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九·小兒部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九·小兒部 (2)

1.

治小兒瘧疾,多與大人同法,以出汗為瘥,宜桂枝、柴胡、麻黃、參、芩等輩。又視其病食病痰,以意消息之。大抵多是飲食不節得之,須以消導為先可也。

〔世〕,萬金丹,治大人小兒瘧並哮,痰涎喘急。

黑豆四十九粒,信一錢。先以黑豆浸去皮,端午日以乳缽研細拌勻,作一小丸之,黃丹為衣,陰乾,治哮冷,茶清吞一丸。治瘧,空心井花水吞一丸,忌熱物葷腥一月。如食熱物即吐。

〔湯〕治癉瘧但熱不寒方,用黃丹煅通紅,臨發蜜湯調下,能飲酒,用酒調。一法,專服小柴胡湯,次服人參前胡湯。

草果飲,治寒多熱少,手足厥冷,遍身浮腫,肚腹疼痛。

厚朴(薑製),青皮,草果,藿香,甘草(炙),丁皮,神麯,良薑,半夏曲

等分,㕮咀,薑、棗煎,空心服。

治久瘧,,露星散,。

秦艽,柴胡,白朮,白茯苓,檳榔,常山,黃芩,甘草(炙),半夏曲,官桂

上等分,㕮咀,酒、醋一半煎,露一宿,次日早,取再溫,濾去渣服。陳舍人令嗣久瘧,服驗。

小柴胡湯,治小兒瘧疾,往來寒熱。

人參,半夏,柴胡,黃芩,甘草(各等分),

上㕮咀,姜三片,棗一枚,煎服。

青皮湯,治小兒瘧疾作,浮腫,兼寒熱不退,飲食不進。

白朮,茯苓,厚朴,青皮,陳皮,半夏,大腹皮,檳榔,三稜,蓬朮,木通,甘草(各等分),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姜水煎服。

養胃湯,治外感風寒,內傷生冷,溫中快膈,能闢山嵐瘴氣。寒瘧,脾胃虛寒,嘔逆噁心,並宜服之。

蒼朮,厚朴,半夏,藿香,草果,人參,茯苓,甘草,陳皮

上㕮咀,每三錢,棗子、烏梅各一枚,同煎,食前熱服。

鬼哭散,止瘧疾久不愈者效。

常山,大腹皮,白茯苓,鱉甲(醋炙)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桃、柳枝各七寸同煎,臨發時服,略吐出涎效。

鱉甲飲子,治瘧久不愈,腹中結為癥瘕,名曰瘧母。

鱉甲(醋炙),白朮,黃芩,草果,檳榔,芎藭,橘紅,甘草,厚朴,白芍藥(各等分),

上㕮咀,薑、棗煎服。

大腹皮湯,治小兒瘧疾,用藥太早,退熱變作浮腫,外腎腫大,飲食不進。

大腹皮,檳榔,三稜,蓬朮,枳殼,蒼朮(制。各二兩),甘草(三錢),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加姜皮、蘿蔔子同煎。

四獸飲,治五臟氣虛,喜怒勞逸不節,致陰陽相勝,結聚痰飲,發為瘧疾。兼治瘴瘧。

半夏,人參,白朮,茯苓,草果,陳皮(各一兩半),甘草(二錢半),

上㕮咀,加烏梅、棗子各一枚,生薑三片,每服三錢,煎服。

經效截瘧丹,治瘧母結癖,寒熱無已。

真阿膠(湯泡研),雄黃(各二錢半),硃砂(一錢半),

上研為細末,稀糊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一丸,人參湯候冷空心服。瘴瘧,桃枝湯冷服。臨發時,磨一丸塗鼻口畔效。

白話文:

[瘧疾]

治療兒童瘧疾,大多和成人相同,主要目標是讓患者出汗,適合使用桂枝、柴胡、麻黃、人參、黃芩等藥材。同時,應觀察病人的飲食狀況及痰質,靈活調整治療方式。大部分情況下,瘧疾是由於飲食不節制所致,因此,應先以消化引導為主。

[世代傳承] 萬金丹,適用於成人和兒童的瘧疾和哮踹,痰多呼吸急促的情況。

使用四十九粒黑豆和一錢信石。先將黑豆浸泡去皮,在端午節當天,用乳缽研磨細碎,混合均勻,製成小丸,用黃丹做外層,自然晾幹。治療哮踹,可用茶水吞服一丸。治療瘧疾,可在空腹時用井花水吞服一丸,一個月內忌食熱物和腥葷。如果食用熱物,可能會引起嘔吐。

