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14)

1. 五運六氣總論

酸辛、白蒼、角商,皆木不及而夭極,金於非位承之兼化也。伏明所謂彰伏變易者:彰,火化彰明也。伏,水化隱伏也。變易,火不及水兼之,而或彰或伏,變易不常也。苦鹹、玄丹、徵羽者,皆火不及而夭極,水於非位承之兼化也。卑監所謂瘍湧分潰癰腫者:瘍,癰腫土化壅塞也。

湧,分潰木化啟折也。土化壅塞而為瘍癰腫,木兼化啟折而為騰湧分潰其壅塞也。酸甘、蒼黃、宮角者,土不及而夭極,木於非位承之兼化也。從革所謂鏗禁瞀厥者:鏗,謂金化鏗聲而為咳也。禁,謂閉氣抑喉而禁忍其咳也。蓋金肺太過,則欲氣伸而喘喝胸憑仰息,金肺不及,則欲氣蓄而禁忍鏗咳也。

瞀,昏也。厥,逆也。金化鏗禁而不及,則火兼化,昏瞀厥逆之氣升于禁忍之處也。苦辛、白丹、商徵者,皆金不及而夭極,火於非位承之兼化也。涸流所謂堅止者:堅,堅干。止,定止也。水少堅干而土兼之定止也。甘鹹、黅玄、羽宮者,皆水不及而夭極,土於非位承之兼化也。

凡此皆氣虛所變之兼化,其治法當補本氣之虛,非如氣盛兼化之法當瀉。今河間例言治兼化,但當瀉其亢甚之本氣者,可乎?其所兼之化,皆本氣不足,所承者得以勝之而然,不治則本氣愈衰,承氣愈勝,今例言兼化為相似之虛象,不可反治之者,可乎?此則河間誤釋太過不及所變之兼化皆為太過也。曰:王氏、林氏、河間氏失經旨意,已聞命矣。

然六位下承之氣,其所以為正化之常者,為兼化勝復之變者,為和者,為乖者之詳,猶有可得聞之而一證之以經旨乎?曰:至誠無息者,道體也。陰陽五行,在天地間流行,一極一生,而更互相承,循環無端者,與道為體也。

故其相承,以陰陽言,則冬至陰極,陽生承之,夏至陽極,陰生承之也;以五行言之,則五行即陰陽之相承,特有盛稚之分耳,故火盛陽,水盛陰,木稚陽,金稚陰,土負陰抱陽為沖氣。

其在陰陽相承,則冬至陰極,陽生承之,始於長夏土之沖氣極,木稚陽生承之,次於秋金之稚陰極,火盛陽生承之,終於冬水之盛陰極,土沖氣生承之也;夏至陽極,陰生承之,始於春木之稚陽極,金稚,陰生承之,次於夏君火之盛陽極,陰精生承之,終於夏相火之盛陽極,陰生承之,而一歲一周也。其在五行自相承,則君火相火之下,陰精水氣承之。

水位之下,土氣承之者,初歲也,土位之下,木氣承之者,二歲也。木位之下,金氣承之,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者,凡三歲,周而復始也。故混而陰陽,分而五行。常如是更互相承,循環無端者,實由相承之體,至誠無息而然。聖人在川上,所謂逝者如斯夫,不捨晝夜,正謂此至誠無息之體也。

白話文:

酸味和辛味、青白色和蒼色、角音和商音,這些都屬於木氣不足而導致的早夭或極端情況,這是因為金氣在不該有的位置反過來承接並兼化了木氣。所謂「彰伏變易」,是指:彰,代表火氣顯露明顯;伏,代表水氣隱藏潛伏;變易,則是指火氣不足時,水氣反過來兼化它,導致火氣時而顯露時而潛伏,變化無常。

苦味和鹹味、黑色和紅色、徵音和羽音,這些都屬於火氣不足而導致的早夭或極端情況,這是因為水氣在不該有的位置反過來承接並兼化了火氣。所謂「瘍湧分潰癰腫」,是指:瘍,癰腫代表土氣壅塞不通;湧,分潰代表木氣啟發疏導。因為土氣壅塞而形成瘍癰腫,而木氣兼化則可以疏導、分解壅塞的氣機,使得腫塊潰散。

