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26)

1. 五運六氣總論

(「不治五味屬也」,一本「五味」二字作「王氣」二字。至真要大論)

岐伯曰:寒熱燥濕,不同其化也。故少陽在泉,寒毒不生,其味辛,其治苦酸,其谷蒼丹。陽明在泉,濕毒不生,其味酸,其氣溫,其治辛苦甘,其谷丹素。太陽在泉,熱毒不生,其味苦,其治淡咸,其谷黅秬。厥陰在泉,清毒不生,其味甘,其治酸苦,其谷蒼赤,其氣專,其味正。

少陰在泉,寒毒不生,其味辛,其治辛苦甘,其谷白丹。太陰在泉,燥毒不生,其味鹹,其氣熱,其治甘鹹,其谷黅秬。化淳則咸守,氣專則辛化而俱治。故曰:補上下者從之,治上下者逆之,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。故曰:上取下取,內取外取,以求其過。能毒者以厚藥,不勝毒者以薄藥,此之謂也。

氣反者,病在上,取之下;病在下,取之上;病在中,旁取之。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;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;治溫以清,冷而行之;治清以溫,熱而行之。故消之削之,吐之下之,補之瀉之,久新同法。

帝曰:病在中而不實不堅,且聚且散,奈何?岐伯曰:無積者求其藏,虛則補之,藥以祛之,食以隨之,行水漬之,和其中外。可使畢已。

帝曰:有毒無毒,服有約乎?岐伯曰:病有久新,方有大小,有毒無毒,固宜常制矣。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,穀肉果菜,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不盡,行復如法。

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,無盛盛,無虛虛,而遺人夭殃,無致邪,無失正,絕人長命。帝曰:其久病者,有氣從不康,病去而瘠,奈何?岐伯曰:昭乎哉聖人之問也!化不可代,時不可違。夫經絡以通,血氣以從,復其不足,與眾齊同,養之和之,靜以待時,謹守其氣,無使傾移,其形乃彰,生氣以長,命曰聖王。故《大要》曰:無代化,無違時,必養必和,待其來復,此之謂也。

(五常政大論)

帝曰:氣有多少,病有盛衰,治有緩急,方有大小,願聞其約奈何?岐伯曰:氣有高下;病有遠近,證有中外,治有輕重,適其至所為故也。大要曰:君一臣二,奇之制也;君二臣四,偶之制也;君二臣三,奇之制也;君二臣六,偶之制也。故曰:近者奇之,遠者偶之,汗者不以奇,下者不以偶,補上治上制以緩,補下治下制以急,急則氣味厚,緩則氣味薄,適其至所,此之謂也。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,食而過之,無越其制度也。

是故平氣之道,近而奇偶,制小其服也。遠而奇偶,制大其服也。大則數少,小則數多,多則九之,少則二之,奇之不去則偶之,是謂重方。偶之不去,則反佐以取之,所謂寒熱溫涼,反從其病也。帝曰:善。病生於本,余知之矣。生於標者,治之奈何?岐伯曰:病反其本,得標之病,治反其本,得標之方。

白話文:

五運六氣總論

岐伯說:寒冷、燥熱、潮濕等氣候變化,它們的性質作用各不相同。所以,少陽之氣在泉當令時,寒邪造成的毒害不會產生,它對應的味道是辛辣,治療上適合用苦味或酸味的藥,適宜的穀物是青色的和紅色的。陽明之氣在泉當令時,濕邪造成的毒害不會產生,它對應的味道是酸味,氣候是溫和的,治療上適合用辛苦味或甘味的藥,適宜的穀物是紅色的和白色的。太陽之氣在泉當令時,熱邪造成的毒害不會產生,它對應的味道是苦味,治療上適合用清淡或鹹味的藥,適宜的穀物是黃色的和黑色的。厥陰之氣在泉當令時,清冷之氣造成的毒害不會產生,它對應的味道是甘味,治療上適合用酸味或苦味的藥,適宜的穀物是青色的和紅色的,它的氣專一,味道純正。

