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1)
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1)
1. 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
〔《靈》〕五臟,身有五部,伏兔一;腓二,腓者,腨也;背三;五臟之腧四;項五。此五部有癰疽者死。(寒熱病篇王海藏云:腦須鬢頤四處亦為癰疽必死之處。)
〔涓〕不可患癰疽者七處:眼後虛處,頤接骨處,陰根根上毛間胯與尻骨接處,耳門前後車骨接處,諸因小腹風水所成癰疽,頷骨下近耳後虛處,鼻骨中,並能害人。但以諸法療之,或有得瘥,唯眼後虛處最險。正腦上一處起,為腦癰及腦疽、腦鑠,並在大椎骨上。入髮際生腦癰,皮起易得破穴,急破急出膿,不害。
腦疽皮厚難得破穴,須急發內毒,使破穴方可。
腦鑠一處,初起如橫木掘,上起頂門,下止大椎。發腫如火燒,其色青黑如靴皮,大硬不見膿,即損外皮,如犬咬去肉之跡,難愈。(鑠,式約切。)
白話文:
人體有五個部位容易患癰疽而致死:一是伏兔,二是腓,三是背,四是五臟腧,五是項。這五個部位若出現癰疽,就非常危險。此外,腦須、鬢、頤等部位也是癰疽必死之處。
不過,以下七個部位患癰疽,雖然嚴重,但尚有治癒的可能:眼後虛處、頤接骨處、陰根根上毛間胯與尻骨接處、耳門前後車骨接處、因小腹風水所成癰疽、頷骨下近耳後虛處、鼻骨中。其中,眼後虛處最危險。
腦部也容易出現癰疽,分為腦癰、腦疽和腦鑠三種。腦癰起於髮際,皮薄易破,膿液容易排出,並不會致命。腦疽皮厚難破,需要發內毒才能破潰。腦鑠則初起如橫木掘,向上蔓延至頂門,向下延伸至大椎骨,腫脹如火燒,顏色青黑,堅硬無膿,容易損傷外皮,留下犬咬般的傷痕,難以痊癒。
左右鬢兩處癰疽癤,初起如蟲咬,癮疹痛腫,不赤紅,難見膿汁,是為鬢髮,此亦危篤之患,既損破多為漏瘡。
左右髮際起如粟米,頭白肉赤,熱痛如錐刺,此疾婦人患多,丈夫患少,始因風濕上攻髮際,亦宜出膿無傷。
左額右額髮赤疽,不拘大小,狀如桃李,急宜藥貼破,見膿無害。右額角一處,發毒疽及惡癤,為近太陽穴,如腫滿太陽,即成虛損,為近穴而難消,不可破。如破後,傷外風水,即能害人,亦宜用藥潰膿,後速斂合瘡口。如經冬月,即成冷瘡,緣此處近太陽穴,上至額角,都為險處。
左右太陽穴或發疽癤及癰,五七日不潰,毒氣流入眼眶攻眼,眼舍不開,用藥貼破。破後慎外風水,所入即損其睛,疰損眼瞼而成大疾。
白話文:
左右鬢角兩邊長了癰疽和癤,剛開始像蟲子咬的,長疹子又痛又腫,沒有發紅,也看不到膿汁,這是因為長在鬢髮上,所以很危險。如果破了,很容易變成漏瘡。
左右髮際長出像粟米一樣的東西,頭發變白,肉卻發紅,又熱又痛,就像被針刺一樣,這種病女人比較多,男人比較少。起因是風濕上攻髮際,也要讓它自己出膿,不要去傷它。
