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24)
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24)
1. 五運六氣總論
諸病胕腫,疼酸驚駭,皆屬於火。諸轉反戾,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。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。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故《大要》曰: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,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,必先五勝,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,而至和平,此之謂也。(至真要大論)
此一章,論五運六氣之為病治法也。病機一十九條實察病之要旨。而「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」一十六字,乃答篇首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之旨,而總結一十九條之義,又其要旨中之要旨也。河間《原病式》但用病機一十九條立言,而遺此十六字,猶有舟無操舟之工,有兵無將兵之帥,今負僣竊之罪以補之。
夫諸風病皆屬於肝也,風木盛則肝太過而病化風,如木太過,發生之紀病掉眩之類,俗謂之陽痓急驚等病,治以涼劑是也。燥金盛則肝為邪攻而病亦化風,如陽明司天,燥金下臨,病掉振之類,俗謂之陰痓慢驚等病,治以溫劑是也。諸火熱病,皆屬於心也,火熱甚則心太過而病化火熱,如歲火太過,諸譫妄狂越之類,俗謂之陽躁譫語等病,治以攻劑是也。
寒水勝則心為邪攻,而病亦化火熱,如歲水太過,病躁悸煩心譫妄之類,俗謂之陰躁鄭聲等病,治以補劑是也。諸濕病皆屬於脾也,濕土甚則脾太過而病化濕,如濕勝則濡泄之類,仲景用五苓等劑去濕是也。風木勝則脾為邪攻而病亦化濕,如歲木太過,病飧泄之類,錢氏用宣風等劑去風是也。
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也,燥金甚則肺太過而病化膹郁,如歲金太過,甚則咳喘之類,東垣謂之寒喘,治以熱劑是也。火熱勝則肺為邪攻,而病亦化膹郁,如歲火太過,病咳喘之類,東垣謂之熱喘,治以寒劑是也。諸寒病皆屬於腎也,寒水甚則腎太過,而病化寒,如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之類,仲景用烏頭湯等劑是也。
濕土勝則腎為邪攻,而病亦化寒,如濕氣變物,病筋脈不利之類,東垣用復煎、健步等劑是也。其在太過,所化之物為盛,盛者真氣也;其在受攻,所化之病為虛,虛者假氣也。故有其病化者,恐其氣之假,故有者亦必求之。無其病化者,恐其邪隱於中,如寒勝化火,燥勝化風,及寒伏反躁,熱伏反厥之類,故無者亦必求之。其病之化似盛者,恐其盛之未的,故盛者亦必責之。
其病之化似虛者,恐其虛之未真,故虛者亦必責之。凡一十九條病機皆用此一十六字為法求之,庶幾補瀉不瘥也。今河間損此一十六字,但以病化有者為盛,無者為虛,而不復求其假者虛者,為未備,故引經傳以證其得失也。
帝曰:五味陰陽之用何如?岐伯曰: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六者或收或散?或緩或急,或燥或潤,或耎或堅,以所利行之,調氣使平。帝曰:非調氣而得者,治之奈何?有毒無毒,何先何後?願聞其道。岐伯曰:有毒無毒,所治為主,適大小為制也。
白話文:
各種浮腫、疼痛痠麻、驚嚇害怕的病症,都屬於火的範疇。各種身體扭轉、抽搐、水液混濁的病症,都屬於熱的範疇。各種水液清澈寒冷的病症,都屬於寒的範疇。各種嘔吐酸水、腹瀉急迫的病症,都屬於熱的範疇。所以《大要》說:要謹慎掌握疾病的變化規律,辨別各病所屬的性質。有這種病症表現的,要從這個方面去尋找病因;沒有這種病症表現的,也要從這個方面去尋找潛在的病因。病症表現為實證的,要從實證方面去責求病因;病症表現為虛證的,要從虛證方面去責求病因。一定要先了解五行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,疏通血氣,使之調和通暢,才能達到平和的狀態。這就是所謂的「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,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」的道理。
