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9)

1. 五運六氣總論

故腎居後,象寒之生於北,骨為百骸,象寒之堅也。五氣更立,各有所先,其所先非其位則邪,當其位則正者,謂前五方之氣,各治一部之令者也。五氣更立,治令皆各有所先,其所先者,風之立非春令,熱之立非夏令,濕之立非長夏令,燥之立非秋令,寒之立非冬令,是皆非其位之立,為勝復之邪也。

風當春令立,熱當夏令立,濕當長夏令立,燥當秋令立,寒當冬令立,是皆當其位之立,為本氣之正也。氣相得則微,不相得則甚者,言非位所立之邪生變之病,其邪與治令之氣相得則病微,不相得則病甚也。主氣者亦謂前五方之氣,各治一歲之政者也,歲氣有餘,則制所勝而侮所不勝,如歲木治政之氣有餘,則制土氣而濕化減少,侮金氣而風化大行也。

其不及,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,己所勝輕而侮之,如歲木治政之氣不及,則金氣勝,侮而乘之,燥化乃行,土氣輕而侮之,濕氣反布也。侮反受邪,侮而受邪,寡於畏者,金侮木不及,從而乘之,則木之子火報復其勝,而侮金反受邪也;侮金受邪,則其不及之木寡於畏,而氣復疏伸也。自天地之氣何以候至此,原人氣一皆本乎天也。

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八干,每干六歲,通該四十八歲。

甲己通該十二歲。

黃帝問曰:嗚呼遠哉,天之道也,如迎浮雲,若視深淵,視深淵尚可測,迎浮雲莫知其極。夫子數言謹奉天道,余聞而藏之,心私異之,不知其所謂也。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,令終不滅,久而不絕,天之道可得聞乎?岐伯對曰:明乎哉問!天之道也,此因天之序,盛衰之時也。

帝曰: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?岐伯曰:上下有位,左右有紀,故少陽之右,陽明治之;陽明之右,太陽治之;太陽之右,厥陰治之;厥陰之右,少陰治之;少陰之右,太陰治之;太陰之右,少陽治之。此所謂氣之標,蓋南面而待之者也。故曰:因天之序,盛衰之時,移光定時,正立而待之,此之謂也。

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厥陰;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陰;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,中見少陰;厥陰之上,風氣治之,中見少陽;少陰之上,熱氣治之,中見太陽;太陰之上,濕氣治之,中見陽明。所謂本也,本之下,中之見也,見之下,氣之標也。本標不同,氣應異象。

帝曰:其有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太過,何也?岐伯曰:至而至者和;至而不至,來氣不及也;未至而至,來氣有餘也。帝曰:至而不至,未至而至,何如?岐伯曰:應則順,否則逆,逆則變生,變生則病。帝曰:善。請言其應。岐伯曰:物,生其應也;氣,脈其應也。

(六微旨大論)

此一章,論天之陰陽,右周天道之常。所謂上者,右行者也。天道六六之節盛衰者,天之三陰三陽右旋天外,更治歲政,每歲各一盛衰,至六歲周遍,通得盛衰之節六六也。上下有位,左右有紀者,謂每歲陰陽盛衰之位,上下,謂司天、在泉二位也。左右,謂司天之左間、右間及在泉之左間、右間,為四紀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位於身體後方,就像寒冷之氣產生於北方一樣,骨頭是全身骨骼的基礎,就像寒冷之氣的堅硬特性。五種氣的運行更迭,各有其先後次序。如果氣的出現不在其應有的時令,就是邪氣,出現在應有的時令,就是正氣。這裡所說的前五方之氣,指的是各自掌管一部分時令的氣候。五種氣的更迭運行,掌管時令各有先後,它們所應該出現的時令是,風氣應在春天出現,熱氣應在夏天出現,濕氣應在長夏出現,燥氣應在秋天出現,寒氣應在冬天出現。如果它們不在這個時令出現,就是不正的氣,會導致勝氣和復氣的邪氣產生。

