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4)
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4)
1. 五運六氣總論
天地陰陽者,不以數推,以象之謂也。帝曰:願聞其所始也。岐伯曰:昭乎哉問也!臣覽《天元冊》文,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,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,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,素天之氣經於氐亢昴畢,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。所謂戊己分者,奎壁角軫,則天地之門戶也。
夫候之所始,道之所生,不可不通也。(五運行大論)
此一章覆論前章五運六氣所化陰陽之義也。其論五天之象所經星宿為運氣之化,皆干與支同屬者及連位者齊化也。土主甲己,及丑未之上太陰主之者,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之象,而心尾者甲地,己分者中宮,故甲與五連位,己與未同屬,齊化濕土也。金主乙庚,及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者,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之象,而氐亢者乙地,昴畢者庚地,故乙與卯同屬,庚與酉同屬,齊化燥金也。
水主丙辛,及辰戌之上太陽主之者,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之象,而張翼者丙地,婁胃者辛地,故丙與辰連位,辛與戌連位,齊化寒水也。木主丁壬,及巳亥之上厥陰主之者,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之象,而危室者壬地,柳鬼者丁地,故壬與亥同屬,丁與巳同屬,齊化風木也。
火主戊癸,及子午之上少陰主之、寅申之上少陽主之者,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之象,而牛女者癸地,戊分者中宮,故癸與子同屬,戌與午連位,齊化火熱也。干之甲乙屬木位東,丙丁屬火位南,庚辛屬金位西,壬癸屬水位北,戊己屬土位中宮。支之寅卯配甲乙,巳午配丙丁,申酉配庚辛,亥子配壬癸。
辰位東南,未位西南,戌位西北,醜位東北,為四維,屬戊己。故乙卯同屬木,丁巳同屬火,己未同屬土,庚酉同屬金,壬癸亥子同屬水也。甲寅位東之首,癸丑位北方尾,而甲醜連位,癸寅連位也。丙位南之首,辰位東之尾,而丙辰連位也。戌己位木火金水中間,在天地為門戶,在四時為長夏,南連午,西連申,而戊己午申連位,故戊己無方位,而經獨言戊分己分者,表章之也。辛戌皆位酉之尾,而辛戌連位也。
獨戊火連申夾未土於中,癸火連寅夾醜土於中者,蓋濕土在中,火遊行其間,在天居土前,在地居土後,而土火常相混也,故土旺長夏火熱之內。丹溪深悟此理,發明濕熱相火為病十居八九,及有濕鬱生熱,熱久生濕之論,良以此也。其五天之象所經星宿分野,獨當五運之干位,不及六氣之支位者,蓋干之與支,即根本之與枝葉,經言干則支在其中矣。故其化皆干與支之同屬者,連位齊化者,是根本與枝葉同化者也。
或曰近世獨以五運之化為出五天之象;六氣之化不言五天之象,但將正化對化立說。以土正化於未,對化於醜;金正化於酉,對化於卯;水正化於戌,對化於辰;木正化於亥,對化於巳;君火正化於午,對化於子;相火正化於寅,對化於申。又以未酉戌亥午寅之正化為實,無勝復;醜卯辰巳子申之對化為虛,有勝復。
白話文:
