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2)
卷之六·陰陽臟腑部 (2)
1. 治惡寒
〔東垣〕云:晝則惡寒,是陰氣上溢於陽分也。夜則惡寒,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。
〔海〕氣分寒,桂枝加附子湯。(方見傷寒自汗。)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。(方見傷寒體痛。)血分寒,巴戟丸、神珠丸。(方見治虛實法。)
巴戟丸
良薑(六兩),紫金藤(十六兩),巴戟(二兩),青鹽(二兩),肉桂,吳茱萸(各四兩)
黃耆、白朮熬膏,煎淡五味子湯,以竹瀝調飲之,三日諸病皆愈。令其頓絕肉味,一月後康健如舊。又以雞湯下飯,一月後胸腹膨滿甚,自煎二陳湯加附子、白豆蔻飲之,其病頓除。遣人問調理藥,予教以絕去諸藥與肉飲,自然平安。
上陽虛惡寒五法,皆以參耆為君。首一法佐以附子,中三法佐以升陽之劑,末一法佐以消痰之劑也。
〔垣〕夫脾胃之症,始則熱中,終傳寒中。經云:陰盛生內寒。厥氣上逆,寒積於胸中,是腎水反來侮土,此謂所勝者妄行也。作中滿腹脹,作涎,作清涕,或溺,足下痛,不能任身履地,骨乏無力,喜睡,兩丸多冷,時作陰陰而痛,或妄見鬼狀,夜夢亡人,腰背胛眼腰脊俱痛,而不渴不瀉。此溫氣去,寒獨留,寒獨留則血凝泣,血凝泣則脈不通,故其脈盛大以澀,名曰寒中。
白朮附子湯
白朮,附子(炮),陳皮,蒼朮(制),厚朴(制),半夏(湯泡),茯苓(去皮),澤瀉(各一兩),豬苓(去皮,半兩),肉桂(四錢)
上銼如麻豆大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生薑三片,煎至一盞,食前溫服,量虛實加減。
夫病熱中症者,衝脈之火附二陰之裡,傳之督脈。督脈者,第二十一椎下長強穴是也,與足太陽膀胱寒氣為附經。督脈其盛也如巨川之水,疾如奔馬,其勢不可遏。太陽寒氣細細如線,督脈逆太陽,寒氣上行,沖頂入額,下鼻尖,入手太陽,傳於胸中。手太陽者,丙,熱氣也。
足太陽膀胱者,壬,寒氣也。壬能克丙,寒熱逆於胸中,故脈盛大。其手太陽小腸熱氣不能交入膀胱經,故十一經之盛氣積於胸中,故其脈盛大。其膀胱逆行盛之極,子能令母實,手陽明大腸金即其母也,故燥旺。其燥氣挾子之勢,故脈澀而大便不通。以此言之,脈盛大以澀者,手陽明大腸脈也。
若見此病中一症皆為寒,禁用諸甘酸藥。
〔《素》〕帝曰:人身非衣寒也,中非有寒氣也,寒從中生者何?岐伯曰:是人多痹氣也。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帝曰:人有身寒,湯火不能熱,厚衣不能溫,然不凍慄,是為何病?岐伯曰:是人者素腎氣勝,以水為事。太陽氣衰,腎脂枯不長,一水不能勝兩火。
腎者水也,而生於骨,腎不生則髓不能滿,故寒甚至骨也。所以不能凍慄者,肝一陽也,心二陽也,腎孤藏也,一水不能勝二火,故不能凍慄,名曰骨痹,是人當攣節也。(逆調論)
白話文:
治惡寒
用黃耆、白朮熬成膏,再煎煮淡味的五味子湯,用竹瀝調和後飲用,三日內諸病皆癒。 讓患者完全戒除肉食,一個月後就能恢復健康。 但如果用雞湯煮飯,一個月後會出現胸腹膨脹的症狀,此時需自行煎煮二陳湯,加入附子、白豆蔻服用,症狀就能立刻消除。 有人來詢問調理藥物,我則教導他們停止服用所有藥物和肉食,自然就能平安無事。
