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12)
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12)
1. 痘出不快
〔潔〕若出不快,清便自調,知其在表不在裡,當微發之,宜升麻葛根湯。
〔錢〕,消毒散,治瘡未出,或已出未能勻遍。又治一切瘡,涼膈去痰,治咽喉痛。
牛蒡子(炒,三兩),甘草(炙,半兩),荊芥穗(二錢半),
上同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去渣溫服。(海藏云:此藥皆溫平之劑,一法加防風、薄荷。)
〔《活》〕,鼠黏子湯,治小兒痘瘡,欲出未能得透,皮膚熱,氣攻咽喉,眼赤心煩。
鼠黏子(炒,四兩),荊芥穗,甘草(各一兩),防風(半兩),
上為細末,沸湯點服,臨臥。大利咽喉,化痰涎,止嗽,老幼皆宜。(海藏云:太陽少陽之劑,首論溫平者此也。)
〔海〕又法,用牛蒡子炒熟為末,同荊芥煎服。
上三方,消毒飲加減法也。
〔《活》〕,化毒湯,治小兒瘡痘已出未出,並宜服之。
紫草茸,升麻,甘草(炙。各等分)
上㕮咀,水二鍾,粳米五十粒,同煎,此陽明之藥也。(海藏云:出不快者,化毒湯。《本事方》用糯米去粳米。)
〔丹〕亞玉,痘出兩日,不甚透,食稍進,汗微出,熱略減,但食物口中覺有惡味。此出得遲,發未透,須微微表之。
升麻,甘草(炙),紫草,白朮,陳皮,芍藥(炒,半錢),
作一帖,加少酒同煎。白芍須炒,見其大便雖出不多,卻白帶溏滑。
〔世〕,透肌湯,治痘不透。
紫草,白芍藥,升麻,秫米粉(炒。各半兩)
上三方,皆化毒湯加減法也。
〔海〕太陽出不快(身之後也,)荊芥甘草防己湯。陽明出不快(身之前也),升麻加紫草湯。(《聖惠方》升麻、葛根加紫草。)少陽出不快(身之側也,)連翹防風湯。(即連翹散。)四肢出不快,防風芍藥甘草湯。痘疹煩不得眠者,,甘桔加梔子湯,。
桔梗,甘草,梔子,各等分,煎服。
〔《活》〕治痘出不快,煩躁不得眠者,水解散、麻黃黃芩湯、升麻黃芩湯主之。(海藏云:莫若定其氣血,用石膏、梔子之類尤佳,麻黃黃芩湯、升麻黃芩湯,亦當求責的是太陽陽明,方可用之。)
水解散,治天行頭疼壯熱一二日,兼治疱瘡未出,煩躁,或出尚身體發熱者。
麻黃(去節,四兩),大黃,黃芩,桂心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
上為粗末,患者以生熟湯浴訖,以暖水調下二錢,相次二服,得汗利便瘥。強人服二方寸匕。風實之人,三伏中亦宜用之。若去大黃,春夏通用。
升麻黃芩湯治痘瘡出不快,煩躁不得眠。麻黃黃芩湯治痘瘡出不快,益煩躁昏憒,或出尚身疼熱者。(以上二方見小兒傷寒門。)
〔錢〕,四聖散,治瘡疹出不快,及倒靨。一方,有黃耆。
紫草茸,木通,甘草(炙),枳殼(麩炒)
上等分,為粗末,每服一錢,水一鍾,煎至八分,溫服無時。(劉提點云:疹痘最要大小分曉,錢氏四聖散用木通、枳殼極好。若大小流利,不必苦泥。)
白話文:
痘疹出不暢快
[潔] 如果痘疹出得不順暢,但排便正常,表示病邪在表不在裡,應該稍微發散一下,適合用升麻葛根湯。
[錢] 消毒散,可以治療痘瘡還沒發出來,或是已經發出來但分佈不均勻的情況。也可以治療各種瘡,清熱解毒、化痰,還可以治療咽喉疼痛。
配方:牛蒡子(炒過,112.5克),甘草(炙過,18.75克),荊芥穗(9.375克)
做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9.375克,用水約225毫升煎煮,去渣後溫服。(海藏說:這些藥材都是溫和的藥性,另外一種方法可以加入防風、薄荷。)
