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3)
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3)
1. 石癰
〔丹〕治石癰如石,不治。腫者,生商陸根搗擦之,燥則易之,取軟為度。(張文仲。)癰未潰,以苦苣白汁滴之,立潰。本草云:亦出疔根。
〔《保》〕木香散,治瘡難消,不能作膿,痛不止,酒調下三錢。(方見痘癰。)
白話文:
丹藥對於堅硬如石的癰腫無效,如果腫脹,就取商陸根搗碎塗抹,乾燥了就換新的,以軟潤為度。癰腫未破潰,可以用苦苣的白色汁液滴在上面,馬上就會破潰。本草書上說,苦苣也能治療疔瘡。
《保命集》中記載的木香散,可以治療難以消退、無法化膿、疼痛難忍的瘡傷,用酒調服,每次三錢。這個方子也適用於痘瘡和癰腫。
2. 諸腫
〔丹〕卒腫起大痛,芫青根大者杵之,和苦酒如泥煮三沸,帛上包之。(葛氏)風毒腫三年,苦酒濃煎蔥白,以布包熨腫上。(《外臺秘要》)治一切熱毒腫,商陸根和鹽少許敷之,日再易。(《孫真人食忌》)治一切毒腫,疼痛不可忍者,搗蓖麻仁,敷之立瘥。(《肘後方》)治腫。
蒺藜子一升,炒黃杵細,以香油和如泥,再炒令焦,以舊布如腫之大小攤之貼腫上,勿開頭㰦上。(《外臺秘要》)治惡刺及狐貍刺毒腫。取蒲公英草根白汁敷之,多塗立瘥。餘七月十五日夜,左手中指背揩著庭木,痛不可忍,十日後瘡日深,漸高大,痛欲死,用此而安。(孫方)
白話文:
丹毒發作,腫起疼痛難忍,可以用芫青根大者搗碎,與苦酒混合成泥狀,煮沸三次,用布包好敷於患處。如果三年風毒導致腫脹,可以用濃煎的苦酒和蔥白,用布包好熨敷腫脹部位。對於各種熱毒腫脹,可以用商陸根與少量鹽混合敷於患處,一天換藥兩次。針對各種毒腫,疼痛難忍時,可以用搗碎的蓖麻仁敷於患處,可迅速止痛。對於腫脹,可以用炒黃搗碎的蒺藜子與香油混合成泥狀,再炒至焦黃,用舊布包好,依腫脹大小敷於患處,不可揭開。治療惡刺和狐狸刺引起的毒腫,可以用蒲公英草根的白汁敷於患處,多塗抹可迅速痊癒。
〔《經》〕患熱腫,水研山豆根濃汁塗,干再塗。
〔《衍》〕臘月中,以新瓦罐滿注熱水,用朴硝二升投湯中,攪散,掛北檐下,俟硝滲出罐外,卻收之,以人乳汁調半盞。掃一切風熱毒氣攻注目瞼,及發頭面四肢腫痛,應手神效。
〔《山》〕腫毒或疼痛處,以赤小豆為末,水調敷,頻換。或用香白芷水調敷,尤妙。又方,白芙蓉葉曬乾,同皂角為末,水調敷。
〔丹〕治諸處皮裡面痛。何首烏末,薑汁調膏,以帛裹於痛處,用火炙皮鞋底熨之妙。(《經驗方》)
白話文:
患熱腫,用水研磨山豆根,取濃汁塗抹患處,待藥汁乾燥後再次塗抹。
臘月時,用新瓦罐裝滿熱水,加入兩升朴硝攪拌溶解,掛在北簷下,待硝滲出罐外後收起來,用人乳汁調和半盞。可掃除一切風熱毒氣侵犯眼瞼,以及頭面四肢腫痛,效果極佳。
腫毒或疼痛處,可將赤小豆研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敷於患處,頻頻更換。或用香白芷用水調和敷於患處,效果更佳。另有一方,將白芙蓉葉曬乾,與皂角研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敷用。
治療各種皮肉疼痛,可將何首烏研磨成粉末,用薑汁調成膏狀,用布包裹敷於疼痛處,再用火烤熱皮鞋底熨燙患處,效果極佳。
3. 瘰癧馬刀
結核連續者,為瘰癧。形長如蛤者,為馬刀。
〔羅〕曲陽縣劉禪師,善治瘡瘍瘰癧,其效更捷,授予四方,太乙膏、玉燭散、克效散、翠玉膏,用之每每見效。
太乙膏,治癧子瘡神效。
沒藥(四錢),清油(一斤),黃丹(五兩),腦子(研,一錢),麝香(三錢),輕粉,乳香(各二錢),
白話文:
結核病如果持續不斷,就會發展成瘰癧。形狀長條狀像蛤蜊的,叫做馬刀。
曲陽縣的劉禪師精通治療瘡瘍和瘰癧,療效非常快,他的醫術傳播到各地。太乙膏、玉燭散、克效散、翠玉膏等藥方,經他使用後都非常有效。
太乙膏治療瘰癧效果極佳。
沒藥四錢,清油一斤,黃丹五兩,腦子研磨成粉一錢,麝香三錢,輕粉、乳香各二錢。
上以清油黃丹熬成膏,用柳枝攪,又用憨蔥七枝旋旋加下,蔥盡為度,下火不住手攪,至滴水不散,卻入沒、乳、腦、麝、輕粉等味攪勻,瓷器內盛用。
克效散
斑蝥(四十九個,不去翅足,炒),官桂(半錢),粳米(四十九粒),赤小豆(四十九粒),硇砂(半錢),
上五味,研為細末,初服一字,次服半錢,次服三字,又次服四字,煎樟柳根湯送下,空心服。以小便淋瀝,並作澀為效。噁心嘔吐黃水無妨,其瘰癧日日自消矣。
白話文:
克效散
製法:
- 將清油和黃丹熬製成膏狀,用柳枝攪拌。
- 加入七根蔥,邊旋轉邊慢慢加入,直到蔥全部加入完畢。
- 下火不停地攪拌,直到滴水不散。
- 加入沒藥、乳香、腦、麝香和輕粉等藥材,攪拌均勻。
- 將藥膏盛放在瓷器中備用。
藥材:
- 斑蝥(四十九個,不去翅足,炒)
- 官桂(半錢)
- 粳米(四十九粒)
- 赤小豆(四十九粒)
- 硇砂(半錢)
用法:
- 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細粉。
- 初次服用一字(約0.05克),第二次服用半錢(約0.2克),第三次服用三字(約0.15克),第四次服用四字(約0.2克)。
- 用煎煮的樟柳根湯送服,空腹服用。
療效:
- 小便淋漓不暢,伴隨澀痛,服藥後有效。
- 即使服用後出現噁心嘔吐黃水的症狀,也不需擔心,瘰癧(頸部淋巴結腫大)會逐漸消失。
玉燭散,治瘰癧自消,和血通經。
當歸,芍藥,大黃,甘草,熟地,芒硝,黃芩,川芎(各等分),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,日進一服,七八日效。
翠玉膏(方見臁瘡。)
〔《楊氏家藏》〕治瘰癧方。
荊芥,白殭蠶,黑牽牛(各二錢),斑蝥(二十八個,去頭翅足,用大米炒)
白話文:
