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4)

1. 痘瘡治法通論

使脾與肺果有寒與濕而兼有虛也,量而與之,中病則已,何傷之有?今也不然,但見出遲者,身熱者,泄瀉者,驚悸者,氣急者,渴思飲者,不問寒熱虛實,率投木香散、異功散,間有偶中,隨手獲效,設或誤投,禍不旋踵。何者?古人用藥制方,有嚮導,有監製,有反佐,有因用。

若錢氏方,固未嘗廢細辛、丁香、白朮、參、耆,率有監製輔佐之藥,不專務於溫補耳。然其用寒涼者多,而於補助一法,略示端緒,未曾深及,癡人之前,不可說夢,錢氏之慮至矣。亦將以候達者擴充推廣用之耳。雖然渴者用溫藥,癢塌者用補藥,自陳氏發之,迥出前輩。

然其多用桂、附、丁香辛芳燥熱,恐未為適中也。何者?桂、附、丁香輩,當有寒而虛者,固是的當,虛而未必寒者,其為患當何如耶?陳氏立方之時,必有挾寒而用一偏之方,寧不過於熱乎?予嘗會諸家之粹,求其意而用之,實未敢據其成方。至正甲申,陽氣早動,正月間,邑間痘瘡不越一家,率投陳氏方,童幼死者百餘人。

雖由天數,吾恐人事亦或未之盡也。

〔錢〕傷寒男體重面黃,女面赤喘息急,各憎寒,口中氣熱,呵欠頓悶,項急;瘡疹則腮赤躁多,噴嚏悸動,昏倦,四肢冷。傷寒當發散之,瘡疹當溫平之,有大熱者宜解毒。昏睡喜嚏悸者,將發瘡疹。

〔垣〕辨癍證:呵欠,噴嚏,睡中急驚,耳尖冷,眼澀

辨傷寒:口熱,口中醋氣,奶瓣不消,腹中疼痛

〔錢〕瘡疹候:面燥腮赤,目胞亦赤,呵欠頓悶,乍涼乍熱,咳嗽嚏噴,足稍冷,夜臥驚悸多睡。此瘡疹症,天行之病也。

睦親宮十太尉瘡疹,眾醫治之。王曰:疹未出屬何臟腑?一醫言胃氣熱,一醫言傷寒不退,一醫言在母腹中有毒。錢氏曰:若言胃氣熱,何以乍涼乍熱?若言母腹中有毒,屬何臟也?醫曰:在脾胃。錢氏曰:在脾胃何以驚悸?皆無以對。

錢氏曰:夫胎在腹中,月至六七則已成形,食母腹中穢液,入兒五臟,食至十月,即穢液滿胃,至生時兒口中猶有不潔,產母以手拭淨,則無疾病,俗以黃連、汞粉下其臍糞之穢,此亦母之不潔餘氣,入兒臟中,本先因微寒入,遇風寒邪氣相搏,而成痘疹也。未出欲作之時,熱動五臟,則五臟之症先見,初欲病時,先呵欠頓悶驚悸,乍涼乍熱,手足冷,面腮頰赤燥,咳嗽噴嚏,此五臟症俱見也。呵欠頓悶者,肝也。

時發驚悸者,心也。乍涼乍熱手足冷者,脾也。面赤腮頰赤咳嗽噴嚏者,肺也。惟腎無候,以在腑下,不能食穢故也。凡瘡疹乃五臟毒,若出歸一症,肝水疱,肺膿疱,心為癍,脾為疹,腎雖無症,其候惡者,瘡變倒靨而黑陷,則歸腎也。此由不慎風冷,而不能食內虛所致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脾和肺真的有寒濕,並且兼有虛弱,就應該根據情況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,只要對症下藥,病就好轉了,哪會有什麼傷害呢?現在卻不是這樣,只看到出疹遲緩、身體發熱、腹瀉、驚悸、呼吸急促、口渴想喝水等症狀,卻不區分是寒症還是熱症,是虛證還是實證,一概使用木香散、異功散等藥方,偶爾有碰巧對症的,就立刻見效,如果誤用了,災禍就會馬上降臨。為什麼呢?古人配藥方,有引導藥效的藥,有監製藥性的藥,有反佐藥性的藥,有根據病因用藥的考量。

