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1)

1. 哺露

〔湯〕哺露者,因乳哺不消,脾胃衰弱,漸不能食,血氣減損,肌肉不榮,柴骨羸露,吸吸苦熱,謂之哺露也,宜麝香進食丸。(方見本條。)

白話文:

【哺露】

這所說的『哺露』,是指因為哺乳後消化不良,導致脾胃功能衰退,進而影響食慾,慢慢無法正常飲食。身體的血氣因此逐漸耗損,肌肉失去養分,變得無力且消瘦,露出骨頭,常感覺到熱得難受,呼吸急促,這種狀況就稱為『哺露』。對於這樣的病情,建議使用麝香進食丸來調理。(相關藥方詳見後述。)

2.

〔湯〕小兒積症:面黃腫,肚脹,面合臥地,小便如油,多嘔,眼睛黃,腹內虛鳴,多睡眼白黃,赤白痢下,發黃,眼赤,多瀉。

凡有積滯,須辨虛實,況孩兒虛瘦,長短黑白,南北古今不同,不可一概論也。予今之法,實者可服進食丸,虛而微白及疳瘦者,宜服肥兒丸。(肥兒丸方見疳門心疳條為丸如黍米大,兒一歲十丸,飯飲下。)

〔錢〕小兒腹中有癖,不食,但飲乳是也,當漸用白餅子送下。

白餅子

滑石,輕粉,半夏(湯洗,焙乾),南星(各一錢,為末),巴豆(二十四個,去皮膜,水一升,煮水盡為度)

上研勻,巴豆後入眾藥,以糯米飯為丸如小綠豆大。捏作餅子,兒三歲以上三五餅,四歲以下一二餅,蔥白湯下,臨臥服。

〔《局》〕,進食丸,治乳食不化,心胸脹滿,疳積肚疼。

木香(炮),枳殼(去白,炒),當歸,代赭石,硃砂(另研,三錢),巴豆(去油膜,一錢),麝香(另研,五分),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如黍米大,一歲二丸,量兒大小加減,米飲送下。

〔《活》〕,雙聖丸,治小兒身熱頭痛,飲食不消,心腹脹疼痛,大小便不利,或下重數起。未瘥,可再服。

巴豆(六十個,去皮心膜,研去油),甘遂,麥門冬(去心,三兩五錢),甘草(炙,一兩),硃砂(另研,一錢),牡蠣(二兩),蕤核(取仁,四兩半,另研),

上麥門冬、甘草、甘遂、牡蠣四味為細末,入巴豆、硃砂、蕤仁,合和搗二千杵,更入少蜜搗和極熟旋丸。兒半歲服如蘇子大,兒一歲服如麻子大,分為二丸。兒二歲服如麻子大一丸,兒三四歲服如麻子大二丸,五六歲服如麻子大三丸。兒七八歲服小豆大二丸,兒十歲微大如小豆大三丸,以雞鳴時分服之。

如至日出不下者,熱粥飲數合,投之即下,丸藥皆雙出也。若利甚,濃煎冷粥數合與之即止。

〔錢〕,珍珠丸,治小兒一切積聚,驚涎,宿食,乳癖,大小便澀滯,療腹脹,行滯氣。

巴豆仁(十四個,水浸一宿,細研),木香,白丁香,丁香(各五分),滑石(二錢),輕粉(五分,留少許為衣)

上為末,研勻,濕紙裹,燒粟米飯為丸如麻子大。一歲兒一丸,八九歲至十五歲服八丸,棗子煎湯,放冷下。如挾風熱難動者,先服涼藥一帖。乳癖者,臨臥服數丸。

〔《本》〕,消積丸,治小兒食積氣、濕氣,面黃白多腫,大便黃赤酸臭。

砂仁(十二個),丁香(九粒),烏梅肉(三個),巴豆(去油,三粒)

上細末,糊丸如粟米大。三歲以上五六丸,以下二三丸,用溫水下,無時服。大凡小兒身溫壯熱,非變蒸之候,大便白而酸臭,為胃有蓄冷,宜此藥消下,後服溫胃藥。若身溫壯熱,大便赤而酸臭,為胃有蓄熱,宜此藥下,後服涼胃藥,無不愈。(一方有使君子七枚。)

白話文:

[癖]

[湯] 嬰兒積食的症狀:臉色發黃腫脹,肚子脹大,趴著睡覺,小便像油一樣,常常嘔吐,眼睛發黃,肚子裡咕嚕咕嚕叫,嗜睡且眼白發黃,拉紅、白色的痢疾,臉色發黃,眼睛發紅,常常腹瀉。

