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6)
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6)
1. 吐
麥門冬(去心,焙),半夏曲(炒)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藿香(一兩,用葉),石膏(半兩),
上為末,每服五分至一錢,水一盞半,煎七分,食前溫服。
〔《本》〕治小兒嘔吐,脈數有熱,,麥門冬散,。
麥門冬,半夏,人參,茯苓(各二錢),甘草(一錢),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三片,煎至五分,去渣溫服,日二三服。
錢氏玉露散(方見吐瀉。)
〔湯〕治小兒伏暑嘔吐,,清膈飲子,。
香薷,淡竹葉(各一兩),白茯苓,人參,半夏,檀香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白粳米(一合),
上㕮咀,姜煎溫服,大小加減。
小兒秋夏伏暑,多有熱吐。其吐黃涎,頭額溫,五心熱,小便或赤而少,乃熱吐也,或乾嘔而無物,宜香薷飲。(方見中暑。)
〔《本》〕治小兒疳積,黃瘦吐食。
川烏(一錢),定粉(三錢),艾灰(二錢),龍骨(二錢),
上為末,滴水丸如龍眼核大。捏作餅子,每服一餅,米飲磨下。
〔錢〕,鐵粉丸,治涎盛潮搐吐逆。
水銀(砂子,二錢),硃砂(一分),鐵粉,天南星(各一分,炮去皮臍,取末),輕粉(二分),
上同研,水銀星散盡為度,薑汁糊丸如粟米大。煎生薑湯下十五丸至二三十丸,無時。
田氏朱沉煎,紫金核(方見上寒條。)
〔《經》〕治小兒吐不定。用五倍子二個,一生一熟,甘草一握,濕紙裹,炮過,同搗為末,每服米泔調下半錢匕,瘥。
〔錢〕,二氣散,治虛實冷熱,霍亂吐逆。
硫黃(不夾石者,細研,半兩),水銀(一分,與硫黃同研)
上同研如墨煤色,不見星為度,每服一字至五分,乾薑水調下,不拘時,量兒大小加減。此散浮泛難調,先灑少水,以指緩緩研之,稍稍增湯調之。治大人小兒一切吐逆,諸藥不效者,服此頃刻如神。
〔湯〕凡小兒乳哺,不宜飽滿,飽滿而必溢,故嘔吐。生下吐(見胎病。)
〔《明》〕吐乳:灸中庭一壯。
白話文:
[吐]
將麥門冬(去除中心,烘焙過)、炒過的半夏曲、炙甘草,各取半兩,加上藿香(一兩,用葉子)和石膏(半兩),一起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五分到一錢,用水一杯半煎煮至剩七分,在飯前溫熱服用。這個方子出自《本草》,是用來治療小兒嘔吐,伴隨脈搏跳動快速和發熱的症狀。方名為麥門冬散。
麥門冬、半夏、人參、茯苓各取二錢,加上甘草一錢,一起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杯,加生薑三片,煎煮至剩五分,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,一天服用二到三次。這個方子是錢氏玉露散,詳細內容請參考「吐瀉」的章節。
清膈飲子,可用於治療小兒因暑熱而引起的嘔吐。方子為:香薷、淡竹葉各一兩,白茯苓、人參、半夏、檀香、炙甘草各半兩,加上白粳米一合。將這些藥材稍微搗碎,加生薑煎煮後溫熱服用,用量可根據兒童年齡大小調整。
小兒在秋天或夏天因為暑熱,容易出現發熱性的嘔吐,吐出黃色的黏液,頭部和額頭摸起來溫熱,手心腳心發熱,小便可能呈現紅色且量少,這屬於熱性嘔吐,或是乾嘔卻沒有東西吐出。這種情況適合服用香薷飲,詳細內容請參考「中暑」的章節。
這個方子出自《本草》,用於治療小兒因營養不良導致的疳積,表現為身體消瘦、面黃且吐食。方子為:川烏一錢、定粉三錢、艾灰二錢、龍骨二錢,一起磨成粉末,加水製成如同龍眼核大小的丸子。將丸子捏成餅狀,每次服用一餅,用米湯磨開後服用。
錢氏的鐵粉丸,可用於治療痰液過多、抽搐、以及嘔吐。方子為:水銀(砂子)二錢、硃砂一分、鐵粉、天南星(各一分,炮製後去除皮和臍,取粉)、輕粉二分,一起研磨至水銀星點散開。用薑汁製成糊狀,將藥粉搓成如小米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十五到三十丸,用煎煮的生薑湯送服,不限服用時間。
田氏朱沉煎,以及紫金核的詳細內容請參考「上寒」的章節。
這個方子出自《經》,用於治療小兒不定的嘔吐。方子為:五倍子兩個,一個生的,一個熟的,加上甘草一握,用濕紙包裹後烤過。將它們一同搗成粉末,每次服用半錢匕,用米湯調和後服用,即可痊癒。
錢氏的二氣散,可用於治療虛實寒熱引起的霍亂吐逆。方子為:硫黃(不含雜石,細研成粉末)半兩,水銀一分(與硫黃一起研磨)。兩者一起研磨成如墨煤的顏色,看不到水銀星點為止。每次服用一字到五分,用乾薑水調服,不限時間,用量可根據兒童大小調整。這個散劑容易浮在水面,難以調勻,應先灑少許水,用手指慢慢研磨,再慢慢加入湯水調勻。這個方子能治療成人或小兒各種嘔吐,對於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,服用後效果顯著。
小兒在哺乳時不宜吃得過飽,吃得過飽就容易溢奶,導致嘔吐。新生兒嘔吐的問題請參考「胎病」的章節。
《明醫雜著》中提到,治療吐奶,可以艾灸中庭穴一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