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5)
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5)
1. 五運六氣總論
今子所釋經文,一以運氣之化,皆出五天之氣,與彼說異者,何也?曰:經旨皎如日星,好事者鑿此正化對化之說也。謹按經文帝悉陳五運之干,六氣之支,一併設問,非獨問五運,不及六氣也。岐伯之答,亦以五天之象所經星宿,一併答五運之干六氣之支,非獨答五運而分出六支不答也。
今何為不究經旨,擅將運氣分作二義,妄撰正化對化異說,上亂聖經,下惑後學,而作軒岐之罪人也。至於勝復之說,經但以子午寅申辰戌六歲之紀,氣化大而先天無勝復,未聞未酉亥氣化少者為實無勝復。以丑未卯酉巳亥六歲之紀氣化少而後天有勝復,未聞子辰申氣化大者為虛有勝復也。
帝曰:善。論言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。未知其所謂也?岐伯曰:所謂上下者,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。左右者,諸上見厥陰,左少陰右太陽;見少陰,左太陰右厥陰;見太陰,左少陽右少陰;見少陽,左陽明右太陰;見陽明,左太陽右少陽;見太陽,左厥陰右陽明。所謂面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帝曰:何謂下?岐伯曰:厥陰在上,則少陽在下,左陽明右太陰;少陰在上,則陽明在下,左太陽右少陽;太陰在上,則太陽在下,左厥陰右陽明;少陽在上,則厥陰在下,左少陰右太陽;陽明在上,則少陰在下,左太陰右厥陰;太陽在上,則太陰在下,左少陽右少陰。所謂面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上下相遘,寒暑相臨,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。帝曰:氣不相得而病者何也?岐伯曰:以下臨上,不當位也。帝曰:動靜何如?岐伯曰:上者右行,下者左行,左右周天,余而復會也。帝曰:余聞鬼臾區曰,應地者靜,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,不知其所謂也,願聞何以生之乎?岐伯曰:天地動靜,五行遷復,雖鬼臾區言其上候而已,猶不能遍明。夫變化之用,天垂象,地成形,七曜緯虛,五行麗地。
地者,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。虛者,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。形精之動,猶根本之與枝葉也。仰觀其象,雖遠可知也。帝曰:地之為下否乎?岐伯曰: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者也。帝曰:憑乎?岐伯曰:大氣舉之也。燥以干之,暑以蒸之,風以動之,濕以潤之,寒以堅之,火以溫之。
故風寒在下,燥熱在上,濕氣在中,火遊行其間,寒暑六入,故令虛而化生也。故燥勝則地干,暑勝則地熱,風勝則地動,濕勝則地泥,寒勝則地裂,火勝則地固矣。帝曰:天地之氣,何以候之?岐伯曰:天地之氣,勝復之作,不形於診也。《脈法》曰:天地之變,無以脈診,此之謂也。
帝曰:間氣何如?岐伯曰:隨氣所在,期於左右。帝曰:期之奈何?岐伯曰:從其氣則和,違其氣則病,不當其位者病,迭移其位者病,失守其位者危,尺寸反者死,陰陽交者死。先立其年,以知其氣,左右應見,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。帝曰:寒暑燥濕風火,在人合之奈何?其於萬物何以生化?岐伯曰: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,筋生心。其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,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,化生氣。
白話文:
