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2)

1. 痘瘡治法通論

但各從其所傷應見治之,皆不妨癍出。若強發之,其變不可勝數矣。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,為癍未顯於表,下則邪氣不得伸越,此脈證有表而無里,故禁首不可下也。尾不可下者,為癍毒已顯於外,內無根蒂,大便不實,無一切里證,下之則癍氣逆陷,故禁尾不可下也。

又言溫暖蓋覆,不令通風,以癍未出或身表涼而惡寒,或天令寒而惡冷,溫暖蓋覆,不令通風也。癍若已出,身熱天暄,何必用蓋覆而不使之通風乎?後人執此二句首尾俱不敢下,溫燠不令通風,不知天令之所加,人身之所盛,致使誤人多矣。大抵前人之言,隨時應變,後之人不知其變,故常執而不移也。

噫,首尾俱不可下者,以其始終臟腑元無凝滯也。若有一切里證,及大便結者,安得不下?溫暖不使之通風,以其發在冬時,故如此也。若發在夏時,癍雖未出,亦不用此也。癍之用藥,大率以脈為主,浮中沉之脈,平舉按之候,察其虛實,定其中外,則可以萬全矣。

如外傷,升麻湯主之。(方見本門。)內傷,枳實丸主之。大便耎者,枳朮丸主之。若傷冷者溫之,神應丸。(三方俱見內傷飲食。)惡寒者發之,宜防風蒼朮湯。(方見本門前條。)表大熱者奪之,此表者通言三陽也,夫陽盛者氣必上行,言奪者治之不令上行也。是知無三陽表證,有三陽里證,染於有形也。

此言表,總三陽之名也。渴者清之,大渴者白虎湯。(暑月用之。)小渴者,涼膈散。(涼膈散去硝黃加甘桔者穩。)大便秘結者下之,桃仁承氣湯、四順飲子、柴胡飲子選用。察其在氣在血,必內實能食而秘者可用,但當微微潤之。小便不通者利之,導赤散、八正散之類,當求上下二焦何經而用之。

驚者安之,涼驚丸;重者瀉之,瀉青丸。泄者分之,寒則異功散、四君子湯,熱則澤瀉茯苓湯。

小兒癍疹初發,未能辨認間,但求所出之由,因內因外,及不因外內,隨其所傷,如法服餌,防其變故,抑其盛氣,比之他證,尤不可緩,或發或瀉,或解其肌,或化其毒,求其所起之由,涼血清肺,調其臟腑,平其飲食,謹其禁忌,嚴其養攝,適其寒溫,將理有法,俾盡其道,使出無不快之經,成無不痂之潰。

既愈之後,不致遊毒流汗虛腠,目疾膜翳,瘡癤癰瘤,喉閉嗌腫,潮熱汗泄,此治癍之大略也。凡未出而發搐者,是外感風寒之邪,內發心熱之所作也,當用茶粉下解毒丸、犀角地黃湯主之。一發出便密如針頭,形勢重者,合輕其表而涼其內,連翹升麻湯。若癍已發密重,微喘飲水者,有熱證,用去風藥微下之。

若出不快,清便自調,知其在表不在裡,當微發,升麻葛根湯。若青乾黑陷,身不大熱,大小便澀,則是熱在內,煎大黃湯下宣風散。若身表大熱者,表證未罷,不可下。若癍已出,見小熱,小便不利,當以八正散利之。若已發後有餘毒未散,復有身熱瘡腫之類,當茶粉下解毒丸。

白話文:

治療痘瘡的原則,應該根據患者受損的原因來進行治療,這樣並不會妨礙痘瘡的發出。如果強行催發,可能會產生難以預料的變化。前人說痘瘡初期和末期都不能使用攻下的藥物,是因為痘疹還沒顯現在皮膚表面,如果使用攻下藥物,邪氣就無法向外發散,這是因為脈象和症狀都顯示病邪在表而不在裡,所以初期不能使用攻下藥物。末期不能使用攻下藥物,是因為痘毒已經顯現在外,內部沒有根源,大便不實,沒有任何裡證,如果使用攻下藥物,痘氣就會逆行內陷,所以末期也不能使用攻下藥物。

還有人說要溫暖覆蓋,不要讓風吹到,這是因為痘疹還沒發出,或是身體表面發涼怕冷,或是天氣寒冷而畏寒,所以要溫暖覆蓋,不讓風吹到。如果痘疹已經發出,身體發熱,天氣也暖和,為什麼還要用覆蓋的方式而不讓它通風呢?後人拘泥於這兩句「首尾俱不可下,溫暖不令通風」,不知道天時變化和人體氣血盛衰的情況,導致誤診誤治的情況太多了。總體來說,前人的話是根據當時的情況而應變的,後人不知道這種變化,所以常常執著而不改變。

