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25)
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25)
1. 五運六氣總論
帝曰:請言其制?岐伯曰:君一臣二,制之小也;君一臣三佐五,制之中也;君一臣三佐九,制之大也。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,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勞者溫之,結者散之,留者攻之,燥者濡之,急者緩之,散者收之,損者益之,逸者行之,驚者平之,上之下之,摩之浴之,薄之劫之,開之發之,適事為故。帝曰:何謂逆從?岐伯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少從多,觀其事也。
帝曰:反治何謂?岐伯曰:熱因寒用,寒因熱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,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,可使破積,可使潰堅,可使氣和,可使必已。(至真要大論)
此一章論內氣不調得病者之治法也。蓋內氣不調而得病,故所病寒熱之邪,但可於其氣之微者逆治之。如氣甚而逆治之,則正邪格拒,不能勝邪,命將難全,故但當從其寒熱之邪於外,伏其所主之劑於中,然後正邪相入,而邪就擒矣。東垣所謂姜附寒飲,承氣熱服,及仲景於白通湯加尿膽治少陰,丹溪於苓柏湯皆熟炒治色目婦人惡寒之類是也。
帝曰:氣調而得者何如?岐伯曰:逆之從之,逆而從之,從而逆之,疏氣令調,則其道也。(至真要大論)
此一章,論內氣本調,因外邪得病者之治法也。蓋內氣調而得病,故不分寒熱之微甚,或逆治之,或從治之皆可,更不須懼其正邪格拒,正固則邪自退矣。
帝曰:病之中外何如?岐伯曰:從內之外者,調其內;從外之內者,治其外;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,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;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;中外不相及,則治主病。帝曰:善。火熱復,惡寒發熱,有如瘧狀,或一日發,或間數日發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勝復之氣,會遇之時,有多少也。陰氣多而陽氣少,則其發日遠;陽氣多而陰氣少,則其發日近。
此勝復相搏,盛衰之節,瘧亦同法。帝曰:論言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。有病熱者寒之而熱,有病寒者熱之而寒,二者皆在,新病復起奈何治?岐伯曰: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熱之而寒者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帝曰:善。服寒而反熱,服熱而反寒,其故何也?岐伯曰:治其王氣,是以反也。
帝曰:不治王而然者何也?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不治五味屬也。夫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,故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,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帝曰:善。方制君臣何謂也?岐伯曰:主病之謂君,佐君之謂臣,應臣之謂使,非上下三品之謂也。
帝曰:三品何謂?岐伯曰: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。帝曰:善。病之中外何如?岐伯曰:調氣之方,必別陰陽,定其中外,各守其鄉,內者內治,外者外治,微者調之,其次平之,盛者奪之,汗之下之,寒熱溫涼,衰之以屬,隨其攸利,謹道如法,萬舉萬全,氣血正平,長有天命。帝曰:善。
白話文:
五運六氣總論
