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五·陰陽臟腑部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·陰陽臟腑部 (13)

1. 治發熱

三曰風扇火及寒濕鬱火而熱。經曰:太陽司天之政,初之氣,氣乃大溫,民病身熱頭痛,是風扇陽而熱也,治宜清之。又云:四之氣,風濕交爭,民病大熱少氣。又云:少陽司天之政,二之氣,火反郁,白埃四起,民病頭痛身熱。是寒濕鬱火而熱,治視寒熱少多其制是也。
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刺節言徹衣,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,未有常處也,願卒聞之?歧伯曰:是陽氣有餘,而陰氣不足。陰氣不足則內熱,陽氣有餘則外熱,內熱相搏,熱於懷炭,外畏綿帛近,不可近身,又不可近席。腠理閉塞,則汗不出,舌焦唇槁,臘干嗌燥,飲食不讓美惡。

帝曰:善。取之奈何?岐伯曰: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痏,又刺中膂以去其熱,補手足太陰以去其汗,熱去汗稀,疾於徹衣。(刺節真邪篇,臘,思亦切。)火熱在上,推而下之,從下上者,引而去之。

〔《甲》〕身熱,胸脅痛,不可反側,顱息主之。嗜臥,身體熱,不能動搖,大濕,三陽絡主之。

〔海〕兩手太熱為骨厥,如在火中,可灸湧泉穴三壯立安。

〔《撮要》〕手心發熱:魚際(臥針向後三分)、少府(三分)。腳心發熱,濕癢:束骨(先瀉後補灸。)足底發熱,腳核疼:公孫(半寸瀉。)

〔《素》〕脈浮而澀,澀而身有熱者死。(通評虛實論)熱而脈靜者難治。(玉機真藏論)脈盛,汗出不解者死。脈虛,熱不止者死。(詳見傷寒發熱。)

白話文:

治發熱

發熱有三種情況:一是風扇陽氣而致熱;二是寒濕鬱結化火而致熱;三是陰陽失調導致內外俱熱。

第一種,風邪導致陽氣亢盛而發熱,就像《內經》所說,太陽主氣,初氣溫暖,人會因此而身熱頭痛,這是風助陽氣而致熱,治療應以清熱為主。又如《內經》所說,四之氣風濕相搏,則會大熱少氣。

第二種,寒濕鬱結化火而致熱,如《內經》所說,少陽主氣,二之氣火鬱,白埃四起,人會頭痛身熱。這屬於寒濕鬱結化火而致熱,治療要根據寒熱輕重來調整治法。

第三種,陰陽失調導致內熱外熱。《黃帝內經》中黃帝問歧伯關於針刺治療發熱的問題。歧伯解釋說,這是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所致。陰氣不足則內熱,陽氣有餘則外熱,內熱如同懷抱炭火,外感卻怕衣物靠近,汗出不暢,舌燥唇乾,咽喉乾燥,飲食不佳。

治療方法是針刺天府、大杼、三焦俞穴,並針刺中膂穴以瀉熱,同時補益手足太陰經以利汗。熱退汗少則疾病痊癒。治療的原則是,熱在上則下推,熱在下則往上引導排出。

其他文獻記載:

  • 胸脅疼痛,不能翻身,呼吸急促,可用顱息穴治療。
  • 嗜睡,身體發熱,不能動彈,伴隨大濕,可用三陽絡穴治療。
  • 兩手過熱像置於火中,屬骨厥,可用灸湧泉穴治療。
  • 手心發熱,可用魚際、少府穴治療。
  • 腳心發熱、潮濕瘙癢,可用束骨穴治療(先瀉後補灸)。
  • 足底發熱,腳跟疼痛,可用公孫穴治療(瀉法)。

《素問》中也提及:脈浮而澀,澀而身熱者,預後不良;熱而脈靜者難治;脈盛汗出不止者,預後不良;脈虛熱不止者,預後不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