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3)
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3)
1. 痘瘡治法通論
凡瘡疹已出後有聲音者,乃形病而氣不病也。瘡疹未出,先聲音不出者,乃形不病而氣病也。若瘡疹出而聲音不出者,是形氣俱病也,當清其肺氣,宜用八風湯,並涼膈散去硝、黃亦可。
〔丹〕小兒痘疹,分氣血虛實,以四君子、四物、酒炒芩、連等服之。氣虛,參、術加解毒藥。血虛,四物加解毒藥。
上加解毒者,酒炒黃芩、炒黃連是也。海藏云:解毒者,三黃湯、金花丸之類。
〔丹〕痘瘡分人之清濁,就形氣上取勇怯。痘瘡黑,屬血熱,涼血為主。白屬氣虛,補氣為主。中黑陷而外白色起遲者,則補氣中略帶涼血藥。
〔陳〕痘瘡未出已出之間,或瀉渴,或腹脹,或氣促,謂之裡虛,速與十一味木香散治之。如已出之間,其瘡不光澤,不起發,根窠不紅,謂之表虛,速與十二味異功散治之。如已出之間,其瘡不光澤,不起發,根窠不紅,或瀉渴,或腹脹,或氣促,是表裡俱虛也,速與十二味異功散送下七味肉豆蔻丸治之。(丹溪云:木香異功散二藥治寒的當,若虛而不寒者,禍不旋踵。
)如瘡始出一日至十日,渾身壯熱,大便黃,是表裡俱實也,其瘡必光澤,必起發,必飽滿,必易靨而不致損傷。若無他疾,不宜服藥。表裡俱實者,易出易靨;表裡俱虛者,易出難靨。表虛難出,裡虛難靨,隨症治之。
〔張巽之〕治痘要法,吐瀉少食為裡虛,陷伏倒靨灰白為表虛,二者俱見為表裡俱虛,全用異功散救之,甚至薑、附、靈砂亦可用。若止裡虛,減官桂。若止表虛,減肉豆蔻,不減官桂、丁香。若能食便秘而陷伏倒靨者,為裡實,當用錢氏及丹溪下法。若不吐瀉能食為裡實,裡實而補,則結癰毒。
紅活綻凸為表實,表實而用表藥,則潰爛不結痂。凡痘但見癍點,便忌葛根湯,恐發得表裡俱虛也。
〔丹〕讀前人之書,當知其立言之意,苟讀其書而不知其意,求適於用不可得也。痘瘡之論,錢氏為詳。歷舉源流經絡,分明表裡虛實,開陳施治之法,而又證以論辨之言,深得著書垂教之體,學者讀而用之,如求方員於規矩,較平直於準繩,引而伸之,觸類而長之,可為無窮之應用也。
今人不知致病之因,不求立方之意,倉卒之際,據證驗方,謾爾一試,設有不應,並其書而廢之,不思之甚也。近因《局方》之教久行,《素問》之學不講,抱疾談醫者,類皆喜溫而惡寒,喜補而惡解利,忽得陳氏方論,皆用燥熱補劑,其辭確,其文簡,歡然用之,翕然信之,遂以為錢氏不及陳氏遠矣。或曰:子以陳氏方為不足歟?曰:陳氏方,誠一偏之論。
雖然,亦可謂善求病情者,其意大率歸重於太陰一經。蓋以手太陰屬肺,主皮毛。足太陰屬脾,主肌肉。肺金惡寒而易於感,脾土惡濕而無物不受。觀其用丁香、官桂,所以治肺之寒也,用附、朮、半夏,所以治脾之濕也。
白話文:
痘瘡治療的通論
一般來說,如果痘疹已經長出來之後,小孩的聲音還是正常,代表是皮膚表面的問題,身體的氣沒有問題。如果痘疹還沒長出來,聲音就先啞了,代表是身體的氣有問題,但皮膚表面還沒生病。如果痘疹長出來了,聲音卻發不出來,代表皮膚和身體的氣都有問題,這時候應該要清肺氣,可以用八風湯,或是把涼膈散裡的芒硝、大黃拿掉也可以。
關於小兒痘疹,要分辨是氣虛、血虛,還是實證。如果是氣虛,可以用四君子湯,如果血虛,可以用四物湯,另外可以加一些酒炒過的黃芩、黃連之類的藥來解毒。氣虛的人,可以用人參、白朮,再加解毒藥;血虛的人,用四物湯,再加解毒藥。