[《活》] 鼠黏子湯,治療小兒痘瘡,想要發出來但又發不透,皮膚發熱,病邪侵犯咽喉,眼睛發紅,心煩意亂。
配方:鼠黏子(炒過,150克),荊芥穗,甘草(各37.5克),防風(18.75克)
做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滾燙的開水沖泡後服用,睡前服用。能有效改善咽喉問題,化痰止咳,老少皆宜。(海藏說:這個方子主要是針對太陽和少陽經的問題,首先強調的是藥性的溫和。)
[海] 另外一個方法,用炒熟的牛蒡子磨成粉末,和荊芥一起煎服。
以上三個方子,都是消毒飲的加減用法。
[《活》] 化毒湯,治療小兒痘瘡無論是還沒發出來或是已經發出來,都適合服用。
配方:紫草茸、升麻、甘草(炙過,各等量)
做法: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,用水約450毫升,加入五十粒粳米,一起煎煮。這是針對陽明經的藥方。(海藏說:痘疹發不出來的,適合用化毒湯。《本事方》則是用糯米代替粳米。)
[丹] 有人說,痘疹出了兩天,發得不夠透徹,食慾稍微好轉,微微出汗,發熱稍微減退,但是吃東西時覺得嘴裡有不好的味道。這表示痘疹發得太慢,發得不夠透,需要微微發散一下。
配方:升麻、甘草(炙過)、紫草、白朮、陳皮、芍藥(炒過,各約1.875克)
做法:把以上藥材作成一劑,加入少量酒一起煎煮。白芍藥必須炒過,因為觀察到病患雖然大便不多,但卻出現帶有黏滑白帶的現象。
[世] 透肌湯,治療痘疹發不出來的情況。
配方:紫草、白芍藥、升麻、秫米粉(炒過,各約18.75克)
以上三個方子,都是化毒湯的加減用法。
[海] 太陽經的痘疹發不出來(通常在身體後方),適合用荊芥甘草防己湯。陽明經的痘疹發不出來(通常在身體前方),適合用升麻加紫草湯。(《聖惠方》用升麻、葛根再加紫草。)少陽經的痘疹發不出來(通常在身體兩側),適合用連翹防風湯。(也就是連翹散。)四肢的痘疹發不出來,適合用防風芍藥甘草湯。痘疹發作時煩躁難眠,適合用甘桔加梔子湯。
配方:桔梗、甘草、梔子,各等量,煎服。
[《活》] 治療痘疹發不出來,煩躁難眠的狀況,可以用水解散、麻黃黃芩湯、升麻黃芩湯來治療。(海藏說:不如先穩定氣血,使用石膏、梔子之類的藥材更好。麻黃黃芩湯、升麻黃芩湯,也應該要確定是屬於太陽或陽明經的問題,才能使用。)
水解散,治療流行性頭痛、高燒一兩天,兼治痘疹還沒發出來,煩躁不安,或是已經發出來但身體仍然發熱的情況。
配方:麻黃(去除節,150克)、大黃、黃芩、桂心、甘草(炙過)、芍藥(各75克)
做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,讓病人用煮開的熱水洗澡後,用溫水調和9.375克的藥末服用,接著再服用一次,如果能出汗或排便就會好轉。身體強壯的人可以服用兩方寸匕。屬於風實體質的人,在三伏天也適合使用這個方子。如果去除大黃,春夏兩季都可以使用。
升麻黃芩湯,治療痘疹發不出來,煩躁難眠。麻黃黃芩湯,治療痘疹發不出來,更加煩躁昏亂,或是已經發出來但身體仍然疼痛發熱。(以上兩個方子出自小兒傷寒門。)
[錢] 四聖散,治療瘡疹發不出來,以及倒靨(痘疹發得不好的情況)。另外一個配方,有加入黃耆。
配方:紫草茸、木通、甘草(炙過)、枳殼(麩炒過),各等量
做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3.75克,用水約225毫升煎煮至剩餘約180毫升,不拘時間溫服。(劉提點說:疹痘最重要的是要分辨大小,錢氏的四聖散使用木通、枳殼非常好。如果大小便通暢,就不必太過拘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