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7)

1. 肺癰腸癰胃脘癰

〔丹〕癰疽發於內者,肺癰、肝癰、腎癰、腸癰、囊內癰、附骨癰,惟肺癰須先解表,令表而出之。

〔《千》〕咳唾膿血,其脈數實者,為肺癰。若口中咳即胸中隱痛,脈反滑數,此肺癰也。

問曰:病者咳逆,何以知其肺癰?當有膿血,吐之則死,其脈何如?曰:寸脈微而數。微為風,數為熱,微則汗出,數則惡寒,風中於衛,呼氣不入,熱逼於榮,吸氣不出,風傷皮毛,熱傷血脈。風舍於衛,其人則咳,口乾喘滿,咽燥不渴,多吐濁沫,時時振寒。熱之所過,血為凝滯,蓄結癰膿,吐如米粥,始萌可救,膿成則死。

問曰:振寒發熱,寸脈滑數,其人飲食起居如故,此為癰腫。醫反不知,以傷寒治之,不應,何以知有膿?膿之所在,何以別知其處?師曰:假令膿在胸中者,為肺癰,其脈數,咳吐有膿血。設膿未成,其脈自緊數,緊去但數,為膿已成也。

白話文:

癰疽從內部發作的,有肺癰、肝癰、腎癰、腸癰、囊內癰、附骨癰,其中只有肺癰需要先解表,讓病邪從體表排出。

咳嗽吐出膿血,脈象數而實的,就是肺癰。如果咳嗽時胸中隱隱作痛,脈象反而滑而數,也是肺癰。

有人問:病人咳嗽逆氣,怎麼知道是肺癰?應該會有膿血,吐出來就會死,脈象如何?答:寸脈微弱而數。微弱代表風邪,數代表熱邪,微弱則會出汗,數則會惡寒,風邪侵入衛氣,呼氣不順,熱邪逼迫營氣,吸氣困難,風邪傷了皮毛,熱邪傷了血脈。風邪停留在衛氣,病人就會咳嗽、口乾氣喘、咽喉乾燥不渴、經常吐出濁沫,還會時常發冷。熱邪所到之處,血就會凝滯,積聚成癰膿,吐出來像米粥一樣,剛開始可以治療,膿形成就必死無疑了。

又有人問:發冷發熱,寸脈滑數,病人飲食起居如常,這是癰腫。醫生卻不知道,用傷寒的治療方法,效果不佳,怎麼知道有膿?膿在什麼地方,怎麼區分呢?老師說:假如膿在胸中,就是肺癰,脈象數,咳嗽吐出膿血。如果膿還沒形成,脈象會緊而數,緊去而只留數,就是膿已經形成了。

〔《要》〕小青龍湯(方見傷寒條。)

〔《要》〕,葶藶大棗瀉肺湯,治肺癰,喘不得臥。

葶藶(炒黃,研細,丸如彈大),大棗(十二枚)

水三升,入棗,先煮取二升,去棗,入葶藶,又煮一升,頓服之。又曰:治肺癰胸滿脹,一身並面目浮腫,鼻塞清涕出,不知香臭酸辛,咳逆上氣,喘鳴迫塞,用前方三日一劑,可至三四劑,須先與小青龍湯一劑,乃與之。

〔《要》〕,桔梗湯,治咳而胸滿,振寒脈數,咽乾不渴,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粥者,肺癰也。

白話文:

《要》中提到小青龍湯(方子見傷寒條)。

《要》中也記載了葶藶大棗瀉肺湯,用於治療肺癰,患者喘息難以平臥。

配方:葶藶(炒黃研細,做成彈珠大小的丸子),大棗(十二枚)。

做法:取水三升,加入大棗,先煮至剩二升,取出大棗,加入葶藶,再煮至剩一升,趁熱服用。另有記載指出,此方可用於治療肺癰引起的胸悶脹滿、全身及面部浮腫、鼻塞流清涕、嗅覺失靈、咳嗽逆氣、喘鳴氣短等症狀,服用前需先服用一劑小青龍湯,然後再服用此方,連續服用三劑,最多可服用三到四劑。