玉燭散能治療瘰癧,使其自行消退,並能和血通經。配方包括當歸、芍藥、大黃、甘草、熟地、芒硝、黃芩、川芎(各等分),將藥材研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碗水,加入三片生薑,煎煮至七分,去渣溫服,每天服用一次,一般在七至八天內見效。此外,還可以配合使用翠玉膏治療(配方見臁瘡)。
上為末,臨臥時先將滑石末一錢用米飲調服,半夜時又一服,五更初卻用溫酒調藥一錢或二三錢,量強弱用。服訖,如小便無惡物行,次日早再進一服。又不行,第三日五更初,先進白糯米稀粥湯,再進前藥一服,更以燈心湯下,調琥珀末一錢,重服。以小便內利去惡毒為愈。如小便痛,用青黛一錢,以甘草湯調送下即止。
〔嚴〕,三聖丸,治瘰癧。
白話文:
睡前先用米湯調和滑石末一錢服用,半夜再服一次,五更時再用溫酒調和滑石末一錢或二三錢,依體力狀況調整用量。服完藥後,如果小便沒有排出異物,隔天早上再服用一次。如果仍然沒有排出異物,第三天五更時,先喝白糯米稀粥湯,再服用前述藥物,並用燈心湯調和琥珀末一錢,再次服用。直到小便暢通,排出毒素為止。如果小便疼痛,就用甘草湯調和青黛一錢服用,即可止痛。
三聖丸,用於治療瘰癧。
丁香(五十粒),斑蝥(十個),麝香(另研,一錢)
上為末,用鹽豉五十粒,湯浸研爛如泥,和前藥令勻,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五七丸,食前溫酒送下,日進三服。五七日外覺小便淋瀝,是藥之效,或便下如青筋膜之狀,是病之根也。忌濕面毒食。
〔《保》〕,連翹湯
連翹(一斤),瞿麥(一斤),大黃(三兩),甘草(二兩),
上銼,每服一兩,水二碗,煎至一盞半,早食後巳時服。在項兩邊屬足少陽經,服藥十餘日後,可於臨泣穴灸二七壯,服藥不可住,至五六十日方效。一方,加大黃、木通、貝母(一作知母。)各五兩,雄黃七分,檳榔半兩,減甘草不用,同前藥為細末,熟水調下三五錢。
白話文:
丁香五十粒,斑蝥十個,麝香一錢(需單獨研磨)。以上所有材料混合研磨成粉末,加入五十粒鹽豉,用湯浸泡後研磨成糊狀,與之前的藥物混合均勻,做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到七顆,飯前用溫酒送服,每日三次。服用五到七天後,如果出現小便淋瀝的情況,這代表藥物已經開始發揮作用;或者排出的便便類似青筋膜的狀態,則表明疾病的根本已被清除。禁止食用濕麵及有毒素的食物。
「保」中的連翹湯:
連翹一斤,瞿麥一斤,大黃三兩,甘草二兩。
以上材料切碎,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兩碗,煎煮至一盞半,於早晨食後及午時服用。如果症狀位於項部兩側,屬於足少陽經,服藥十餘天後,可在臨泣穴進行灸療,每次灸二七壯(共十四壯),服藥期間不應停頓,直到五六十日後才會見效。另一種配方,增加大黃、木通、貝母(或知母)各五兩,雄黃七分,檳榔半兩,減少甘草的用量,不用甘草,與前藥一起細碎研磨,以熟水調和服用三至五錢。
〔無〕,必勝丸,治瘰癧不以年深月近,及腦後兩邊有小結塊,連複數個,兼癆瘵腹內有塊。
鯽魚(一個,去腸並子),雄黃(一粒,雞子大),硇砂(一錢。以上二味併入在鯽魚腹內仰安,魚於炭火燒,煙盡取出),蜈蚣(全者,一條),蓬朮(半兩),梔子(五個),皂角(二挺。以上四味並燒存性),蓖麻子(五個,去皮,燈上燒),黃明膠(三文)
白話文:
這是一個治療瘰癧的偏方,名叫「必勝丸」。它適用於無論病程長短,以及腦後兩側出現多個小結塊,同時伴隨癆瘵(即肺結核)和腹內有腫塊的患者。
藥方如下:
- 鯽魚(一條,去除內臟和魚卵)
- 雄黃(一粒,雞蛋大小)
- 硇砂(一錢,將雄黃和硇砂放入鯽魚腹中,魚腹朝上放置,用炭火燒烤至煙消散盡,取出)
- 蜈蚣(一條,完整)
- 蓬朮(半兩)
- 梔子(五個)
- 皂角(兩根)以上四味藥材一起燒烤至存性
- 蓖麻子(五個,去皮,在燈上燒烤)
- 黃明膠(三錢)
上為末,另用皂角二挺,去皮捶碎,以水三碗,揉去滓,煮精羊肉四兩爛軟,入輕粉五匣。男子,乳汁半兩,同研成膏,和藥末丸,如綠豆大,硃砂為衣。溫酒浸,晨下十丸,一服。至晚看肉疙瘩子,若項有五個,則以五服藥取之,視其所生多少,以為服數,既可,更進數服。
白花蛇散,治久漏瘰癧,發於頂腋間,憎寒發熱,或痛或不痛。
白花蛇(酒浸,軟去皮骨,焙乾,二兩),犀角(鎊,半兩),黑牽牛(半兩,半生半炒),青皮(半兩)
白話文:
將藥末與皂角汁、羊肉一起煮爛,加入輕粉,男子再加入乳汁,研磨成膏狀,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,用硃砂包裹。溫酒浸泡後,早晨服用十丸,一天一服。觀察肉疙瘩的數量,如果項部有五個疙瘩,就服用五服藥,依肉疙瘩的數量調整服藥次數,痊癒後再服用幾服。
白花蛇散適用於治療久漏瘰癧,發病部位在頭頂或腋窩,伴隨怕冷發熱,或痛或不痛。
用白花蛇(浸酒軟化後去皮骨,烘乾,二兩)、犀角(鎊碎,半兩)、黑牽牛(半兩,一半生一半炒)、青皮(半兩)等藥材製成。
上為末,每服二錢,加膩粉半錢,研勻,五更糯米飲調下。巳時利下惡物,乃瘡之根也。更候十餘日,再進一服。忌發風壅熱物。如已成瘡,一月可效,神驗。
〔世〕,小犀角丸,常服除去根本,截其源流,應效如神,諸癧並宜服之。
犀角,青皮,陳皮(各一兩),黑牽牛(一兩,半生半炒),連翹(半兩),
上為細末,用皂角二條,去皮弦子,炮捶以布絞取汁一碗許,又用新薄荷二斤,研取汁,同熬成膏,以前藥末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連翹煎湯食後服,間以薄荷茶湯服。
白話文:
上等的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再加上膩粉半錢,混合均勻,於五更時以糯米飲調服。在巳時(上午九點到十一點)會排出惡物,這就是病根。再過十多天後,再服用一次。忌口發風、壅熱的食物。若已經形成瘡,一個月內可見效,神妙驗證。