哎,說初期和末期都不能使用攻下藥物,是因為從頭到尾內臟都沒有凝滯。如果出現任何裡證,以及大便秘結的情況,怎麼能不使用攻下藥物呢?說溫暖覆蓋不讓風吹到,是因為痘疹發作在冬天,所以這樣做。如果痘疹發作在夏天,即使痘疹還沒發出,也不用這樣做。治療痘疹用藥,主要以脈象為主,通過浮、中、沉的脈象,平穩按壓的感受,來辨別虛實,確定病邪在內還是在外,這樣才能萬無一失。

如果是由於外傷引起的,可以使用升麻湯來治療(藥方在本章節中)。如果是由於內傷引起的,可以使用枳實丸來治療。如果大便稀軟,可以使用枳朮丸來治療。如果是受寒引起的,可以用溫補的藥物,如神應丸(這三種藥方都在內傷飲食篇中)。如果怕冷,就要用發散的藥物,宜用防風蒼朮湯(藥方在本章節前文)。如果身體表面發熱很嚴重,就要用清熱的藥物來治療,這裡的「表」指的是三陽經,陽氣旺盛,氣就會上行,所以「奪」的意思就是治療不讓它上行。由此可知,沒有三陽經的表證,但可能有三陽經的裡證,這可能是因為有形之物影響造成的。

這裡所說的「表」,是三陽經的總稱。如果口渴,就要用清熱的藥物來治療,如果口渴嚴重,可以使用白虎湯(夏天使用)。如果口渴輕微,可以使用涼膈散(把涼膈散中的芒硝、大黃去掉,加上甘草和桔梗效果會比較好)。如果大便秘結,就要使用攻下的藥物,例如桃仁承氣湯、四順飲子、柴胡飲子等,要根據情況選用。觀察病邪是在氣分還是在血分,必須是內部充實、能吃東西而且便秘的才能用,而且只能稍微潤腸。如果小便不通暢,就要使用利尿的藥物,例如導赤散、八正散之類,要找出病邪在哪個經絡,針對上下二焦來用藥。

如果出現驚嚇,要用鎮靜的藥物來治療,例如涼驚丸;如果病情嚴重,要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,例如瀉青丸。如果出現腹瀉,要分別情況來治療,如果是寒邪引起的,可以使用異功散、四君子湯;如果是熱邪引起的,可以使用澤瀉茯苓湯。

小孩子痘疹初發的時候,還不能清楚辨別,只要找出發病的原因,是由於內傷、外感,還是內外皆無關係,根據受損的原因,按照正確的方法服藥,預防變故發生,抑制過盛的邪氣,這種情況比其他疾病更不能延誤。要根據情況或發散,或瀉下,或疏解肌表,或化解毒素,找出發病的原因,用涼血清肺的藥物,調和臟腑,平和飲食,謹慎忌口,注意休養,適應寒溫變化,有條理地治療,使其順利發出,潰破後能結痂痊癒。

痊癒之後,就不會導致遊毒流竄,汗出不止、肌肉鬆弛,眼睛疾病、眼膜翳障,瘡癤癰腫,喉嚨閉塞腫痛,潮熱汗出等後遺症。這就是治療痘疹的大致方法。如果痘疹還沒發出就出現抽搐,這是外感風寒之邪,內生心熱所導致的,應該使用茶粉送服解毒丸、犀角地黃湯來治療。如果痘疹一發出來就密如針頭,病情比較嚴重,就要表裡兼顧,既要輕微發散,又要清熱,可以使用連翹升麻湯。如果痘疹已經發出,又密又多,出現輕微喘息、想喝水的情況,表示有熱證,要使用祛風的藥物,稍微使用一些攻下藥物。

如果痘疹發出不順暢,大便正常,就知道病邪在表而不在裡,應該稍微發散,可以使用升麻葛根湯。如果痘疹呈青色、乾燥、黑色或凹陷,身體不太熱,大小便不暢,這是熱邪在內,可以使用煎大黃湯配合宣風散來攻下。如果身體表面發熱嚴重,表示表證還沒解除,不能使用攻下藥物。如果痘疹已經發出,出現輕微發熱,小便不利,應該用八正散來利尿。如果痘疹發出後還有餘毒未散,再次出現發熱、瘡腫等情況,可以用茶粉送服解毒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