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13)
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13)
1. 虛羸
〔錢〕虛羸,脾胃不和,不能食乳,致肌瘦,亦因大病,或吐瀉後,脾胃尚弱,不能傳化穀氣。有冷者,時時下痢,唇口青白。有熱者身壯熱,肌肉微黃,此冷熱虛羸也。冷者,木香丸主之,夏月不可服,如有證則少服之。熱者胡黃連丸。冬月不可服,如有證則少服之。(虛羸與疳門同治也。木香丸、胡黃連丸方並見疳條。)
〔湯〕小兒疳積,其狀漸黃瘦,拍背如鼓鳴,脊骨如鋸,乃積而生熱成疳也,宜服蘆薈丸、露星膏。
蘆薈丸
龍膽草,黃連,蕪荑(去皮,先炒黃色,次入前二味,一處炒赤色。各一兩),
上為末,另入蘆薈一分,和勻,爛飯丸如黍米大。三歲兒服三十丸,空心,米飲送下。
露星膏
黃耆(蜜水炙),胡黃連,地骨皮,柴胡(各等分),
上為末,煉蜜丸如芡實大。隔宿酒浸,露一宿,次日澄去酒,薄荷湯浸服之。
〔錢〕,橘連丸,治疳瘦,久服消食和氣,長肌肉。
橘皮(一兩),黃連(米泔浸一宿,一兩半),
上為細末。另研入麝香五分,用豬膽七個,分藥入膽內,漿水煮,候臨熟,以針微刺破,以熟為度,煮粟米粥,和丸如綠豆大。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,米飲下,量兒加減,無時。(海藏云:黃連苦燥可以瀉脾火,長肌肉。)
二聖丸,治小兒臟腑,或好或瀉,久不愈,羸瘦,宜常服。
黃連(去須),黃柏(去粗皮。各一兩),
上為細末,入豬膽內,重湯煮熟,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米飲下,量兒加減,頻服無妨。
〔潔〕小兒疳病,肌羸,血氣不足,同大人勞瘵之疾治之。
上以潔古此言論之,不拘冷熱虛羸,皆用四君子、地黃丸與前藥相兼服為得也。
〔聖〕又方,治小兒屍疰勞瘦,或時寒熱。方用鱉頭一枚,燒灰杵末,新汲水下五分匕,立可。
〔《明》〕羸瘦不生肌膚:胃腧(灸一壯。)
〔田〕小兒疳瘦。於胸下骨尖上灸三壯,次於脊下端尾翠骨尖上灸三壯。
小兒疳瘦脫肛,體瘦渴飲,形容瘦悴,諸方不瘥者,取尾翠骨上三寸骨陷中灸三壯。
小兒身羸瘦,賁豚腹腫,四肢懈惰,肩背不舉,章門二穴,各灸七壯。
〔世〕母氣不足,則羸瘦肉極。
白話文:
【虛弱】
錢氏提到,孩子虛弱,是因為脾胃不調和,無法消化奶水,導致身體消瘦。這也可能發生在大病之後,或是嘔吐、腹瀉後,脾胃仍然脆弱,無法正常轉化食物為能量。有的孩子體質偏冷,會時常拉肚子,嘴脣和口邊泛青白色。有的孩子體質偏熱,會發高燒,肌膚微微呈現黃色,這就是冷熱虛弱的情況。體質偏冷的孩子,可以用木香丸來調理,但在夏季最好不要服用,如果真有需要,可以少量服用。體質偏熱的孩子,則適合服用胡黃連丸,冬季最好不要服用,若真有需要,也是少量服用就好。(虛弱和疳積的治療方式相同。木香丸和胡黃連丸的配方,請參考疳積的條目。)
湯氏提到,孩子患有疳積,逐漸變得黃瘦,拍打背部時聲音如鼓,脊骨突出如鋸子,這是因為積食產生熱度形成疳積,應服用蘆薈丸和露星膏。
蘆薈丸的成分包括龍膽草、黃連、蕪荑(去皮,先炒黃再和前兩種藥物一起炒紅)。這些成分各取一兩,磨成粉末,再加入蘆薈一分,混合均勻,以稀飯搓成黍米大小的丸子。三歲的孩子每次服用三十粒,空腹時以米湯吞服。
露星膏的成分有黃耆(蜜水炙)、胡黃連、地骨皮、柴胡(各等份)。將這些成分磨成粉末,用蜂蜜熬製成芡實大小的丸子。前一天晚上用酒浸泡,放置一夜,第二天澄清去除酒液,再以薄荷湯浸泡服用。
錢氏的橘連丸,適用於疳瘦的孩子,長期服用能幫助消化,調和氣血,增強體力。
橘皮(一兩)和黃連(米泔浸一宿,一兩半),磨成細粉,再研入麝香五分,用七個豬膽,將藥粉分別放入膽內,用漿水煮至快熟時,用針輕輕刺破膽皮,煮到完全熟透。煮粟米粥,和藥粉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十到二十到三十粒,以米湯吞服,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劑量,任何時間都可服用。(海藏說:黃連的苦味有助於瀉脾火,促進肌肉生長。)
