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11)
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11)
1. 痘出太密
〔丹〕疏則無毒,密則有毒。用涼藥解之,雖數十帖亦不妨,無害眼之患。
〔潔〕一發便密如針頭,形勢重者,合輕其表而涼其內,連翹升麻湯主之。
〔垣〕,鼠黏子湯,治癍疹已出稠密,身表熱。急與此藥,防後青乾黑陷。
鼠黏子(炒,二錢),當歸身(酒浸),甘草(炙),柴胡,連翹,黃芩,黃耆(各一錢),地骨皮(二錢),
上㕮咀,每服二錢,水煎,去渣溫服,空心。服藥畢,且勿與乳食。
〔田〕,調肝散,治瘡疹太盛,宜服,令瘡不入眼。
生犀(二錢半),草龍膽(一錢),黃耆(半兩),大黃(二錢),桑白皮(炒黃,半兩),麻黃(去節),鉤藤子(各一錢),石膏(半兩),栝蔞仁(去皮),甘草(炒。各二錢),
上為粗末,每服二錢,水煎,食後溫服,微利效。
〔海〕出太多者,犀角地黃湯、地骨皮鼠黏子湯。(犀角地黃湯方見衄血。地骨皮鼠黏子湯,即地骨皮散,加鼠黏子是也。)
〔丹〕又解瘡毒藥。
絲瓜,升麻,芍藥(酒炒),甘草(生),山楂,黑豆,赤小豆,犀角,
上㕮咀,水煎服。
〔潔〕癍已發密重,微喘飲水者,有熱證,用去風藥微下之。
〔丹〕治男子勞傷出痘,昏不知人,身無全膚者。(方見痘未愈。)
白話文:
【痘出太密】
【丹】痘瘡分佈稀疏則體內無餘毒,密集則表示毒素堆積。應使用涼性藥物來解毒,即使服用數十劑藥也無妨,不會有害眼睛的問題。
【潔】一旦痘瘡密集如同針頭大小,情況嚴重時,應該減輕表症同時清熱內調,可服用連翹升麻湯。
【垣】推薦鼠黏子湯,適用於斑疹已經發出且密集,體表發熱的情況。應立即服用此藥,以防後續出現皮膚青紫、乾燥或黑色凹陷的現象。
鼠黏子(炒制過,兩錢),當歸身(酒浸),甘草(炙),柴胡,連翹,黃芩,黃耆(各一錢),地骨皮(兩錢), 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煎煮,去渣後溫服,空腹時服用。服藥後暫時不要進食。
【田】調肝散,適用於瘡疹過於旺盛,服用後可以防止瘡疹進入眼睛。
生犀(兩錢半),草龍膽(一錢),黃耆(半兩),大黃(兩錢),桑白皮(炒至黃色,半兩),麻黃(去節),鉤藤子(各一錢),石膏(半兩),栝蔞仁(去皮),甘草(炒制,各兩錢),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水煎煮,飯後溫服,輕微腹瀉即可見效。
【海】對於痘瘡出得過多的情況,可使用犀角地黃湯、地骨皮鼠黏子湯。(犀角地黃湯方在衄血條目中。地骨皮鼠黏子湯,即地骨皮散,加上鼠黏子即可。)
【丹】另有一劑解瘡毒的藥方。
絲瓜,升麻,芍藥(酒炒),甘草(生),山楂,黑豆,赤小豆,犀角, 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服用。
【潔】若斑疹已密集且患者微喘並想喝水,這是有熱證的表現,應使用祛風藥物輕微瀉下。
【丹】針對因過度勞累而出現痘瘡,意識不清,全身皮膚潰爛的男性患者。(藥方見痘未愈條目。)
2. 痘出不快
