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6)

1. 水腫

〔丹〕白文舉兒五歲,身面皆腫,尿多。

山梔(炒),桑皮(炒。各一錢),黃芩(二錢半),白朮,蘇梗(各一錢半),

上㕮咀,作三帖,水一盞半,煎至半盞,食前溫服。

〔湯〕退腫散氣方。

赤小豆,陳皮,蘿蔔子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木香(炮,七分),

上為粗末,薑、棗煎服,大小加減。

又方

白朮(炒),木香(炮),甘草(炙),茴香(炒),青皮(各半兩,巴豆三十粒,去膜同青皮炒,去巴豆不用)

上為末,米飲調下。

又方,用錢氏益黃散加木香,去丁香,加蘿蔔子,去訶子,為末,大小加減,米飲調下。

〔錢〕腫病腎熱傳於膀胱,熱盛逆於脾胃,脾虛而不能制腎水,反克脾土,脾隨水行,脾主四肢,故流走而身面皆腫也。若加喘者,重也。何以然?腎水勝而克退脾土,反勝心火,心又勝肺,肺為心克,故喘。或問曰:心刑肺,肺本見虛,今何喘實?曰:此有二,一者肺大喘,此五臟逆;二者腎水氣上行,旁侵於肺,故令大喘,此皆難治。

〔《明》〕水氣浮腫:分水三壯。

白話文:

[水腫]

有個名叫白文舉的小孩,年僅五歲,他的身體和臉部都出現了腫脹的情況,且頻繁排尿。

治療處方包括了炒過的山梔和桑皮,每種一錢;黃芩二錢半;以及白朮和蘇梗,每種一錢半。這些藥材需研磨成適口的大小,分成三次服用。每次用一盞半的水來煎煮藥材,直至水量剩下一半,應在飯前溫熱服用。

另一處方是退腫散氣方。所需藥材包括赤小豆、陳皮、蘿蔔子和炙甘草,每種各半兩;以及炮製過的木香,用量為七分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粗末,與薑、棗一同煎煮後服用,根據病人年齡調整劑量。

再有一處方是,先將白朮、木香、炙甘草、炒茴香和青皮各半兩,以及三十粒去膜的巴豆,與青皮一同炒過後去掉巴豆,再將所有藥材研磨成末,用米飲送服。

另外一個處方,使用錢氏益黃散並加入木香,去除丁香,再加入蘿蔔子,去掉訶子,研磨成粉末,根據病人年齡調整劑量,再用米飲送服。

錢氏指出,腫病通常是因為腎熱傳至膀胱,熱氣旺盛逆向影響脾胃。脾虛無法控制腎水,反而被腎水剋制,脾臟功能隨著水分運行,因脾臟主導四肢,所以水分會流向全身,導致身體和臉部腫脹。如果伴有喘息,則病情更嚴重。這是因為腎水過盛剋制脾土,反而剋制心火,心臟又剋制肺臟,肺臟受到心臟剋制,因此出現喘息。有人可能會問,心臟剋制肺臟,肺臟本就虛弱,現在怎麼會出現實喘呢?回答是,這有兩種情況,一種是肺臟大幅度喘息,這是五臟逆亂的現象;另一種是腎水氣上行,旁邊侵犯肺臟,導致大幅度喘息,這都是難以治癒的。

明朝的醫書中記載,對於水氣引起的浮腫,可以進行三次分水壯治療。

2.

〔潔〕疳者小兒病癖,或久吐瀉,醫者妄投轉過之藥,小兒易為虛實,致令胃虛而亡津液,內發虛熱,外消肌肉,一臟虛則諸臟皆弱,其病目胞腫腹脹,痢色無常,漸加瘦瘠,久不痊可。是腸胃有風積,法當宣風散導之後,各依本臟補其母。

〔錢〕諸疳皆依本臟補其母及與治疳藥,冷則木香丸,熱則胡黃連丸主之。疳在內,目腫腹脹,利色無常,或沫青白,漸瘦弱,此冷證也,宜使君子丸。

使君子丸,治臟腑滑及疳瘦,下痢,腹脅脹滿,不思乳食,常服安蟲補胃,消疳肥肌。

厚朴(去粗皮,薑汁塗炙,半兩),使君子(去殼,一兩,麵裹煨),陳皮(去白,一分),甘草(炙,銼,半兩),訶子(半兩。半生半煨,去核),青黛(半兩,是兼驚及帶熱渴者宜此方,如只臟腑不調不用青黛)
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如小雞頭大。每服一丸,米飲化下。兒生百日以上,三歲以下,服半丸,乳汁化下。元方無青黛。

〔垣〕,厚腸丸,治小兒失乳,以食飼之,不能克化,或生腹脹,四肢瘦弱,或利色無常。

陳皮(三分),麥櫱(五分),半夏(三分),枳殼(五分),蒼朮(三分),青皮(二分),人參(三分),厚朴(二分),曲末(五分),

上為細末,麵糊丸如麻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溫湯送下。忌飽食。

〔《本》〕,芎樸丸,治小兒疳瘦,瀉白水,腹脹。

芎藭,厚朴(各一兩),白朮(半兩),

上為細末,煉蜜丸如小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米飲化下。三歲以下半丸。

〔《聖》〕治小兒無辜疳,肚脹或時瀉痢,冷熱不調。以漏蘆一兩杵為散,每服以豬肝一兩,散子一錢匕,鹽少許,水煮熟,空心頓服。

〔世〕小兒腹大泄瀉,水穀不化,吃食不知飢飽,累效。

神麯(炒),麥芽(炒),三稜,青皮,香附,山楂,厚朴,甘草,藿香,枳實,地黃,砂仁,黃連,棗子(各等分),

上為末,白湯調下,量兒加減。

〔丹〕一富家子年十四歲,面黃,善啖易飢,非肉不飽,泄瀉一月,來求治。脈之,兩手皆大。怪不甚瘦倦,以為濕熱,當脾困而食少,令反形健而多食,且不渴,予意其疾必疳蟲作痢也。取大便視之,果蛔蟲所為。適往他處,有一小兒醫在側,教其用治蟲藥治之,禁其勿用去積藥。

