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22)
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22)
1. 五運六氣總論
帝曰:六位之氣盈虛何如?岐伯曰:太少異也。太者之至徐而常,少者暴而亡。帝曰:天地之氣,盈虛何如?岐伯曰:天氣不足,地氣隨之,地氣不足,天氣從之,運居其中而常先也。惡所不勝,歸所同和,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。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,下勝則地氣遷而上,勝多少而差其分,微者小差,甚者大差,甚則位易,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。大要曰:甚紀五分,微紀七分,其差可見,此之謂也。
帝曰:善。(六元正紀大論)
此一章,論五運六氣應見之候也。六化之正者,常氣也。六變之紀者,變氣也。有化有變,有勝有復。有用有病之六候者,其化之一候,六化之正應見也。變、勝、復、用、病五候,六變之紀應見也。
厥陰所至為和平流泄禁止十二節,論化、變、病三候也,其曰時化、司化、氣化、德化之常,及布政令行之常者,論化之候也;其曰氣變之常者,論變之候也;其曰病之常者,諭病之候也。「凡此十二變」至「言其變」一節,論勝復之二候也。「六氣之用」至「方月」一節,論用之一候也。
時化之常者,六部生氣之常化也。司化之常者,司天在泉六位之常化也。氣化之常者,五運之常化也。厥陰所至為風生,終為肅,少陰所至為熱生,中為寒,太陰所至為濕生,終為注雨,少陽所至為火生,終為蒸溽,陽明所至為燥生,終為涼,太陽所至為寒生,中為溫者,其風生、熱生、濕生、火生、燥生、寒生六者,本氣也;終為肅,終為注雨,終為蒸溽,終為涼四者,標氣也;中為寒中為溫二者,中氣也。夫本之下,中之見也,見之下,氣之標也。
故其生物之德,皆始於本氣,終於標氣,而中氣常居標本之中。故言標本,則中氣在其中矣。惟少陰、太陽言中而不言終者,蓋少陰、太陽,中氣與標氣同,故言中則標氣亦在其中矣。德化之常者,德生植物之常化也,其次德化之常者,德生動物之常化也。凡此十二變者,言前德化政令病變十二節之候,若不當歲步主客正位而至者,則屬變氣而為勝復也。
凡勝復之候,至其勝氣,變德則報復以德,變化則報復以化,變政令則報復以政令,而其氣之往復不能相移也。所變之氣,居高則報復亦高,居下則報復亦下,居後則報復亦後,居前則報復亦前,居中則報復亦中,居外則報復亦外,而其位之高下,亦不能相移也。由是言之,則天下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之變常,不能同也。
南方清燥而旱,北方雨濕而潦者有之,中原冰雪而寒,左右鬱蒸而熱者有之。況地理有高下,形勢有大小,高者氣寒多清燥,下者氣熱多雨濕,小者小異,大者大異,而錯雜於天道不一之變矣。王氏釋高下前後中外,俱作人身生病之所,而不及地理之分野,宜乎程子以天下旱潦常不同之義,非運氣主歲之說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六種氣的盈虛變化如何?岐伯回答:太過和不及的表現不同。太過的氣來得緩慢而持續,不及的氣來得猛烈而消失迅速。黃帝問:天地之氣的盈虛變化又如何?岐伯說:天氣不足時,地氣會跟著不足;地氣不足時,天氣也會跟著不足。五運之氣運行在其中,而且總是先行的。它厭惡不能戰勝的,喜歡與之協調的。疾病的產生,會隨著五運的運行而產生。所以,上盛時,天氣會下降;下盛時,地氣會上升。盛衰的程度會造成差異,輕微的差異會有些許不同,嚴重的差異則會非常不同,嚴重時甚至會顛倒位置。氣發生交換時,就會產生巨大的變化而導致疾病發生。總的來說,嚴重的差紀為五分,輕微的差紀為七分,它們的差異是可以觀察到的,就是這個意思。
