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1)

1. 黃疸

〔潔〕陽黃則大小便赤澀,身熱,是脾土與心火相搏,為陽病,法當先利小便,後下大便。

凡治黃病腹脹,當用茵陳蒿湯調下五苓散。若欲利小便,去大黃;欲利大便,則加大黃之類。有陽證可服,謂面赤飲水者是也。(茵陳湯、五苓散方俱見傷寒。)

〔湯〕身疼膊背強,大小便澀,皮膚面目齒爪皆黃,小便如屋塵色,利者易治,澀者難治。宜服五苓散加茵陳,煎湯調。又宜服導赤散加茵陳煎或身熱,宜服小柴胡湯。甚者,服承氣湯。

〔田〕小兒身體蒸熱,胸膈煩滿,皮膚如青橘之黃,白睛亦然,濕熱所致也,宜,加減瀉黃散,主之。此藥能退脾土,復腎水,降心火。

黃連,茵陳(各五分),黃柏,黃芩(各四分),梔子,茯苓,澤瀉(各三分),

上㕮咀,都作一服,水一大盞,煎至六分,去渣,稍熱服,食前。

〔潔〕陰黃則清便自調,面目及身黃,四肢冷,是脾虛不能制腎水,當用益黃散下使君子丸。(益黃散方見治法,使君子丸方見疳。)

淡黃白者,胃不和也,平胃散、調中丸。渴者人參白朮散。(平胃散方見泄瀉。調中丸方見腹痛,人參白朮散方見消渴。)月里生黃(見胎驚條。)

〔《明》〕飲水不渴面黃:陽剛穴(一壯。)

〔錢〕黃相似:身皮目皆黃者,黃病也,身痛膊背強,大小便澀,一身盡黃,面目指爪皆黃,小便如屋塵色,著物皆黃,渴者難治,此黃疸也。此一證多發於大病後。又有一證,不因病後,身微黃者,胃熱也。大人亦同。又有面黃腹大,食土渴者,脾疳也。又有自生而身黃者,胎黃也。又書云:諸疸皆熱,色深黃者是也,若淡黃兼白者,胃怯不和也。

梔子柏皮湯,治傷寒身黃髮熱。

梔子(八枚),黃柏(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,

上水煎,去渣,溫服。

犀角散,治小兒黃疸,一身盡黃。

犀角(一兩),茵陳,乾葛,升麻,龍膽草,生地(各半兩),寒水石(七錢半),

上㕮咀,白水煎服。

一方,治小兒忽發黃,面目皮肉盡干黃。以乾葛汁和蜜調服。(《袖珍方》無干葛,用栝蔞。)

連翹赤小豆湯,治小兒傷寒發熱身黃。

麻黃,連翹,甘草,生薑,赤小豆,生梓白皮(各二兩),杏仁(四十個),大棗(十二個),

上㕮咀,水煎服。一方,生小麥苗,搗汁服之,立效。

消食丸,治小兒脾胃不和。常服寬中快氣,消乳食,正顏色。

砂仁,陳皮,三稜,蓬朮,神麯(炒),麥芽(炒),香附(米泔浸,炒),枳殼,檳榔,烏梅(各半兩),丁香(二錢半),

上為末,麵糊丸如綠豆大,食後,紫蘇湯下二三十丸。

茯苓滲濕湯,治小兒黃疸,寒熱嘔吐,而渴欲飲水,身體面目俱黃,小便不利,不得安臥,不思食飲。

白話文:

[黃疸]

[潔] 如果是陽黃,會有大小便赤黃且排尿困難,身體發熱等症狀,這是因為脾臟和心臟的火氣互相影響,屬於陽性病症,治療應先利小便,再通大便。

在治療黃疸引起的腹部脹大時,應使用茵陳蒿湯調合五苓散。如果要利小便,就去掉大黃;如果要利大便,就增加大黃。這種情況可以用於陽證患者,如臉紅且喝水的人。

[湯] 如果身體疼痛、背部僵硬,大小便排泄困難,皮膚、面部、眼睛和指甲都呈現黃色,小便像屋頂灰塵的顏色,排尿順暢較容易治療,排尿困難則難以治療。建議服用五苓散加茵陳,煎湯服用。也可以服用導赤散加茵陳煎服,或者服用小柴胡湯。嚴重者,可以服用承氣湯。

