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1)

1. 腳凍瘡

〔湯〕,生附散,治爛腳瘡。用生附子為末,面水調敷之愈。

白話文:

【腳凍瘡】

(現代譯文):有一種治療腳部嚴重凍瘡的藥方,名為「生附散」。做法是將生附子磨成粉末,再用冷水和麵粉調和,然後塗敷在患處,可以促進癒合。

2. 痘瘡治法通論

〔錢〕瘡疹,惟用溫平藥治之,不可妄下及妄攻發,受風冷。(海藏云:溫平者,非熱劑,如荊芥、薄荷、防風、牛蒡子、甘草之類,《活人》鼠黏子湯、潔古解毒防風湯相兼選用是也。丹溪云:鼠黏子、連翹、山楂、甘草此四味,痘瘡始終必用之藥。)

〔錢〕診睦親宮中十大王瘡疹云:瘡疹始終出,未有他證,不可下,但當用平和藥,頻與乳食,不受風冷可也。如瘡疹三日不出,或出不快,即微發之。(鼠黏子湯之類。)如瘡發後不多出,即加藥。(如一日一帖,即加至二帖。)加藥不出,即大發之。(升麻、葛根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、桂枝之類。

)如發後不多,及脈平無證,即瘡本稀,不可更發也。有大熱者,當利小便。小熱者,當解毒。(利小便,四聖散之類。)若不快,勿發,勿下攻,止用抱龍丸治之。瘡疹若起能食者,大黃丸下,一二行即止。有大熱者,當利小便。有小熱者,宜解毒。若黑紫干陷者,百祥丸下之。

不黑者,慎勿下。身熱煩躁,腹滿而喘,大小便澀,面赤悶亂,大吐,此當利小便。不瘥者,宣風散下之也。若五七日痂不焦,是內發熱氣蒸於皮中,故瘡不得焦痂也。宜宣風散導之,用生犀角磨汁解之,使熱不生,必著痂矣。

〔潔〕論曰:癍疹之病,其為證各異。瘡發焮腫於外,屬少陽三焦相火也,謂之癍。小紅靨行皮膚中不出者,屬少陽君火也,謂之疹。凡顯癍疹,若自吐瀉者,不可妄治而多吉,謂邪氣上下皆出也。大凡癍疹首尾皆不可下,恐動則生變,此謂少陽通表,宜和之也。當先安里解毒,次微發之。

解毒須安五臟,防風湯是也。如大便不秘者,須微發之,藥宜錢氏方中選而用之。如大便過秘,宜微利之,當歸丸、棗變百祥丸是也。初知癍疹,若使之並出,小兒難禁,是以別生他症也。首尾不可下者,首曰上焦,尾曰下焦,若既吐利,安可下?便宜安里。若不吐瀉者,先與安里藥三五服。

如能食而大便秘結內實者,宜疏利之。若內虛而利者,宜用安里藥一二服,末後一服調以微發之藥。要之安里之藥多,發表之藥少,秘則微疏之,令邪氣勿壅並而能作番次出,使兒易禁也。身溫者順,身涼者逆,二者宜多服防風湯和之。

安里解毒防風湯

防風(一兩),地骨皮,黃耆,芍藥,荊芥,枳殼,鼠黏子(各等分),

上為末,水煎四五錢服。若能食而大便實,宜當歸丸微利之。

當歸丸、棗變百祥丸(二方並見痘瘡大便秘門。)

〔海〕夫癍之為病,皆由子在母腹中時浸漬,食母血穢,蘊而成毒,皆太陰濕土壅滯君相二火之所作也。因小兒真氣既盛,正氣又旺,邪無所容,或遇天寒,或因傷表,或因傷里,癍由是而出焉。治當何如?外者外治,內者內治,中外皆和,其癍自出。至於惡寒者發之,表大熱者奪之,渴者清之,大便秘結者下之,小便不通者利之,驚者安之,泄者分之,可以執一為哉,大抵傷寒同治,隨經用藥,最為高論。假令五日以里,諸病與癍疹不能別辨者,不可疑作癍疹,必須發之。

白話文:

關於痘瘡的治療,總體來說應該使用溫和、平和的藥物來治療,不可以隨意使用瀉藥或是攻伐的藥物,也要注意避免受風寒。(《海藏》說:這裡的溫和、平和,並非指熱性的藥物,例如荊芥、薄荷、防風、牛蒡子、甘草等。像是《活人》裡的鼠黏子湯,還有潔古的解毒防風湯,可以相互搭配選用。朱丹溪也說過,鼠黏子、連翹、山楂、甘草這四味藥,是治療痘瘡從始至終都必須用到的藥物。)

錢氏說,診治看到親宮中的孩子長痘瘡,說痘瘡會持續不斷的發出來,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就不要用瀉藥,只要使用平和的藥物,經常給孩子餵食乳汁或食物,並且注意不要受風寒就可以了。如果痘瘡三日都發不出來,或是發的太慢,可以稍微用藥幫助發出。(使用類似鼠黏子湯的藥方。)如果痘瘡發出後數量不多,可以增加藥量。(例如,一天吃一帖藥,就增加到一天吃兩帖。)增加藥量後還是發不出來,就用更強力的藥物幫助發出。(像是升麻、葛根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、桂枝等。)