這一章,是論述運用五運六氣理論來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方法。文中提到的十九條病機,實際上是診斷疾病的要點。「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」這十六個字,是對應開篇所說的「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」的原則,也是對十九條病機的總結,更是要點中的要點。金代醫家河間的《原病式》只採用了十九條病機來立論,而遺漏了這十六個字,就好比有船卻沒有駕駛的船工,有兵卻沒有統兵的將帥。現在我承擔僭越的罪名,來補全這個缺失。
各種屬於風邪引起的疾病,都屬於肝。如果木氣太過旺盛,就會導致肝氣過盛而產生風邪,比如木氣太過,導致發病時出現頭暈目眩等症狀,民間稱之為陽痙、急驚等病,治療上應該用清涼的藥物。如果燥金太過旺盛,導致肝臟受到邪氣侵襲,也會產生風邪,比如陽明燥金當令時,就會出現震顫等症狀,民間稱之為陰痙、慢驚等病,治療上應該用溫性的藥物。各種屬於火熱引起的疾病,都屬於心。如果火熱太過旺盛,就會導致心氣過盛而產生火熱,比如火氣太過,導致出現胡言亂語、狂躁不安等症狀,民間稱之為陽躁、譫語等病,治療上應該用攻伐的藥物。
如果寒水太過旺盛,導致心臟受到邪氣侵襲,也會產生火熱,比如水氣太過,導致出現煩躁、心悸、胡言亂語等症狀,民間稱之為陰躁、鄭聲等病,治療上應該用補益的藥物。各種屬於濕邪引起的疾病,都屬於脾。如果濕土太過旺盛,就會導致脾氣過盛而產生濕邪,比如濕氣太盛,導致出現腹瀉等症狀,醫家張仲景用五苓散等藥物來去除濕邪。如果風木太過旺盛,導致脾臟受到邪氣侵襲,也會產生濕邪,比如木氣太過,導致出現消化不良等症狀,醫家錢乙用宣風散等藥物來去除風邪。
各種氣機鬱結的病症,都屬於肺。如果燥金太過旺盛,就會導致肺氣過盛而產生氣機鬱結,比如金氣太過,導致出現咳嗽、喘息等症狀,醫家李東垣稱之為寒喘,治療上應該用溫熱的藥物。如果火熱太過旺盛,導致肺臟受到邪氣侵襲,也會產生氣機鬱結,比如火氣太過,導致出現咳嗽、喘息等症狀,醫家李東垣稱之為熱喘,治療上應該用寒涼的藥物。各種屬於寒邪引起的疾病,都屬於腎。如果寒水太過旺盛,就會導致腎氣過盛而產生寒邪,比如太陽寒氣當令,導致出現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,醫家張仲景用烏頭湯等藥物來治療。
如果濕土太過旺盛,導致腎臟受到邪氣侵襲,也會產生寒邪,比如濕氣變化,導致出現筋脈不利等症狀,醫家李東垣用復煎、健步丸等藥物來治療。如果某個臟腑的氣太過,所表現出來的病症為實證,這是真氣過盛的表現;如果某個臟腑受到邪氣的侵襲,所表現出來的病症為虛證,這是假氣虛弱的表現。因此,對於有這種病症表現的,要警惕其可能是假象。而對於沒有這種病症表現的,要警惕其可能是邪氣隱藏在體內,比如寒邪過盛會轉化成熱,燥邪過盛會轉化成風,以及寒邪潛伏反而出現躁熱,熱邪潛伏反而出現厥冷的現象。所以,無論有沒有明顯的病症表現,都要去追尋其根本原因。對於病症表現看起來像實證的,要警惕其可能並非真正的實證,所以要從實證方面去責求病因。
對於病症表現看起來像虛證的,要警惕其可能並非真正的虛證,所以要從虛證方面去責求病因。總而言之,運用這十九條病機來診斷疾病時,都必須遵循這十六個字的原則,這樣才能確保補瀉治療不出現偏差。現在河間學派忽略了這十六個字,只把有病症表現的當作實證,沒有病症表現的當作虛證,而不去追究病症的真假虛實,這是考慮不周全的。所以我要引用經典來證明他的錯誤。
黃帝問:五味的陰陽屬性和作用是什麼?岐伯回答說:辛味和甘味具有發散的作用,屬於陽;酸味和苦味具有湧泄的作用,屬於陰;鹹味具有湧泄的作用,屬於陰;淡味具有滲泄的作用,屬於陽。這六種味道,有的收斂,有的發散;有的緩和,有的急促;有的乾燥,有的滋潤;有的柔軟,有的堅硬。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運用它們,調和氣血,使之達到平和的狀態。黃帝問:如果不是通過調理氣血來治療疾病,應該怎麼辦?對於有毒和無毒的藥物,應該先用哪種,後用哪種?希望您能講解其中的道理。岐伯回答說:對於有毒和無毒的藥物,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用哪種。要根據藥物的作用大小來控制用藥的劑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