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5)

1. 痘瘡治法通論

今太尉疹子無他證,當用平和藥為治,因用抱龍丸數服愈。(海藏云:「本先因微寒入」一句,並「由不慎風冷而不能食內虛」一句,勿認作寒證,用抱龍丸即知癍疹多熱也。)

瘡疹始出之時,五臟症見,惟腎無候,但見平症,耳尻涼耳涼是也。尻耳俱屬於腎,其居北方主冷也。

〔垣〕癍疹始出之症,必先見面燥腮赤,目胞亦赤,呵欠頓悶,乍熱乍涼,咳嗽噴嚏,足稍冷,多睡,睡驚;並瘡疹之症,或生膿泡大癍,或生小紅癍,或生癮疹,此三等不同,何故俱顯上症而後乃出?蓋以上諸症,太陽寒水起於右腎之下,煎熬左腎;足太陽膀胱寒水夾脊逆流,上頭下額,逆手太陽丙火,不得傳道,逆於面上,故顯是症。蓋壬癸寒水,克丙丁熱火故也。

諸癍症皆從寒水逆流而出也,醫者當知此理,乃敢用藥。夫胞者,一名赤宮,一名丹田,一名命門,男子藏精施化,婦人系胞有孕,俱為生化之源,非五行也,非水亦非火,此天地之異名也,象坤土之生萬物也。夫人之始生也,血海始淨一日二日,精勝其血則為男子,三日四日五日,血脈已旺,精不勝血,則為女子。乃二物相搏,長先身生謂之神,又謂之精,道與釋二門謂之本來面目是也。

其子在腹中,十月之間隨母呼吸。呼吸者陽氣也,而生動作,滋益精氣神,飢渴皆隨母血,兒隨日長,筋骨皮肉血脈形氣俱足,十月降生,口中尚有惡血,啼聲一發,隨吸而下,此惡血復歸命門胞中,僻於一隅,隱伏而不發,直至兒因內傷乳食,濕熱之氣下陷,合於腎中,二火交攻,榮氣不從,逆於肉理,惡血乃發。

諸癍疹皆出於腎水,其瘍後聚肉理,歸於陽明,故三番癍始顯之症,皆足太陽壬膀胱克丙小腸,其始出皆見於面,終歸於陽明肉理,熱化為膿者也。二火熾盛,反勝寒水,遍身俱出,此皆從足太陽傳變中來也。

〔錢〕始發潮熱,三日以上,熱暈入皮膚,即發瘡疹,而不甚多者,熱留皮腠之間,潮熱隨臟出,如早食潮熱不已,為水泡之類也。(巳午潮熱為癍,申酉潮熱為膿疱,辰戌丑未潮熱為疹也。)

〔王〕驗癍法:若三日未覺形跡,當以生酒塗身上,時時看之,狀如蚤痕者是也。或曰:傷寒傷食潮熱,與癍疹不能辨者,宜以辛涼之劑調之,五日已里發出即汗,五日已外無者,非癍也,各隨應見而治之。

〔閻〕治小兒壯熱昏睡,傷風,風熱瘡疹,傷食皆相似,未能辨認間,服升麻葛根湯、惺惺散、小柴胡湯甚驗,蓋此數藥通治之不致誤也。惟傷食則大便酸臭,不消化,畏食或吐,宜以藥下之。(海藏云:宜以藥下之者,當察其所傷何物,生硬寒熱不等,不可遽以巴豆之類大毒之藥下之。升麻葛根湯,太陰陽明也。

白話文:

現在有個官員得了疹子,沒有其他症狀,應該用平和的藥物治療,所以用了幾次抱龍丸就痊癒了。(張元素說:「本來是因為輕微的寒氣入侵」,以及「因為不小心吹到冷風,導致不能進食、身體虛弱」,不要把它們當作是寒證,使用抱龍丸就知道疹子大多是熱引起的。)