治療陽虛惡寒的五種方法,都以人參、黃耆為主藥。第一種方法輔以附子,中間三種方法輔以溫補陽氣的藥物,最後一種方法則輔以化痰的藥物。
脾胃的病症,初期表現為內熱,最終會轉化為內寒。經書上說:「陰盛則生內寒。」 厥陰之氣逆上,寒邪積聚於胸中,這是腎水反過來侵犯脾土,這叫做「所勝者妄行」。會出現腹脹、流口水、流清涕、小便異常、腳底疼痛、無法站立行走、骨頭無力、嗜睡、兩手腳冰冷、間歇性陰冷疼痛、甚至出現幻覺、夢見亡人、腰背、肩膀、眼睛、脊椎都疼痛,但卻不口渴也不腹瀉。這是因為溫煦之氣已去,寒邪獨留,寒邪獨留則血液凝滯,血液凝滯則經脈不通,所以脈象洪大而澀,稱為「寒中」。
白朮附子湯
白朮、附子(炮製)、陳皮、蒼朮(炮製)、厚朴(炮製)、半夏(湯泡)、茯苓(去皮)、澤瀉(各一兩)、豬苓(去皮,半兩)、肉桂(四錢)
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,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二盞,生薑三片,煎煮至一盞,飯前溫服,根據虛實情況增減藥量。
患有內熱症的人,衝脈的火氣侵入胞宮,再傳到督脈。督脈,就是第二十一節椎骨以下長強穴的位置,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寒氣相連。督脈的氣血旺盛如同奔騰的大河,迅速如同飛奔的馬,其勢不可阻擋。太陽寒氣細細如絲線,督脈逆行於太陽經,寒氣上行,到達頭頂,再下降到鼻尖,進入手太陽小腸經,最後傳到胸中。手太陽小腸經屬丙,是熱氣;足太陽膀胱經屬壬,是寒氣。壬能克丙,寒熱之氣在胸中逆亂,所以脈象洪大。手太陽小腸經的熱氣不能與膀胱經的寒氣相交,所以十一經的盛氣積聚於胸中,因此脈象洪大。膀胱經逆行,盛極則子能令母實,手陽明大腸經金為其母,所以燥旺。燥氣挾裹寒氣的勢力,所以脈象澀滯,大便不通。由此可知,脈象洪大而澀,是手陽明大腸經的脈象。
如果出現這種病症中任何一種寒症,都禁止使用甘味酸味藥物。
《素問》中記載:皇帝問道:人體並非因為衣著寒冷而感到寒冷,體內也沒有寒邪,那麼寒邪從體內產生是怎麼回事?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人體痹氣過多。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所以身體寒冷如同從水中出來一樣。皇帝又問:有些人身體寒冷,用湯火都不能溫暖,穿厚衣服也不能保暖,但卻沒有凍僵的感覺,這是什麼病?岐伯回答:這種人天生腎氣旺盛,以水為本。太陽之氣衰弱,腎中的脂肪不能滋長,一水不能勝過兩火。
腎屬水,而滋生於骨,腎氣不足則髓液不能充盈,所以寒冷深入骨髓。之所以不會凍僵,是因為肝屬一陽,心屬二陽,腎屬孤陰,一水不能勝過二火,所以不會凍僵,稱為骨痹,這種人會出現關節攣縮。(《逆調論》)
東垣說:白天惡寒,是陰氣上溢於陽分;晚上惡寒,是陰血自身旺盛於陰分。
《海藏》中記載:氣分寒證,用桂枝加附子湯。(方劑見《傷寒論》自汗條)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。(方劑見《傷寒論》體痛條)血分寒證,用巴戟丸、神珠丸。(方劑見《治虛實法》)
巴戟丸
良薑(六兩),紫金藤(十六兩),巴戟(二兩),青鹽(二兩),肉桂,吳茱萸(各四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