左額頭右額頭頭髮長了紅色的毒瘡,不管大小,都像桃子李子一樣,要趕快用藥貼敷把毒瘡弄破,看到膿汁不要害怕。右額角有一個地方,長了毒瘡和惡性癤,因為靠近太陽穴,如果腫脹到太陽穴,就會造成虛損,因為靠近穴位很難消下去,不能去破它。如果破了,傷到外風水,就會讓人染病,也應該用藥讓它潰爛,然後盡快收斂合攏瘡口。如果是在冬天,就會變成冷瘡,因為這個地方靠近太陽穴,一直到額角都是危險的地方。
左右太陽穴可能會長毒瘡、癤和癰,五七天不潰爛,毒氣就會流入眼眶,攻擊眼睛,眼睛就睜不開,要用藥貼敷把它弄破。破了以後要小心外風水,如果吹進去了,就會損傷眼睛,使眼瞼患病,造成嚴重的疾病。
左右眉稜兩處發為發眉,不拘在頭尾,宜慮未穴已前攻擊。在眉頭,即攻入眼損睛。在眉後,即攻入太陽。並宜戒慎。
鼻下一處,人中兩處,為發髭。此多因摘髭外入風而結,攻作不常,寒熱相併,此亦害人。
下頤一處,發為發頤,肥人多有,此疾恐手搔傷而發腫。
左右牙叉骨接處,發癰疽處腫脹,攻骨及牙關,張口不得,因諸風熱上攻,或多食燒炙之物所為,或因患牙癰,即從牙縫中破出膿血,切忌外風水觸犯。
垂臂兩處發接骨下,臂肘上,起如雞鴨卵大,皆由榮衛不調所為也。喜患實處而不透內,亦宜急消,或發穴早療。
白話文:
眉毛兩側長出瘡,無論是在眉毛的頭部或尾部,都要注意之前是否有被攻擊過。如果長在眉毛頭部,就可能攻入眼睛損傷視力;如果長在眉毛尾部,就可能攻入太陽穴。都要小心謹慎。
鼻子下方和人中兩處長出鬍鬚,這通常是因為拔鬍鬚外風入侵而引起的,經常會發作,寒熱交替,也會對身體造成危害。
下巴部位長出瘡,肥胖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,要小心不要用手抓撓,以免引起腫脹。
左右牙齒交接處的骨頭附近長出癰疽,腫脹疼痛,會侵犯骨骼和牙關,導致張嘴困難。這是因為風熱上攻,或者吃太多燒烤食物引起的,也可能是患了牙齒癰疽,膿血從牙縫中流出。要避免外風和水接觸。
手臂兩側靠近骨頭下方,靠近肘關節的地方,長出像雞蛋一樣大的瘡,都是因為氣血不調引起的。這種瘡喜歡長在實處而不往裡發展,需要盡快治療,或者在初期就及時治療。
兩臂肘起,在接骨下引手至小骨之上,發癰癤。此處雖實,奈連大小筋骨,舉動不便,垂手多墮疼,如膿深沉徹骨,即傷筋脈,拳縮不舒,搐撮宜急,以緩慢筋脈藥餌治之。
兩手背發癰疽,初生如水刺無頭腦,頑然滿手背腫滿,後聚毒成瘡,深入至骨,而為發手背,此屬五種,皆發毒之類也。
兩肋起疽,名為發肋。初腫盛,至十數日不穴攻,即腫大如杯碗,高如𨫼背,痛徹內腸絞刺,左邊患應右邊痛,右邊患應左邊痛。唯有此處多是內毒,卻入攻而死者多。人有斯患,急以針刺出膿血,則免內攻傷內矣。
三里兩處起癰疽,初發如牛眼睛青黑,便五七日破穴出黑血汁膿,腫攻膀肚連腿里,拘急冷疼,此因傷筋氣勞力所成,宜用湯藥注射,去其外毒,自平息矣。
白話文:
兩隻手臂從肘部開始,沿著接骨處往下,一直到小骨上面,容易長出癰疽。這個地方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堅實,但它連接著大大小小的筋骨,所以一旦長出癰疽,就會舉動不便,垂下手臂時就會感到疼痛,甚至會掉下來。如果膿液深入骨頭,還會傷到筋脈,導致拳頭握不起來,手指也伸展不開,並且還會出現抽搐的現象。遇到這種情況,要盡快用緩解筋脈的藥物治療。