[田] 小孩身體發熱,胸部和膈膜煩躁滿悶,皮膚像青橘一樣黃,白眼珠也是這樣,這是濕熱造成的,應服用加減瀉黃散。此藥能調整脾臟功能,恢復腎臟健康,降低心臟火氣。

黃連、茵陳各五分,黃柏、黃芩各四分,梔子、茯苓、澤瀉各三分,

以上藥材切碎,全部作為一劑,用水一大杯煮沸至剩下六分,去渣,趁熱服用,飯前服用。

[潔] 陰黃的症狀,大小便排泄正常,面部和身體呈現黃色,四肢冰冷,這是脾臟虛弱無法控制腎臟水分,應使用益黃散和使君子丸。

淡黃色帶白,是胃部不協調,可用平胃散、調中丸。口渴者,可服用人參白朮散。

[錢] 黃疸病徵:全身皮膚、眼睛都黃,身體疼痛、背部僵硬,大小便排泄困難,全身黃色,面部、手指、指甲都黃,小便像屋頂灰塵的顏色,所有東西接觸到都會染黃,口渴者難以治療,這就是黃疸。這種病通常在大病之後發生。另一種情況,不是在病後,只是稍微黃色,是胃熱。成人也一樣。還有的是面色黃、腹部大,吃土口渴,這是脾疳。有的是從出生就全身黃,這是胎黃。有書說:所有黃疸都是由熱引起的,顏色深黃的就是這樣。如果淡黃色帶白,是胃部怯弱,不協調。

梔子柏皮湯,治療傷寒後身體黃色並發燒。

梔子8個,黃柏1兩,甘草(炙過)半兩,

以上藥材用水煮,去渣,溫服。

犀角散,治療小兒黃疸,全身黃色。

犀角1兩,茵陳、乾葛、升麻、龍膽草、生地各半兩,寒水石7錢半,

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服。

另一方,治療小兒突然發黃,面部和皮膚完全黃色。用乾葛汁和蜜調服。

連翹赤小豆湯,治療小兒傷寒發燒,身體黃色。

麻黃、連翹、甘草、生薑、赤小豆、生梓白皮各2兩,杏仁40個,大棗12個,

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煮服。另一方,生小麥苗,搗汁服用,立即有效。

消食丸,治療小兒脾胃不協調。經常服用可寬中理氣,消除乳食,改善面色。

砂仁、陳皮、三稜、蓬朮、神麯(炒過)、麥芽(炒過)、香附(米泔浸過,炒過)、枳殼、檳榔、烏梅各半兩,丁香2錢半,

以上藥材磨成粉,麵糊搓成綠豆大的丸子,飯後,用紫蘇湯吞下二三十顆。

茯苓滲濕湯,治療小兒黃疸,寒熱嘔吐,口渴想喝水,身體和麪部黃色,小便不順,無法安睡,不想吃東西。

茯苓5分,澤瀉3分,茵陳6分,豬苓、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防己、白朮、蒼朮、陳皮、青皮、枳殼各2錢,

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,慢慢溫服。

[丹] 治療小兒嘔吐、腹瀉、黃疸。

三稜、蓬朮、青皮、陳皮、神麯、麥芽、黃連、甘草、白朮、茯苓各等分,

以上藥材磨成粉,溫水調服。如果消化不良嘔吐、腹瀉,加山楂;如果季節性嘔吐、腹瀉,加滑石;如果發燒,加薄荷。

瓜蒂散,治療小兒突然心滿堅硬,腳手心熱,變成黃疸。如果不立刻治療,會致命。

瓜蒂7個,赤小豆7粒,秫米7粒,

以上藥材磨成粉,取一點,吹入兩鼻孔,讓黃水流出。剩餘的粉末用水調服,嘔吐出黃水就好了。另一方,瓜蒂1兩,赤小豆4兩,磨成粉,每次服1錢,溫水調服。服藥後躺下,當嘔吐出清黃汁就是效果。體虛者不宜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