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1)
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 (1)
1. 卷之四十·《內經》運氣類注
2. 五運六氣總論
黃帝問曰:天有五行御五位,以生寒暑燥濕風,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思憂恐。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,終期之日,周而復始,予已知之矣。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?鬼臾區再拜稽首對曰:昭乎哉問也。夫五運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可不通乎?故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,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夫變化之為用也,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,化生五味。
道生智,玄生神。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,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。故在天為氣,在地成形,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。然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。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。金木者,生成之終始也。
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,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。帝曰: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?鬼臾區曰:五氣運行,各終期日,非獨主時也。帝曰:請問其所謂也。鬼臾區曰:臣積考《太始天元冊》文曰:太虛寥廓,肇基化元,萬物資始,五運終天,布氣真靈,總統坤元,九星懸朗,七曜周旋,曰陰曰陽,曰柔曰剛,幽顯既位,寒暑弛張,生生化化,品物咸彰,臣斯十世,此之謂也。(天元紀大論)
此一章論五運六氣之端,變化盛虛之始也。五運者,地之木火土金水,治政令於內者也。三陰三陽者,天之風熱濕燥寒,治政令於外者也。帝問五運相襲而治者,其與三陰三陽外治之候如何合之?鬼臾區答五運陰陽之治,乃天地之道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
故其治也,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,陰陽莫測之謂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,其變化神聖謂之用。在天則為風熱濕燥寒,三陰三陽之氣,在地則風之氣為木,熱之氣為火,濕之氣為土,燥之氣為金,寒之氣為水,而成五運之形。故在天之形與地相感而萬物育,以為物生之化也。
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,左右者陰陽之道路,此在天三陰三陽之氣,右旋於外,以加地也。水火者陰陽之徵兆,金木者生成之終始,此在地五運之形,左轉於內,以臨天也。天上之氣有多少,地下之形有盛衰,故天上多少之氣,與地下盛衰之形相召而損益彰,以為物極之變也。其氣之多與形之盛相召者益,益為變之盛也。
氣之少與形之衰相召者損,損為變之虛也。蓋物生之化者,天地之常氣,在五運曰平氣,在六氣曰常化也。物極之變者,天地之變氣,在五運曰太過不及,在六氣曰淫勝、反勝、相勝也。其變之盛者,則五運之太過,六氣之淫勝也。其變之虛者,則五運之不及,六氣之反勝、相勝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,掌管五個方位,產生寒冷、炎熱、乾燥、潮濕、風這些氣候變化;人有心肝脾肺腎五臟,產生喜怒思憂恐五種情緒。我聽說五運互相接替運行,輪流掌管時序,周而復始,這個道理我已經明白了。現在我想知道,五運的運行是如何與三陰三陽的氣候變化相互配合的?
鬼臾區再次行禮回答說:您問的問題真是深奧啊!五運和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,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本,是變化產生的根源,也是生命開始與結束的本源,更是神明的居所,這道理怎麼能不通曉呢?所以,萬物生長稱為「化」,萬物發展到極端稱為「變」,陰陽的變化難以預測稱為「神」,神的運行無所不在稱為「聖」。變化所產生的作用,在天表現為玄奧,在人表現為道,在地表現為化育,化育產生五味。
道產生智慧,玄奧產生神明。神明在天表現為風,在地表現為木;在天表現為熱,在地表現為火;在天表現為濕,在地表現為土;在天表現為燥,在地表現為金;在天表現為寒,在地表現為水。所以,在天是氣,在地是形,氣與形相互感應而化生萬物。天與地是萬物的上下,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途徑。水和火是陰陽的徵兆,金和木是生成和結束的標誌。
氣有量的多少,形有盛衰強弱,天地上下相互感應,其損耗和增益就會顯現出來。黃帝說:我想知道五運分別主管的時令是怎樣的?鬼臾區說:五種氣運行,各自有結束的時間,不是單獨主宰時令。黃帝說:請你詳細說明。鬼臾區說:我仔細研究《太始天元冊》中的記載,書中說:太虛空曠,是化生的本源,萬物由此開始,五運終極於天,布散真靈之氣,總管大地,九星高懸明亮,日月星辰周而復始地運轉,有陰有陽,有柔有剛,幽暗和顯明各有其位,寒冷和炎熱交替出現,生生化化,萬物都顯現出來。我研究了十代,理解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這一段論述五運六氣的起始,以及變化盛衰的開端。五運指的是地上的木火土金水,在內掌管政令。三陰三陽指的是天上的風熱濕燥寒,在外掌管政令。黃帝問五運相繼運行,它們與三陰三陽在外掌管的氣候變化是如何配合的?鬼臾區回答說,五運陰陽的運行是天地的法則,是萬物的根本,是變化產生的根源,也是生命開始與結束的本源,更是神明的居所。
所以,它們的運行規律是,萬物生長稱為「化」,萬物發展到極端稱為「變」,陰陽的變化難以預測稱為「神」,神的運行無所不在稱為「聖」,這種變化和神聖的運行稱為「用」。在天表現為風熱濕燥寒,也就是三陰三陽之氣;在地則風的氣表現為木,熱的氣表現為火,濕的氣表現為土,燥的氣表現為金,寒的氣表現為水,形成五運的形體。所以,天上的氣與地上的形相互感應,才孕育出萬物,這就是萬物化生的過程。
天與地是萬物的上下,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途徑。天上的三陰三陽之氣,向右旋轉在外,施加於大地。水火是陰陽的徵兆,金木是生成和結束的標誌,這是在地五運的形體,向左旋轉在內,作用於天。天上的氣有多少,地上的形有盛衰,所以天上的氣與地下的形相互感應,損耗或增益就會顯現出來,這就是萬物發展到極端發生變化的過程。氣多與形盛相互感應,就增強,增強就是變化的盛況。
氣少與形衰相互感應,就減弱,減弱就是變化的衰弱。萬物生長的「化」,是天地間常有的氣,在五運稱為平氣,在六氣稱為常化。萬物發展到極端的「變」,是天地間變異的氣,在五運稱為太過或不及,在六氣稱為淫勝、反勝、相勝。變化盛的時候,就是五運的太過,六氣的淫勝。變化衰的時候,就是五運的不及,六氣的反勝、相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