兩隻手背上長出癰疽,剛開始像被水刺一樣,沒有頭也沒有尾,整隻手背都腫得鼓鼓的。之後毒素聚集形成瘡,深入骨頭,這就是所謂的發手背。這種病症屬於五種毒症的一種。
兩肋骨部位長出癰疽,稱為發肋。一開始腫脹會很嚴重,如果十幾天不破潰,就會腫得像碗一樣大,高得像豬背一樣,疼痛會一直傳到內臟,像被針刺一樣絞痛。左邊患病會連帶右邊疼痛,右邊患病會連帶左邊疼痛。這個部位長癰疽,大多是由於內毒引起的,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很容易造成內傷而死亡。遇到這種情況,要趕快用針刺出膿血,這樣才能避免內傷。
三里穴和兩處穴位長出癰疽,一開始看起來像牛眼睛一樣,青黑一片。五到七天后就會破潰,流出黑色血水和膿液,腫脹會蔓延到膀胱、肚臍和腿部,感到拘緊、冷痛。這是由於傷了筋氣,勞累過度造成的。要使用湯藥注射,清除外毒,這樣才能自然痊癒。
兩腳接骨近上膀肚下一處,起丹疽如胡桃大,硬如物打搕之狀,不苦疼,但腫急脹。慮其損筋,亦須早出膿毒,可保平安矣。
兩腳心發徹骨者,不治。如腳心微皮破,不至深發,膿不多者,可治。癰發雖重,不至損人,但世人不曉醫治,自至危殆耳。
上焦發癰為陽,是壅塞實候,宜解利溫涼湯藥,去其積熱上攻,外即貼消毒逼腫藥。如已結定,即用發穴藥,候穴破出其膿毒,腫平方貼生肉等藥,然後斂合瘡口。亦慮外傷風水,勿食發風熱醬面毒物等,忌房事。
中焦發癰,至腰上一節前後心不定所在,皆是澀滯候,亦乘虛而作。不拘大小,前起心鳩尾者,最要緊,近兩腋是虛處,兩脅肋下至臍上及臍下兩傍一二寸發癰,填氣伏硬難潰膿,為此等處偏難發穴,穴後難合瘡口,並須先用暖內藥服後用熱藥貼令軟和,慢慢破穴,不得急破,急破即朝夕出膿不住,緩慢破穴即一頓出膿,易為將息。
白話文:
雙腳膝蓋上方靠近肚子下方的地方長了丹毒,腫得像核桃一樣大,硬邦邦的像是被硬物敲打過,沒有疼痛感,但腫脹得非常急迫。擔心會損傷筋骨,需要盡快引出膿毒,這樣才能平安無事。
腳心發炎到骨頭的,就無法醫治了。如果腳心只是輕微破皮,沒有傷到很深,膿也不多,就可以治療。癰雖然嚴重,但不會危及生命,只是世人不懂醫治,才會讓病情惡化到危及生命的地步。
上半身長癰,屬於陽性,是身體阻塞不通的表現,應該用解表利濕的溫涼藥物,去除積熱上攻,外敷消毒消腫的藥物。如果已經形成膿包,就要用發穴藥,讓膿包破裂排出膿毒,腫消後就用生肉等藥物敷貼,然後收斂癒合傷口。也要注意避免外傷風寒,不要吃容易引起風熱的醬、麵等食物,忌房事。
中焦長癰,位置在腰部往上到胸部之間,前後不定,屬於氣血瘀滯的表現,通常是身體虛弱時才會出現。不論大小,特別是靠近心臟和鳩尾骨的地方長癰最危險,腋窩附近是身體虛弱的地方,兩肋下到肚臍上方和肚臍下方兩側一兩寸的地方長癰,往往會氣滯血瘀,堅硬難以潰膿,因為這些地方難以發穴,發穴後也難以癒合傷口,所以需要先服用溫熱的內服藥物,再用熱藥敷貼,讓膿包軟化,慢慢破開,不能急於破開,急於破開就會一直不停地流膿,慢慢破開就能一次性排出膿液,也更容易休養。