酸味和甘味、蒼色和黃色、宮音和角音,這些都屬於土氣不足而導致的早夭或極端情況,這是因為木氣在不該有的位置反過來承接並兼化了土氣。「從革」所說的「鏗禁瞀厥」:鏗,指的是金氣發出鏗鏘的聲音,導致咳嗽;禁,指的是閉氣抑制喉嚨,忍住咳嗽。這是因為金肺之氣太過,就會想要伸展氣息,導致喘促、胸悶、仰頭呼吸;而金肺之氣不足,就會想要收斂氣息,導致忍住咳嗽。瞀,指的是昏沉;厥,指的是氣機逆亂。當金氣的鏗禁之氣不足時,火氣反過來兼化,就會導致昏沉、氣機逆亂的症狀,向上衝到忍住咳嗽的地方。

苦味和辛味、白色和紅色、商音和徵音,這些都屬於金氣不足而導致的早夭或極端情況,這是因為火氣在不該有的位置反過來承接並兼化了金氣。「涸流」所說的「堅止」:堅,指的是乾枯堅硬;止,指的是停止不動。這是因為水氣不足,導致乾枯堅硬,而土氣反過來兼化,使得其停止不動。

甘味和鹹味、黃黑色和黑色、羽音和宮音,這些都屬於水氣不足而導致的早夭或極端情況,這是因為土氣在不該有的位置反過來承接並兼化了水氣。

以上這些都是因為氣虛所導致的兼化現象,治療方法應該是補益本身的虛弱之氣,而不是像氣盛的兼化情況那樣需要瀉。現在河間學派主張治療兼化,只瀉掉過於亢盛的本氣,這樣對嗎?所謂的兼化,都是因為本氣不足,讓承接之氣得以勝過它而造成的,如果不治療,本氣會越來越衰弱,而承接之氣會越來越強盛。現在認為兼化的現象是相似於虛象,不可以反向治療,這樣對嗎?這其實是河間學派誤解了太過和不及所導致的兼化現象,將這些都當作是太過來處理了。總之,王氏、林氏、河間學派的觀點都偏離了經典的含義。

然而,六氣在下的承接之氣,它們之所以成為正化常態,或是兼化勝負的變化,以及調和與乖戾的詳細情形,是否可以進一步闡述並以經典的含義來驗證呢?

答:至誠無息是道的本體。陰陽五行在天地之間運行,一到極點就會產生新的變化,彼此互相承接,循環不已,這與道的本體是相同的。

因此,陰陽的承接,以陰陽來說,冬至陰氣達到極點,陽氣開始產生並承接它;夏至陽氣達到極點,陰氣開始產生並承接它。以五行來說,五行其實就是陰陽互相承接,只是有盛衰稚嫩之分。所以火氣最盛是陽,水氣最盛是陰,木氣幼嫩是陽,金氣幼嫩是陰,土氣則負陰抱陽,是沖和之氣。

在陰陽的承接中,冬至時陰氣達到極點,陽氣開始產生並承接它,首先從長夏土氣的沖和之氣達到極點開始,接著木氣的幼嫩陽氣產生並承接,然後是秋天金氣的幼嫩陰氣達到極點,火氣的盛陽之氣產生並承接,最後是冬天水氣的盛陰之氣達到極點,土氣的沖和之氣產生並承接。夏至時陽氣達到極點,陰氣開始產生並承接它,首先從春天木氣的幼嫩陽氣達到極點開始,金氣的幼嫩陰氣產生並承接,然後是夏天君火的盛陽之氣達到極點,陰精之氣產生並承接,最後是夏天相火的盛陽之氣達到極點,陰氣產生並承接,這樣就完成了一年的循環。在五行的自我承接中,君火和相火之下,有陰精和水氣承接;水氣之下,有土氣承接,這是第一年;土氣之下,有木氣承接,這是第二年;木氣之下,有金氣承接,金氣之下,有火氣承接,這樣是第三年,然後又開始循環。所以將陰陽混為一體,又分開為五行,它們經常如此互相承接,循環不已,實在是因為承接的本體是至誠無息的緣故。聖人在河川邊說,流逝的時光就像這樣不停息,日夜不捨,正是說明這個至誠無息的本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