天地間的陰陽變化,不能用數字來推算,而是要用觀察到的現象來理解。黃帝問:「我想知道這些變化的源頭。」岐伯回答說:「問得太好了!我研究《天元冊》的記載,發現丹天之氣運行經過牛宿和女宿,對應天干的戊;黅天之氣運行經過心宿和尾宿,對應天干的己;蒼天之氣運行經過危宿、室宿、柳宿和鬼宿;素天之氣運行經過氐宿、亢宿、昴宿和畢宿;玄天之氣運行經過張宿、翼宿、婁宿和胃宿。所謂的戊己分界,也就是奎宿、壁宿、角宿和軫宿,是天地之氣的門戶。」
探究氣候變化的起始,以及自然運行的規律,是必須要了解的。(出自《五運行大論》)
這一段再次闡述了前面章節所說的五運六氣陰陽變化的道理。它論述了五種天象所經過的星宿,是運氣變化的體現,其中天干和地支同屬一類,或是位置相連的,它們的變化是一致的。土的屬性對應天干的甲和己,以及地支的丑和未,其中太陰之氣主導著變化。黅天之氣經過心宿和尾宿,對應天干的己,心宿和尾宿的位置屬於地支的甲,而己分屬於中宮,所以天干的甲和五個位置相連,己和未同屬,共同變化為濕土。金的屬性對應天干的乙和庚,以及地支的卯和酉,其中陽明之氣主導著變化。素天之氣經過亢宿、氐宿、昴宿和畢宿,亢宿和氐宿的位置屬於地支的乙,昴宿和畢宿的位置屬於地支的庚,所以天干的乙和地支的卯同屬,庚和酉同屬,共同變化為燥金。
水的屬性對應天干的丙和辛,以及地支的辰和戌,其中太陽之氣主導著變化。玄天之氣經過張宿、翼宿、婁宿和胃宿,張宿和翼宿的位置屬於地支的丙,婁宿和胃宿的位置屬於地支的辛,所以天干的丙和地支的辰相連,辛和戌相連,共同變化為寒水。木的屬性對應天干的丁和壬,以及地支的巳和亥,其中厥陰之氣主導著變化。蒼天之氣經過危宿、室宿、柳宿和鬼宿,危宿和室宿的位置屬於地支的壬,柳宿和鬼宿的位置屬於地支的丁,所以天干的壬和地支的亥同屬,丁和巳同屬,共同變化為風木。
火的屬性對應天干的戊和癸,以及地支的子和午,其中少陰之氣主導,以及地支的寅和申,其中少陽之氣主導。丹天之氣經過牛宿和女宿,對應天干的戊,牛宿和女宿的位置屬於地支的癸,而戊分屬於中宮,所以天干的癸和地支的子同屬,戊和午相連,共同變化為火熱。天干的甲和乙屬於木,方位在東方;丙和丁屬於火,方位在南方;庚和辛屬於金,方位在西方;壬和癸屬於水,方位在北方;戊和己屬於土,位於中央。地支的寅和卯對應天干的甲和乙,巳和午對應丙和丁,申和酉對應庚和辛,亥和子對應壬和癸。
地支的辰位於東南方,未位於西南方,戌位於西北方,丑位於東北方,這四個方位屬於四維,對應天干的戊和己。所以地支的乙和卯同屬木,丁和巳同屬火,己和未同屬土,庚和酉同屬金,壬、癸、亥和子同屬水。天干的甲和地支的寅是東方的開始,癸和丑是北方的結束,而甲和丑的位置相連,癸和寅的位置相連。天干的丙是南方的開始,地支的辰是東方的結束,而丙和辰的位置相連。戌和己位於木、火、金、水之間,在天地之間是門戶,在四季之中是長夏,南方連接午,西方連接申,所以戊、己、午和申的位置相連。因此,戊和己沒有具體的方位,而經文中單獨提及戊分和己分,是為了加以闡明。天干的辛和地支的戌都位於酉的末端,它們的位置是相連的。
只有天干的戊火連接著地支的申,中間夾著地支的未土;天干的癸火連接著地支的寅,中間夾著地支的丑土。這是因為濕土在中間,火氣在其中運行,在天上火氣位於土的前面,在地上火氣位於土的後面,因此土和火常常混合在一起。所以土在旺盛的長夏時節,內含火熱之氣。朱丹溪深刻理解這個道理,闡明了濕熱相火的病症佔據十之八九,以及濕氣鬱積產生熱,熱久了又會產生濕的理論,道理就在這裡。五種天象所經過的星宿分野,只對應五運的天干位置,沒有對應六氣的地支位置,這是因為天干和地支,如同根本和枝葉的關係,經文提到天干,地支就包含在其中了。所以它們的變化都是天干和地支同屬,或是位置相連的,是根本和枝葉共同變化的體現。
有人說,近代只以五運的變化來對應五種天象,而六氣的變化則不說對應五種天象,而是直接以正化和對化來立論。也就是說,土在未的位置正化,在丑的位置對化;金在酉的位置正化,在卯的位置對化;水在戌的位置正化,在辰的位置對化;木在亥的位置正化,在巳的位置對化;君火在午的位置正化,在子的位置對化;相火在寅的位置正化,在申的位置對化。又認為未、酉、戌、亥、午、寅的正化是實,不會有勝復;而丑、卯、辰、巳、子、申的對化是虛,會出現勝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