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五·陰陽臟腑部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·陰陽臟腑部 (12)

1. 治發熱

黃連(淨),黃芩(去蘆),大黃(各十兩)

上為細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熟水吞下。視臟腑虛實加減服之,小兒積熱亦宜服。

〔《本事》〕,紫雪,治腳氣毒遍內外,煩熱不解,口中生瘡,狂易叫走,瘴毒。及解諸熱藥毒卒黃等毒,並蠱魅野道熱毒。又治小兒驚疳熱病。(丹溪云:此心脾肝腎胃經之藥。)

寒水石,石膏,磁石,滑石(以上四味,各三斤,搗為細末,用水一石,煎至五斗,去渣,入後藥),玄參(一斤,洗,焙切),沉香,羚羊角,犀角,青木香,升麻(各五兩),丁香(一兩),甘草(八兩。以上八味,搗為末,入前藥汁中,再煮取一斗五升,去渣,入下項二味藥),朴硝,硝石(好者二斤。

以上二味,入前藥汁中,微火煎,不住手將柳木棍攪,候七八升許,投在盞中半日後欲凝,方入下項二味藥),辰砂(三兩,細研),麝香(真者一兩二錢,乳研,以上二味入前藥汁中,拌調令勻。)

合成後,窨二日,每服一錢或二錢,冷水食後調服。大人小兒子細加減。(《局方》又用黃金一百兩。)

〔垣〕陰覆乎陽,火不得伸,宜汗之。經曰: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者是也。脈弦而數者,此陰氣也,宜風藥升陽以發火鬱,則脈數峻退矣。凡治此病,脈數者當用黃柏,少加黃連、柴胡、蒼朮、黃耆、甘草,更加升麻,得汗則脈必下,乃火鬱則發之意也。

柴胡升陽湯,治男婦四肢發熱,肌肉熱,筋痹熱,骨髓中熱,發如火燎火燒,捫之令人亦熱。四肢主屬脾,脾者土也。熱伏地中,此病多因血虛而得。又因胃虛過食冷物冰水無度,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。經曰:火鬱則發之。

升麻,葛根,獨活,羌活(各半兩),防風(二錢半),甘草(生,二錢),柴胡(五錢),炙甘草(二錢),人參(半兩),白芍藥(半兩)

上㕮咀,每服半兩,水三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。忌冷物冰水月餘。

〔《〔垣〕》〕,火鬱湯,治五心煩熱,是火鬱於地中。四肢土也,心火下陷,在脾土之中,故宜升發火鬱。(丹溪云:治手足心熱,用東垣火鬱湯。又手足心熱,方見前手足心熱條。)

升麻,葛根,防風,柴胡根,炙甘草,白芍藥(各五錢)

上㕮咀,每服三四錢,水二大盞,入連須蔥白三寸,煎去渣,稍熱服。

運氣,發熱有三:

一曰火熱助心實而熱。經曰:歲火太過,炎暑流行,病甚則身熱骨痛而為浸淫。又曰:少陽所至為瘍疹身熱。又曰:少陰司天,客勝則頭痛,是少陽之發熱,治以諸寒是也。

二曰寒邪攻心虛而熱。經曰:歲水太過,寒氣流行,民病身熱,煩心躁悸,陰厥。又曰:歲金不及,炎火乃行,寒復則陰厥,且格陽反上行發熱。又曰:少陽在泉,主勝則熱反上行,熱發格中而嘔。蓋主勝者謂冬寒勝少陽之客熱,治以諸熱是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發熱

黃連解毒丸: 將黃連、黃芩、大黃等量磨成細粉,用蜂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溫水送服。根據患者臟腑虛實情況增減藥量,小兒積熱也可服用。此方出自《本事方》。

紫雪丹: 此方主治腳氣導致的全身煩熱、口瘡、狂躁、以及各種熱毒、藥物中毒、蠱毒等。也可用於治療小兒驚癇熱病。 張元素(丹溪)認為此方藥性涉及心、脾、肝、腎、胃五臟。 方劑組成包含寒水石、石膏、磁石、滑石、玄參、沉香、羚羊角、犀角、青木香、升麻、丁香、甘草、朴硝、硝石、辰砂、麝香等藥材,製法較為複雜,需細火慢煎,並攪拌均勻,最後靜置凝固再加入辰砂和麝香。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冷水送服,劑量需根據成人或兒童調整。《局方》中另有加入黃金一百兩的記載。

汗法治熱: 如果體表寒涼,陽氣被抑制,則應發汗。 《內經》記載:如同燒炭般發熱,汗出則散,這是發汗的適應症。脈象弦數,代表陰氣盛,此時應使用辛溫解表藥,升發陽氣,使鬱熱發散,則脈象就會恢復正常。治療發熱,脈象數者,可用黃柏為主藥,少許添加黃連、柴胡、蒼朮、黃耆、甘草和升麻,以達到發汗的目的,使脈象轉緩。

柴胡升陽湯: 此方主治男女四肢發熱、肌肉疼痛、筋骨酸痛、以及全身發熱如火燒般的症狀。四肢屬脾,脾屬土,熱邪蘊積於脾土之中,此病多由血虛或胃虛、過食寒涼所致,導致陽氣被鬱遏。 方劑組成包含升麻、葛根、獨活、羌活、防風、生甘草、柴胡、炙甘草、人參、白芍藥。

火鬱湯: 此方主治五心煩熱,是因心火下陷,鬱積於脾土之中。 方劑組成包含升麻、葛根、防風、柴胡根、炙甘草、白芍藥。 張元素(丹溪)認為此方可用於治療手足心熱。

發熱的三種病機:

  1. 火熱傷陰: 因過度燥熱,導致心火亢盛而發熱。 例如夏季暑熱侵襲,造成身熱骨痛等症狀。 少陽經病邪也會導致發熱和疹子。少陰經病邪則會導致頭痛。 治療應採用寒涼藥物。

  2. 寒邪傷陽: 寒邪侵襲,導致陽氣虛衰而發熱。例如冬季寒邪過盛,或者陰陽失調,寒邪阻礙陽氣,使陽氣反而上逆而發熱。少陽經寒邪也會導致發熱和嘔吐。治療應採用溫熱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