黃帝說:好。(出自《六元正紀大論》)
這一章是討論五運六氣所應顯現的徵兆。六種氣的正常運行,是常態的氣;六種氣的變動,是變化的氣。有正常運行和變動,有勝氣和復氣。有運行、變化、勝氣、復氣、應用和疾病這六種徵兆,其中正常運行是一種徵兆,是六種氣正常狀態下應當顯現的;變動、勝氣、復氣、應用和疾病這五種徵兆,是六種氣變動時應當顯現的。
厥陰經所到的地方,會呈現和平、流暢、禁止十二個環節的變化,這是在討論正常運行、變動和疾病三種徵兆。其中所說的時化、司化、氣化、德化的正常運行,以及發布政令執行的正常情況,是在討論正常運行的徵兆;所說的氣變正常情況,是在討論變動的徵兆;所說的疾病正常情況,是在闡述疾病的徵兆。「凡此十二變」到「言其變」這段,是在討論勝氣和復氣這兩種徵兆。「六氣之用」到「方月」這段,是在討論應用這一徵兆。
時化的正常運行,是六個部位產生之氣的正常變化。司化的正常運行,是司天和在泉這六個位置的正常變化。氣化的正常運行,是五運的正常變化。厥陰所到的地方產生風,最終會轉為肅殺;少陰所到的地方產生熱,中間會轉為寒冷;太陰所到的地方產生濕,最終會轉為連續降雨;少陽所到的地方產生火,最終會轉為潮濕悶熱;陽明所到的地方產生乾燥,最終會轉為涼爽;太陽所到的地方產生寒冷,中間會轉為溫暖。其中,風生、熱生、濕生、火生、燥生、寒生這六種是本氣;最終轉為肅殺、連續降雨、潮濕悶熱、涼爽這四種是標氣;中間轉為寒冷和溫暖這兩種是中氣。本氣是最初的,中氣是本氣之後顯現的,標氣是中氣之後顯現的。
所以,萬物生長的特性,都開始於本氣,結束於標氣,而中氣總是處在本氣和標氣之間。所以說到標本,中氣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。只有少陰和太陽只說到中氣而不說到最終,是因為少陰和太陽的中氣與標氣相同,所以說到中氣就包含了標氣。德化的正常運行,是德氣催生植物的正常變化,其次,德化的正常運行,是德氣催生動物的正常變化。以上所說的十二種變化,是指前面提到的德化、政令、疾病變化這十二個環節的徵兆。如果不是按照當年的歲運主客位置而出現,就屬於變化的氣,會產生勝氣和復氣的現象。
凡是出現勝氣和復氣的徵兆時,如果勝氣的屬性是德,那麼就會以德報復;如果勝氣的屬性是變化,就會以變化報復;如果勝氣的屬性是政令,就會以政令報復。它們的氣息來回往復,不會互相轉移。所變之氣如果出現在高處,那麼報復的氣也出現在高處;如果出現在低處,那麼報復的氣也出現在低處;如果出現在後面,那麼報復的氣也出現在後面;如果出現在前面,那麼報復的氣也出現在前面;如果出現在中間,那麼報復的氣也出現在中間;如果出現在外面,那麼報復的氣也出現在外面。它們的所在位置的高低,也不能互相轉移。由此看來,天下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的變化規律,都不可能完全相同。
南方有時會出現清爽乾燥的旱情,北方有時會出現多雨潮濕的洪澇;中原有時會出現冰雪寒冷,左右地區有時會出現悶熱潮濕。況且地理有高低之分,形勢有大小之別,地勢高的地方氣候寒冷,多清爽乾燥;地勢低的地方氣候炎熱,多雨潮濕;小的地區差異小,大的地區差異大。這些差異錯雜在天道不一的變化之中。王氏把高、下、前、後、中、外都解釋為人體生病的位置,而沒有考慮到地理的分野,所以程子認為天下旱澇總是不同的道理,並不是運氣主歲的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