「世」,小犀角丸,日常服用可以去除病根,截斷病因,應效如同神明,各種癈疾都適合服用。
犀角、青皮、陳皮(各一兩),黑牽牛(一兩,一半生一半炒),連翹(半兩),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使用皁角兩條,去皮和種子,用布絞取汁約一碗,再用新鮮薄荷二斤,研磨取汁,與上述藥材的汁液一同熬成膏狀,然後將藥材的粉末與膏狀混合,製成大小如桐子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連翹煎好的湯水在飯後服用,間中可用薄荷茶湯來服下。
〔子和〕一婦人病瘰癧,延及胸臆,皆成大瘡,相連無好皮肉,求戴人療之。戴人曰:火淫所勝,治以鹹寒。命以滄鹽吐之,即一吐而著痂。次用涼膈散、解毒湯等劑,皮肉反復如初。
〔世〕治瘰癧未破者如神,百藥不應者累效。
杏樹葉(陰乾,為末,五分),萬年霜(火煅,為末,二分半。即人中白),蝙蝠(火焙乾,為末,二分半),白花蛇蛻(燒為灰存性,為末,二分半),蜜蜂(七個,焙為末)
白話文:
一位婦人生了瘰癧,蔓延到胸部,都變成大瘡,連在一起,沒有好的皮肉。她求醫於戴人。戴人說:「這是火熱過盛導致的,要用鹹寒來治療。」便用滄鹽讓她吐出來,吐完就結痂了。接著用涼膈散、解毒湯等藥劑治療,皮肉恢復如初。
上將杏樹葉末,用清水調,卻入前四件藥末,調勻敷患處。卻將皮紙一片,用針刺孔,貼藥上,如干,用清水就紙上刷之。每一晝夜換藥一次。如面上發熱,服清涼飲子數帖,其熱自退。
敗散瘰癧方,神效。
白膠香,海螵蛸,降真香(用心,無土氣者)
上等分為末,摻患處,外以水紙掩之,一夕而退。已破者。
蜜蜂(二十一個),蛇蛻(七分半),蜈蚣(二條,端午前收者)
白話文:
將杏樹葉末用清水調和,再加入前四味藥末,充分混合後敷在患處。接著取一片皮紙,用針刺上一些小孔,貼在藥膏上。如果藥膏乾燥,就用清水刷洗紙張。每天換藥一次。如果患處表面發熱,服用清涼飲子幾帖,熱症自然會消退。
此方名為「敗散瘰癧方」,效果顯著。
將白膠香、海螵蛸、降真香(注意要選用沒有泥土氣味的)等量研磨成粉末,撒在患處,外面用濕紙覆蓋,一夜即可見效。如果患處已經破裂,就用以下材料:
蜜蜂(二十一隻)、蛇蛻(七分半)、蜈蚣(兩條,端午前收穫的)
將以上材料混合使用。
上用香油四兩,將前三藥,入油內用文武火熬成,入光粉二兩,用桑枝七條如箸大者,急攪候冷,出火氣,七晝夜方可用,紙攤作膏貼患處。(以上二方得之於義門鄭氏,累驗不須服藥,貼上五七日便消。)
〔丹〕貼瘰癧方。
用大烏頭五個火炮,五個生用,並去皮臍。大皂莢二條半,以好米醋二鍾刷,炙醋乾為度,一半焙乾,並去黑皮,又用炒糯米一百六十粒,同研末,以好米醋於火上略頓微暖,敷貼患處。入蜜少許尤佳。不問有頭無頭,大蟢五枚,日乾細研,酥調如面,日兩度貼之。(出《聖惠方》,蟢一作蜘蛛。
白話文:
將香油四兩加入前三味藥材,以文武火慢慢熬煮,再加入光粉二兩,並用七根筷子粗細的桑枝快速攪拌至冷卻,去除熱氣,放置七天七夜後才能使用。用紙將藥膏攤開,貼在患處。(以上兩種藥方都是從義門鄭氏那裡得到的,經過多次驗證,不用服藥,貼上五七天就能消除。)
這是治療瘰癧的藥方。
取五個烏頭,用火炮烤製,另外五個生用,都去掉皮和臍。將兩條半皂莢用米醋浸泡刷洗,以微火炙烤至醋乾,一半焙乾,去掉黑皮。再將一百六十粒炒糯米研磨成粉末,用米醋略微加熱後,敷貼患處。加入少許蜂蜜效果更佳。無論有沒有頭,將五隻蜘蛛曬乾研磨成粉,用豬油調製成面糊狀,每天敷貼兩次。(此方出自《聖惠方》,蟢字可以理解為蜘蛛。)
)或破或不破,項以下至胸前者,皆治之。用九真藤如雞卵大洗,生嚼,常服之。取葉搗覆瘡上,數服即止。(出《斗門方》,九真藤即何首烏也。)
〔無〕,蝸牛散,治瘰癧潰與未潰,皆可治。
蝸牛(不拘多少,以竹籤穿,瓦上曬乾,燒存性)
上為末,入輕粉少許,豬骨髓調,用紙花量瘡大小貼之。一法,以帶殼蝸牛七個,生用取去肉,入丁香七枚於七殼內,燒存性,與肉同研成膏,用紙花貼之。
〔海〕項後側少陽經中疙瘩,不辨肉色,不問大小,及月日深遠,或有赤硬腫痛用。
白話文:
無論是破裂還是未破裂,從脖子以下到胸前的疙瘩,都可以用此法治療。取雞蛋大小的九真藤,洗淨後生嚼,經常服用。取其葉搗碎敷在瘡口上,服用幾次就會停止。
對於瘰癧潰爛或未潰爛,都可以用蝸牛散來治療。
將蝸牛(數量不限)用竹籤穿起來,放在瓦片上曬乾,燒成灰燼。
將燒成的灰燼研磨成粉末,加入少許輕粉,用豬骨髓調和,用紙剪成與瘡口大小相符的形狀,貼在瘡口上。另一種方法是用七個帶殼的蝸牛,取其肉,放入七枚丁香在殼內,燒成灰燼,與肉一起研磨成膏,用紙剪成與瘡口大小相符的形狀,貼在瘡口上。
治療脖子後側少陽經中疙瘩,不論肉色如何,大小如何,時間長短如何,或是有紅腫疼痛的,都可以使用此法。
生山藥(一塊,去皮),蓖麻子(一個)
上研勻攤貼之如神。(丹溪云:山藥補陽氣,生者能消腫硬。經曰虛之所在,邪必湊之,留而不去,其病為實,非腫硬之謂乎。故其氣則留滯,自不容不行。)
〔世〕,粉金散
黃柏,草烏(等分),為末,蜜調敷之。
清涼散餅
山慈姑(生用),良薑(等分)
上俱搗為餅,去汁罨之,能散去寒熱。或以山慈菰磨,調酒服,大妙。
白話文:
取一塊山藥去皮,與一個蓖麻子研磨均勻,攤開貼在患處,效果神奇。丹溪先生說,山藥補陽氣,生用能消腫硬。經書說,虛弱的地方,邪氣就容易聚集,停留不去,病症就會轉為實證,這不就是腫硬嗎?所以,氣機停滯不流通,自然會造成腫脹。
另外,可用粉金散治療。
將黃柏和草烏等量研磨成粉,用蜂蜜調和敷在患處。
也可以用清涼散餅治療。
將生山慈姑和良薑等量搗成餅狀,去除汁液後敷在患處,可以散寒熱。或者將山慈姑磨成粉,用酒調服,效果極佳。
此藥大能散癧如神。
〔東〕,龍泉散,塗癧。
瓦粉,龍泉粉(炒,即磨刀石上粉也),昆布(去上),廣朮,京三稜(各半兩。酒浸炒乾)
上件同為極細末,煎熱水調塗之,用此去疾尤速。
