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2)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2)
1. 腹痛
胡粉(炒黃),鶴蝨(炒黃),川楝子(去皮核),白礬(枯,二錢半),
上為細末,每服一字,大者五分,米飲調下,痛時服。
〔湯〕治蟲動,痛極不可忍。用乾漆半兩,檳榔一枚生用,窯老一塊,再煅細研,三件一處為末,空心熱酒調,良久,取下蟲,立愈,驗。(窯老,恐窯中煅過泥物也。)
又方,用乾漆一兩,搗碎,炒令煙盡出,用新汲水入生麻油,空心調下。
〔錢〕,安蟲丸,治上中二焦虛,或胃寒蟲動及痛。
乾漆(炒煙盡,二分),雄黃(一分),巴豆霜(一錢),
上為細末,糊丸如黍米大,量兒大小服之。取東引石榴根煎湯下,或苦楝根,或蕪荑湯下五七丸至二三十丸,發時服。
蕪荑散,主治同前。凡小兒痛時,便高聲啼叫,人中上鼻頭唇口一時黑色,脈法當沉弱而弦,今反脈大,是蟲症也。
白蕪荑,乾漆(炒。各等分),
上為細末,每服一字或五分,或一錢,米飲調下,發時服。
〔丹〕蛔蟲。用苦楝根為君,佐以二陳湯煎下。
〔錢〕積痛,食痛,虛痛,大同小異。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,治之隨其症用藥。蟲與癇相似,小兒本怯故胃虛冷,則蟲動而心痛,與癇症略相似,但目不斜,手不搐也,安蟲散主之。
辛氏女子五歲,病蟲痛。諸醫以巴豆、乾漆、硇砂之屬治之,不效。至五日外,多哭而俯仰,睡臥不安,自按心腹,時大叫,面無正色,或青或黃,或白或黑,目無光而慢,唇白吐沫。至六日,胸高而臥轉不安。召錢至,錢詳視之。用蕪荑散三服,見目不除青色。大驚曰:此病大困,若更加瀉,則為逆也。
至次日,辛見錢曰:夜來三更果瀉。錢於瀉盆中看,如藥汁,以杖攪之,見有丸藥。錢曰:此子肌厚,當氣實,今證反虛,不可治也。辛曰:何以然?錢曰:脾虛胃冷則蟲動,而今反目青,此肝乘脾。又更加瀉,知其氣極虛也。而丸藥隨糞下,即脾胃已脫,兼形病不相應,故知死病。
後五日昏篤,七日而死。
白話文:
將胡粉(炒黃)、鶴蝨(炒黃)、川楝子(去皮核)、白礬(枯,二錢半)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字(大約五分),用米湯調服,疼痛時服用。
另一種湯劑,治療蟲子引起的劇烈腹痛,難以忍受。用乾漆半兩、生檳榔一枚、窯老一塊,一起煅燒後研磨成細末,用熱酒空腹調服,過一會兒,蟲子會被排出,立即見效。(窯老可能是窯中煅燒過的泥土。)
還有一個方子,用乾漆一兩,搗碎後炒到冒煙,加入新打的水和生麻油,空腹調服。
還有一種丸藥,叫做安蟲丸,治療上中二焦虛弱,或者胃寒引起的蟲子蠕動及疼痛。
將炒到煙盡的乾漆(二分)、雄黃(一分)、巴豆霜(一錢)研磨成細末,用糊做成黍米大小的丸藥,根據孩子的大小服用。用石榴根煎湯、苦楝根煎湯、或蕪荑湯送服五到七丸,最多二三十丸,在發病時服用。
蕪荑散,主要治療與安蟲丸相同的情況。凡是小兒腹痛時,會大聲啼哭,人中、鼻頭、嘴唇會一時變黑,脈象應該是沉弱而弦,但如果脈象反而變大,就是蟲症。
將白蕪荑和炒過的乾漆(等分)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字或五分,或一錢,用米湯調服,發病時服用。
丹方,治療蛔蟲,用苦楝根為主藥,輔以二陳湯煎服。
積痛、食痛、虛痛,雖然略有不同,但都類似。只有蟲痛的特徵是口淡且會流口水,要根據具體症狀用藥治療。蟲症和癲癇症有些相似,小孩本來體弱,胃虛寒冷,蟲子就會蠕動而引起心痛,與癲癇症有些相似,但眼睛不會斜視,手也不會抽搐,可以服用安蟲散治療。
辛氏有個五歲女兒,得了蟲痛。許多醫生用巴豆、乾漆、硇砂等藥物治療,都沒有效果。過了五天,她哭鬧不止,身體前俯後仰,睡臥不安,自己按著肚子,時常大叫,臉色不正常,時而青、時而黃、時而白、時而黑,眼睛無光,反應遲鈍,嘴唇發白且吐沫。到了第六天,胸部高聳,躺臥更加不安。請錢醫生來診治,錢醫生仔細查看後,用蕪荑散治療三次,發現眼睛的青色沒有消退,非常驚訝地說:「這個病很嚴重,如果再用瀉藥,就會適得其反。」
到了第二天,辛氏告訴錢醫生說:「昨晚三更天孩子拉肚子了。」錢醫生看了瀉出來的東西,像藥汁一樣,用棍子攪拌後,發現裡面有丸藥。錢醫生說:「這孩子肌肉結實,應該是氣實的,現在反而出現虛弱的症狀,無法醫治了。」辛氏問:「為什麼會這樣?」錢醫生說:「脾胃虛寒,蟲子就會蠕動,現在眼睛反而發青,這是肝木侵犯脾土。再加上腹瀉,可知她的氣已經極度虛弱了。而且丸藥隨著大便排出來,說明脾胃功能已經衰竭,再加上病情與體質不符,所以知道這是死症。」
後來,孩子昏迷不醒,七天后就去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