[湯劑] 治療只熱不寒的瘧疾,使用黃丹煅燒至通紅,發病前用蜂蜜湯調服。若能喝酒,也可以用酒調服。另一種方法,可以先服用小柴胡湯,然後再服用人參前胡湯。

[草果飲] 用於治療寒多熱少,手足冰冷,全身浮腫,肚子疼痛的病情。

藥材包括厚朴(薑製)、青皮、草果、藿香、炙甘草、丁皮、神麯、良薑、半夏麯,等量,切碎,加入薑、棗煎煮,空腹服用。

[露星散] 用於治療長期的瘧疾。

藥材包括秦艽、柴胡、白朮、白茯苓、檳榔、常山、黃芩、炙甘草、半夏麯、官桂。以上藥材等量,切碎,用酒、醋煎煮,放置一夜後,第二天早上再加熱,過濾掉渣滓後服用。此藥方曾被陳舍人的兒子長期服用,效果良好。

[小柴胡湯] 主要治療兒童的瘧疾,包括交替的寒熱症狀。

藥材包括人參、半夏、柴胡、黃芩、炙甘草,等量,切碎,加入三片薑和一顆棗,煎煮後服用。

[青皮湯] 對付兒童的瘧疾,浮腫,以及寒熱不退,飲食不佳的症狀。

藥材包括白朮、茯苓、厚朴、青皮、陳皮、半夏、大腹皮、檳榔、三稜、蓬朮、木通、甘草,等量,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薑水煎煮後服用。

[養胃湯] 用於治療外感風寒,內傷生冷,溫中快膈,能抵抗山嵐瘴氣。對於寒瘧、脾胃虛寒、嘔吐惡心的病人,都適合服用。

藥材包括蒼朮、厚朴、半夏、藿香、草果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,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一枚棗子和一枚烏梅,一起煎煮,飯前熱服。

[鬼哭散] 用於治療長期未能痊癒的瘧疾。

藥材包括常山、大腹皮、白茯苓、醋炙鱉甲,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七寸長的桃枝和柳枝一同煎煮,發病前服用,會有稍微嘔吐的效果。

[鱉甲飲子] 用於治療長期未能痊癒的瘧疾,腹部結塊,稱為「瘧母」。

藥材包括醋炙鱉甲、白朮、黃芩、草果、檳榔、川芎、橘紅、甘草、厚朴、白芍藥,等量,切碎,加入薑、棗煎煮後服用。

[大腹皮湯] 用於治療兒童的瘧疾,因早期用藥導致熱退而轉變為浮腫,外腎腫大,飲食不佳。

藥材包括大腹皮、檳榔、三稜、蓬朮、枳殼、蒼朮(製)、甘草,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薑皮、蘿蔔子一同煎煮。

[四獸飲] 用於治療五臟氣虛,因喜怒勞逸不節制,導致陰陽失衡,聚痰生濕,引發瘧疾。亦可用於治療瘴瘧。

藥材包括半夏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草果、陳皮,各一兩半,甘草,二錢半,切碎,加入一枚烏梅、一枚棗子和三片薑,每次服用三錢,煎煮後服用。

[經效截瘧丹] 用於治療「瘧母」結塊,寒熱不止。

藥材包括真阿膠(湯泡研)、雄黃,各二錢半,硃砂,一錢半,研磨成細粉,用稀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人參湯冷卻後空腹服用。對於瘴瘧,可用桃枝湯冷卻後服用。發病前,將一丸藥物磨碎塗抹在鼻子和嘴巴周圍,會有效果。

根據《要略》記載,瘧疾的脈象自然呈現弦象,若脈象弦數,表示體內多熱;若脈象弦遲,表示體內多寒;若脈象弦小緊,宜用下法;若脈象弦遲,可用溫法;若脈象弦緊,可發汗;若脈象浮大,可嘔吐;若脈象弦數,可能是風邪所致,需調整飲食。

根據《脈》記載,瘧疾的脈象自然呈現弦象,若脈象微弱,表示體虛;若脈象代散,表示病情危急。

根據《明》記載,兒童瘧疾長期未能痊癒,可以灸內庭穴(位於腳大拇指旁的凹陷處,每次灸一壯)。灸大椎穴、百會穴(根據年齡灸壯數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