〔世〕治癧,用鯽魚、芫花,燒灰存性,水調敷。治鼠癧。小嫩鼠末出毛者焙乾,蝙蝠糞小麥炒,鬼箭根焙乾,各為末,和勻油調敷,干再敷之。
〔《本》〕治鼠癧瘰癧。刺蝟皮瓦上炒,上一味研為末,加水銀粉干敷。
白話文:
這個藥物非常有效,能像神仙一樣散除癧。
龍泉散,用於塗抹癧。
材料包括瓦粉、龍泉粉(用磨刀石磨成的粉,需炒過)、昆布(去除上面的部分)、廣朮、三稜(各半兩,用酒浸泡後炒乾)。
將以上材料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熱水調和後塗抹患處,用這個藥物治療疾病特別快。
治療癧,可以用鯽魚和芫花燒成灰,保留藥性,用水調和後敷在患處。治療鼠癧,可以用小嫩鼠(剛出生還沒長毛的)焙乾,蝙蝠糞和小麥炒過,鬼箭根焙乾,各研磨成粉末,混合在一起,用油調和後敷在患處,待藥膏乾燥後再敷一次。
治療鼠癧和瘰癧,可以用刺蝟皮放在瓦片上炒過,研磨成粉末,加入水銀粉,乾燥後敷在患處。
〔《廣》〕治瘰癧經年不瘥者。生玄參搗碎敷上,日一易之。
〔《外》〕治瘰癧,燒狼屎灰敷上。
〔《本》〕治諸癧疾。
硃砂,砒霜,硇砂,馬牙硝(各等分),
上乳缽內研細,麵糊搜如香附子狀。相瘡口大小作之,盡送入瘡口中。恐腫時用薄荷研細塗之。待收口,卻將大柏皮、白丁香併為末,盡入孔中。如邊不幹,卻用江子去殼,不拘多少,用麻油煎令赤,去火氣後,去江子入蠟合如膏,看瘡口大小塗之,及將白芨末水調塗上,立效。
白話文:
治療多年未癒的瘰癧,用玄參搗碎敷在患處,每天換一次。
治療瘰癧,用狼屎灰燒成灰敷在患處。
治療各種癧疾,用硃砂、砒霜、硇砂、馬牙硝各等分,
在乳缽中研磨成細粉,用麵糊調成像香附子一樣的大小。根據瘡口的尺寸,將藥丸塞入瘡口。如果腫痛,可以用薄荷研磨成細粉塗抹。待瘡口收口後,再用大柏皮、白丁香研成粉末,全部塞入瘡孔。如果邊緣不幹,可以用江子去殼,不限多少,用麻油煎至赤色,去火氣後,去除江子,加入蠟一起熬製成膏狀,根據瘡口的尺寸塗抹,並用白芨末用水調成糊狀塗抹在患處,效果顯著。
治漏癧。用蛇菰子不拘多少,瓦上曬乾為末,用紙捻蘸藥入瘡口,立效。(蛇菰子未詳,恐即慈菰子。)
〔丹〕又方,用大田螺肉燒存性,為末,麝香少許,濕則乾摻,干則油調敷。
〔《脈》〕人年五六十,其脈浮大者,痹俠背行,苦腸鳴,馬刀挾癭者,皆為勞得之。
又治瘰癧。
人參,白朮,當歸,陳皮,芍藥(酒浸。各一錢),川芎,香附,茯苓,半夏(各五分),甘草(少)
上作一服,姜二片,以金銀藤煎湯一鍾半,煎前藥,食後就吞絳宮丸五十粒。
白話文:
治療漏瘡,可用蛇菰子曬乾磨成粉,用紙捻沾藥粉塗入瘡口,效果顯著。(蛇菰子種類不明,可能就是慈菰子。)
另外一個方子,用田螺肉燒至乾燥,研磨成粉,加入少許麝香,濕瘡時直接撒粉,乾瘡時用油調和塗抹。
年紀在五六十歲的人,脈象浮大,患有痹症,背部疼痛,腸鳴,脖子上長馬刀狀的腫塊,這些都是過度勞累造成的。
另外治療瘰癧: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陳皮、芍藥(用酒浸泡,各一錢)、川芎、香附、茯苓、半夏(各五分)、甘草(少許),以上藥材製成一劑,加入兩片薑,用金銀藤煎成半碗湯,煎好後加入藥材,飯後服用五十粒絳宮丸。
又方,絳宮丸
大黃(酒蒸,二兩),山楂,連翹,川芎,當歸(酒洗),麥芽,桃仁,蘆薈,甘草,蕓薹子(一兩),黃連(酒浸),南星(酒浸),海藻(酒洗,一兩半),升麻,羌活,桔梗,防風(半兩),白朮(二兩),黃芩(酒炒)
白話文:
絳宮丸方
大黃(用酒醃製,二兩),山楂,連翹,川芎,當歸(用酒清洗),麥芽,桃仁,蘆薈,甘草,蕓薹子(一兩),黃連(用酒浸泡),南星(用酒浸泡),海藻(用酒清洗,一兩半),升麻,羌活,桔梗,防風(半兩),白朮(二兩),黃芩(用酒炒)。
上用神麯糊為丸。已破,加人參一兩作膏,用甘草節、殭蠶同煎。
治頸上塊動者。夏枯草末(六錢),甘草末(一錢),
上和勻,每服一錢至二錢,茶清調下,食後。
〔《本》〕言夏枯草大治瘰癧,散結氣,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,而經不言。觀其能退寒熱,虛者儘可倚仗。若實者,以行散之藥佐之,外施艾灸,亦漸取效。此草三四月開花,夏至邊便枯,蓋稟純陽之氣,得陰則枯耳。世人不知,故表而出之。內瀉病本之法,並見前表裡條。
〔東〕,連翹散堅湯,治耳下至缺盆,或至肩上生瘡,堅硬如石,動之無根者,名馬刀,瘡從手足少陽經中來也,或生兩脅,或已流膿作瘡,或未破,並皆治之。
白話文:
用神麴糊做成丸藥。如果已經破潰,就加人參一兩製成膏藥,再用甘草節、殭蠶一起煎煮。
治療頸部腫塊移動的,用夏枯草末六錢、甘草末一錢混合在一起,每次服用一錢到二錢,用茶水送服,飯後服用。
當歸(酒洗,半兩),黃芩(生,半兩),土瓜根(酒炒,一兩),芍藥(一錢),柴胡根(一兩二錢),連翹(半兩),蒼朮(三錢),草龍膽(酒洗,一兩),黃芩(酒炒,七錢),甘草(炙,六錢),黃連(酒炒,三錢),廣朮(酒炒,半兩),京三稜(細銼,半兩,同廣朮酒洗一次,微炒乾)
上以一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一百丸,或一百五十丸。一半㕮咀,每服半兩。水一盞八分,先浸半日煎去渣,熱服,臨臥頭低腳高,去枕而臥,每口作十次咽,留一口送下丸子,服畢如常安臥。
白話文:
將當歸、黃芩、土瓜根、芍藥、柴胡根、連翹、蒼朮、草龍膽、黃芩、甘草、黃連、廣朮、京三稜等藥材按照比例處理後,取一半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百或一百五十顆,也可將另一半藥材直接嚼碎,每次服用半兩。用八分滿的水浸泡藥丸半日,然後煎去藥渣,熱服。服用後,抬高腳部,去掉枕頭,平躺休息,每次吞咽十次,留下最後一口送下丸子,服完藥後可以安然入睡。