像錢氏的藥方,雖然沒有廢棄使用細辛、丁香、白朮、人參、黃耆等藥材,但通常都有監製和輔助的藥物,並不是專門溫補的。然而,他使用的寒涼藥物較多,在補助的方法上,只是略微提及,並沒有深入探討,這就像是對愚笨的人講夢話一樣,錢氏的顧慮真是深遠啊!這也是為了等待通達的人來擴充和推廣應用吧。雖然如此,口渴就用溫藥,癢塌就用補藥,這種說法是從陳氏提出的,與前人截然不同。

然而,他多用桂枝、附子、丁香等辛香燥熱的藥物,恐怕不夠恰當。為什麼呢?桂枝、附子、丁香這類藥物,對於有寒症且體虛的人,固然是適合的,但對於體虛卻未必有寒症的人,那危害又會怎麼樣呢?陳氏在開藥方的時候,肯定是有夾雜寒邪的情況而使用偏於溫熱的藥方,難道不會過於燥熱嗎?我曾經匯集各家的精華,了解其中的含義而加以運用,實在不敢照搬他們的現成藥方。到了正德甲申年,陽氣早發,正月間,我們這個地方,每家幾乎都得了痘瘡,大家都用陳氏的藥方,結果幼童死了上百人。

雖然這也可能是天數使然,但我恐怕也有人為的失誤。

(錢氏)傷寒,男子身體沉重,面色發黃;女子面色發紅,喘息急促,都怕冷,口中氣熱,打哈欠、精神不振,脖子僵硬。痘瘡的話,則面頰發紅、煩躁不安,打噴嚏、心悸動,昏昏欲睡,四肢冰冷。傷寒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痘瘡則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調平,有大熱的應該用解毒藥。昏睡、喜歡打噴嚏、心悸動的,將要發出痘瘡。

(垣氏)辨別斑疹:打哈欠、打噴嚏、睡覺時突然驚醒、耳尖冰冷、眼睛乾澀。

辨別傷寒:口中發熱、口中有酸味、奶瓣不消化、腹部疼痛。

(錢氏)痘瘡的症狀:面色乾燥、面頰發紅、眼眶也發紅、打哈欠、精神不振、時冷時熱、咳嗽、打噴嚏、腳稍稍冰冷、晚上睡覺容易驚醒、嗜睡。這些都是痘瘡的症狀,是流行性的疾病。

睦親宮的十太尉得了痘瘡,眾多醫生都來治療。太尉問:「疹子沒發出來,屬於哪個臟腑?」一個醫生說:「是胃氣熱。」一個醫生說:「是傷寒沒退。」一個醫生說:「是在母親肚子裡就帶有毒素。」錢氏說:「如果說是胃氣熱,為什麼會時冷時熱呢?如果說是母親肚子裡帶有毒素,又屬於哪個臟腑呢?」醫生說:「在脾胃。」錢氏說:「在脾胃,為什麼會驚悸呢?」大家都答不上來。

錢氏說:「胎兒在母親腹中,到了六七個月就成形了,吃母親腹中的穢液,進入孩子的五臟。吃到十個月,穢液就充滿了胃。到出生的時候,孩子的口中還有不潔淨的東西,產婆用手擦拭乾淨,就沒有疾病了。民間用黃連、汞粉來下孩子臍帶裡的穢物,這也是母親不潔淨的餘氣進入孩子的內臟。本來是先因為輕微的寒氣入侵,遇到風寒邪氣相搏,才形成了痘疹。在痘疹快要發作的時候,熱氣擾動五臟,所以五臟的症狀會先表現出來。在剛要生病的時候,先會打哈欠、精神不振、驚悸、時冷時熱、手腳冰冷、面頰發紅乾燥、咳嗽、打噴嚏,這些都是五臟的症狀都表現出來了。打哈欠、精神不振是肝的症狀。

時常發作驚悸是心的症狀。時冷時熱、手腳冰冷是脾的症狀。面頰發紅、咳嗽、打噴嚏是肺的症狀。只有腎沒有表現出症狀,因為腎在下焦,不能吃到穢物。凡是痘瘡都是五臟的毒素,如果出疹後歸於一個臟腑,肝會長出水泡,肺會長出膿皰,心會出現斑點,脾會長出疹子。腎雖然沒有明顯的症狀,但如果病情惡化,瘡會變成黑色的陷落,那就歸於腎了。這是因為不注意保暖,受了風寒,又不能飲食,導致體內虛弱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