少陰之氣在泉當令時,寒邪造成的毒害不會產生,它對應的味道是辛辣,治療上適合用辛苦味或甘味的藥,適宜的穀物是白色的和紅色的。太陰之氣在泉當令時,燥邪造成的毒害不會產生,它對應的味道是鹹味,氣候是熱性的,治療上適合用甘味或鹹味的藥,適宜的穀物是黃色的和黑色的。如果各種氣的變化純和,就用鹹味來固守;如果氣專一,就用辛味來轉化,用這兩種方法共同治療疾病。所以說:要補益上焦或下焦的疾病,就要順著它的情況進行治療;要治療上焦或下焦的疾病,就要逆著它的情況進行治療,根據寒熱的盛衰來調整。所以說:可以取上焦的病來治療下焦,取下焦的病來治療上焦,可以取身體內部的病來治療身體外部,取外部的病來治療身體內部,以此來找到疾病的原因。對於毒性大的病,要用藥性厚重的藥物;對於不能承受藥物毒性的病,要用藥性較輕的藥物,這是治療疾病的原則。

如果氣機逆反,病在上面,就要從下面來治療;病在下面,就要從上面來治療;病在中間,就要從旁邊來治療。治療熱病要用寒涼的藥,用溫藥來輔助;治療寒病要用熱性的藥,用涼藥來輔助;治療溫病要用清涼的藥,用寒涼的藥來輔助;治療清冷病要用溫熱的藥,用熱性的藥來輔助。因此,無論是消除、削弱、吐出、瀉下,還是補益、疏瀉,無論是新病還是舊病,治療方法都是一樣的。

黃帝問:病在中間,不實在也不堅固,時聚時散,應該怎麼辦?岐伯說:對於沒有積聚的病,要找到它的根本原因,如果是虛弱,就要用藥物補益,再用食物來輔助,用藥物來祛除邪氣,用水來滋潤,調理身體的內外,這樣就可以使病痊癒。

黃帝問:藥物有毒或無毒,服用有規定嗎?岐伯說:疾病有新病和舊病之分,藥方有大有小,藥物有毒或無毒,服用劑量都應該有規定的。用毒性大的藥治病,可以去掉十分之六的病邪;用毒性一般的藥治病,可以去掉十分之七的病邪;用毒性小的藥治病,可以去掉十分之八的病邪;用沒有毒的藥治病,可以去掉十分之九的病邪。再用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等食物來補充營養,不要過量,以免損傷正氣。如果疾病沒有完全治好,就重複使用相同的方法。

一定要先考慮到當年的氣候變化,不要違背自然規律,不要在已經很盛的時候再加強它,也不要在已經很虛的時候再使它虛弱,否則會給人帶來夭折的災禍,不要招致邪氣,不要失去正氣,才能使人長壽。黃帝問:如果久病的人,身體虛弱,病雖然好了,但卻消瘦,應該怎麼辦?岐伯說:你的問題問得真好啊!陰陽的轉化不能代替,時令也不可以違背。經絡要暢通,氣血要順暢,要補足不足的地方,使身體恢復正常,要細心調養,靜待恢復,謹慎地守護精氣,不要讓它有所偏移,這樣形體才能恢復,生氣才能增長,這就是聖明的君主所為。所以《大要》說:不要代替陰陽的轉化,不要違背時令的變化,一定要細心調養,靜待身體恢復,這就是治病的要義。

(五常政大論)

黃帝問:氣有多少,病有盛衰,治療有緩急,藥方有大小,希望能聽你講講其中的道理。岐伯說:氣有高下之分,疾病有遠近之別,病情有內外之別,治療有輕重之別,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。總的原則是:君藥一種,臣藥兩種,這是奇數的組合;君藥兩種,臣藥四種,這是偶數的組合;君藥兩種,臣藥三種,這是奇數的組合;君藥兩種,臣藥六種,這是偶數的組合。所以說:對於病位較近的,要用奇數的組合,對於病位較遠的,要用偶數的組合,發汗的藥方不宜用奇數,瀉下的藥方不宜用偶數。補益上部的藥,治療上焦的病,藥性要緩慢;補益下部的藥,治療下焦的病,藥性要迅速。藥性急的,藥味要厚重;藥性緩的,藥味要清淡,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方法,這就是治療的原則。對於病位較遠而需要用藥物來調節的,服藥時要適量,不要超過規定的劑量。

所以,平和的藥方,對於病位較近的,用奇數或偶數來組合,劑量要小;對於病位較遠的,用奇數或偶數來組合,劑量要大。劑量大的,服用次數要少;劑量小的,服用次數要多。多的就用九次,少的就用兩次。用奇數的方法不能解決,就用偶數的方法;用偶數的方法不能解決,就用反佐的方法,這就是說要根據疾病的寒熱性質來選擇治療方法。黃帝說:好!我知道病根在哪了,那麼對於表面的病,應該怎麼治療呢?岐伯說:病如果從根本上產生,就會出現表面的病症,治療時要抓住根本,就能解決表面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