錢氏消毒散、化毒湯、《活人》鼠黏子湯。(以上三方並見本條。中有鼠黏、荊芥、防風,皆發痘之要劑也。)
上三方發瘡痘,皆溫平溫涼藥。錢氏所謂三日不出,或出不快,即微發之者是也。如微發不出者,即就與前項藥。該每服二錢者,即加至三四錢,該每日二服者,即加至三四服。如加藥又不出者,即用升麻、葛根、麻黃、桂枝大發之。如大發後不多,及脈平無事者,即瘡稀不可更發。
如脈洪有熱,有大熱者,當用四聖、導赤、八正輩利小便。有大熱者,當用芩、連及金花丸輩解毒。若利小便解毒後又不快,則勿發勿下,止用抱龍丸治之,此皆錢氏心法也。
〔丹〕勉奴,痘已出第三日,色淡不肯發,此血氣俱虛,與此方。
人參(一錢),白朮(炒),黃耆(酒炙),歸身(酒洗。各二錢),陳皮(二分),甘草(炙,少許),訶子(煨,一錢),豆蔻(煨,一錢半),
上煎,入好酒些飲之。
上治氣血俱虛。
〔彭〕疹痘發未透,宜四君子湯加黃耆、紫草、糯米煎。凡醫百病不可損胃氣,故用四君子及糯米等助其胃氣。(出閻孝忠續錢氏方中。)
〔世〕,六一湯,專發痘瘡之膿。
黃耆(六錢),甘草(炙,一錢),
上㕮咀,每服二錢,水六分,煎入酒二分,同煎至半盞,溫服。更加橄欖同煎,尤好。加山藥亦得。
上治氣虛。
〔活〕,活血散,治瘡子或出不快。用白芍藥末酒調,如欲止痛,只用溫熱水調,嚥下。(海藏云:張子和之治四肢出不快,加防風大效,此症乃太陰藥也。)
〔世〕,四物湯,治痘瘡出不快,不甚紅活,不起根窠,緣血虛故也。此藥能活血,調順痘疾無如此方,自古及今,用之如寶,只加甘草服之。
上治血虛。
〔丹〕女子瘧後出痘,血氣俱虛,又值冬寒,熱易退不出。
丁香(五粒),附子(五分),桂(半錢),甘草(炙,二分),人參(半兩),黃耆(一錢),陳皮,當歸(酒洗。各五分)〔陳〕,異功散,治痘瘡已出之間,不光澤,不起發,根窠不紅,謂之表虛。
木香,當歸(各三錢),桂枝,白朮,茯苓(各二錢),陳皮(去白),厚朴(薑製),人參(去蘆),肉蔻(各二錢半),丁香(一錢半),半夏(薑製,一錢半),附子(炮,去皮,一錢半),
上㕮咀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五片,棗三枚,煎服。
上治虛寒。(虛而不寒者,宜用前方血氣俱虛之劑,不宜用此。必脈虛細,四肢身體冷者,方可用之。)
〔錢〕,藍根散,治瘡疹出不快,及倒靨。一名,二聖散,,救小兒垂死。
板藍根(一兩),甘草(炙,七錢半),
上末,每服半錢,取雄雞冠血三兩點,同溫酒少許,食後調下,無時。甚則三五服,立效。(丹溪云:藍能分散敗血)
白話文:
痘出不快
錢氏消毒散、化毒湯、《活人》鼠黏子湯,這三種藥方(以上三種藥方都在本條提到。其中都有鼠黏子、荊芥、防風,這些都是幫助痘疹發出來的重要藥材)。
以上三種藥方都是用來幫助發出瘡痘的,使用的藥材性質都是溫和、平和或溫涼的。錢氏所說的痘疹三天發不出來,或是發得不順暢,就是指痘疹微微地發不出來的情況。如果痘疹微微發不出來,就用上述的藥方。原本每次服用二錢的,就增加到三、四錢;原本每天服用兩次的,就增加到三、四次。如果增加藥量還是發不出來,就使用升麻、葛根、麻黃、桂枝等藥材來幫助痘疹大發出來。如果大發之後痘疹數量不多,而且脈象平和沒有其他問題,表示痘疹稀少,不應該再用藥催發。