後心者,唯有十一椎脾俞下,十四椎上為腎俞,腎俞下為腰俞,兩處起癰者,防毒氣內攻,為此處皆是至虛處,凡有癰起,先須補內氣令實,方可放破。內氣實,則不內攻,且易得潰。唯腰俞兩處,多成漏疾,預防節欲,則免矣。
下焦發為流注虛損候。前陰股兩處起如雞卵大,長橫折內,初起腫核結塊,後四畔浮腫,相併伏硬,色青黑。先用和平內藥,服三五日,後用發穴散,及罨藥令軟即穴。穴後其瘡口即隨摺子內作長瘡,瘡口破,宜急用抽毒膏出膿,膿盡,便貼合瘡口藥。為此處無肉可壞,更不須長肉也。
腿䏶兩處起為便毒。胯下兩臀尖下,大道前(穀道)小道後(水道)成懸癰,皆是虛極人患此。癰近穀道左右亦名痔癰。宜急補脾臟,及發處貼藥,即用發穴散,破後用抽膿膏,膿盡用合瘡口散合之,慎勿過冬,即成冷漏難治。
白話文:
背部的心區,位於第十一根脊椎的脾俞下方,與第十四根脊椎的腎俞之間。腎俞之下則是腰俞。如果在這兩個部位出現腫塊,應當警惕毒氣內攻,因為這兩處都是體內最虛弱的地方。一旦出現腫塊,首先必須補充內在的氣息使其強壯,然後才能進行切開排膿。當內在的氣息強壯時,就不會發生內攻,並且容易癒合。然而,腰俞這兩個地方很容易形成漏疾,只要保持節制性生活,就能避免。
下焦問題表現為流注虛損的症狀。在前陰部和大腿兩側會出現像雞蛋大小的腫塊,起初腫塊結結實實,後來四周開始浮腫,形狀彎曲,顏色呈青黑色。初期可以使用調和的內服藥物,服用幾天後,轉而使用發穴散和敷藥,使其軟化並暴露於穴位。在穴位治療後,傷口會逐漸長成長條狀,一旦傷口裂開,應該立即使用拔毒膏排出膿液,直到膿液排盡,再使用合傷口藥膏覆蓋傷口。因為這裡沒有肌肉組織,所以不需要長期長出新的肌肉組織。
大腿兩側出現腫塊是因為便毒。在臀部尖端下方、大腸前方(直腸)和小腸後方(尿道)會形成空洞,這是極度虛弱的人才會患上的病。靠近直腸的邊緣也被稱為痔瘡。應當立即補充脾臟功能,以及對腫塊位置(貼藥),然後使用發穴散,破後使用拔膿膏,膿液排盡後,使用合傷口散覆蓋傷口。務必注意不要進入冬天,否則容易形成難以治療的冷漏。
垂珠左右兩處起癰,為騙馬墜。初起大小不定,此處微實,皮肉薄,紋緊,口亦難合。瘡初起宜以消散藥,貼令內消。此處亦易成漏瘡,唯宜消散之,硬即恐緩慢難為功矣。又云:交𦱌一處,近稜線上,亦為騙馬墜,防漏。(騙,匹扇切,俗名跨馬癰是也。)
兩曲䐐膀肚下,內外兩踝前有廉刃,兩邊為裡外廉,上結癰腫。此處近骨,難瘥。宜用收毒散外貼四畔,中心即用活血肉藥貼,無害。
下至兩腳心發癰癤,沉深不治。如微似皮薄易破者,猶可也。凡有癰腫,皆屬六腑有疾。
〔《靈》〕癰發於嗌中,名曰猛疽。猛疽不治,化為膿,膿不瀉塞咽,半日死。其化為膿者,瀉則合豕膏,冷食,三日而已。發於頸者,名曰夭疽。其癰大而赤黑,不急治,則熱氣下入淵腋,前傷任脈,內熏肝肺,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。(俱出癰疽篇,下同。)
