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五·陰陽臟腑部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·陰陽臟腑部 (19)

1. 勞瘵骨蒸熱

大黃(十兩,蒸),黃芩(二兩),甘草(三兩),桃仁(一升),杏仁(一升),芍藥(四兩),地黃(半兩),乾漆(一兩,炒),虻蟲(一升),水蛭(百枚),蠐螬(一升),䗪蟲(半斤)

上十二味為末,煉蜜丸如小豆大。日三服,酒下五丸。

陳大夫傳張仲景,百勞丸,治一切勞瘵積滯,疾不經藥壞症者宜服。

當歸(炒),乳香,沒藥(各一錢),人參(一錢),大黃(四錢),虻蟲(十四枚,去翅足),水蛭(十四枚,制)

上為細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。都作一服,可百丸,五更百勞水下。取惡物為度,服白粥十日。百勞水,用杓揚百遍,仲景甘瀾水是也。

〔《外臺》〕治骨蒸。桃仁一百二十枚,去皮並雙仁,留尖,杵和為丸,平旦井花水服令盡。服訖,量性飲酒,仍須吃水,多效。隔日又服一劑,百日不得食肉。

〔仲〕炙甘草湯(一名復脈湯。),治虛勞不足,汗出而悶,脈結悸,行動如常,不出百日,急者十一日死。(方見傷寒。)

〔海〕,四物加減湯,治婦人骨蒸。

當歸,白芍藥,川芎,地黃(以上補血),地骨皮(瀉腎火),牡丹皮(瀉包絡火。各等分)

上㕮咀水煎服。

〔羅〕,逍遙散,治血虛勞倦,五心煩蒸,頰赤盜汗,室女血弱陰虛,營衛不和,月水不調,痰嗽潮熱,肌體羸瘦,漸成骨蒸。

茯苓,白朮,當歸,芍藥,柴胡,甘草(炙)

上㕮咀,生薑一塊,煨切破,薄荷少許同煎。

上二方,治婦人骨蒸大法。若夫要處,並同於前陰虛法取之。蒸病治者,宜隨各經虛實,內外淺深,用藥加減可也。

〔《古今錄驗》〕,五蒸湯

茯苓,甘草,人參,竹葉,地黃,葛根,知母,黃芩,石膏,粳米(二合)

上㕮咀,以水三盞,煎小麥二合,至二盞,去麥煎藥至一盞,溫服、隨症加減於後。忌海藻、菘菜、蕪荑、大醋。

實熱加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大黃。虛熱,氣加烏梅、秦艽、柴胡;血加青蒿、鱉甲、蛤蚧、小麥、牡丹皮。

肺蒸(鼻乾)加烏梅、天冬、麥冬、紫菀。大腸(右鼻孔干痛),加大黃、芒硝。皮蒸(舌白唾血)加石膏、桑白皮。膚蒸(昏昧嗜臥)加丹皮。氣蒸(鼻乾喘促,遍身氣熱。)加人參、黃芩、山梔。心蒸(舌乾),加黃連、生地。小腸(下唇焦)加赤茯、生地、木通。血蒸(發焦)加生地、當歸、桂心、童便。

脈蒸(唾白浪語,脈絡溢,脈緩急不調。)加當歸、生地。

脾蒸(唇焦)加白芍、木瓜、苦參。胃蒸(舌下痛)加石膏、粳米、大黃、芒硝、乾葛。肉蒸(食無味而嘔,煩躁不安。)加白芍。

肝蒸(眼黑)加川芎、當歸、前胡。膽蒸(眼白失色)加柴胡、栝蔞。筋蒸(甲焦)加當歸、川芎。三焦蒸(乍熱乍寒)加石膏、竹葉。

白話文:

勞瘵骨蒸熱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,古籍中記載了許多方劑。

一種方劑是用大黃、黃芩、甘草、桃仁、杏仁、芍藥、地黃、乾漆、虻蟲、水蛭、蠐螬、䗪蟲等藥材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藥,每日三次,每次用酒送服五丸。這個方子據說是陳大夫傳承自張仲景的「百勞丸」,適用於各種勞瘵積滯、久治不愈的疾病。

另一種方劑用當歸、乳香、沒藥、人參、大黃、虻蟲、水蛭等藥材製成桐子大小的蜜丸,一次服用,共一百丸,用「百勞水」(即仲景甘瀾水,需用勺子攪拌一百次)送服,服用白粥十日,觀察排出的廢物情況。

還有一種治療骨蒸的方法是用桃仁製成丸藥,清晨用井水服用。服用後適量飲酒並喝水。隔日再服用一劑,連續服用一百天,期間不能吃肉。

此外,書中還提到用炙甘草湯(又名復脈湯)治療虛勞不足、汗出悶、脈結悸等症狀;用四物湯加減方治療婦人的骨蒸;用逍遙散治療血虛勞倦、五心煩熱、盜汗等症狀;以及用五蒸湯治療骨蒸,並根據不同症狀(如肺蒸、大腸蒸、皮蒸、膚蒸、氣蒸、心蒸、小腸蒸、血蒸、脈蒸、脾蒸、胃蒸、肉蒸、肝蒸、膽蒸、筋蒸、三焦蒸)調整藥物。 五蒸湯的用藥會根據不同臟腑的蒸熱症狀而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