現在你所解釋的經文,都認為運氣的變化是出自於五天的氣,這和別的說法不同,是什麼原因呢? 答:經文的宗旨如同日月星辰般清晰,是好事者開鑿出正化對化的說法。仔細研究經文,黃帝是將五運的天干、六氣的地支一起提出來詢問,並非只問五運而不問六氣。岐伯的回答,也是根據五天所經過的星宿,將五運的天干和六氣的地支一起回答,並非只回答五運而將六氣分支開來。
現在為什麼不去探究經文的旨意,擅自將運氣分為兩種意義,胡亂編造出正化對化的說法,這不僅擾亂了聖賢的經文,也迷惑了後代的學者,犯下對軒轅黃帝和岐伯的罪過。至於勝復的說法,經文只以子、午、寅、申、辰、戌這六年為氣化盛大的時節,認為先天沒有勝復現象,沒有說未、酉、亥氣化少的時節就一定沒有勝復現象。而以丑、未、卯、酉、巳、亥這六年為氣化少的時節,認為後天有勝復現象,也沒有說子、辰、申氣化盛大的時節就一定沒有勝復現象。
黃帝問:你說的天地,是萬物的上下;左右,是陰陽運行的途徑,我不明白你說的是什麼? 岐伯答:所謂的上下,是指一年之中陰陽出現的位置。所謂的左右,是指:看到厥陰,左邊是少陰,右邊是太陽;看到少陰,左邊是太陰,右邊是厥陰;看到太陰,左邊是少陽,右邊是少陰;看到少陽,左邊是陽明,右邊是太陰;看到陽明,左邊是太陽,右邊是少陽;看到太陽,左邊是厥陰,右邊是陽明。這就像人面朝北來確定方位,說明他們出現的狀況。
黃帝問:什麼是下? 岐伯答:厥陰在上,少陽就在下,左邊是陽明,右邊是太陰;少陰在上,陽明就在下,左邊是太陽,右邊是少陽;太陰在上,太陽就在下,左邊是厥陰,右邊是陽明;少陽在上,厥陰就在下,左邊是少陰,右邊是太陽;陽明在上,少陰就在下,左邊是太陰,右邊是厥陰;太陽在上,太陰就在下,左邊是少陽,右邊是少陰。這就像人面朝南來確定方位,說明他們出現的狀況。
上下相互交接,寒暑相互影響,氣相合就平和,不相合就生病。 黃帝問:氣不相合而生病是什麼原因呢? 岐伯答:是因為下氣侵犯上氣,不在其應有的位置上。 黃帝問:那麼動靜的情況是怎樣的呢? 岐伯答:上方的氣向右運行,下方的氣向左運行,左右運行一周,又會匯合。 黃帝問:我聽說鬼臾區說,應對大地的氣是靜止的,現在你卻說下方的氣向左運行,我不明白你說的是什麼意思,希望你能解釋一下它是如何產生的? 岐伯答:天地間的動靜,五行不斷地轉移變化,即使鬼臾區也只是說出了天上的氣候狀況,仍然不能完全明白。變化的作用,是天空中呈現出星象,地上形成各種形態,日月星辰在天空中運行,五行之氣運行於大地之上。
大地,是承載各種形態的事物的地方。虛空,是排列著應對天象的精氣的地方。形態精氣的運動,就如同樹根與枝葉一樣。觀察天上的星象,即使很遙遠也可以知道。 黃帝問:大地是位於下方的嗎? 岐伯答:大地是位於人之下,在太虛之中的。 黃帝問:它靠什麼支撐呢? 岐伯答:是由大氣所舉起的。乾燥的氣使它變得乾燥,炎熱的氣使它變得溫熱,風使它運動,濕氣使它潤澤,寒冷的氣使它堅硬,火使它溫暖。
所以風寒之氣在下,燥熱之氣在上,濕氣在中間,火在其中遊動,寒暑等六種氣的進入,使得天地虛空而化生萬物。所以燥氣過盛,土地就會乾燥;暑氣過盛,土地就會炎熱;風氣過盛,土地就會動搖;濕氣過盛,土地就會泥濘;寒氣過盛,土地就會裂開;火氣過盛,土地就會堅硬。 黃帝問:天地之氣,如何去觀察它呢? 岐伯答:天地之氣的勝復變化,不會顯現在脈象診斷上。《脈法》上說:天地的變化,無法用脈象來診斷,說的就是這個意思。
黃帝問:間氣又是怎麼樣呢? 岐伯答:間氣是隨著氣之所在,而會在左右兩側出現。 黃帝問:要如何判斷間氣呢? 岐伯答:順應氣的變化就會平和,違背氣的變化就會生病,不在其應有的位置上會生病,交替轉移位置也會生病,失去其應有的位置就危險,寸脈和尺脈反常則會死亡,陰氣和陽氣交錯也會死亡。首先要確定年份,了解當年的氣,然後觀察它在左右的表現,這樣才能判斷出生死順逆的狀況。 黃帝問: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這些氣,在人體內是如何相互結合的?它們又是如何化生萬物的呢? 岐伯答:東方產生風,風產生木,木產生酸味,酸味滋養肝臟,肝臟產生筋,筋又滋養心臟。在天上是玄,在人體內是道,在大地上是化,化產生五味,道產生智慧,玄產生神,化產生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