白話文:
耳朵垂珠兩側長瘡,稱為「騙馬墜」。初期大小不一,觸摸起來略硬,皮膚薄,紋路緊密,嘴巴也難以張開。剛開始的瘡瘍宜用消散藥物,外貼使其內消。此處也容易變成漏瘡,只能用消散藥物治療,如果瘡瘍變硬,恐怕會難以治癒。另外,交𦱌處,靠近稜線上,也是「騙馬墜」的常見部位,要注意防止漏瘡。
兩腿膝蓋彎曲處膀胱經下方,內外兩踝前有「廉刃」這個穴位,兩側分別稱為裡外廉,此處長癰腫。由於靠近骨頭,不易治癒。宜用收毒散外貼四邊,中心則用活血生肌藥物貼敷,不會有危害。
腳心長癰癤,深沉不易治癒。如果表面皮膚薄容易破裂,則尚可治療。凡是長癰腫,都屬於六腑有病。
咽喉部位長癰,稱為「猛疽」。猛疽不治,會化膿,膿液不排出阻塞咽喉,半日就會死亡。如果化膿,可以服用豬油,食用冷食,三日就會痊癒。脖子長癰,稱為「夭疽」。癰腫又大又黑,如果不及时治疗,熱氣會向下進入腋窩,损伤任脈,內熏肝肺,熏灼肝肺十餘日就會死亡。
〔涓〕百脈疽,腫起環頸項疼痛,身體大熱,不敢動止,悁悁不能食。此有大畏恐駭,上氣咳嗽,其發引耳,不可以腫。十五日可刺導引,不刺導引見血八十日必死。土龍疽發背,起胃俞及腎俞,大發寒熱十數日,大汗展頸,引身盡熱如沸。不穴,二十日死。九日可刺,不刺其上下亦黑,若膿青黑者死,血膿者不死。
〔《靈》〕陽氣大發,消腦留項,名曰腦爍。其色不樂,項痛而如刺以針。煩心者,死不可治。
〔涓〕赤色疽,發頭額以腦前並手掌中,十日不穴者死。七日可刺,出赤血。七日未有膿不可治。(不穴者,不作穴而東攻西擊也。)杼疽髮鬢須及兩耳,不穴十五日死。可刺。其膿色黑如豆豉,或見血者死。黑疽發大椎骨上,連兩夾脊上。七日可刺導引,為癰疽出膿,不可止吐碎骨。
白話文:
百脈疽會引起脖子腫脹疼痛,全身發熱,動彈不得,吃不下東西,而且伴隨恐懼、呼吸急促和咳嗽,並會牽連到耳朵。十五天內可以針灸治療,如果沒有針灸放血,八十天內必死。
土龍疽長在背部,從胃俞穴到腎俞穴,會出現反覆發熱,出汗,全身發燙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二十天內會死亡。九天內可以針灸,如果不針灸,背部會變黑,如果膿液呈青黑色,患者就會死亡,但如果膿液中帶血,則可以活下來。
陽氣過盛,會導致腦部消融,只留下脖子,稱為腦爍。患者面色不好,脖子疼痛,就像被針刺一樣,並且心煩意亂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。
赤色疽長在頭額、腦前和手掌,十天內不治療就會死亡。七天內可以針灸,排出紅色血液。七天內沒有膿液形成,則無法治療。
杼疽長在鬢角、頭髮和兩耳,十五天內不治療就會死亡。可以針灸,如果膿液呈黑色,像豆豉一樣,或者有血,患者就會死亡。
黑疽長在大椎骨和兩側夾脊穴,七天內可以針灸,讓膿液排出,不能止住膿液,還會吐出碎骨。
身癢後痛者,此故傷寒氣入臟腑,發為食疽也。九日可刺導引之。不刺不導引,十一日死。
