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五·陰陽臟腑部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·陰陽臟腑部 (20)

1. 勞瘵骨蒸熱

腎蒸(兩耳焦)加生地、石膏、知母、寒水石。膀胱蒸(右耳焦)加澤瀉、茯苓、滑石。腦蒸(頭眩熱悶)加生地、防風、羌活。髓蒸(髓枯、骨中熱)加生地、當歸、天門冬、骨蒸(齒黑、腰痛、足逆冷、疳蟲食藏)加鱉甲、地骨皮、丹皮、生地、當歸。臋蒸(肢細趺腫,腑臟皆熱)加石膏、黃柏。胞蒸(小便赤黃)加澤瀉、茯苓、生地、沉香、滑石。

凡此諸症,皆熱病後食肥甘油膩,房事飲酒犯之而成。久蒸不除,變成疳病,死期近矣。

牡丹皮治無汗之骨蒸。(能瀉陰中之火。)知母治有汗之骨蒸。

〔《衍義》〕治骨蒸勞。用薄荷汁與眾藥熬成膏。

〔《經驗》〕治患勞人。燒香法:玄參一斤,甘松六兩為末,煉蜜一斤,和勻,入瓷瓶內,封閉地中,埋窨半日,取出。更用炭末六兩,煉蜜六兩,和勻,入瓶內,封窨五日,取出燒。使鼻中常聞香氣,疾自愈矣。

〔《撮要》〕治骨蒸勞熱:膏肓(在四椎下、五椎上各開二寸,灸百壯。詳見刺法門)三里。

〔《摘英》〕熱勞上氣喘滿:肺俞(五分,留七呼,灸七壯)、尺澤。

崔氏治骨熱傳屍勞。灸四花穴,兼治赤白帶。第一次取二穴,令患人正立,取一蠟繩,從足大拇指端(男左女右。)貼肉量至後跟,上腨至委中橫紋,絕斷為則子。復令患人解發,分兩邊,令見頭縫,卻平身正坐,取前則子,從鼻端貼肉上至頭縫,下至項脊骨,以則子盡處為記,用墨點之。

(且不是穴)又另取一繩,令患人合口,將繩兩頭至口吻,當中鉤起至鼻柱根如人字,齊兩吻截斷,卻展直於前則子盡頭墨記處,橫量開,取兩平頭是穴。(須左右當半,高下相平。)第二次取二穴。令平身正坐,又取一繩,繞項向前,雙垂與乳頭齊,截斷。卻背翻繩頭向項後,以繩中停於結喉上,其下雙垂繩頭,盡處當背骨中,用墨點之。

(亦不是穴)又取一繩,令病人合口,橫量二吻截斷,移於前脊中記處,橫量取平,(須左右當中,上下相半。)兩頭是穴。連前第一次,通取共計四穴。同時上火七壯至二十壯,灸至百壯。候灸瘡瘥,卻取三次穴。第三次取二穴,將前第二次量口吻繩子,於第一次雙繩頭盡處,墨點記上,當脊骨直上下豎點,令繩子中停中心在墨點處,於上下繩盡處是穴。灸如前法。

〔《標幽》〕體熱勞嗽:魄戶(瀉)。

〔潔〕治骨蒸熱不可治者,或前板齒乾燥:大椎。

〔《撮要》〕又法:鳩尾(灸二七壯,補之。)

上背俞,取膏肓、肺俞、四花穴、大椎等穴。治勞瘵者,皆為陽氣下陷而寒熱往來也,若灸之早,百發百中,累試有效。

〔《玉龍》〕傳屍勞:湧泉(第二足指端量至根盡折中是。針三分,瀉六吸。傷寒及勞瘵之症,有血可治,無血必危。凡欲出血,刺入二分,便須彈指。)豐隆(此穴治痰,針入一寸,瀉十吸)、丹田(此穴治氣喘,針入三分,補二呼。)

白話文:

勞瘵骨蒸熱,是指因熱病之後,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油膩,或房事過度、飲酒傷身而引起的症狀。主要表現為各種蒸熱症狀,例如:

  • 腎蒸: 兩耳發熱,可用生地、石膏、知母、寒水石治療。
  • 膀胱蒸: 右耳發熱,可用澤瀉、茯苓、滑石治療。
  • 腦蒸: 頭暈、發熱、胸悶,可用生地、防風、羌活治療。
  • 髓蒸: 骨髓枯竭,骨頭發熱,可用生地、當歸、天門冬治療。
  • 骨蒸: 牙齒發黑、腰痛、腳底發冷、疳蟲侵蝕,可用鱉甲、地骨皮、丹皮、生地、當歸治療。
  • 臋蒸: 四肢細瘦、腳踝腫脹、內臟發熱,可用石膏、黃柏治療。
  • 胞蒸: 小便發黃,可用澤瀉、茯苓、生地、沉香、滑石治療。

若這些症狀久治不愈,可能演變成疳病,預後不良。

牡丹皮可治療無汗的骨蒸(能瀉去陰分之火),知母則可治療多汗的骨蒸。

另有以下療法:

  • 將藥物用薄荷汁熬製成膏劑服用。
  • 將玄參、甘松煉蜜製成香藥,埋於地下窨藏後焚燒,聞其香氣可治病。
  • 灸刺膏肓穴、三里穴等穴位。
  • 灸刺肺俞穴、尺澤穴等穴位,治療熱勞上氣喘滿。
  • 灸刺四花穴,治療骨熱傳屍勞及赤白帶。具體取穴方法較為複雜,需根據經文中描述的測量方法尋找穴位。
  • 瀉魄戶穴,治療體熱勞嗽。
  • 灸刺大椎穴,治療骨蒸熱難治及前板齒乾燥。
  • 灸刺鳩尾穴。
  • 灸刺膏肓、肺俞、四花、大椎等穴位,治療勞瘵,此法認為勞瘵是陽氣下陷導致寒熱往來,及時灸治效果較好。
  • 針刺湧泉、豐隆、丹田等穴位,治療傳屍勞。

總之,古方記載的治療方法繁多,細節也較為複雜,現代人應謹慎參考,切勿自行用藥,應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