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3)

1. 治惡寒

上為末,酒糊丸,每服二十丸,暖鹽酒送下,鹽湯亦得。

三焦寒用藥大例:上焦寒,陳皮、厚朴、藿香。中焦寒,大小便不通,白朮、乾薑、丁香。下焦寒,肉桂、附子、沉香。

上焦,(桂附丸,鐵刷湯,胡椒理中丸)

中焦,(二氣丹,大建中湯)

下焦,(還少丹,八味丸,天真丹)

胡椒理中丸

款冬花(去梗),胡椒,甘草(炙),蓽茇,良薑(各四兩),白朮(五兩),乾薑,陳皮(去白),細辛(去苗。各四兩)
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溫湯酒米飲任下。

鐵刷湯

良薑(炮,六兩),茴香(二兩),甘草(炙,一兩),蒼朮(米泔浸一宿,八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姜三片,鹽一捻,水一盞,煎至七分,溫服,或熱酒調下。

二氣丹

肉桂(去粗皮),硫黃(細研。各一錢),乾薑(炮),硃砂(研,為衣。各二錢),附子(一個去皮臍,炮製為末,半兩)

上為細末,研勻,麵糊為丸,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鹽湯下。

附子理中丸

人參(去蘆),附子(炮去皮臍),乾薑(炮),甘草(炙),白朮(各三兩)

上為末,煉蜜和丸。每一兩作十丸,每服一丸,以水一盞化破,煎至七分服。

大建中湯,治內虛里急少氣,手足厥逆,少腹攣急。或腹滿弦急,不能起臥,微汗出,陰縮。或腹中寒痛,不堪勞苦,唇口乾,精自出。或手足乍寒乍熱,而煩苦痠痛,不能久立。補中益氣。

桂心(一錢),芍藥,黃耆(各二錢),甘草(一錢,炙),生薑(五錢),當歸,人參(各三錢),附子(半錢),半夏(二錢),棗(三枚)

上㕮咀,水五盞,煎至三盞,去渣,分三服。

〔垣〕,天真丹,治下焦陽虛。

沉香,巴戟(酒浸,炒,去心),茴香(鹽炒香,去鹽),破故紙(炒),萆薢(酒浸,焙),胡蘆巴(炒),杜仲(麩炒,去絲),琥珀(各一兩),官桂(五錢),牽牛(炒黑,去鹽,取頭末一兩)

上為末,用浸藥酒糊為丸,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至八十丸,空心溫酒下。

〔海〕下焦寒,四逆例。乾薑味苦,能止而不行。附子味辛,能行而不守。泄小便不通,二藥皆陽,氣化能作小便。若薑、附、術三味,內加茯苓,以分利之為佳。附生用而不炮,則無火力,熱則行而不止,兼以水多煎少,則熱直入下焦。

代灸膏,治老人衰弱,元氣虛冷,臟腑虛滑,腰腳冷痛沉重,飲食減少,手足逆冷不能忍者。用此代灸,其效不能盡述。

大附子(一個,炮),吳茱萸,桂皮,木香,蛇床子(各半兩),馬藺草(一兩)

上為細末,每用藥半匙,白麵半匙,生薑汁半盞,用煎成膏,攤於紙上,臨臥貼臍,以油紙覆其上,綿衣系之,自夜至明乃去,每夜如此貼之,其腰腹如灸百壯。除寒積,腰疼貼腰眼。

白話文:

治惡寒

將藥磨成粉末,用酒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溫熱的鹽酒送服,用鹽湯送服也可以。

三焦寒症的用藥原則:上焦寒,用陳皮、厚朴、藿香;中焦寒,大小便不通,用白朮、乾薑、丁香;下焦寒,用肉桂、附子、沉香。

上焦寒證的常用方劑:(桂附丸、鐵刷湯、胡椒理中丸)

中焦寒證的常用方劑:(二氣丹、大建中湯)

下焦寒證的常用方劑:(還少丹、八味丸、天真丹)

胡椒理中丸

款冬花(去除梗)、胡椒、炙甘草、蓽茇、良薑(各四兩)、白朮(五兩)、乾薑、陳皮(去除白)、細辛(去除苗,各四兩)

將藥磨成粉末,用煉蜜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溫水、溫酒或米湯皆可送服。

鐵刷湯

炮製過的良薑(六兩)、茴香(二兩)、炙甘草(一兩)、米泔水浸泡一夜的蒼朮(八兩)

將藥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加薑三片、鹽少許,水一盞,煎至七分,溫服,或用熱酒調服。

二氣丹

肉桂(去除粗皮)、細研的硫黃(各一錢)、炮製過的乾薑、研磨過的硃砂(作為藥丸外衣,各二錢)、炮製過的附子(一個,去除皮和臍,磨成粉末,半兩)

將藥磨成細粉,研磨均勻,用麵糊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鹽湯送服。

附子理中丸

人參(去除蘆頭)、炮製後去除皮和臍的附子、炮製過的乾薑、炙甘草、白朮(各三兩)

將藥磨成粉末,用煉蜜和成藥丸。每兩藥粉做成十丸,每次服用一丸,用水一盞化開,煎至七分服下。

大建中湯,治療內虛里急少氣,手足厥逆,少腹攣急;或腹滿弦急,不能起臥,微汗出,陰縮;或腹中寒痛,不堪勞苦,唇口乾,精自出;或手足時冷時熱,且伴隨煩苦痠痛,不能久立。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。

桂心(一錢)、芍藥、黃耆(各二錢)、炙甘草(一錢)、生薑(五錢)、當歸、人參(各三錢)、附子(半錢)、半夏(二錢)、大棗(三枚)

將藥材切碎,加水五盞,煎至三盞,去渣,分三次服用。

天真丹,治療下焦陽虛。

沉香、酒浸後炒製並去除心的巴戟、鹽炒香後去除鹽的茴香、炒製的破故紙、酒浸後焙乾的萆薢、炒製的胡蘆巴、麩炒後去除絲的杜仲、琥珀(各一兩)、官桂(五錢)、炒黑後去除鹽並取其頭部的牽牛(一兩)

將藥磨成粉末,用浸泡過的藥酒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至八十丸,空腹溫酒送服。

下焦寒,四逆治療原則。乾薑味苦,能止痛卻不能通暢;附子味辛,能通暢卻不能持久。治療小便不通,這兩種藥都是陽性藥物,其氣化作用可以促進排尿。若在乾薑、附子、白朮三味藥中加入茯苓,則能更好地利尿。附子生用而不炮製,則火力不足,熱則通暢卻不能持久,且水多煎少,則熱氣直入下焦。

代灸膏,治療老人衰弱,元氣虛冷,臟腑虛滑,腰腳冷痛沉重,飲食減少,手足逆冷難忍。用此膏代替艾灸,其療效難以盡述。

炮製過的大附子(一個)、吳茱萸、桂皮、木香、蛇床子(各半兩)、馬藺草(一兩)

將藥磨成細粉,每次取藥粉半匙,白麵半匙,生薑汁半盞,煎成膏,攤在紙上,臨睡前貼在肚臍上,用油紙覆蓋,用棉布固定,從晚上貼到第二天早上取下,每晚如此貼敷,其腰腹如同艾灸百壯。可去除寒邪積聚,腰痛則貼在腰眼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