於外,而淚涕痰涎大作。其發躁方過,而振寒復至,或面白而不澤者,脫血也。悲愁不樂,情慘意悲,健忘,或善嚏,此風熱大損寒水燥金之復也。如六脈細弦而澀,按之空虛,此大寒症也,亦傷精氣,以辛甘溫熱潤之劑,大瀉西北二方則愈。

姜附湯,治中寒口噤,四肢強直,失音不語,忽然暈倒,口吐涎沫,狀如暗風,手足厥冷,或復煩躁。兼治陰證傷寒,大便利而發熱者。

乾薑,熟附子(等分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。或慮此藥性太燥,即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餌。姜附本治傷寒經下後又復發汗,內外俱虛,身無大熱,晝則煩躁,夜則安靜不渴,六脈沉伏,並宜服此。不知脈者,更宜審之。兼治中脘虛寒,久積痰水,心腹冷痛,霍亂轉筋,四肢厥逆。一方附子湯以生用者,名曰白通湯。

一方白通湯內加白朮倍之,甘草減半,名生附子白朮湯。治中風濕昏悶恍惚,腹脹滿,身重,手足瘛瘲,漐漐自汗,失音不語,便利不禁。一方用姜附湯加麻黃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等分,名附子麻黃湯。治中寒濕昏暈緩弱,腰脊強急,口眼喎噼,語聲渾濁,胸腹䐜脹,氣上喘急,不能轉動。更宜審而用之。

白話文:

治惡寒

背部惡寒是痰飲引起的。張仲景說:「心下有停積的液體,患者背部就會惡寒,冰冷得像冰塊一樣。」治療方法是用茯苓丸之類的藥方。(方劑見於《驚悸》篇)身體前面發冷屬於胃的問題。經書上說:「胃經和足陽明經的氣血虛弱,就會導致身體前面發冷。」治療方法宜用針灸,補益足三里穴位即可。(治療方法見於《厥》篇)手腳冰冷屬於厥證。(治療方法見於《厥》篇)手掌冰冷表示腹部也冰冷。魚腹部的白色肌肉上有青色的血管,表示胃裡有寒邪。(腹部胃部寒冷,可用理中湯之類的藥方治療。詳見《診法》篇)

五臟寒邪的治療方劑:肝寒,用雙和湯。(方劑見於《治虛實法》篇)心寒,用定志丸、菖蒲丸。(方劑見於《小兒》篇)脾寒,用益黃散。(方劑見於《小兒》篇)肺寒,用小青龍湯。(方劑見於《傷寒》篇)腎寒,用八味丸。(方劑見於《治虛實法》篇)

治療大寒的通用方劑:大已寒丸、四逆湯。

沉香桂附丸

藥物組成:沉香、炮附子、肉桂、炮乾薑、良薑、吳茱萸、炒茴香、川烏(各一兩)

製法:將藥物研磨成細末,用醋煮成的麵糊做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。

用法:每次服用五七十丸,用米湯送服,飯前服用。忌食生冷食物。

大已寒丸

藥物組成:蓽茇、肉桂(各四兩)、炮乾薑、良薑(各六兩)

製法:將藥物研磨成細末,用煮沸的麵糊做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。

用法:每次服用二十粒,用米湯送服,飯前服用。

診斷脈象無力伴隨的疾病:六脈中下焦的脈象細小而澀滯,按之無力,腹部時常疼痛,心胃互相牽制而隱隱作痛。或者大便稀溏,鼻子聞不到氣味,清涕濁涕不斷,眼睛流淚,呼吸困難咳嗽痰多,吐出白色泡沫,腰部沉重疼痛,頸項、背部、胸脅部時常疼痛,眼睛紅腫,口鼻惡寒,時常頭痛頭暈,寒戰不止。或者咳嗽或者嘔吐,或者嘔逆或者呃逆,則會出現發熱煩躁,感覺像坐在熱鍋上一樣,必須脫掉衣服,待在寒冷的地方或者喝冷水,症狀才會減輕。寒戰又會再次發作,或者氣短氣促,胸部滿悶疼痛,感覺好像食道梗塞不通暢,快要死掉一樣。

嚴重時會張口瞪眼,聲音洪亮,淚涕痰涎大量湧出。發熱煩躁剛過去,寒戰又再次發作,或者面色蒼白沒有光澤,這是脫血的症狀。悲傷憂愁不愉快,心情悲慘,健忘,或者經常打噴嚏,這是風熱之邪大傷寒水,導致金氣受損的表現。如果六脈細小而澀滯,按之空虛,這是大寒的症狀,也損傷了精氣,應該用辛甘溫熱潤燥的藥物,大瀉西北二方則可痊癒。

姜附湯

主治:中寒口噤,四肢僵硬,失音不語,突然暈倒,口吐涎沫,症狀像中風,手腳厥冷,或者又煩躁。也治療陰證傷寒,大便溏泄而發熱者。

藥物組成:乾薑、熟附子(等分)

用法:將藥物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四錢,加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。如果擔心此藥性太燥,可以用附子理中湯接著服用。姜附湯主要治療傷寒經下之後又再次發汗,內外俱虛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白天煩躁,晚上安靜不渴,六脈沉伏的病症,都應該服用此方。不懂脈象的人,更應該仔細辨證。也治療中脘虛寒,久積痰水,心腹冷痛,霍亂轉筋,四肢厥逆。一方附子湯用生附子,名曰白通湯。

一方白通湯中加倍白朮,減半甘草,名為生附子白朮湯。主治中風濕邪導致昏悶恍惚,腹部脹滿,身體沉重,手腳抽搐,自汗淋漓,失音不語,大便溏泄。一方用姜附湯加麻黃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等分,名為附子麻黃湯。主治中寒濕邪導致昏暈虛弱,腰脊僵硬,口眼歪斜,聲音嘶啞,胸腹脹滿,氣喘呼吸急促,不能翻身。更應該仔細辨證後再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