〔《靈》〕發於肩及臑,名曰疵癰。其狀赤黑,急治之,此令人汗出至足,不害五臟,癰發四五日,逆。焫之。(癰疽篇此當入癰。)
〔涓〕丁疽發兩肩,惡血留結內外,榮衛不通,發成疔疽。五日腫大,令人口噤寒戰,十二日可刺,不治,二十日死。陳干疽,腫發起兩肩及兩大臂連胛骨,二七日痛不息,亦不可動,五十日身熱不赤,六十日可刺,刺之無血者死。
〔《靈》〕發於腋下赤堅者,名曰米疽,治之以砭石,欲細而長,疏砭之,塗以豕膏。六日已,勿裹之。其癰堅而不潰者,為馬刀挾癭,急治之。
白話文:
身體發癢之後疼痛,這是因為寒氣入侵臟腑,導致食疽。九天內可以用針灸和導引療法治療。如果不刺針、不導引,十一天就會死亡。
肩部和上臂發病,叫做疵癰。這種病症表現為紅色或黑色,要及時治療。治療後會導致患者汗流浹背,但不會損害五臟。癰疽發病四五天後,病情會逆轉,需要用熱敷治療。(癰疽篇應該將此內容歸入癰疽部分。)
丁疽發病於兩肩,是惡血積聚在體內外,導致經絡不通,形成疔疽。五天後腫大,患者會口齒僵硬,發冷發抖。十二天內可以刺針治療,如果不治療,二十天就會死亡。陳幹疽,腫脹從兩肩、兩臂一直延伸到肩胛骨,連續七天疼痛不止,而且不能活動。五十天後身體發熱,但皮膚不紅,六十天後可以刺針治療。刺針後無血者會死亡。
腋下出現紅色堅硬的腫塊,叫做米疽,可以用砭石治療。砭石要細長,用砭石疏通經絡,並塗上豬油。六天後痊癒,不要包紮。如果癰疽堅硬不潰,叫做馬刀挾癭,要緊急治療。
〔涓〕內疚疽發兩腋下及臂,並兩手掌中,振寒熱而嗌乾,飲多即嘔,煩心悁悁,脈盛。六七八日診如此,可汗,不汗死。
〔《靈》〕發於胸名曰井疽,其狀如大豆,三四日起,不早治,下入腹,不治,七日死矣。發於膺,名曰甘疽,色青,其狀如谷實栝蔞,常苦寒熱,急治之,去其寒熱,不急治,十歲死,死後出膿。發於脅,名曰敗疵,敗疵者,女子之病也,灸之,其病大癰膿。治之,其中乃有生肉,大如赤小豆。
銼菱翹草根各一升,以水一斗六升煮之,竭為取三升,則強飲厚衣,坐於釜上,令汗出至足已。(疵,疾𧣴盜切。《甲乙經》於赤少豆下作治之銼菱草、赤松根各一升。)
白話文:
如果腋下、手臂和手掌出現潰爛,伴隨着發冷發熱、口乾舌燥、喝水就吐、心煩意亂,脈象強勁,持續六到八天,並且發汗,那麼就能活下來,不發汗就會死亡。
胸部出現的潰爛叫做井疽,形狀像大豆,三四天不治療就會蔓延到腹部,最終不治而亡,七天內就會死亡。
胸口出現的潰爛叫做甘疽,顏色青綠,形狀像瓜子,患者常常感到寒冷發熱,必須及時治療,消除寒熱之症,否則十年內就會死亡,死後會流膿。
肋骨附近出現的潰爛叫做敗疵,是女性常見的疾病,可以用灸法治療,會形成膿包。治療過程中,潰爛處會長出像紅豆一樣的肉芽。
將菱角、翹草根各取一升,加水一斗六升煮沸,濃縮至三升,然後喝下,穿厚衣服,坐在鍋上,直到出汗到腳趾。
〔涓〕使熒疽腫起,發肋及兩肩肘頭,二十日不穴死。九日可刺,發赤白相間,膿多可治,全無赤白者不治。蜂疽發髀背,起心俞及心包絡俞。若肩髁二十日,不穴死。十日可刺,其色赤黑,膿清者不治。特疽發肺俞及肝俞,不穴,二十日死。八日可刺,其色紅赤,內隱起如椒子者死。