凡是有積滯的情況,必須分辨是虛證還是實證,何況嬰幼兒體質虛弱、瘦小,膚色黑白、高矮,南北方、古今都不同,不能用同一標準來判斷。我現在的方法是,實證可以服用進食丸,虛證、臉色微白或因疳症而消瘦的,適合服用肥兒丸。(肥兒丸的配方在疳症篇有記載,製成小米大小的藥丸,一歲的嬰兒服用十丸,用飯湯送服。)

[錢] 嬰兒肚子裡有積癖,不吃東西,只喝母乳,應該逐漸用白餅子送服。

白餅子 滑石、輕粉、半夏(用熱水洗過、烘乾)、南星(各一錢,磨成粉),巴豆(二十四個,去除外皮和薄膜,用水一升煮到水乾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,巴豆最後加入其他藥材,用糯米飯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,捏成餅狀。三歲以上的孩子服用三到五個餅,四歲以下的服用一到兩個餅,用蔥白湯送服,睡前服用。

[《局》] 進食丸,治療消化不良、胸悶腹脹、疳積腹痛。 木香(炮製過)、枳殼(去除內層白色部分,炒過)、當歸、代赭石、硃砂(另外研磨,三錢)、巴豆(去除油膜,一錢)、麝香(另外研磨,五分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麵糊做成小米大小的藥丸,一歲的嬰兒服用兩丸,根據孩子的大小增減劑量,用米湯送服。

[《活》] 雙聖丸,治療嬰幼兒發熱頭痛、消化不良、胸腹脹痛、大小便不通暢,或頻繁想上廁所卻拉不出來。如果沒好,可以再次服用。 巴豆(六十個,去除外皮和薄膜,研磨去除油脂)、甘遂、麥門冬(去除心,三兩五錢)、甘草(炙烤過,一兩)、硃砂(另外研磨,一錢)、牡蠣(二兩)、蕤核(取果仁,四兩半,另外研磨)。

將麥門冬、甘草、甘遂、牡蠣四味藥材磨成細粉,加入巴豆、硃砂、蕤仁,混合搗打兩千次,再加入少量蜂蜜搗勻,搓成藥丸。半歲的嬰兒服用蘇子大小的藥丸,一歲的嬰兒服用麻子大小的藥丸,分成兩次服用。二歲的嬰兒服用一粒麻子大的藥丸,三四歲的嬰兒服用兩粒麻子大的藥丸,五六歲的嬰兒服用三粒麻子大的藥丸。七八歲的嬰兒服用兩粒小豆大小的藥丸,十歲的嬰兒服用三粒稍大於小豆的藥丸,在雞叫時服用。

如果到了日出還沒有排便,用幾口熱粥湯喂服,就能幫助藥力發揮,藥丸會一起排出。如果腹瀉嚴重,用幾口濃稠的冷粥喂服就能止瀉。

[錢] 珍珠丸,治療嬰幼兒各種積聚、驚風流涎、宿食不化、乳積,大小便不通暢,消除腹脹、疏通行氣。 巴豆仁(十四個,用水浸泡一夜,仔細研磨)、木香、白丁香、丁香(各五分)、滑石(二錢)、輕粉(五分,留少許做外衣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研磨均勻,用濕紙包裹,燒烤過的米飯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。一歲的嬰兒服用一丸,八九歲到十五歲的服用八丸,用棗子煎的湯放涼後送服。如果同時有風熱症狀難以活動的,先服用一劑涼藥。乳積的,睡前服用幾丸。

[《本》] 消積丸,治療嬰幼兒因食積或濕氣引起的疾病,面色發黃發白且多腫脹,大便發黃發紅酸臭。 砂仁(十二個)、丁香(九粒)、烏梅肉(三個)、巴豆(去油,三粒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糊做成小米大小的藥丸。三歲以上的服用五六丸,以下的服用二三丸,用溫水送服,什麼時候服用都可以。一般來說,嬰幼兒身體發熱且壯熱,如果不是正常發育的狀況,大便呈現白色且酸臭,表示胃裡有積寒,應該用此藥來消積導下,之後再服用溫胃的藥。如果身體發熱且壯熱,大便呈現紅色且酸臭,表示胃裡有積熱,應該用此藥導下,之後再服用清熱的藥,這樣沒有不好的。 (有一個配方有使君子七枚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