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九·小兒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九·小兒部 (1)

1. 呵欠

呵欠,面赤者風熱也,面青者驚風也,面黃者脾虛驚也,多睡者內熱也,氣熱者傷風也。

白話文:

打哈欠且臉色發紅,這是風熱的症狀;臉色發青的打哈欠,通常是受到驚嚇或風邪的表現;臉色黃的打哈欠,可能代表脾臟虛弱或是受到驚嚇;經常感到睏倦想睡,這可能是體內有熱的徵兆;呼吸時感覺熱,則可能是感冒的初期症狀。

2. 額黑唇青為寒

〔垣〕,補陽湯,初冬間,一小兒二歲,大寒證,明堂青脈,額上青黑,腦後青絡高起,唇青,舌上白滑,喉鳴而喘,大便微青,耳尖冷,眼澀,常常淚下出,仍多眵,胸中不利,臥而多驚,無搐即寒。

柴胡(三錢),升麻(二錢),麻黃(三錢),吳茱萸(五分),地龍(五錢),蠍梢(少),生地(五分),歸身(三錢),甘草(炙,一錢),黃耆(二分),黃柏(一錢),陳皮(一分),葛根,連翹(各一錢),

上為粗末,作一服,水一盞,煎法如常,乳食後,熱服。始漸喜睡,精神出,氣和順,乳食旺。

〔錢〕血氣虛怯,為冷所乘,則唇青。

白話文:

【題目】: 若額頭與嘴脣呈現青黑色,多是感受了寒邪。

【內容】: 根據《垣》中的記載,有一個兩歲的小孩在初冬時節,出現了嚴重的受寒症狀。他的額頭呈現青黑色,腦後的血管也顯得特別突出且色澤青紫,嘴脣發青,舌苔白滑,伴有喘鳴聲,大便呈現淡青色,耳朵尖端感覺冰冷,眼睛乾澀,經常流淚,且眼屎增多,胸部有壓迫感,睡眠時容易驚醒,未見抽搐但確診為寒證。

治療上使用了包含柴胡、升麻、麻黃、吳茱萸、地龍、蠍梢、生地、當歸、甘草、黃耆、黃柏、陳皮、葛根、連翹等藥物組成的補陽湯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,用水煎煮成一劑,於飲食後熱服。服用後,小孩逐漸開始愛睡,精神恢復,呼吸平穩,食慾增強。

錢氏指出,若血氣虛弱且遭受寒冷侵襲,就會導致嘴脣發青。

3. 雜病

4. 寒熱

〔湯〕食積,寒熱如瘧,渴瀉氣急,要合地臥,此候先當取下積,只用平胃散,次常服進食丸。(平胃散方見大人泄瀉,進食丸方見癖。)

〔錢〕曹宜德子三歲,面黃,時發寒熱,不欲食而飲水及乳不止。眾醫以為潮熱,用牛黃丸不愈,及以止渴乾葛散服之,反吐。錢曰:當以白餅子下之,後補脾,乃以消積丸磨之,此乃解也。後果愈。何以故?不食但飲水者,食伏於脾內不能消,致令發寒熱。用止渴藥吐者,藥沖脾故也。故下之即愈。

〔子和〕高巡檢子八歲,病熱,醫者皆為傷冷,治之以熱藥,欲飲冰水,禁而不與,內水涸竭,煩躁轉生,前後皆閉,口鼻俱干,寒熱往來,咳嗽時作,遍身無汗。又欲灸之,適遇戴人。戴人責其母曰:重裀厚被,暖坑紅爐,兒已不勝其熱,尚可灸乎?其母謝以不明。戴人令先服人參柴胡飲子。

連進數服,下爛魚腸之類,臭氣異常。渴欲飲水,聽其所欲,冰雪冷水,連進數杯。節次又下三四十行,大熱方去。又與通膈丸、牛黃丸復下十餘行,兒方大痊。前後約五十餘行,略計所用冰雪水飲至一斛,向灸之當何如哉。

白話文:

【湯】如果因為食物積滯導致的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,同時有口渴、腹瀉和呼吸急促的症狀,患者會想要趴著休息。這種情況下,首先應該讓患者排掉體內的食物積滯,可以使用平胃散來治療,然後再持續服用進食丸來調理身體。(平胃散的配方可以在成人腹瀉的部分找到,進食丸的配方在食慾不振的部分可以找到。)

【錢】曹宜德的兒子三歲時,臉色泛黃,時常忽冷忽熱,不想吃東西卻一直想喝水和奶。許多醫生認為是潮熱,使用牛黃丸治療但沒有好轉,再使用止渴的乾葛散,反而導致嘔吐。錢先生說:應該先用白餅子幫助排便,然後再補脾。於是使用消積丸來治療,果然病情得到緩解。為什麼呢?孩子不願吃東西,只喝水,是因為食物在脾臟裡無法消化,所以才會忽冷忽熱。使用止渴藥導致嘔吐,是因為藥物刺激了脾臟。所以,一旦排便,病情就會好轉。

【子和】一位名叫高巡檢的人,他的八歲兒子生病發燒,醫生們都認為他是受涼,用熱性藥物治療。孩子想喝冰水,但被禁止,結果體內水分枯竭,煩躁感更甚,大小便都無法排出,口鼻都乾燥,忽冷忽熱,偶爾咳嗽,全身無汗。有醫生甚至想要針灸治療,恰好遇到戴人。戴人責備孩子的母親:孩子已經熱得受不了,還蓋著厚被子,怎麼能再針灸呢?母親承認自己不懂。戴人讓孩子先服用人參柴胡飲。

連續服用了幾次,排出了類似爛魚腸的東西,味道異常難聞。孩子想喝水,就讓他喝自己想喝的,包括冰雪和冷水,連喝了幾杯。接下來又排出了三十到四十次,直到高燒退去。再給予通膈丸和牛黃丸,又排出了十多次,孩子終於完全康復。總共排出了五十多次,估計使用的冰雪和水至少有一斛。如果當時真的進行針灸,結果會是如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