《要》中也提到了桔梗湯,用於治療咳嗽伴有胸悶、畏寒脈數、咽乾不渴、偶爾咳出混濁腥臭的唾液,久咳吐出膿痰如粥狀的肺癰。

桔梗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

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分溫再服,則吐膿血也。亦治喉痹。《三因》甘草倍之,每四錢,名四聖散。《千金》亦名桔梗湯,用桔梗三兩,甘草二兩,服後,必吐膿血。

〔《要》〕,葦莖湯,治肺癰。又云:一本治咳有微熱,煩滿,心胸甲錯。

葦莖(三升,切),薏苡仁(半升),冬瓜仁(半升),桃仁(五十枚,去皮),

白話文:

用一兩桔梗、一兩甘草(炙過的),加水三升,煮到剩下約一升,去渣,分幾次溫熱服用,可以幫助排出膿血。也可以治療喉嚨腫痛。

三因方中,甘草的份量加倍,每劑四錢,稱為四聖散。千金方中,也稱此方為桔梗湯,用三兩桔梗、二兩甘草,服用後會吐出膿血。

《要》中記載,葦莖湯可以治療肺癰。另有一說,本方也可以治咳嗽伴有微熱、胸悶、心煩氣躁等症狀。

葦莖三升,切碎;薏苡仁、冬瓜仁各半升;桃仁五十枚,去皮。

水一斗,先煮葦莖得五升,去柤,入諸藥,取二升,分溫五服,當吐如粥。《千金》云:肺癰當吐膿血。(葦莖即汀洲間蘆荻之粗種也。)

治吐膿血,如肺癰狀,口臭,他方不應者,宜消風散。入男子發灰,研細入和之,清米飲下,可除根,只兩服。亦治吐血。(消風散方:荊芥、川芎、羌活、人參、茯苓、殭蠶、防風、蟬蛻、藿香各二錢,厚朴、陳皮各半兩,為末是也。)

白話文:

取一斗水,先用蘆葦莖煮沸,得到五升水,去除蘆葦莖,加入藥材,煮至剩下兩升,分五次溫服,應該會吐出像粥一樣的膿血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肺癰應該要吐出膿血。(蘆葦莖是指生長在水邊的蘆葦中比較粗壯的莖。)

如果出現吐膿血,像是肺癰的症狀,口臭,其他治療方法沒有效果,可以使用消風散。將男子頭髮的灰燼研磨成粉末,加入消風散中,用清米湯送服,可以徹底根治,兩次即可見效。消風散還可以治療吐血。(消風散的藥方包括荊芥、川芎、羌活、人參、茯苓、殭蠶、防風、蟬蛻、藿香各兩錢,厚朴、陳皮各半兩,研磨成粉末即可。)

〔韋宙〕獨行方治心胸甲錯,為肺癰,,黃昏湯,主之。

用夜合皮掌大一枚,水三升,煮取二升,分再服。(夜合樹,按本草即烏農樹。)

上肺癰證治,《要略》以小青龍湯先與一劑,乃行氣取膿之藥,將以解表之風寒邪氣,此治腫瘍之例也。

後以韋宙方終之者,將以補里之陰氣,此治潰瘍之例也。(以上六方皆丹溪所集。)

〔梅〕,如聖丸,治風熱毒氣上攻,咽喉痛痹,腫塞妨悶,及肺癰喘嗽,唾濃血,胸滿振寒,咽乾不渴,時出濁沫,氣臭腥,久久咯膿,狀如米粥。

白話文:

治療心胸鬱結、肺癰的方子,名叫黃昏湯。取夜合樹皮(即烏農樹)一枚,用水三升煮成二升,分兩次服用。

治療肺癰,先用小青龍湯一劑,行氣引膿,排除風寒邪氣,這是治療腫瘍的原則。

之後用韋宙的方子收尾,補益脾胃陰氣,這是治療潰瘍的原則。

梅師的如聖丸,適用於風熱毒氣上攻,咽喉疼痛腫脹,呼吸不暢,以及肺癰、咳嗽、咳濃血、胸悶發寒、咽乾不渴、時常吐出濁沫、氣味腥臭、久咳膿痰,形狀像米粥等症狀。

樟腦(另研),牛黃(另研),桔梗,甘草(生用。各一錢),

上為細末,煉蜜丸,每兩作二十丸。每用一丸,噙化。

〔丹〕,濟生桔梗湯,治肺癰,心胸氣塞,咳嗽膿血,心神煩悶,咽乾多渴,兩足腫滿,小便赤黃,大便多澀。

桔梗、貝母、川歸、栝蔞仁、枳殼、薏苡仁、桑白皮、防風,以上各一兩,生甘草、杏仁、蒸百合各半兩,黃耆一兩半。

白話文:

樟腦(另研)、牛黃(另研)、桔梗、甘草(生用,各一錢)。

這些藥物要研磨成細粉,再加入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狀,每個兩錢的量可以做成二十個丸子。每次使用時取一個丸子含在口中慢慢吞下。

丹方中的「濟生桔梗湯」,用來治療肺癰、心胸氣塞、咳嗽帶有膿血、心神煩躁、咽喉乾燥多渴、兩腳浮腫、小便色赤黃、大便常感阻滯的病症。

桔梗、貝母、川歸、栝蔞仁、枳殼、薏苡仁、桑白皮、防風,以上各一兩。生甘草、杏仁、蒸百合各半兩,黃耆一兩半。

這是一組藥物配方,具體用途請遵照醫師指示。

上修事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碗半,生薑五片,煎至八分,去渣服。若大便秘,加大黃。小便秘,加木通。

〔仲〕,桔梗白散,治咳而胸滿,振寒脈數,咽乾不渴,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米粥者,為肺癰。

桔梗,貝母(各三分),巴豆(一分,去皮,炒研如脂)

上三味,為散,強人飲服半錢匕,羸者減之。病在膈上者,吐膿血。膈下者,瀉出。若下多不止,飲冷水一碗則定。(此亦《要略》方,丹溪不刪,採用之者,必有微意存焉。)

白話文:

藥方中,每次服用四錢藥材,用一碗半水,加入五片生薑,煎煮至八分,去渣服用。若大便秘結,可加黃芩;若小便不暢,可加木通。

仲景的桔梗白散,用於治療咳嗽伴隨胸悶、寒戰脈數、咽喉乾燥不渴、時常吐出混濁唾液帶有腥臭味、久咳吐膿如米粥的肺癰。

方劑由桔梗、貝母各三分,巴豆一分(去皮炒研成油脂狀)組成。三味藥研成散劑,體質強壯者每次服用半錢匕,體質虛弱者酌減。病症位於膈膜上者,會吐出膿血;病症位於膈膜下者,會從下部排泄。若瀉下不止,飲用一碗冷水即可止住。(此方出自《傷寒論要略》,丹溪先生沒有刪去,說明此方必有其獨到之處。)

〔丹〕肺癰。《醫壘元戎》搜風湯吐之。(搜風湯未考。)

〔《本》〕治肺癰,吐膿血,作臭氣,胸乳皆痛,,升麻湯,。

川升麻,桔梗,薏苡仁,地榆,牡丹皮,芍藥(各半兩),甘草(二分),

上銼粗末,每一兩,水一升半,姜五片,煎去渣,日三服。

〔丹〕,濟生排膿湯,治肺癰得吐膿後,以此排膿補肺。

生綿耆二兩,細末,每二錢,水一碗,煎一半服。

白話文:

《丹溪心法》提到,治療肺癰可以用搜風湯來幫助排膿。而《本草綱目》則記載,治療肺癰、吐膿血、有臭味、胸乳疼痛等症狀,可以用升麻湯。升麻湯的配方包括升麻、桔梗、薏苡仁、地榆、牡丹皮、芍藥各半兩,甘草二分,將藥材切碎,每次取一兩,用一升半水,加入五片薑,煎煮去渣,每日服用三次。《丹溪心法》還提到了濟生排膿湯,這是在肺癰患者吐膿後,用來排膿補肺的藥方,採用生綿耆二兩,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碗水煎煮至一半,即可服用。

肺癰收斂瘡口,止有合歡樹皮,白蘞煎湯飲之。

肺癰已破,入風者不治。腸癰,《千金》謂妄治必殺人。腸癰為病,小腹重而強,按之則痛,便數似淋,時時汗出,復惡寒,身皮甲錯,腹皮急,如腫狀,其脈數者,小有膿也。巢云:洪數者,已有膿,脈若遲緊者,未有膿。甚者腹脹大,轉側有水聲,或繞臍生瘡,或膿自臍出,或大便出膿血。

〔《脈》〕問曰:羽林婦病,何以知腸有膿?師曰:脈滑而數,滑則為實,數則為熱,滑則為榮,數則為衛,衛數下降,榮滑上升,榮衛相干,血為敗濁,小腹痞堅,小便或澀,或自汗出,或復惡寒,膿為已成。設脈遲緊,則為瘀血,血下即安。

白話文:

治療肺癰,可以收斂瘡口的方法是用合歡樹皮和白蘞煎湯服用。如果肺癰已經破裂,又感染風寒,就沒有救治的希望了。至於腸癰,千金方記載,如果亂治就會致命。腸癰的症狀包括小腹沉重疼痛、排便頻繁且像尿頻、經常出汗、又怕冷、皮膚如同鎧甲般硬實、腹部緊繃像腫脹一樣、脈搏跳動頻繁,這些都是有膿的徵兆。巢氏說,脈搏跳動頻繁且有力,表示已經有膿了,脈搏緩慢而緊縮,表示還沒有膿。嚴重的腸癰,腹部會腫脹,翻身時會有水聲,或者在肚臍周圍生瘡,或者膿液從肚臍流出,或者糞便中帶有膿血。

脈經記載,有人問道:如何判斷婦女患病是否腸中有膿?老師回答:如果脈象滑利且跳動頻繁,滑利表示實證,跳動頻繁表示熱證,滑利表示營氣,跳動頻繁表示衛氣,衛氣頻繁下降,營氣滑利上升,營衛氣機互相干擾,導致血液腐敗,小腹脹痛堅硬,小便可能澀滯,或者自汗淋漓,或者又怕冷,這就表示已經化膿了。如果脈象緩慢而緊縮,則表示瘀血,只要血行通暢,病情就會好轉。

〔《要》〕,薏苡附子敗醬散,治身甲錯,腹皮急如腹脹,本無積聚,身熱脈數者。

附子(炮,二分),敗醬(五分),薏苡仁(一錢),

上為末,每服方寸匕,以水二合煎,頓服,小便當下。《三因》薏苡仁、附子同前,敗醬用一兩一分,每四錢,水一盞半,煎七分,去渣空心服。

〔《千》〕,大黃牡丹湯,治腸癰,小腹痞堅,或偏在膀胱左右,其色白堅大如掌熱,小便自調,時自汗出。脈遲堅者,未成膿,可下之,當有血。脈數膿成,不復可下。

白話文:

《要》書記載,薏苡附子敗醬散用於治療身體疼痛、腹部緊繃像脹氣一樣,但沒有積食,並且伴隨發燒和脈搏快速的情況。方劑包括炮附子二分、敗醬五分、薏苡仁一錢,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方寸匕,用兩合水煎服,當下小便即可通暢。《三因》書記載,薏苡仁、附子用量同前,敗醬則用一兩一分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盞半水煎至七分,去渣空腹服用。

