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五·陰陽臟腑部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·陰陽臟腑部 (15)

1. 勞瘵骨蒸熱

生地黃一升,搗取汁盡分再服。利則減之,以身涼為度。

上丹溪論勞瘵主乎陰虛者。蓋自子至巳屬陽,自午至亥屬陰,陰虛則熱在午後子前。寤屬陽,寐屬陰,陰虛則汗從寐時盜出也。升屬陽,降屬陰,陰虛則氣不降,氣不降則痰涎上逆,而連綿吐出不絕也。脈浮屬陽,沉屬陰,陰虛則浮之洪大,沉之空虛也。此皆陰虛之症,用四物、竹瀝,又加炒柏、龜板,皆補陰降火之劑。

又須遠嗜欲,薄滋味,靜心調養,以助之也。

〔丹〕陰虛發熱,四物湯加黃柏。兼氣虛者,加參、耆、白朮。

御院瓊玉膏,滋血補氣,延年益壽。

人參(三十六兩,去蘆須,研為淨末),白茯苓(二十四兩,去皮,研為細末),生地黃(十六斤,搗取汁,以盡為度,去渣),蜜(六斤)

上和勻,入銀石器瓶中。內用油紙,外用竹箬,包以軟篾,縛緊瓶口,入重湯內懸胎煮之。用桑柴文武火不住手三晝夜,入井中浸一日夜出火毒。又煮一日,出陰毒,取出。每早空心用酒或白湯調下。

〔羅〕,清神甘露丸,治男子婦人虛勞不足,大骨枯,大肉陷皆治之。

生地汁,白蓮藕汁,生乳汁(生用)

上三味等分,用砂石器內,以文武火熬成膏子,用後藥。

人參,白朮,黃連,黃耆,五味子,胡黃連

上各等分為細末,以前膏子和劑,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人參湯下。

〔海〕,黃耆膏子煎丸

人參,白朮(各一兩半),柴胡,黃芩(各一兩),白芷,知母(各半兩),甘草(半兩,炒),鱉甲(一兩,手大者,酥炙),黃耆(半斤,為粗末,用水二斗,熬一斗,去渣再熬,令不住手攪成膏,至半斤,入白蜜一匙,餳一兩,再熬令熟,放冷丸藥)

上為末,用黃耆膏和勻丸,每早白湯服下。呼吸少氣,懶言語,無力動作,目無睛光,面色㿠白,皆兼氣虛也。

〔丹〕,補天丸,治陰虛骨蒸發熱,形羸瘦者。

紫河車洗淨,用布絞乾,用補腎丸藥末搗細焙乾,再碾為末,酒煮米糊為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熱湯下。夏月加五味子。紫河車,即初生男子胞衣也。

補腎丸,治陰虛有痰,膈不清者。

龜板(一兩半,酥炙),黃柏(一兩半,炒),牛膝(二兩),乾薑(二錢),陳皮(半兩)

上為末,薑汁打糊丸,每服七八十丸。

治酒色過傷少陰。

黃柏(一兩半,炒),黃芩(半兩,炒),地黃(一兩),龜板(五兩,酒炒)

夏加砂仁三錢,五味五錢。冬加乾薑炒黑三錢。用炊餅為丸,食前白湯服三五十丸。(《丹溪心法》以地黃作黃柏)

〔潔〕,地黃丸,治久新憔悴,寢汗發熱,五臟齊損,瘦弱虛煩,腸澼下血,骨蒸,痿弱無力,不能運動。東垣云:治脈沉而虛者。

熟地(八兩),山茱萸(淨肉),山藥(各四兩),牡丹皮,茯苓,澤瀉(各三兩)

白話文:

勞瘵骨蒸熱的治療方法,主要針對陰虛體質。

治療陰虛骨蒸熱,可以用生地黃汁,取汁後分次服用,如果腹瀉就減少用量,以身體涼爽為標準。

丹溪先生認為勞瘵主要由陰虛引起。因為從子時到巳時屬陽,從午時到亥時屬陰,陰虛的人,午後到次日凌晨才會發熱。睡覺屬陰,醒著屬陽,陰虛的人,汗會在睡覺時盜出。上升屬陽,下降屬陰,陰虛的人,氣機不降,導致痰涎逆流,連綿不斷地嘔吐。脈象浮屬陽,沉屬陰,陰虛的人,脈象浮則洪大,沉則空虛。這些都是陰虛的症狀,可以用四物湯、竹瀝,再加炒柏、龜板等補陰降火的藥物。

此外,還要戒除嗜慾,少吃辛辣油膩的食物,保持心情平靜,調養身心,以輔助治療。

陰虛發熱,可以用四物湯加黃柏。如果兼有氣虛,可以再加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。

御院瓊玉膏,具有滋陰補氣、延年益壽的功效。其組成包括:人參、白茯苓、生地黃、蜂蜜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,混合蜂蜜,放入銀器中,以文武火隔水加熱三天三夜,再放入井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去除火毒,之後再煮一天去除陰毒,取出藥膏,每天早上空腹用酒或白湯服用。

羅氏的清神甘露丸,用於治療男女虛勞不足、骨瘦肉削等症狀。其組成包括:生地黃汁、白蓮藕汁、生牛乳汁。將三種汁液等量混合,用砂鍋文武火熬製成膏,再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黃連、黃耆、五味子、胡黃連等藥粉製成丸劑服用。

海藏的黃耆膏煎丸,其組成包括:人參、白朮、柴胡、黃芩、白芷、知母、甘草、鱉甲、黃耆。先將黃耆熬成膏,再將其他藥材研磨成粉末,與黃耆膏混合製成丸劑服用。此方適用於呼吸短促、氣少懶言、乏力、眼無神、面色蒼白等氣虛兼見的症狀。

丹溪先生的補天丸,用於治療陰虛骨蒸發熱、形體消瘦的症狀。其組成包括:紫河車(新生兒胎盤)。將紫河車洗淨後絞乾,與補腎丸藥末混合,再用酒煮米糊製成丸劑服用。夏季服用時可以加五味子。

補腎丸,用於治療陰虛有痰、胸膈不暢的症狀。其組成包括:龜板、黃柏、牛膝、乾薑、陳皮。用薑汁調和藥粉製成丸劑服用。

治療因酒色過度損傷少陰的方劑,包括:黃柏、黃芩、地黃、龜板。夏季加砂仁、五味子;冬季加乾薑。用炊餅為丸劑,飯前用白湯送服。

潔古的熟地黃丸,用於治療久病或新病導致的憔悴、盜汗發熱、五臟俱損、消瘦虛煩、腸胃出血、骨蒸、痿弱無力等症狀。其組成包括: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牡丹皮、茯苓、澤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