約回途當為一看診而止痢也,後勿果。至次年春夏之交,其瀉復作,腹不痛而口乾。予曰:此去年治蟲而不治疳故也。遂以去疳熱之藥,濃煎白朮湯下,三日而瀉止。半月後偶過其家,見其子甚瘦,予教以白朮為君,芍藥為臣,川芎、陳皮、黃連、胡黃連,入少蘆薈為丸,白朮湯服之,半月而止。禁其勿食肉與甜物,三年當自愈。

〔錢〕,大蘆薈丸,治疳殺蟲,和胃止瀉。

白話文:

小孩子生病,常常是因為長期嘔吐或腹瀉,醫生如果亂用藥物,反而會使小孩子身體忽虛忽實。這樣會導致胃部虛弱,津液不足,體內產生虛熱,體外肌肉消瘦。一個臟腑虛弱,其他臟腑也會跟著虛弱。這種病會出現眼皮浮腫、肚子脹、拉肚子顏色不固定,逐漸變得瘦弱,很久都好不了。這是因為腸胃有風邪和積滯,治療方法應該先驅散風邪,疏導積滯,然後再根據各個臟腑的情況,補益其所屬的母臟。

各種疳症,都應該根據所屬的臟腑,補益其母臟,同時使用治療疳症的藥物。如果是寒性的,就用木香丸;如果是熱性的,就用胡黃連丸。如果疳症在體內,出現眼腫、腹脹、拉肚子顏色不固定,或者拉出像泡沫一樣青白色的東西,而且逐漸瘦弱,這是寒性的症狀,應該用使君子丸。

使君子丸,可以治療臟腑滑泄、疳瘦、腹瀉、腹部和脅肋脹滿、不想吃奶或食物,長期服用可以安蟲健胃,消除疳積,使肌肉豐滿。

配方包含:厚朴(去掉粗皮,用薑汁塗抹後烤過,半兩),使君子(去殼,一兩,用麵包裹後煨過),陳皮(去掉白色部分,一分),甘草(烤過,切碎,半兩),訶子(半兩,一半生用,一半煨過,去核),青黛(半兩,如果兼有驚嚇和發熱口渴的症狀,才使用這個藥方,如果只是臟腑不調,就不用青黛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煉過的蜂蜜調和做成丸子,大小像小雞的頭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米湯送服。一百天以上的嬰兒,三歲以下的兒童,每次服用半丸,用乳汁送服。原來的配方中沒有青黛。

厚腸丸,可以治療小孩子因為沒有吃母乳,改吃其他食物導致消化不良,或者引起腹脹,四肢瘦弱,或者拉肚子顏色不固定的情況。

配方包含:陳皮(三分),麥芽(五分),半夏(三分),枳殼(五分),蒼朮(三分),青皮(二分),人參(三分),厚朴(二分),神曲粉(五分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像麻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溫水送服。忌吃飽。

芎樸丸,可以治療小孩子疳瘦、拉出像白水一樣的稀便、肚子脹的情況。

配方包含:芎藭、厚朴(各一兩),白朮(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煉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大小像小彈珠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米湯送服。三歲以下的兒童服用半丸。

治療小兒無辜疳,出現肚子脹或者時常腹瀉,寒熱不調的情況,可以用漏蘆一兩搗成粉末,每次用豬肝一兩,加入漏蘆粉末一錢匕,少許鹽,用水煮熟,空腹一次服完。

治療小兒肚子大、腹瀉,食物不能消化,吃東西不知道飢飽的情況,效果很好。

配方包含:神麯(炒過),麥芽(炒過),三稜,青皮,香附,山楂,厚朴,甘草,藿香,枳實,地黃,砂仁,黃連,棗子(各等分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白開水調服,根據小孩子的情況增減用量。

有一個富人家的小孩,十四歲,面色發黃,很能吃,容易餓,沒有肉就吃不飽,腹瀉一個月。醫生診斷後發現他兩手的脈象都很大。醫生感到奇怪,覺得他不應該很瘦弱疲倦。醫生認為這是濕熱導致的脾虛,所以食慾不佳,但這個孩子卻相反,身體看起來健壯,而且很能吃,也不口渴。醫生認為他的病肯定是疳蟲導致的腹瀉。檢查他的大便,果然發現有蛔蟲。正好有個小兒科醫生在旁邊,教他用驅蟲藥治療,並告誡他不要用消積的藥。

約好回頭再去看診,以止住腹瀉,但後來沒有實現。到了第二年春夏之交,他的腹瀉又犯了,肚子不痛,但是口乾。醫生說:「這是因為去年只治了蟲,沒有治療疳的緣故。」於是,醫生用清熱治療疳症的藥,濃煎白朮湯給他服用,三天後腹瀉就止住了。半個月後,醫生偶然經過他家,看到他瘦了很多。醫生教他以白朮為主藥,芍藥為輔助藥,加上川芎、陳皮、黃連、胡黃連,再加入少量蘆薈,做成藥丸,用白朮湯送服。半個月後,他的病就好了。醫生告誡他不要吃肉和甜食,三年後就可以自愈了。

大蘆薈丸,可以治療疳積,驅除寄生蟲,調理胃部,止住腹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