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7)

1. 五運六氣總論

厥陰在上,則少陽在下,而左間陽明,右間太陰;至厥陰右旋下降,而少陰在上,則陽明在下,而左間太陽,右間少陽。常如此隨司天旋轉也。面南命其位言其見者,謂地之位在北而面南,命其左右,則東北為左間之位,西北為右間之位,而言其所見之陰陽也。自天地萬物之上下至此,獨論天右旋之氣也。

上下相遘,寒暑相臨,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者,言天之右旋繞地方位,而其氣與地方位氣相遘相臨,其遘同類,相生之氣則和;不同類,相制之氣則病也。或氣雖同類相得亦病者,惟相火臨於君火,為不當位故也。經下篇云:君位臣則順,臣位君則逆,逆則病近害速者是也。

動靜何如者,帝謂天動能臨於地,地靜不能臨天,而難上下相遘,寒暑相臨之語也。岐伯答上者右行,下者左行,則知天常於上自右降東南而旋迴以臨地,地常於下自左升東北而循顯明,木君相土金水之位,循環臨天而皆動也。故左右臨動,各皆周天,過則復相會也。然天之右行,即歷家退度之右行,其實皆如地之左行,而東昇西降也。

應地者靜,帝復難下者左行之言也。岐伯答天地之體,動靜雖殊,而其用之變化,在地則五行麗地而載生成之形類運於內,在天則七曜緯虛而列應天之精氣運於外,其形類與精氣之相隨運動,猶根本之與枝葉,同乎一氣而不殊,故但仰觀七曜之象,周旋雖遠,可知其動也。自上下相遘至此,通論天右旋地左轉之氣也。

地之為下否乎者,帝謂天象周旋,皆轉於地下。而地居其上,今曰下者左行,則地之左行為下,得非否乎?岐伯答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者,則上下之義始明矣。蓋以其所屬言之,則司天在泉之氣屬天者為上,五行之屬地者為下,以其所在言之,則司天者為上,在泉者為下,而地之五行居中。岐伯以所屬言之,故曰下者左行;帝以所在言之,故難地之左行非下也。

憑,附也。地居太虛之中何所憑附而不墜也。大氣舉之,謂風寒暑濕燥火六節大氣旋轉於外,任持其地而干蒸動潤堅濕以入其體也。故其入也,風寒在下,而風居東寒居北,燥熱在上,而燥居西熱居南,濕氣在中而居中央,火於未入之前在濕上,已入之後在濕下,而遊行上下之間也。自地之為下至此,原地氣一皆本乎天也。

候,診候也。言天地之氣及勝復之作,統貫六位,難以診候,唯間氣偏治一位。故可隨其所在,期之於尺寸左右也。凡期之之法,陽之所在,其脈應,陰之所在,其脈不應。故北政之歲,人氣面北而寸北尺南,地左間之氣在右寸,右間之氣在左寸,天左間之氣在左尺,右間之氣在右尺。所以少陰在泉,則左間太陰,右間厥陰,而兩寸俱不應。

白話文:

厥陰之氣在上時,少陽之氣就在下,左邊夾著陽明,右邊夾著太陰。當厥陰之氣向右旋轉下降時,少陰之氣就在上,陽明之氣就在下,左邊夾著太陽,右邊夾著少陽。這種情況就像司天的氣運一樣不斷旋轉。面朝南來確定方位,所說的“看到”是指地在北而面朝南,以此來確定左右位置。這樣,東北就是左間的位置,西北就是右間的位置,這是在說所見的陰陽變化。從天地萬物的上下關係到這裡,單獨討論的是天體向右旋轉的氣。

上下之氣相互交會,寒熱之氣相互交替。氣如果相合就平和,不相合就會生病。這是說天體的向右旋轉運行,與地面的方位相互交會,它們的氣如果同類且相生就平和;如果不同類且相剋就生病。或者,即使氣是同類相合,也可能會生病,這只是因為相火的位置超過了君火的位置,導致位置不適當。就像《黃帝內經》下篇說的:“君主的位置應該是臣子,臣子的位置應該是君主,如果顛倒,就會生病,而且傷害來得更快。”

天體和地體的動靜如何呢?皇帝問道,天體能動而覆蓋大地,而大地靜止不能覆蓋天體,所以很難用上下交會、寒熱交替來說明。岐伯回答說,在上者向右運行,在下者向左運行。這說明天體經常從上方由右向東南旋轉下降而覆蓋大地,而大地經常從下方由左向東北上升,按照木、君、相、土、金、水的順序循環覆蓋天體,它們都在運動。所以,左右之氣相互運行,都繞天一周,運行過後又會相遇。天體的右行,就像歷法中星宿的退行,實際上和地體的左行一樣,都是東升西落。

對於大地的靜止,皇帝又對下方左行的說法提出疑問。岐伯回答說,天地形體,動靜雖然不同,但它們的功能變化是一致的。在地,五行附著於地面,承載並產生各種形體,在內部運行;在天,七曜排列在空中,反映著天體的精氣,在外部運行。形體和精氣相互伴隨運動,就像樹根和枝葉一樣,同屬於一種氣而不分離。所以,只要仰觀七曜的運行,即使距離遙遠,也能知道它們的運動。從上下相交會到這裡,都是在總體論述天體向右旋轉,地體向左旋轉的氣。

地在下,這是否合理呢?皇帝認為天體的運行都在大地之下,而地卻在其上,現在說地在下,向左運行,這難道不矛盾嗎?岐伯回答說,地是人所處的下方,處在太虛之中,這樣上下之義就明確了。可以從歸屬來說,司天和在泉的氣屬於天,在上面;五行之氣屬於地,在下面。也可以從所在位置來說,司天的氣在上面,在泉的氣在下面,而地的五行在中間。岐伯是從歸屬來說,所以說在下者向左運行;皇帝是從所在位置來說,所以質疑地向左運行不是在下。

“憑”,是依靠的意思。地處在太虛之中,依靠什麼不墜落呢?是大氣托舉著它,也就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種氣候節令,它們在大氣中旋轉,承托著大地,並通過蒸發、運動、滋潤、堅固和潮濕等方式進入地體。因此,它們進入地體時,風和寒在下,風在東方,寒在北方;燥和熱在上,燥在西方,熱在南方;濕氣在中間,位於中央。火在未進入之前在濕氣之上,進入之後在濕氣之下,在上下之間遊走。從“地在下”到這裡,都是說大地的氣都來源於天。

“候”,是診察的意思。天地的氣以及勝氣和復氣的變化,貫穿六個方位,難以診斷。只有間氣偏於一個方位時,才可以根據它所在的位置,從寸關尺的左右來判斷。凡是診察的方法,陽氣所在的地方,脈搏就會有反應;陰氣所在的地方,脈搏就沒有反應。所以在北政之年,人體的氣朝向北方,寸脈在北,尺脈在南。地體左間的氣在右寸,右間的氣在左寸。天體左間的氣在左尺,右間的氣在右尺。因此,當少陰在泉時,左間是太陰,右間是厥陰,兩寸脈都沒有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