升陽調經湯,治繞項下或至頰車生瘰癧,此症出足陽明胃經中來也。若其瘡深遠隱曲,肉低,是足少陰腎中來也,是戊傳癸水,夫傳妻,俱作塊子,堅硬大小不等,並皆治之,或作丸服亦得。
升麻(八錢),連翹(半兩),葛根(五錢),草龍膽(酒炒,半兩),桔梗(半兩),細黃芩(酒炒,六錢),黃柏(酒炒二次,去皮,七錢),知母(酒洗,炒,一兩),廣朮(酒洗,炒,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,京三稜(酒洗,微同廣朮炒,五錢),黃連(去須,酒洗,五錢),
白話文:
升陽調經湯可用於治療脖子兩側或下巴附近出現的瘰癧,這種病症是由足陽明胃經引起的。如果瘰癧深陷隱蔽、肉質低陷,則是足少陰腎經引起的,這是戊土傳給癸水的病症,如同丈夫傳給妻子的病症。瘰癧會形成大小不一的硬塊,無論哪種情況,都可以用升陽調經湯治療,也可以製成丸劑服用。
上秤一半作丸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一百丸,或一百五十丸。一半㕮咀,每服半兩。若能食,大便硬,可旋加至七八錢止,水二盞,先浸半日,煎至一盞,去渣熱服。臥身腳在高處,去枕頭,噙一口,作十次咽之,留一口在後送下丸子,服藥畢,臥如常,此治法也。
散腫潰堅湯,治馬刀瘡,結硬如石,在耳下至缺盆,或至肩上,或至脅下,皆手足少陽經中;及瘰癧遍下頦,或至頰車,堅而不潰,在足陽明經中所出。或二瘡已破,及流膿水,並皆治之。服藥多少,臨病斟酌。量病人飲食多少,大便硬軟,以意消息之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稱重後取一半製成丸藥,用蜂蜜煉製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一百或一百五十粒。另一半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半兩。如果患者可以進食,大便偏硬,可以逐漸增加藥量至七八錢,用水兩碗,先浸泡半日,煎煮至一碗,去渣後趁熱服用。服藥後平躺,將雙腳抬高,去除枕頭,含一口藥汁,重複吞嚥十次,留下最後一口與丸藥一同吞服。服藥完畢,正常臥床休息,這就是治療方法。
[散腫潰堅湯],用於治療馬刀瘡,腫塊堅硬如石,位於耳下至鎖骨,或至肩膀,或至脅肋,皆屬手少陽經所致;或頸部淋巴結腫大遍佈至下巴,或至下頜角,堅硬不化,屬於足陽明經所致。或兩處瘡瘍已破,或流膿水,皆可用此方治療。藥量多少,需根據患者病情而定。觀察患者食慾、大便狀況,灵活调整用药。
柴胡梢(四錢),升麻(六錢),桔梗(半兩),草龍膽(酒炒,半兩),黃芩梢(酒洗,炒,八錢,一半生),連翹(三錢),甘草根(炙,三錢),當歸(三錢),白芍藥(二錢),栝蔞根(酒洗,半兩),黃柏(去皮,酒炒,半兩),知母(炒,半兩),葛根(二錢),黃連(二錢),京三稜(酒炒,三錢),廣朮(酒洗,炒三錢),昆布(去土,半兩),
上㕮咀,每服六錢或七錢,水二盞,先浸半日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。於臥處伸腳在高處,頭微低,每噙一口,作十次咽,至服畢,依常安臥,取藥在胸中停留故也。另攢半料,作細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一百丸,此湯留一口送下,更加海藻半兩炒,食後量虛實加減多少服,皆仿此例。
白話文:
柴胡梢、升麻、桔梗、草龍膽、黃芩梢、連翹、甘草根、當歸、白芍、栝蔞根、黃柏、知母、葛根、黃連、京三稜、廣朮、昆布等藥材,共研磨成細末,每次取六至七錢,用兩杯水浸泡半日後煎煮至一杯,去渣後溫熱服用。服藥時將腳抬高,頭部略微低下,每次含一口藥液,反覆吞嚥十次,待服完後再平躺休息,目的是讓藥效留在胸腔。另外,將剩餘的藥材研磨成細粉,加入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一百丸,用藥湯送服。此外,加入炒過的海藻半兩,飯後根據身體虛實加減藥量,其他用法皆依此類推。
救苦勝靈丹湯,治馬刀挾癭者,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上,或入缺盆中者,乃手足少陽經之分野。其瘰癧在於頦下,或至頰車者,乃足陽明經之分野,受心脾之邪而作也。今將二證合治之。
黃耆(一錢,護皮毛,實腠理,及活血氣,又實表,補元氣,乃瘡家之聖藥也),人參(三分,補肺氣,如氣短及不調而喘者加之),真漏蘆(半錢,勿以白頭翁代之),升麻(一錢),葛根(半錢。
此三味俱足陽明本經藥),甘草(半錢,能調中和諸藥,瀉火益胃),連翹(一錢,此一味乃十二經瘡中之藥不可無者,能散血結氣聚,此瘡家之神藥也)牡丹皮(三分,去腸胃中留滯宿血),當歸身(三分),生地黃(三分),熟地(三分,此三味,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藥也),白芍藥(三分,如夏月倍之,其味酸,其氣寒,能補中益氣治腹痛,如冬月寒症勿用),肉桂(二分,大辛熱,能散結聚,如陰症瘡瘍少用之,此寒因熱用之意,又為陰寒覆蓋其瘡,用大辛熱去之,煩躁者勿用),柴胡(功同連翹,如瘡不在少陽經勿用),黍黏子(三分,無腫不用),昆布(二分,味鹹,若瘡堅硬甚者用之,咸能軟堅也),京三稜(炮,二分),廣朮(三分。
白話文:
「救苦勝靈丹湯」用於治療馬刀挾癭,這種病症從耳下或耳後沿著脖子到肩膀,甚至進入缺盆,屬於手足少陽經的分支。如果瘰癧長在下巴下面,或者延伸到頰車,就屬於足陽明經的分支,是心脾受邪氣影響所致。現在將這兩種病症合併治療。
方劑中包含黃耆、人參、真漏蘆、升麻、葛根、甘草、連翹、牡丹皮、當歸身、生地黃、熟地、白芍藥、肉桂、柴胡、黍黏子、昆布、京三稜、廣朮。這些藥材各司其職,共同作用於體內,以達到消腫散結、活血化瘀的功效。