疹子剛開始發的時候,五臟的症狀都會顯現出來,只有腎臟沒有明顯的症狀,只會看到平穩的現象,例如耳朵和屁股冰涼。屁股和耳朵都屬於腎,它們的位置在北方,主寒冷。

(朱震亨認為)疹子剛開始發作的症狀,一定是先看到臉色乾燥、腮幫子發紅、眼皮也紅,會打哈欠、精神不振,忽冷忽熱,咳嗽、打噴嚏,腳稍稍冰冷,容易嗜睡,睡覺時容易驚醒;同時會出現疹子的症狀,有的會長膿泡、大的斑點,有的會長小的紅疹,有的會長癮疹,這三種情況不同,為什麼都會先出現以上的症狀,然後才發疹?這是因為以上這些症狀,是太陽寒水從右腎下發起,煎熬左腎;足太陽膀胱的寒水夾背脊逆流,往上衝到頭和額頭,阻礙了手太陽丙火的運行,逆行到臉上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這是因為壬癸寒水克制丙丁熱火的緣故。

各種斑疹都是從寒水逆流而產生的,醫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,才能敢於用藥。子宮,又稱為赤宮、丹田、命門,男子在此儲藏精氣並施展功能,婦女則在此孕育生命,都是生命轉化的源頭,它不屬於五行,也不是水也不是火,這是天地間的特殊存在,象徵著坤土孕育萬物。人剛出生的時候,血海開始潔淨,一天兩天,精氣勝過血氣就成為男子,三天四天五天,血脈旺盛,精氣無法勝過血氣,就成為女子。這是兩者互相搏鬥,在身體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,稱為神,又稱為精,道家和佛家稱之為本來面目。

胎兒在母親的腹中,十個月之間隨著母親呼吸。呼吸就是陽氣,會產生動作,滋養精氣神,飢餓和口渴都依靠母親的血液,胎兒隨著時間增長,筋骨、皮膚、血脈、形體、氣血都逐漸完備,十個月時出生,口中還含有惡血,啼哭一聲,隨即被吸下去,這些惡血又回到命門子宮中,躲藏在一個角落,潛伏而不發作,直到嬰兒因為內傷,飲食不當,濕熱之氣下陷,與腎中的火結合,兩火交攻,導致身體正常的氣血運行不暢,逆行於皮膚,惡血才會發作。

各種斑疹都是從腎水發出來的,發疹後聚集在皮膚紋理,歸於陽明,所以一開始發疹的症狀,都是足太陽壬膀胱克制丙小腸,剛開始發作都出現在臉上,最終歸於陽明的皮膚紋理,熱會化膿。兩火熾盛,反而勝過寒水,全身都發出疹子,這些都是從足太陽的傳變而來的。

(錢乙認為)開始發作時會出現潮熱,三天以上,熱氣滲入皮膚,就會發疹,而且不會太多,是因為熱氣停留在皮膚紋理之間,潮熱會隨著臟腑的運作而出現,如果早飯後就出現潮熱,而且持續不斷,就可能是水泡之類的疹子。(巳時、午時潮熱屬於斑,申時、酉時潮熱屬於膿皰,辰時、戌時、丑時、未時潮熱屬於疹子。)

(王綸認為)判斷疹子的方法:如果三天都沒有發現疹子的跡象,可以用生酒塗抹在身上,隨時觀察,如果出現像跳蚤咬過的痕跡就是疹子。有人說:傷寒、傷食引起的潮熱,和疹子難以分辨,可以用辛涼的藥物調理,五天內發出來就是疹子,五天以外沒有發出來就不是疹子,各自根據情況治療。

(閻孝忠認為)治療小孩高燒昏睡、感冒、風熱引起的疹子、傷食等症狀相似,難以辨認的時候,服用升麻葛根湯、惺惺散、小柴胡湯,效果很好,因為這幾種藥可以通用,不會搞錯。只有傷食會大便酸臭、不消化,害怕食物或者嘔吐,應該用藥物導瀉。(張元素說:用藥導瀉,應該仔細觀察所傷的是什麼食物,是生的、硬的、寒的還是熱的,不可隨便用巴豆之類的猛藥。升麻葛根湯是治療太陰陽明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