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5)

1. 腹脹

蠍梢(二分),神麯(三分),厚朴,當歸(各一錢),桃仁(十個),升麻(三分),

上作一服,水一盞,煎至半盞,去渣,食前服。

麻黃升麻湯,治小兒面色痿黃,腹脹食不下。正月四月,小兒服之神效。

麻黃(二分),桂枝(一分),杏仁,吳茱萸,草豆蔻,厚朴,曲末,羌活(各一分),柴胡根(五分),白茯苓(一分),白朮,青皮(各五分),升麻根,蒼朮,澤瀉,豬苓,陳皮(各一分),黃連(五分),黃柏(一分),

上㕮咀,作一服,水一大盞,煎七分,去渣,食前熱服。

〔丹〕寄子年五歲,痘後肚急。

白朮(一錢),陳皮,木通(各五分),犀角屑,川芎,白芷,蘇梗,甘草(炙。各三分),

上㕮咀,水煎服。

〔田〕治腹脹引背,食飲多,漸漸羸瘦黃。可灸脾腧二穴七壯,在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,黃疸灸三壯。

〔《甲》〕小兒腹滿,不能食飲,懸鐘主之。

丁奚即脹,治見脹門丹溪條。

白話文:

腹脹

將蠍子末(少許,約0.2克),神麯(少量,約0.9克),厚朴、當歸(各少量,約3克),桃仁(十個),升麻(少量,約0.9克),混合為一劑。用一碗水煎煮至半碗,濾去藥渣,在飯前服用。

麻黃升麻湯,可以用來治療小孩臉色萎黃、腹脹、食慾不佳的症狀。特別是在農曆正月和四月,小孩服用效果特別好。

麻黃(少量,約0.6克),桂枝(極少量,約0.3克),杏仁、吳茱萸、草豆蔻、厚朴、酒曲末、羌活(各極少量,約0.3克),柴胡根(少量,約1.5克),白茯苓(極少量,約0.3克),白朮、青皮(各少量,約1.5克),升麻根、蒼朮、澤瀉、豬苓、陳皮(各極少量,約0.3克),黃連(少量,約1.5克),黃柏(極少量,約0.3克),以上藥材切碎,混合為一劑。用一大碗水煎煮至剩七分,濾去藥渣,在飯前趁熱服用。

(此處記載一個案例)有個名叫寄子的五歲小孩,出痘後出現肚子脹急的症狀。

用白朮(少量,約3克),陳皮、木通(各少量,約1.5克),犀牛角屑、川芎、白芷、蘇梗、甘草(炙,各少量,約0.9克),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(此處記載另一個案例)治療腹脹導致背部牽引疼痛,食慾好但逐漸消瘦,臉色發黃的症狀。可以針灸脾腧穴,左右各二穴,每穴灸七壯(壯數是一種灸法劑量單位)。脾腧穴位於第十一椎骨下方兩側,距離脊椎各約4.5公分處。如果是黃疸,則每穴灸三壯。

《甲》中記載,小孩腹脹,無法進食,可以針灸懸鐘穴來治療。

丁奚腹脹,治療方法可參考《丹溪》中脹門的相關條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