陰陽二氣疽,廣闊滿背,或大或小不常,腫熱脹大。十日,可刺導引出膿,不拘深淺多少,發渴體倦。十日外不見膿,不治。筋疽髮夾脊兩邊大筋上,其色蒼。八日,可刺。有癰在肥腸中,九十日死。沖疽發小腹疼痛而振寒熱,四日悁悁,五日變色,可刺。不刺即導引出膿毒。
白話文:
膿腫若使人發熱腫脹,蔓延到肋骨、肩膀和手肘,二十天不治療就會死亡。九天后可以針刺,如果膿包顏色呈現赤白相間,而且膿液很多,就可以治療,如果完全沒有赤白顏色則無法治療。蜂窩組織炎若發病於大腿後側,會蔓延到心俞穴和心包絡俞穴。若病發於肩膀,二十天不治療就會死亡。十天后可以針刺,如果膿包顏色呈現赤黑,而且膿液清澈,則無法治療。特疽若發病於肺俞穴和肝俞穴,不治療,二十天就會死亡。八天后可以針刺,如果膿包顏色紅赤,並且內部隱隱發痛像胡椒粒一樣,則會死亡。
陰陽二氣疽,蔓延整個背部,大小不一,腫脹發熱。十天后可以針刺引導膿液排出,無論深淺多少,患者會感到口渴體倦。十天后仍未見膿液排出,則無法治療。筋疽發病於脊柱兩側大筋上,顏色蒼白。八天后可以針刺。如果腹部有癰腫,九十天就會死亡。沖疽發病於小腹,疼痛伴隨發冷發熱,四天會感到煩躁不安,五天顏色會改變,可以針刺。如果不針刺,就要引導膿毒排出。
不治,五十餘日死。
〔《靈》〕發於尻,名曰銳疽。其狀赤堅大,急治之。不治,三十日死矣。(治見經虛條。)
〔涓〕湧泉疽,腫起發太陰,如伏鼠。二十日不穴死。十日,可刺,發清膿,赤黑者死,白者可治。(太陰,尻尾前是也。)
〔《靈》〕發於股脛,名曰股脛疽。其狀不甚變色,癰腫內薄於骨。不急治,三十日死矣。(股脛,劉涓子作股陽。)發於股陰,名曰赤施。不急治,六十日死。在兩股之內不治,十日死。
〔涓〕陰疽,發腿髀及陰股。始發腰強,數飲不能多,七日發堅腫脹惡疼,心煩躁,死不治。
〔《靈》〕發於膝,名曰疵疽。其狀大,癰色不變,寒熱而堅。勿石,石之者死。須其柔,乃石之者生。(堅如石者,用生樟陸根擦之則效。)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,不可治也。發於陽者,百日死。發於陰者,三十日死。(陽謂諸節之背,陰謂諸節之膕郄間。劉涓子云:應者,內發透外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不及時治療,五十多天就會死亡。
臀部發病,叫做銳疽。症狀是紅色堅硬腫大,要趕快治療。不治療,三十天就會死亡。
湧泉疽,腫起於太陰經,像伏鼠一樣。二十天不破潰就會死亡。十天可以針刺,排出膿液。膿液呈赤黑色會死亡,呈白色可以治療。太陰經,就是臀部尾骨前方的部位。
股脛發病,叫做股脛疽。症狀是不太變色,癰腫靠近骨頭。不緊急治療,三十天就會死亡。股脛,劉涓子寫作股陽。股陰發病,叫做赤施。不緊急治療,六十天就會死亡。位於兩股內側不治療,十天就會死亡。
陰疽,發病於大腿和小腿,以及陰股部位。一開始出現腰部痠痛,喝水不能喝太多,七天後出現堅硬腫脹,疼痛劇烈,心煩躁,不治會死亡。