二聖丸,適用於孩子臟腑功能不佳,時好時壞,長期無法康復,身體虛弱。適合經常服用。
黃連(去須)和黃柏(去粗皮)各取一兩,磨成細粉,放入豬膽內,用溫水煮熟,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粒,以米湯吞服,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劑量,經常服用無害。
潔古提到,孩子的疳病,身體虛弱,血液和氣血不足,應以大人勞力過度的疾病來治療。
根據潔古的觀點,不管是冷還是熱的虛弱,都可以用四君子湯和地黃丸,配合前面提到的藥物一同服用,效果最佳。
聖賢提供了一個祕方,適用於孩子屍疰勞瘦,偶爾會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。取鱉頭一枚,燒成灰燼,研成粉末,用新打的井水吞服五分之一匙,立即見效。
《明》提到,身體虛弱無法長出肌肉,可以針灸胃腧穴(一次灸一壯)。
田氏提到,孩子的疳瘦。可以在胸下的尖骨上灸三壯,再在脊椎下端的尾翠骨尖上灸三壯。
孩子的疳瘦脫肛,身體消瘦,口渴想喝水,外貌憔悴,其他療法都無效時,可以在尾翠骨上三寸的凹陷中灸三壯。
孩子的身體虛弱,腹部腫脹,四肢無力,肩膀和背部抬不起來,可以在章門穴(左右各一)各灸七壯。
世間常見,母親氣血不足,孩子就會身體虛弱,肌肉極度消瘦。
2. 鶴節
(即虛羸之異名也)
〔湯〕小兒鶴節,由稟賦不足,血氣不榮,肌肉瘦瘠,則骨節皆露,如鶴之足,皆腎虛不生骨髓之故。治法宜錢氏地黃丸加鹿茸、牛膝。
白話文:
(鶴節就是形容一種虛弱羸瘦的情況)
【治療方式】小孩之所以會出現鶴節的現象,是因為先天體質較弱,血液與氣力無法充分滋養身體,導致肌肉消瘦,骨頭關節因此顯得突出,就像鶴的腳一樣,這都是因為腎臟功能不佳,無法生成足夠骨髓所導致的。治療方法建議使用錢氏地黃丸,並添加鹿茸和牛膝來輔助治療。
3. 宿食
〔湯〕,消食丸,治宿食不消。又名,消乳丸,。
砂仁,陳皮(炒),三稜(炒),神麯(炒),麥芽(炒。各半兩),香附(炒。一兩),
上末,曲糊丸如麻子大。食後白湯送下,大小加減。
七聖丸
三稜,蓬朮,川楝,青皮,陳皮,芫花,杏仁
上件等分,先用醋浸芫花一宿,炒漸干,次入蓬、稜同炒赤色。又入陳、楝等再同炒一處,令微焦,取出為末。前藥如各半兩,杏仁亦用半兩,湯浸去皮尖,雙仁不用,細研,入巴豆二十粒,去油,和勻,醋糊丸如黍米大。一歲兒常服二丸,臨臥溫熱湯送下,使日間所飧之物,一夜而化,永無疳疾,能使黃瘦子頓作化生兒。今之小兒可去巴豆,只入杏仁,名七聖丸是也。
白話文:
【宿食】
這段古文提到的是一種中藥方,叫做「消食丸」,主要用於治療因食物在胃裡過夜未消化的情況。這種藥丸還有另一個名字,叫「消乳丸」。
藥方成分如下:砂仁、炒陳皮、炒三稜、炒神麯、炒麥芽各半兩,炒香附一兩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曲糊做成像麻子一樣大的丸子。飯後用溫開水服用,劑量根據年齡大小做適當調整。
接下來介紹的是「七聖丸」:
藥方成分包括:三稜、蓬朮、川楝、青皮、陳皮、芫花、杏仁。這些藥材的份量要等分,首先把芫花用醋浸泡一夜,炒至乾燥,然後加入蓬朮、三稜一起炒至呈紅色。接著再加入陳皮、川楝等材料一同炒至微焦,取出後研磨成粉末。藥材份量各半兩,杏仁也要用半兩,先用水浸泡去皮和尖端,雙仁不用,細細研磨,再加入二十粒去掉油脂的巴豆,混合均勻,用醋糊做成像黍米一樣大的丸子。一歲的孩童通常一次服用兩丸,睡前用溫熱的開水送下,能讓白天吃的食物在一晚間消化,永遠不會有疳疾,甚至可以讓黃瘦的小孩瞬間變身為健康的寶寶。現在的小孩可以不用巴豆,只用杏仁,這種配方就稱為「七聖丸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