如果痘瘡發出後數量不多,而且脈象平和沒有其他症狀,就表示痘瘡本來就比較稀疏,不需要再用藥幫助發出。如果出現高燒,應該使用利尿的藥物。如果只是輕微發熱,應該使用解毒的藥物。(利尿藥可以使用類似四聖散的藥方。)如果情況沒有好轉,不要使用發散的藥物,也不要用瀉藥來攻伐,應該使用抱龍丸來治療。如果痘瘡發出後孩子能正常進食,可以使用大黃丸來通便,通一兩次就可以停止。如果有高燒,應該使用利尿的藥物。如果只是輕微發熱,應該使用解毒的藥物。如果痘瘡顏色變黑紫色、乾癟凹陷,應該使用百祥丸來通便。

如果痘瘡顏色沒有變黑,就不要使用瀉藥。如果出現身體發熱、煩躁不安、腹脹氣喘、大小便不順暢、臉色赤紅、神情煩悶混亂、甚至出現嘔吐等症狀,應該使用利尿的藥物。如果情況沒有好轉,就使用宣風散來通便。如果痘瘡發出五到七天後,結痂仍然無法乾燥,這是因為體內熱氣蒸發到皮膚,導致痘瘡無法結痂。可以使用宣風散來疏導,並且使用生犀角磨汁來解熱,讓熱氣消散,痘瘡自然就能結痂了。

潔古認為:癍疹這種病,症狀各有不同。痘瘡發出時紅腫在外,是屬於少陽三焦相火,這種叫做「癍」。如果皮膚內出現小紅點,卻沒有發出來,是屬於少陽君火,這種叫做「疹」。凡是明顯的癍疹,如果出現嘔吐或腹瀉,不要隨便用藥治療,通常是吉利的,因為表示邪氣從上從下都排出來了。總的來說,治療癍疹從開始到結束都不能使用瀉藥,因為這樣做可能會產生變化,這就是所謂的「少陽通表」,應該用調和的方法來治療。應該先調理身體內部,解毒,然後稍微用藥幫助發出。

解毒的同時也要安撫五臟,可以使用防風湯。如果大便不乾燥,就用藥稍微幫助發出,選用錢氏藥方中的藥物即可。如果大便過於乾燥,就稍微用藥幫助排便,可以使用當歸丸或棗變百祥丸。剛發現癍疹時,如果讓它們同時發出來,小孩子是很難承受的,可能會引起其他病症。所謂開始和結束都不能使用瀉藥,開始是指上焦,結束是指下焦,如果已經出現嘔吐和腹瀉,怎麼還能使用瀉藥呢?應該先調理身體內部。如果沒有嘔吐和腹瀉,可以先給予調理身體內部的藥物三到五服。

如果孩子能吃東西,但大便乾燥便秘,體內有積滯,應該使用疏通的藥物。如果體內虛弱又出現腹瀉,應該使用調理身體內部的藥物一到兩服,最後一服可以調配少量的幫助發出的藥物。總而言之,調理身體內部的藥物要多用,幫助發出的藥物要少用,如果便秘就稍微疏通一下,讓邪氣不要積聚,並能分批次發出來,這樣孩子比較容易承受。如果身體溫熱,表示情況順利,如果身體冰冷,表示情況不妙,這兩種情況都要多服用防風湯來調和。

安里解毒防風湯

防風(一兩),地骨皮,黃耆,芍藥,荊芥,枳殼,鼠黏子(各等分)

將以上藥物磨成粉末,用水煎四五錢服用。如果能進食但大便乾燥,應該使用當歸丸來稍微通便。

當歸丸、棗變百祥丸(這兩個藥方都可以在《痘瘡大便秘門》中找到。)

海藏認為:癍疹這種病,都是因為孩子在母親腹中時,受到母親的污穢血氣侵染,積聚成毒,這是因為太陰濕土阻塞,導致君火和相火過旺所造成的。由於小兒的真氣旺盛,正氣充足,邪氣難以侵入,如果遇到天氣寒冷,或是因為外傷、內傷等原因,癍疹就會因此發出來。治療方法應該如何呢?外在的問題就要從外部治療,內在的問題就要從內部治療,內外都調理好,癍疹自然就會發出來。至於怕冷就要用藥幫助發汗,體表發高燒就要用藥來退熱,口渴就要用藥來清熱,大便乾燥就要用藥來通便,小便不通暢就要用藥來利尿,驚恐就要用藥來安神,腹瀉就要用藥來分導。可以根據一種症狀來選擇適合的藥物。大致上,癍疹的治療和傷寒的治療相同,可以根據經絡來選用藥物,這是非常高明的見解。假設五天以內,各種疾病和癍疹難以分辨,不要懷疑是癍疹,必須要用藥幫助發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