風氣在春天出現,熱氣在夏天出現,濕氣在長夏出現,燥氣在秋天出現,寒氣在冬天出現,這些都是在其應有位置出現的,屬於正氣。氣相互協調就比較緩和,不協調就會比較嚴重,這是說,不在其時令出現的邪氣會導致疾病產生,邪氣與掌管時令的正氣相互協調,病情就比較輕微,如果不協調,病情就會比較嚴重。主氣,也指前面說的五方之氣,各自掌管一年中的政令。一年的氣有餘,就會制約它所能剋制的,欺侮它所不能剋制的。比如,木氣掌管政令的一年,如果木氣有餘,就會制約土氣,導致濕氣減少,欺侮金氣,導致風氣盛行。

如果木氣不足,就會被自己所不能剋制的欺侮,也會輕視自己所能剋制的。比如,木氣掌管政令的一年,如果木氣不足,金氣就會乘虛而入,導致燥氣盛行,土氣也會被輕視,導致濕氣反而加重。被欺侮反而會遭受邪氣,欺侮而遭受邪氣,是因為沒有畏懼之心。比如,金氣欺侮木氣不足,金氣就會乘虛而入,這時木氣所生的火氣就會報復金氣的侵犯,反而欺侮金氣,導致金氣遭受邪氣;如果欺侮金氣而遭受邪氣,那麼不足的木氣就會因為沒有畏懼之心而重新疏散伸張。天地之氣為何會這樣運行,是因為人體的氣機全部都源自於天。

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庚、辛、壬、癸這八個天干,每個天干掌管六年,總共掌管四十八年。

甲和己則共同掌管十二年。

黃帝問道:「唉!天道的運行真是深遠啊!就像迎著漂浮的雲朵,又像看著深淵一樣。看著深淵還能測量深度,但是迎著漂浮的雲朵卻無法知道它的盡頭。先生多次說要謹慎遵循天道,我聽了之後雖然記在心裡,但心裡仍然感到疑惑,不知道您說的是什麼意思。希望先生能毫無保留地詳細說明這件事,讓這個道理永遠流傳下去,永不消失。天道是可以被了解的嗎?」岐伯回答說:「您問得真是明智啊!所謂的天道,是依據自然的規律,以及盛衰的時序變化。」

黃帝問道:「想了解天道中六六之數的盛衰是怎樣的?」岐伯說:「上下有其位,左右有其順序。所以,少陽之右是陽明掌管,陽明之右是太陽掌管,太陽之右是厥陰掌管,厥陰之右是少陰掌管,少陰之右是太陰掌管,太陰之右是少陽掌管。這就是所謂的氣的標誌,就像朝南而坐等待一樣。所以說,這是依據自然的規律,以及盛衰的時序變化,順應光線的變化來確定時間,端正位置而等待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」

少陽之上是火氣掌管,其中可以看到厥陰的氣機;陽明之上是燥氣掌管,其中可以看到太陰的氣機;太陽之上是寒氣掌管,其中可以看到少陰的氣機;厥陰之上是風氣掌管,其中可以看到少陽的氣機;少陰之上是熱氣掌管,其中可以看到太陽的氣機;太陰之上是濕氣掌管,其中可以看到陽明的氣機。這些是所謂的根本,根本之下,是氣機的顯現,氣機的顯現之下,是氣的標誌。根本和標誌不同,所產生的氣應也會不同。

黃帝問道:「有的氣應該到來而到來,有的氣應該到來卻沒有到來,有的氣還沒到來就已經過盛,這是為什麼呢?」岐伯回答說:「應該到來而到來的,是和諧的;應該到來卻沒有到來,是來氣不足;還沒到來就已經過盛,是來氣有餘。」黃帝問道:「應該到來卻沒有到來,還沒到來就已經過盛,那會怎樣呢?」岐伯說:「如果順應自然規律,就會順利,否則就會違逆,違逆就會產生變化,產生變化就會生病。」黃帝說:「好。請說說如何順應自然規律。」岐伯說:「物,會產生相應的反應;氣,會反映在脈象上。」

(六微旨大論)

這一章節,是論述天的陰陽變化,遵循天道運行的常規。所謂的上方,指的是向右運行的。天道六六之數的盛衰,指的是天上的三陰三陽,向右旋轉運行在天外,輪流掌管一年的政令,每一年各有一個盛衰的變化,到六年就循環一周,總共得到六六三十六個盛衰的變化。上下有位,左右有順序,指的是每一年陰陽盛衰的位置,上下,指的是司天和在泉這兩個位置。左右,指的是司天的左間和右間,以及在泉的左間和右間,這就是四個時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