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10)

1.

胡黃連,黃連,苦楝子(各一兩),白蕪荑(去殼半兩,秋初三錢),乾蟾頭(燒,存性,另研,一分),麝香(另研,一錢),青黛(另研,一錢半),蘆薈(另研,一分),

上先將前四味為細末,豬膽汁和為劑,每一丸如胡桃大。入巴豆仁一枚,置其中。用油單紙一重裹之,同米一升許蒸,米熟為度,入後四味為丸,少入面,糊丸如麻子大。與十丸或十五丸,清米飲下,食後、臨臥,日三服。

〔垣〕,大芫荑湯,又名,梔子茯苓湯,。治黃疸土色,(為熱、為濕。)當小便不利,(今反利者,知黃色為燥胃經中大熱。)發黃脫落,(知膀胱、腎俱受土邪,乃濕熱之症。)鼻下斷作瘡者。(土逆行,營氣伏火也。)能乳者,(胃中有熱故也。)喜食土者,(胃氣不足。

)面色黑者,(為寒為痹。)大便青(屬寒)褐色,血黑色,(熱蓄血中。)間黃色,(腸胃有熱,)治法當滋營潤燥,內除寒熱,外致津液。

山梔(三分),黃柏,甘草(炙各二分),大蕪荑(五分),黃連,麻黃,羌活,柴胡(各三分),防風(一分),白朮(五分),茯苓(三分),當歸(四分),

上件銼如麻豆大。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,食前。

上三方治疳黃食土。前一方寒多者宜服,後二方熱多者宜之。

〔丹〕疳黃食積。

白朮,黃連,苦參,山楂(各等分),

上用糊丸如麻子大。食後白朮湯下十五丸。

〔《山》〕小兒疳黃。雞蛋剜一小竅,入巴豆淨一粒,紙糊孔煨熟,去巴豆食之,隔一日再吃一二個。

〔丹〕小兒吃泥。石膏、黃芩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,白朮,水煎服。

〔《經》〕治小兒吃泥及䑋肚。膩粉一分,用砂糖搜丸如麻子大。空心米飲下一丸,瀉出土瘥。(䑋,如掌切,脹也。)

〔錢〕初病疳,津液少者,當生胃之津液,白朮散主之,唯多則妙。

龍粉丸,治疳渴。

草龍膽,定粉(微炒),烏梅肉(焙),黃連(各二分),

上為細末,煉蜜丸如麻子大,米飲下一二十丸,無時。

〔湯〕,三稜散,治小兒尿白濁,久則成疳,宜疏脾土,消食化滯。

三稜,蓬朮(炒),益智仁,甘草(各一兩),神麯(炒),麥芽(炒),橘紅(各半兩),

上為末,白湯調下。

〔世〕,黃龍丸,治停食,化積磨積。

三稜,蓬朮(各三兩),青皮,陳皮(各一兩半),山楂,乾薑(各七錢半),檳榔(半兩),

上曬乾為末,糊丸黍米大。三歲兒每二十丸,食後薑湯下,食前烏犀丸,相間服。此治小兒疳積等證,無不效者。(烏犀丸方見疳熱條。)

〔錢〕,膽礬丸,治疳消癖,進食止瀉,和胃追蟲。

綠礬(真者,二兩),膽礬(真者,為粗末,一錢),大棗(四十個,去核),好醋(一升),

白話文:

將胡黃連、黃連、苦楝子各一兩,白蕪荑去殼半兩(秋初用三錢),乾蟾蜍頭燒過研成粉末一分,麝香研成粉末一錢,青黛研成粉末一錢半,蘆薈研成粉末一分。

先將前四味藥材磨成細粉,用豬膽汁調和成糊狀,做成每個像胡桃一樣大的藥丸。在每個藥丸中放入一顆巴豆仁,用油紙包裹一層,和一升米一起蒸,直到米煮熟為止。然後加入後四味藥材,再加入少量麵粉,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十丸或十五丸,用米湯送服,飯後或睡前服用,每天三次。

大芫荑湯/梔子茯苓湯

這個方子治療黃疸,皮膚呈現土黃色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或濕氣。當小便不順暢時,反而出現小便頻繁,表示黃色是由於胃經中有燥熱引起的。發黃脫皮,表示膀胱和腎臟都受到土邪影響,這是濕熱的症狀。鼻子下面斷裂形成瘡口,是土氣逆行,營氣被火邪所伏。能吃奶,表示胃裡有熱。喜歡吃泥土,表示胃氣不足。

面色發黑,是體內有寒或麻木。大便呈青色,屬於寒症;大便呈褐色或黑色,是熱氣積蓄在血中;大便間雜黃色,表示腸胃有熱。治療方法應該滋養陰血,潤燥,內除寒熱,外生津液。

使用山梔子三分,黃柏、炙甘草各二分,大蕪荑五分,黃連、麻黃、羌活、柴胡各三分,防風一分,白朮五分,茯苓三分,當歸四分。

將以上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的碎塊,每次取一份,加入一碗半水煎煮至一碗,去渣,稍微溫熱後在飯前服用。

以上三個方子都用於治療疳黃和吃土的症狀。第一個方子適合體內寒氣較多的人服用,後兩個方子適合體內熱氣較多的人服用。

疳黃食積方

使用白朮、黃連、苦參、山楂各等份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糊狀物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。飯後用白朮湯送服十五丸。

小兒疳黃方

在雞蛋上挖一個小孔,放入一顆乾淨的巴豆仁,用紙糊住孔,煨熟後去除巴豆仁吃雞蛋,隔一天再吃一到兩個。

小兒吃泥方

使用石膏、黃芩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白朮,用水煎服。

小兒吃泥及腹脹方

使用膩粉一分,用砂糖調和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。空腹用米湯送服一丸,瀉出泥土後就會痊癒。(䑋,指腹部像被刀切過一樣腫脹。)

初病疳,津液少方

對於初得疳病,津液不足的人,應該要生發胃的津液,用白朮散為主,而且用量越多越好。

龍粉丸,治疳渴

使用草龍膽、定粉(稍微炒過)、烏梅肉(焙乾)、黃連各二分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,用米湯送服一二十丸,沒有時間限制。

三稜散,治小兒尿白濁

這個方子治療小兒小便渾濁,時間長了會形成疳病,應該疏通脾土,消食化積。

使用三稜、蓬朮(炒過)、益智仁、甘草各一兩,神麴(炒過)、麥芽(炒過)、橘紅各半兩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白開水調服。

黃龍丸,治停食,化積磨積

使用三稜、蓬朮各三兩,青皮、陳皮各一兩半,山楂、乾薑各七錢半,檳榔半兩。

將以上藥材曬乾磨成粉末,用糊狀物做成黍米大小的藥丸。三歲兒童每次服用二十丸,飯後用薑湯送服。飯前服用烏犀丸,交替服用。這個方子治療小兒疳積等症狀,效果很好。(烏犀丸的藥方在疳熱條中。)

膽礬丸,治疳消癖

這個方子治療疳病引起的消瘦、腹部腫塊,能促進食慾、止瀉、調和胃氣、驅除寄生蟲。

使用綠礬(質量好的)二兩,膽礬(質量好的,磨成粗末)一錢,大棗(去核)四十個,好醋一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