《千》書記載,大黃牡丹湯用於治療腸癰,症狀是小腹脹痛、硬結,可能偏向膀胱左右,顏色白而堅硬,大小如手掌,發熱,小便正常,偶爾自汗。脈象遲緩而堅實者,表示膿尚未形成,可以用藥物瀉下,會有血排出。脈象快速者,表示膿已形成,就不適合瀉下了。

大黃(四兩),牡丹皮(三兩),芒硝(二兩),冬瓜仁(一升),桃仁(五十個),

上㕮咀,水五升煮一升,頓服,當下膿血。《刪繁》用芒硝半合,瓜子五合。劉涓子用硝石三合,《肘後》同,名瓜子湯。《三因》用大黃、桃仁各二分,瓜子三分,牡丹皮一錢,硝二錢,銼散作一帖,水三盞,煎至八分,去渣,入硝再煎沸,頓服無時。

〔無〕,薏苡湯,治腸癰,腹中痛,煩躁不安,或脹滿不食,小便澀。婦人產後虛熱,多有此病,縱非癰,但疑是者,便可與。或有差,亦無妨。

白話文:

將大黃四兩、牡丹皮三兩、芒硝二兩、冬瓜仁一升、桃仁五十個,一起研磨成粉末,用五升水煮成一升,一次喝下,就能立即排出膿血。

《刪繁》方中用芒硝半合,瓜子五合。劉涓子用硝石三合, 《肘後》方中也相同,稱為瓜子湯。 《三因》方中則用大黃、桃仁各二分,瓜子三分,牡丹皮一錢,硝二錢,混合在一起做成一帖,用三盞水煎至八分,去除藥渣,加入硝石再煎沸,一次喝下,時間不限。

若上述方法無效,則可使用薏苡湯治療腸癰,症狀包括腹痛、煩躁不安、腹脹不食、小便澀等。婦女產後虛熱也容易患此病,即使不是腸癰,但懷疑是者,也可服用此方。即使效果不佳,也沒有副作用。

薏苡仁五兩,牡丹皮、桃仁各三兩,瓜子仁四兩。

銼散,每四大錢,水盞半,煎七分服。姚氏去桃仁,用杏仁。崔氏加芒硝二兩。《千金》方同。

醫案曰:女子腹痛,百方不治,脈滑數,時作熱,腹微急。孫診曰:腹痛脈當沉細,今脈滑數,此腸癰也。以雲母膏一兩,作丸如桐子大。以牛皮膠烊,溫酒調膠水,下丸子藥。晌時服盡膏,下膿血一盆而安。

〔《千》〕灸法,屈兩肘正肘頭銳骨是穴,灸百壯,下膿血而安。

王氏《余話》有婦人腸中痛不可忍,大便自小便出。李生診之曰:芤脈見於陽部,此腸癰也。乃出雲母膏,作百十丸,煎黃耆湯吞下,利膿血數升而安。李曰:寸芤積血在胸,關芤為腸生癰也。李乃楊吉老之婿,棄舉業習醫,官取醫博士。內疽者,皆因飲食之火,挾七情之火,相鬱而發。

白話文:

薏苡仁五兩,牡丹皮、桃仁各三兩,瓜子仁四兩,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大錢,用半盞水煎煮,煮到七分熟即可服用。姚氏認為可以用杏仁代替桃仁,崔氏則在方劑中添加了二兩芒硝。《千金方》的配方與此相同。

醫案記載一位女子腹痛,經多方治療無效,脈象滑數,時而發熱,腹部略微緊張。孫醫師診斷為腸癰,因為腹痛的脈象應當沉細,而這位女子卻是滑數,所以判定為腸癰。他用雲母膏製作成桐子大小的丸藥,用牛皮膠溫酒調和,服下丸藥後,不久就排出大量膿血,病情痊癒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的治療方法是,將兩肘屈起,在肘頭銳骨處施灸,灸百壯,即可排出膿血,病情痊癒。