此二味瘡堅硬甚者用之,不硬者勿用),羌活,獨活,防風(各一錢,以上三味,必關手足太陽症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,防風辛溫,如瘡在膈上雖無手足太陽經症,亦當用之,為能散結去上部風邪故也),益智仁(二分,如唾多者胃不和也,或吐沫吐食胃中寒者,加之,無則勿用),麥芽(一錢,消食健脾),神麯(炒,二分,食不消化者用之),黃連(炒,三分,治煩悶),厚朴(薑製,一錢二分,如腹脹加之),黃柏(炒,三分,如有熱或腿腳無力加之,如煩躁欲去衣者,此腎中伏火也,更宜加用)
白話文:
這兩種藥物,只有當瘡堅硬得厲害時才使用,如果瘡不硬,就不要用。
羌活、獨活、防風(各一錢,以上三味,必須是手足太陽經絡症狀,也就是脊柱疼痛、脖子僵硬不能回頭、腰部像折斷一樣、脖子像被拉扯一樣,才可以用。防風性味辛溫,如果瘡是在膈膜上,即使沒有手足太陽經絡症狀,也應該用,因為它能散結,去除上部風邪。)
益智仁(二分,如果唾液多,就說明胃不和,或者吐口水吐食物,就是胃寒,可以加用。沒有這些症狀,就不用。)
麥芽(一錢,消食健脾。)
神麴(炒,二分,食物消化不良者可用。)
黃連(炒,三分,治療煩悶。)
厚朴(薑製,一錢二分,如果腹脹,可以加用。)
黃柏(炒,三分,如果有發熱或者腿腳無力,可以加用。如果煩躁想要脫衣服,這是腎中伏火,更應該加用。)
上共為細末,湯浸蒸餅,捏作餅子,曬乾搗如米粒大。每服三錢,白湯下。如氣不順,加橘紅,甚者加木香少許,量病人虛實消息之,毋令藥多,妨其飲食,此治之大法也。如止在陽明分者,去柴胡、黍黏子二味,余皆用之。如在少陽分,為馬刀挾瘦,去獨活、漏蘆、升麻、葛根,加瞿麥三分。
如本人氣素弱,其病勢來時氣盛,而不短促者,不可考其平素,宜作氣盛而從病變治之權也,加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知母、防己,視邪氣在上中下而用之。假令在上焦加黃芩,(半酒洗,半生用。)在中焦加黃連,(半酒,半生。)在下焦加酒製黃柏、知母、防己之類,選而用之。
白話文:
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湯浸泡蒸餅,捏成餅狀,曬乾後搗碎成米粒大小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湯送服。如果氣機不順暢,可以加入橘紅,症狀嚴重者可以加少許木香,根據病人虛實狀況調整藥量,避免藥量過多影響食慾,這是治療的根本方法。如果病症只停留在陽明經絡,就去除柴胡、黍黏子兩種藥材,其餘藥材照常使用。如果病症在少陽經絡,表現為像馬刀一樣挾住身體瘦弱,就去除獨活、漏蘆、升麻、葛根,加入瞿麥三份。
如果病人本身氣虛體弱,病症來臨時卻氣盛且不短促,就不宜考慮其平時體質,應當按照氣盛的狀態,根據病症變化進行治療。可以加入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知母、防己,根據邪氣在上焦、中焦、下焦而選擇使用。比如邪氣在上焦,就加黃芩(半用酒洗,半用生藥);在中焦就加黃連(半用酒,半用生藥);在下焦就加酒製黃柏、知母、防己等藥材,選擇合適的藥材使用。
如大便不通而滋其邪盛者,加酒製大黃以利之。如血燥而大便乾燥者,加桃仁泥、大黃。如風結燥不行者,加麻仁、大黃以潤之。如風澀而大便不行,加煨皂角仁、大黃、秦艽以利之。如脈澀,覺身亦氣澀,而大便不通者,加郁李仁、大黃,以除風燥。如陰寒症,為寒結秘,而大便不通者,以局方半硫丸,或加炮附子、乾薑煎,候冰冷服之。
大抵用藥之法,不惟瘡瘍一家,凡諸疾病氣素怯弱者,當去苦寒之劑,多加人參、黃耆、甘草之類,以瀉火而補元氣,余皆仿此。
白話文:
如果便秘且邪氣盛,就用酒制大黃通便。如果血燥便秘,就加桃仁泥和大黃。如果風寒凝結導致便秘,就加麻仁和大黃潤腸。如果風寒阻滯導致便秘,就加煨皂角仁、大黃和秦艽通便。如果脈象澀滞,感覺身體也氣滯,且便秘,就加郁李仁和大黃去除風燥。如果是陰寒導致便秘,就服用半硫丸,或加炮附子、乾薑煎服,趁熱喝下。
總之,用藥方法不僅限於瘡瘍,凡是體質虚弱的疾病,都應該避免寒涼藥物,多加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等藥物,瀉火補元氣,其他情況以此類推。
〔《本》〕治鼠癧瘰癧。
土附子(一個),食鹽(三升),小便(五升),
上三味,同浸半月日取出,將附子去黑皮,陰乾為末,用黑豆爛煮研為膏,丸附子末,如桐子大。每服十丸酒吞下,早晚二服。
〔丹〕初發頭項硬未破者,其效如神。牡蠣四兩,甘草二兩,為末,每服一大錢,食後臘茶同點,日二服,半月除根。(初虞世方,丹溪治世義大官癧瘡用此方。)一切丈夫婦人,瘰癧經效。牡蠣用炭一稱煅通赤,取出於濕地上,用紙襯出火毒一宿,取四兩,玄參三兩,並搗羅為末,以麵糊丸,如桐子大。早晚食後臨臥,各三十丸,酒下,藥將盡,癧亦除根。
白話文:
治療鼠癧、瘰癧:取土附子一個、食鹽三升、小便五升,浸泡半個月後取出,將附子去黑皮陰乾研末,用黑豆煮爛研成膏,將附子末丸成桐子大小,每次服十丸,用酒吞服,早晚各一次。
初期頭頸部硬塊尚未破潰者,效果極佳。取牡蠣四兩、甘草二兩,研末,每次服一大錢,飯後用臘茶送服,每日兩次,半月可根治。(此方源自虞世方,丹溪在《治世義》中記載其用於治療官癧瘡。)所有男女,瘰癧經此方皆可治癒。將牡蠣用炭火煅燒至通紅,取出置於濕地上,用紙襯出火毒一夜,取四兩,玄參三兩,搗碎過篩成末,用麵糊丸成桐子大小,早晚飯後臨睡前各服三十丸,用酒送服,藥物服完,癧亦可根治。
(出《經驗方》)
〔《肘》〕治頷下瘰癧如梅李大,宜速消之。海藻一斤,酒一升,漬數日,稍稍飲之。
〔《衍》〕取蓼子微炒,研為細末,薄荷酒調二三錢服。治瘰癧,久則效。
〔世〕治瘰癧。用夜合草,遇夜則其葉閉合,本草名合明,俗名連錢母,出禾田中,貼水面生,取其葉搗自然汁服之,渣盦患處效。
〔《保》〕,文武膏,治瘰癧。