如果脈象洪大且有熱象,甚至有明顯高熱,應該使用四聖湯、導赤散、八正散等藥方來利小便。如果發高熱,應該使用黃芩、黃連以及金花丸等藥方來解毒。如果利小便、解毒後痘疹還是發不順暢,就不要再催發也不要瀉下,改用抱龍丸治療,這些都是錢氏的治療重點。
有一位叫勉奴的人,他的痘疹已經發出來三天了,顏色卻很淡,而且發得不順利,這是因為氣血虛弱,可以給他服用以下藥方:
人參(一錢)、炒白朮、酒炙黃耆、酒洗當歸身(各二錢)、陳皮(二分)、炙甘草(少許)、煨訶子(一錢)、煨豆蔻(一錢半),
將以上藥材煎煮,加入少許好酒一起服用。
這個藥方是治療氣血都虛弱的情況。
彭氏認為,痘疹發不出來,適合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、紫草、糯米一起煎煮。凡是治療各種疾病都不能損害胃氣,因此使用四君子湯和糯米等來幫助胃氣。(出自閻孝忠《續錢氏方》中。)
有一種叫「六一湯」的藥方,專門幫助痘瘡產生膿液。
黃耆(六錢)、炙甘草(一錢),
將以上藥材略微搗碎,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六分煎煮,再加入酒二分一起煎到剩一半,溫服。如果加入橄欖一起煎煮,效果更好。加入山藥也可以。
這個藥方是治療氣虛。
有一種叫「活血散」的藥方,用來治療瘡疹發不順暢的情況。用白芍藥粉用酒調和,如果想要止痛,就用溫熱水調和,吞服。(海藏說:張子和治療四肢痘疹發不順暢,加入防風效果很好,這種情況屬於太陰經的問題。)
四物湯可以治療痘瘡發不順暢,顏色不夠紅潤,發根不明顯,這是因為血虛的緣故。這個藥方可以活血,調理痘疹的效果非常好,從古至今,使用這個藥方都像是得到寶物一樣,只要再加入甘草服用就可以了。
這個藥方是治療血虛。
丹溪認為,女子在瘧疾之後長痘,氣血虛弱,又加上冬天寒冷,熱氣容易消退,痘疹難以發出來。
可以使用以下藥方:
丁香(五粒)、附子(五分)、桂枝(半錢)、炙甘草(二分)、人參(半兩)、黃耆(一錢)、陳皮、酒洗當歸(各五分)
陳氏認為,異功散可以用來治療痘瘡已經發出來,但是顏色不夠光澤,沒有明顯隆起,根部不紅,這是屬於表虛的情況。
木香、當歸(各三錢)、桂枝、白朮、茯苓(各二錢)、陳皮(去白)、厚朴(薑製)、人參(去蘆)、肉豆蔻(各二錢半)、丁香(一錢半)、薑製半夏(一錢半)、炮附子(去皮,一錢半),
將以上藥材略微搗碎,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一盞,生薑五片,紅棗三枚,一起煎煮後服用。
這個藥方是治療虛寒。(如果只是虛弱而沒有寒象,應該使用前面提到的治療氣血虛弱的藥方,不適合使用這個藥方。必須是脈象虛弱細微,四肢身體冰冷的人,才可以使用這個藥方。)
錢氏的藍根散可以用來治療瘡疹發不順暢,以及倒靨(痘疹顏色紫黑,陷在皮膚裡面的情況)。又名二聖散,可以搶救快要死亡的小兒。
板藍根(一兩)、炙甘草(七錢半),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半錢,取公雞冠的血三滴,用少許溫酒調和,飯後服用,不限時間。情況嚴重的話,服用三到五次,效果就顯著。(丹溪說:藍根可以分散敗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