王氏《余話》記載一位婦人腸痛難忍,大便從小便排出。李生診斷為芤脈,屬陽部病症,也是腸癰。他用雲母膏製成百餘丸,用黃耆湯送服,排出數升膿血後痊癒。李生解釋說,寸芤代表積血在胸,關芤則代表腸部生癰。李生是楊吉老的女婿,放棄仕途學醫,後被朝廷授予醫博士的稱號。內疽多是由於飲食和七情鬱結所致。

飲食者陰受之,七情者臟腑受之,宜其發在腔子而向里,非干腸胃肓膜也。謂之內者,以其視之不見故名焉。

上腸癰五方,丹溪先生所集也。前三方內,其《要略》一方,元本雖云內有癰膿,然先生不言之,而又連《千金》、《三因》二方置於篇首者,蓋亦腫瘍瀉利例也。後二方用膠烊黃耆煎湯。吞藥者,蓋亦潰瘍補例也。

〔《素》〕帝曰:人病胃脘癰者,診當何如?岐伯曰:診此者,當候胃脈,其脈當沉細,沉細者氣逆,(《甲乙經》「沉細」作「沉澀」。)逆者人迎甚盛,甚盛則熱。人迎者胃脈也,逆而盛則熱聚於胃中而不行,故胃脘為癰也。(病能篇)

白話文:

飲食影響人體陰氣,七情影響臟腑,病症往往從表面開始,逐漸向內發展,並非直接影響腸胃和盲膜。所謂「內者」,指的是肉眼看不見的病變。

上腸癰五方,是丹溪先生收集的治療方法。前三方中,《要略》這一方法雖然原本提到內有癰膿,但丹溪先生並沒有明說,而將《千金》、《三因》兩方放在篇首,是因為這兩種方法也適用於腫瘍瀉利。後兩方使用膠烊[黃耆煎]湯,目的是讓藥物直達病灶,也是潰瘍補法的一個例子。

《素問》中記載,黃帝問岐伯:人患胃脘癰,應該如何診斷?岐伯回答:診斷時,要觀察胃脈,脈象應該是沉細,沉細代表氣逆,氣逆則人迎脈盛,脈盛則代表有熱。人迎脈是胃脈,氣逆脈盛則熱氣聚集在胃中無法散開,所以才會形成胃脘癰。

〔河〕,射干湯,治胃脘癰,人迎脈逆而盛,嗽膿血,榮衛不流,熱聚胃口成癰。

射干(去毛),梔仁,赤茯苓(去皮),升麻(各一兩),赤芍藥(一兩半),白朮(半兩),

上為末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,入地黃汁一合,蜜半合,再煎溫服,不計時候。

〔《要》〕,復元通氣散,治諸氣澀,耳聾,腹癰,便癰,瘡疽無頭,止痛消腫。

白話文:

「河」方中的射干湯,用於治療胃脘癰,患者脈象人迎脈逆而盛,並伴有咳出膿血,以及榮衛不流、熱氣聚集胃部形成癰腫。此方用射干(去毛)、梔仁、赤茯苓(去皮)、升麻(各一兩)、赤芍藥(一兩半)、白朮(半兩)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服,用兩盞水煎至一盞,去渣後加入地黃汁一合、蜂蜜半合,再次煎溫服用,不限時間。

「要」方中的復元通氣散,則用於治療氣機不利導致的諸般氣澀、耳聾、腹癰、便癰、瘡疽無頭等症狀,具有止痛消腫的功效。

青皮,陳皮(各四兩),甘草(三寸,生熟各半),穿山甲(炮),栝蔞根(各二兩),金銀花(一兩),連翹(一兩),

上為細末,熱酒調下。

〔丹〕腸癰,大腸有熱積,死血流注,桃仁承氣湯加連翹、秦艽。近肛門破,入風者,難治,用防風之類。大凡破傷風,在頭面則以白芷為君,防風頭佐之,蓋去頭面皮膚之風故也。在身體及四肢則以防風為君,隨身梢用,下部則以獨活佐之。肺癰吐膿後,其脈短而澀者,自痊;浮大者,難治。其面色白而反赤者,此火之剋金,皆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青皮、陳皮各四兩,甘草三寸(生熟各半),穿山甲(炮製)、栝蔞根各二兩,金銀花、連翹各一兩,將這些藥材研成細末,用熱酒調服。