用桑椹黑熟者二斗,以布袋絞取汁,石器中熬成膏子,白湯化下一匙,日三服,紅者曬乾為末,湯調服。
〔《聖》〕治瘰癧,腫硬疼痛,年深時久不瘥。用貍頭蹄骨酥炙黃,搗羅為散,每日空心粥飲調下一錢匕。
白話文:
《經驗方》記載治療頷下淋巴結腫大如梅子李子大小的方子:
第一種方法,用海藻一斤浸泡在酒中數日,少量飲用,可以快速消腫。
第二種方法,取蓼子微炒研成細末,用薄荷酒調和服用二三錢,可以治療久治不愈的淋巴結腫大。
第三種方法,用夜合草(連錢母)的葉子搗汁服用,渣敷患處,可以治療淋巴結腫大。
第四種方法,用桑椹熬成膏,每天服用三匙,也可以治療淋巴結腫大。
第五種方法,用貍頭蹄骨酥炙黃,研成粉末,每天空腹服用一錢匕,可以治療久治不愈、腫硬疼痛的淋巴結腫大。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,皆何氣使生?岐伯曰: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,留於脈而不去者也。鼠瘻之本,皆在於藏,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,其浮於脈中,而未內著於肌肉,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。黃帝曰:去之奈何?岐伯曰:諸從其本引其末,可使衰去,而絕其寒熱。
審按其道以予之,徐往徐來以去之,其小如麥者,一刺知,三刺而已。(寒熱篇)
上經一章,皆從經脈,取臟腑之本,以治瘰癧之末也。其末出於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上,或入缺盆中者,當於手足少陽經取之,或針或灸,如後穴。
〔扁〕瘰癧:天井,肩井。
〔《撮》〕瘰癧:天井(半寸,灸七壯,瀉之)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脖子和腋窩長出的寒熱瘰癧,是由什麼氣導致的?岐伯回答:這些都是鼠瘻寒熱的毒氣,停留在經脈裡沒有消散。鼠瘻的根源都在臟腑,末端則從脖子和腋窩之間長出來,如果只是浮在經脈裡,還沒深入肌肉,並伴隨膿血流出,就容易治癒。黃帝問:怎麼治呢?岐伯說:要從根源入手,引導毒氣從末端排出,就能使它逐漸消失,徹底根除寒熱。
要根據病情給予治療,慢慢地引導它出來,如果病灶像麥粒大小,一針下去就知道了,三針就能治好。(出自《黃帝內經‧寒熱篇》)
上面這一段講述了從經脈入手,治療瘰癧的方法,因為瘰癧的根源在臟腑,末端則出現在耳朵下方、耳後、脖子到肩膀,甚至進入鎖骨窩,所以要從手足少陽經取穴,針灸治療,方法如後文所述。
扁鵲說:治療瘰癧,可以用天井穴、肩井穴。
《醫宗金鑑‧撮要》則指出:治療瘰癧可以用天井穴,針刺半寸,灸七壯,並瀉血。
〔東〕腋下腫,馬刀挾癭,善自齧舌頰,天牖中腫,寒熱:臨泣,丘墟(各一分,灸五壯),太衝(一分,灸三壯),腋下頸項腫:天池(順皮三分,灸七壯。)如頷腫,加後谿(二分,灸五壯。)腋下腫馬刀挾癭喉痹:陽輔(五分,灸二七壯),申脈(一分,灸三壯立愈)
〔《甲》〕胸中滿,腋下腫,馬刀瘻,善自齧舌頰,天牖中腫,淫濼脛酸,頭眩,枕骨頷腮痛,目澀身痹,灑淅振寒,季脅支滿,寒熱,脅腰腹膝外廉痛,臨泣主之。馬刀腫瘻,淵液、章門、支溝主之。出於頦下,或至頰車者,當於手足陽明經取之,或針或灸,如後穴:三里(足陽明),合谷(手陽明)
白話文:
腋窩腫痛,脖子兩側腫起像馬刀一樣,常常咬自己的舌頭和臉頰,耳後頸部腫脹,發熱發冷,可以用臨泣、丘墟穴治療,也可以用太衝穴輔助治療。腋窩和頸部腫痛,可以用天池穴治療。如果下巴腫痛,可以加上後谿穴治療。腋窩腫痛,脖子兩側腫起像馬刀一樣,喉嚨疼痛,可以用陽輔穴和申脈穴治療。
胸部脹滿,腋窩腫痛,脖子兩側腫起像馬刀一樣,常常咬自己的舌頭和臉頰,耳後頸部腫脹,小腿酸軟,頭暈目眩,後腦勺、下巴和腮幫子疼痛,眼睛澀痛,身體麻木,怕冷發抖,肋骨兩側脹滿,發熱發冷,肋骨、腰部、腹部、膝蓋外側疼痛,可以用臨泣穴治療。脖子兩側腫起像馬刀一樣,可以用淵液、章門、支溝穴治療。如果腫痛從下巴延伸到臉頰,可以用足陽明經或手陽明經的穴位,例如三里穴和合谷穴,針灸治療。
〔丹〕搗生商陸根作餅子,置於瘰癧上,艾炷灸餅子上,干即易之,灸三四餅。(出《外臺秘要》)
〔世〕當癧上貼肉灸十四壯,神效。
〔東〕瘰癧馬刀,將先出一瘡,用四楞鐵環定住,不令出移,破作口子,以油紙捻紝之,勿令合了,以絕其瘡之源,其效至速。如瘡不破,或病人不肯破,更以藥塗之,三日一易之。以龍泉散主之。(方見表裡條。)
〔世〕瘰癧多生肩項,或赤或白,或沉或浮,初生如豆,久似核,年月浸久,其大如梅,或如雞卵,排行成列,或生二三,或生六七,俗名蟠蛇癧是也。用性努力,思慮過久,則疾痛赤腫繼之,早治為上。
白話文:
將生商陸根搗碎做成餅狀,放在瘰癧上,用艾絨灸餅子,餅子乾了就換新的,灸三到四個餅子。(出自《外臺秘要》)
在瘰癧上貼肉灸十四壯,效果顯著。
瘰癧像是馬刀,將要先長出一個瘡,用四方形鐵環固定住,不讓它移位,破開一個口子,用油紙捻子塞住,不要讓它合起來,以切斷瘡的根源,效果很快。如果瘡不破,或病人不願意破開,就用藥塗抹,三天換一次藥。用龍泉散來治療。(方劑見表裡條。)
瘰癧多長在肩項上,有的紅色,有的白色,有的沉,有的浮,剛開始長出來像豆子,久而久之像核,時間久了,就長得像梅子,或像雞蛋,排成一列,有的長兩個三個,有的長六七個,俗稱蟠蛇癧。如果性情急躁,思慮過度,就會導致疼痛紅腫,及時治療效果最好。
流注癧,婦人多有之,其性急躁,其氣怫鬱,其心執著,初生在項,破後膿注四肢,遍體結毒,如梅李狀,不療自破,孔竅相穿,寒熱疼痛,或流膿汁,是名流注癧也,又名千歲瘡。宜服,托裡救苦神應丸,。
川烏附(去皮臍,生用,一兩),烏頭(五兩),當歸(酒浸,一宿),沒藥,白芷,陳皮,甘草節(各一兩),蟬蛻(水洗,半兩),大皂角(七錠,去皮弦子),薑黃(一兩半)