這裡說的解毒藥,指的是酒炒過的黃芩和黃連。名醫海藏說,解毒的藥像是三黃湯、金花丸之類的。
痘瘡的嚴重程度,跟人的體質和氣血有關。痘瘡顏色發黑,代表體內血熱,治療要以涼血為主。痘瘡顏色發白,代表體內氣虛,治療要以補氣為主。如果痘瘡中間是黑色的,但是周圍白色的部分長得比較慢,就要在補氣的同時稍微加一點涼血的藥。
痘瘡在還沒長出來到長出來這段期間,如果出現腹瀉、口渴、肚子脹、呼吸急促等情況,表示身體內部虛弱,要趕快用十一味木香散治療。如果痘瘡長出來了,但是顏色不光亮、沒有突起、根部不紅,表示皮膚表面虛弱,要趕快用十二味異功散治療。如果痘瘡長出來了,顏色不光亮、沒有突起、根部不紅,又出現腹瀉、口渴、肚子脹、呼吸急促等情況,表示身體內外都虛弱,要趕快用十二味異功散,再搭配七味肉豆蔻丸一起服用。(名醫丹溪說:木香異功散這兩種藥適合治療寒症,如果是虛弱但不是寒症的人服用,會很快出問題。)
如果痘瘡開始長出來,從第一天到第十天,全身發高燒、大便黃色,代表身體內外都很強壯,這時候長出來的痘瘡一定會光澤飽滿、容易消退,不會留下疤痕。如果沒有其他疾病,不適合服用藥物。身體內外都強壯的人,痘瘡容易長出來也容易消退;身體內外都虛弱的人,痘瘡容易長出來但不容易消退。皮膚表面虛弱的人,痘瘡不容易長出來;身體內部虛弱的人,痘瘡不容易消退,要根據不同情況來治療。
治療痘瘡的重點是,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、食慾不振的情況,代表身體內部虛弱;如果痘瘡顏色暗沉、塌陷、灰白,代表皮膚表面虛弱。如果這兩種情況同時出現,代表身體內外都虛弱,要用異功散來治療,甚至可以使用生薑、附子、靈砂這些藥。如果只有身體內部虛弱,就要減少官桂的用量。如果只有皮膚表面虛弱,就要減少肉豆蔻的用量,但不要減少官桂、丁香的用量。如果食慾好、大便不通、痘瘡塌陷,代表身體內部強壯,這時候應該用錢氏或丹溪的瀉法。如果沒有嘔吐、腹瀉,但是食慾好,代表身體內部強壯,如果這時候還補身體,反而會長癰毒。
痘瘡如果紅潤、活潑、飽滿,代表皮膚表面強壯,這時候用治療表證的藥,反而會讓痘瘡潰爛不結痂。只要痘瘡出現斑點,就要避免使用葛根湯,否則可能會讓身體內外都虛弱。
讀古人的書,應該要了解他們寫這些話的用意。如果只讀書卻不了解書中的意思,就無法正確地使用這些知識。關於痘瘡的論述,錢氏寫得最詳細。他仔細地說明了痘瘡的來龍去脈、經絡、內外虛實,以及治療方法,並用論辯的方式來佐證,充分體現了著書立說的道理。學習的人如果能理解這些,就能像用圓規畫圓、用尺量直線一樣,可以觸類旁通、靈活運用。
現在的人不知道生病的原因,也不去研究處方的用意,在緊急情況下,只是根據症狀隨便試用藥方。如果沒有效果,就連同這本書也丟棄了,這實在是很不應該。最近因為《局方》的醫學理論廣為流傳,《素問》的醫學理論卻沒有人研究,所以大家看病都喜歡用溫熱的藥,不喜歡用清熱解毒的藥。當他們看到陳氏的理論,認為要用燥熱的補藥時,覺得很有道理,就盲目地相信,認為陳氏比錢氏高明多了。有人問:你認為陳氏的理論不足嗎?我說:陳氏的理論確實有偏頗之處。
但是,陳氏也算是很了解病情的人。他的理論主要側重於太陰經。因為手太陰肺經掌管皮膚,足太陰脾經掌管肌肉。肺金怕寒冷,容易受到寒邪侵襲;脾土怕潮濕,容易受到各種邪氣的影響。陳氏使用丁香、官桂,是為了治療肺寒;使用附子、白朮、半夏,是為了治療脾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