腸癰、大腸有熱積,死血流注,可用桃仁承氣湯加連翹、秦艽治療。若肛門附近破裂,並且感染風寒,則難以治癒,可用防風等藥物治療。一般來說,破傷風若發生在頭面部,則以白芷為主藥,防風為輔藥,因為白芷可以祛除頭面部皮膚的風邪。若發生在身體或四肢,則以防風為主藥,根據部位選擇其他藥物輔助,若發生在下部,則以獨活為輔藥。肺癰吐膿後,脈象短澀者,預後較好;脈象浮大者,則難以治癒。若面色蒼白反紅,說明火克金,這種情況都無法治癒。

《金匱方論》曰:熱在上焦者,因咳為肺痿。肺痿之病,何從得之?或從汗出,或從嘔吐,或從消渴小便利數,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,重亡津液。故寸口脈數,其人咳,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,為肺痿之病。若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隱隱痛,脈反滑數,此為肺癰。咳唾膿血,脈數虛者,為肺痿;數實者,為肺癰。

按此言肺痿屬熱,如咳久肺傷,聲啞聲嘶咯血,此屬陰虛火熱甚是也。本論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,其人不渴,必遺尿,小便數,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。此為肺中冷,必眩,多涎唾,用炙甘草、乾薑,此屬寒也。肺痿吐涎多,心中溫液者,用炙廿草湯,此補虛勞也。亦與補陰虛火熱不同,是皆宜分治之。故肺痿又有寒熱之異也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方論》說:熱在上焦的人,因為咳嗽而導致肺痿。肺痿這個病,從哪裡得來的呢?可能是因為出汗、嘔吐、消渴、小便頻繁、排便困難又用快藥瀉下,導致津液大量損失。因此,寸口脈搏跳動很快,患者咳嗽,口中卻有濁唾涎沫,就是肺痿。如果口乾舌燥,咳嗽時胸中隱隱作痛,脈搏反而滑而數,這就是肺癰。咳嗽吐出膿血,脈搏數而虛的,是肺痿;脈搏數而實的,是肺癰。

根據這段話,肺痿屬於熱症,如果咳嗽久了傷及肺部,導致聲音嘶啞、咯血,這就屬於陰虛火熱嚴重的情況。本論中治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嗽的患者,他們不渴,卻會遺尿,小便頻繁,這是因為上虛不能制下導致的。這種情況屬於肺中寒,會出現頭昏眼花,唾液過多的症狀,可以用炙甘草、乾薑來治療,這是因為寒症。肺痿吐涎沫多,心中發熱的人,可以用炙甘草湯治療,這是補虛勞的。這和補陰虛火熱的治療方法不同,應該根據情況分別治療。所以,肺痿也有寒熱的區別。

〔《精》〕勞傷血氣,腠理虛而風邪乘之,內盛於肺也。則汗出惡風,咳嗽短氣,鼻塞項強,胸脅脹滿,久久不瘥,已成肺痿也。

〔《保》〕肺癰者,由食啖辛熱炙爆,或酣飲熱酒,燥熱傷肺所致,治之宜早。

白話文:

〔《精》〕勞累傷害了血氣,使得腠理變得虛弱,風邪得以侵入,導致肺部內部的病症加重。這會表現為出汗且畏風,咳嗽、呼吸困難,鼻塞、頸部僵硬,胸部和側腹部感到脹滿,若長期未愈,可能會發展成肺痿。

〔《保》〕肺癰(一種肺部疾病)是由食用辛辣熱性的食物,或是過量飲用熱酒,導致燥熱傷害肺部所引起。治療這種病狀應當及早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