上用皂角敲碎,水四大碗,煎至二大碗,濾去渣,用汁一同煮烏頭、川烏,候烏頭爛為度,擂如泥。其餘諸藥,卻另為末,和烏頭泥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六十丸,飢飽皆用薄荷湯下。若瘡既破,穿鑿孔穴,其處必生腫肉如指大,或黑或白,乃風與氣搏,宜驅風行經散氣之劑,以化氣調經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流注癧是婦女常見的疾病,患者性格急躁、心情鬱悶,而且執著固執。這種病症初期會長在脖子上,破裂後膿液會流到四肢,全身佈滿毒瘡,看起來像梅子或李子一樣。如果不治療,瘡會自行潰爛,形成互相貫通的孔洞,還會伴隨寒熱疼痛,甚至流出膿液,這就是流注癧,又稱為千歲瘡。治療方法是服用托裡救苦神應丸。
配方:川烏附(去皮臍,生用,一兩)、烏頭(五兩)、當歸(酒浸一宿)、沒藥、白芷、陳皮、甘草節(各一兩)、蟬蛻(水洗,半兩)、大皂角(七錠,去皮弦子)、薑黃(一兩半)。
將皂角敲碎,用四碗水煎煮至兩碗,過濾掉渣滓,再用藥汁與烏頭、川烏一起煮,煮至烏頭爛熟,然後研磨成泥狀。其他藥材另外研磨成粉末,與烏頭泥混合,製成像桐子一樣大的丸藥。每次服用六十丸,不論飢飽都可以用薄荷湯送服。
如果瘡已經破裂,形成穿鑿的孔洞,患處會長出像手指一樣粗的腫肉,顏色可能是黑色或白色,這是風氣相搏所致,需要服用驅風行經、散氣的藥物,化氣調經湯是主要的治療方劑。
化氣調經湯,與神應丸間服,治流注癧。
香附末(酒浸一宿,曬乾,一兩),橘皮(二兩),羌活(一兩),白芷(一兩),甘草(半兩),牡蠣(煅,半兩),天花粉,皂角刺(各半兩),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用清湯不拘時候調下,日三次。如脈有力者,先用,追毒神異湯,下之,卻服救苦神應丸。
辰砂,血竭(各一錢),麝香(一字。共為細末),大黃(半兩),大甘草節(半兩),
白話文:
服用「化氣調經湯」和「神應丸」交替服用,可以治療流注癧。將香附末(酒浸泡一夜,曬乾,一兩)、橘皮(二兩)、羌活(一兩)、白芷(一兩)、甘草(半兩)、牡蠣(煅燒,半兩)、天花粉、皂角刺(各半兩)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清水調服,一天三次。如果脈象有力,先服用「追毒神異湯」瀉下,之後再服用「救苦神應丸」。將辰砂、血竭(各一錢)、麝香(一字,共研磨成細粉)、大黃(半兩)、大甘草節(半兩)研磨成細粉。
上為㕮咀,作一帖,河水一鍾,煎半鍾,調前末子,臨臥服之。
單窠癧者,生一個也,發於頸項,最難治。但宜如前藥服之,日久自消。或發於囟骨,亦難治。用毒藥療之,勿令浸漬日久。
蓮子癧,一胞裹十數枚,生於項之左右,以手觸則能轉動,尚可用藥治療,如堅硬挨不動者,乃不可生。憎寒發熱,燥渴,凡遇此症,至難治,雖神聖亦無如之何也已。
重臺癧,生於項頸,或左或右,初則單窠結在上,或在下,重疊見之,是名重臺癧。此症藥不可療,不可針灸,若是毒行,甚腫痛,發渴生痰,萬死一生,害人極速。初覺有之,急用小犀角丸,粉金散治之。
白話文:
頸部生瘡,可用藥方一帖,以河水一鐘煎至半鐘,調和藥末,睡前服用。單個瘡,長在頸項,最難治,但可服用上述藥方,久而久之自會消退。如果長在囟骨上,也很難治,用毒藥治療時,不要浸泡太久。蓮子瘡,一個囊腫包著十幾個小瘡,長在頸部左右兩側,用手觸摸能轉動,還可以用藥治療,如果堅硬不動,就不可治了。怕冷發熱,口渴,凡是遇到這種病症,都非常難治,即使神醫也無能為力。重臺瘡,長在頸項,或左或右,一開始單個瘡長在上面或下面,重疊出現,叫做重臺瘡。這種病症藥物無法治療,也無法針灸,如果毒素蔓延,腫痛,口渴生痰,十死無生,危害極快。剛開始感覺有病症,要立即服用小犀角丸和粉金散治療。
燕窠癧,形似燕窠,不可治。
肺脈微澀,為鼠瘻,在頸支腋之間,下不勝其上,其應善酸。(全文見治虛實法。色白,脈主澀。)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決其生死奈何?岐伯曰:反其目視之,其中有山楂,上下貫瞳子,見一脈,一歲死。見一脈半,一歲半死。見二脈,二歲死。見二脈半,二歲半死。見三脈,三歲而死。見赤脈不下貫瞳子,可治也。(寒熱篇)
〔丹〕夫瘰癧初發,必起於少陽經。不守禁戒,必延及陽明經。大抵食味之厚,鬱氣之積,曰毒,曰風,曰熱,皆此三端,招引變換,須分虛實。彼實者固易治,自非痛斷厚味與發氣之物,雖易亦難,殊為可慮。以其屬膽經,主決斷,有相火,而且氣多血少,婦人見此,若月經行,不作寒熱,可生。
稍久轉為潮熱,其症危矣。自非斷欲絕慮食淡,雖神聖不可治也。
白話文:
燕窩瘡,形狀像燕窩,無法治療。
肺經脈搏微澀,是鼠瘻,位於頸部和腋窩之間,下方承受不住上方,應當感到酸痛。
黃帝問道:如何判斷生死?岐伯回答:反觀其眼睛,如果瞳孔中出現一條貫穿上下眼球的紅線,代表此人將在一歲內死亡;如果出現一條半紅線,代表此人將在一歲半內死亡;如果出現兩條紅線,代表此人將在兩年內死亡;如果出現兩條半紅線,代表此人將在兩年半內死亡;如果出現三條紅線,代表此人將在三年內死亡;如果出現紅色血絲,但沒有貫穿瞳孔,則可以治療。
瘰癧初期,必定是從少陽經開始。如果不注意禁戒,就會蔓延到陽明經。總之,過於厚重的飲食,積聚的鬱氣,稱為毒、風、熱,這三者相互招引變化,需要區分虛實。如果是實證,固然容易治療,如果不是徹底禁絕厚味和發氣的食物,即使容易治療也難以痊癒,十分令人擔憂。因為瘰癧屬於膽經,主管決斷,含有相火,而且氣多血少。女性出現此症,如果月經正常,沒有寒熱症狀,就能夠痊癒。
如果時間久了轉變成潮熱,病症就十分危急了。如果不是斷絕慾望、消除思慮、飲食清淡,即使神仙也無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