黃帝問:請您說明治療疾病的法則?岐伯回答:用藥時,君藥一份,臣藥兩份,這是小劑量;君藥一份,臣藥三份,佐藥五份,這是中等劑量;君藥一份,臣藥三份,佐藥九份,這是大劑量。治療原則是,寒證用熱藥,熱證用寒藥,病情輕微的要用相反的方法治療(例如輕微的寒證用一點熱藥),病情嚴重的則要順應病勢治療(例如嚴重的寒證用大劑量的溫熱藥)。身體堅硬的要削弱它,外來的邪氣要去除,過度勞累的要溫補,結聚的要疏散,停留的要攻逐,乾燥的要滋潤,急迫的要緩解,耗散的要收斂,虛損的要補益,安逸的要讓它活動,驚嚇的要平靜,上部的要往下引,摩挲和沐浴也要使用,輕微的要用輕劑,嚴重的要用猛藥,開泄和發散也要運用,總之要根據情況適當處理。
黃帝問:什麼是逆治和順治?岐伯回答:逆治就是用相反的方法治療,順治就是用相同的方法治療。順治又分順從少量和順從大量,要根據病情來判斷。
黃帝問:什麼是反治?岐伯回答:熱證可以用寒藥來治療,寒證可以用熱藥來治療,堵塞可以用堵塞的方法來治療(以毒攻毒),暢通可以用暢通的方法來治療(疏通淤滯)。必須抓住病症的根本原因,先從引起病症的原因著手治療,開始時的方法可能相同,但最終的效果卻不一樣。這樣可以使積聚的消散,使堅硬的潰破,使氣血調和,使疾病痊癒。
這一章講的是因為體內氣機失調而導致疾病的治療方法。如果體內氣機失調而生病,那麼所患的寒熱病邪,只要在氣機微弱時用逆治法。如果氣機旺盛時用逆治法,就會導致正氣和邪氣互相抵抗,正氣不能戰勝邪氣,就會危及生命,所以應當順應體外的寒熱邪氣,在體內伏藏主要的藥物,然後讓正邪相遇,就可以制服邪氣。就像東垣說的用姜附的寒涼藥來治療虛寒,用承氣湯的熱藥來治療實熱,以及仲景用白通湯加豬膽汁來治療少陰病,丹溪用苓柏湯全用熟炒藥來治療眼病婦女怕冷,都是這個道理。
黃帝問:如果體內氣機調和,卻因為外邪而生病,又該如何治療?岐伯回答:可以用逆治,也可以用順治,或者先逆後順,或者先順後逆,疏通氣機使其調和,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這一章講的是體內氣機本來調和,卻因為外邪而導致疾病的治療方法。如果體內氣機調和卻因為外邪而生病,那麼無論寒熱輕重,用逆治或順治都可以,不必擔心正邪互相抵抗,因為正氣強盛,邪氣自然會退去。
黃帝問:疾病的內外情況是怎樣的?岐伯回答:從內向外發生的疾病,要調理體內;從外向內侵入的疾病,要治療體外;從內向外發展並在體表盛行的疾病,要先調理體內,然後再治療體外;從外向內侵入並在體內盛行的疾病,要先治療體外,然後再調理體內;如果內外互不影響的疾病,就治療主要的病症。黃帝說:說的好。熱病退去後,又開始發冷發熱,像瘧疾一樣,有的每天發作,有的間隔幾天發作,這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:這是勝復之氣在交會的時候,有多有少。陰氣多而陽氣少,那麼發病的日子就比較遠;陽氣多而陰氣少,那麼發病的日子就比較近。
這是講勝復之氣相互搏擊,盛衰的規律,瘧疾也是同樣的道理。黃帝問:理論上說應該用熱藥治療寒證,用寒藥治療熱證,但是醫生不能固定使用這個方法來治病。有的病人用寒藥治療反而發熱,有的病人用熱藥治療反而發冷,這兩種情況同時出現,新病又再次發生,應該如何治療呢?岐伯回答:凡是用寒藥治療反而發熱的,要從陰入手;用熱藥治療反而發冷的,要從陽入手,也就是要找到病症的根本屬性。黃帝說:說的好。服用寒藥反而發熱,服用熱藥反而發冷,這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治療了臟腑的主要氣機,所以才會出現相反的反應。
黃帝問:如果沒有治療臟腑主要氣機,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嗎?岐伯回答:你問得很詳細啊!這是因為沒有考慮五味的歸屬。五味進入胃後,會各自歸入其所喜歡的臟腑,所以酸味先入肝,苦味先入心,甘味先入脾,辛味先入肺,鹹味先入腎,長時間就會增加氣機,這是事物變化的規律。氣機增強的時間長了,就會導致疾病。黃帝說:說的好。藥方中君臣佐使的配伍是怎麼回事呢?岐伯回答:針對主要病症的藥物是君藥,輔助君藥的藥物是臣藥,配合臣藥的藥物是佐使藥,這不是指藥物本身的等級。
黃帝問:那麼,藥物分三等是指什麼?岐伯回答:是指藥物有善惡之分,有主次之別。黃帝說:說的好。疾病的內外情況是怎樣的?岐伯回答:調和氣機的藥方,必須區分陰陽,確定疾病的內外位置,各自歸回本位,體內的要用內治法,體外的要用外治法;病情輕微的要調理,其次要用平穩的方法治療,病情嚴重的要用減弱的方法治療,或者用發汗、瀉下的方法,根據寒熱溫涼的藥性,按照病症的屬性來選擇藥物,只要對疾病有利,就要謹慎地按照法則來實施,這樣才能萬無一失,氣血才能平衡,才能長壽。黃帝說:說的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