膝蓋發病,叫做疵疽。症狀是腫大,癰色不變,發熱發冷且堅硬。不要用石頭治療,用石頭治療就會死亡。要等到腫塊柔軟了,才能用石頭治療,這樣才能活命。堅硬如石頭的,可以用生樟陸根擦拭,就會有效。所有癰疽發病在關節處,並且互相影響的,都不能治療。發病在陽面,一百天就會死亡。發病在陰面,三十天就會死亡。陽面指的是關節背面,陰面指的是關節內側的膕郄穴之間。劉涓子說:影響是指內部發病,向外透出來。
)發於脛,名曰兔齧。其狀如赤豆,至骨,急治之,不急治,害人也。發於內踝,名曰走緩。其狀癰色不變。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,不死。發於足上下,名曰四淫。其狀大癰,不急治之,百日死。發於足傍,名曰厲癰。其狀不大,初從小指發,急治去之。其狀黑者不可消,輒益。
不治,百日死。發於足指,名曰脫癰。其狀赤黑者,死不治。不赤黑者不死。治之不衰,急斬之,否則死矣。
〔涓〕瘇敦疽發兩足指,五日不穴,死。四日可刺,其色發黑癰者不堪,未過節者可治。陽疽起足跗及足下,二十日不穴死。十日可刺,發赤白膿血不多,其瘡上癢及赤黑者死。禽疽,始發者如疹數十處,如拳打之狀,發寒齒噤。如此者,十四日死。十日可刺,導引膿出即愈。衡疽發如腫,或時復往來,可要其所刺之,導引膿出即愈。
白話文:
-
如果腫癥出現於小腿,稱為「兔齧」。狀似紅豆,深入骨頭,需緊急治療,若不立即治療,會傷害人體。如果在內踝出現,稱為「走緩」,狀似癩痘,顏色不變。多次排泄物質並控制寒熱,可不死。
-
在腳部上下出現的腫癥,稱為「四淫」。狀似大癩痘,若不立即治療,一百天內必死。在腳旁出現的腫癥,稱為「厲癰」。狀似較小的癩痘,初期從小指開始,需立即治療。黑色的癥狀無法消除,會逐漸擴大。如果不治療,一百天內必死。
-
腫癥從腳趾開始出現,稱為「脫癰」。狀似紅黑,不治療則死。如果不是紅黑狀,則不會死。治療若無效,需迅速切開,否則會死。
-
癰癥從腳趾兩端出現,五天內未處理,會死。四天後可以針灸,黑色的癥狀不能痊癒,但未超過節氣的可治療。陽性腫癥從腳底板和腳跟出現,二十天內未處理會死。十天後可以針灸,若排出紅白膿血不多,且瘡口有瘙癢、紅黑,則會死亡。禽類腫癥,初期像疹子,大小數十個,像被擊打的狀況,伴有發冷顫抖。這樣的情況下,十四天內會死。十天後可以針灸,引導膿液排出即可痊癒。衡疽發病像腫塊,或時常反覆,可以預測針灸的位置,引導膿液排出即可痊癒。
〔丹〕,琥珀膏
歸鬚,川芎,黃耆梢,蜂房,細辛,皂角,升麻,甘草梢,蓖麻子,木鱉子,芍藥,白蘞,獨活,川椒,藁本,防風梢,枸杞子,菖蒲,降真香,官桂,栝蔞,蘇木,白芷,杏仁,黃連,槐枝(以上各一兩),琥珀,沉香,木香,丁香,藿香,零陵香,雲母石,乳香,雄黃,硃砂,安息香,甘松(以上各二錢半),輕粉,麝香(各一錢),發灰(五錢),白礬(枯,一兩,以上十六味為極細末),羊腎脂(四兩),蟾酥(二兩),香油(四斤),黃丹
白話文:
【丹·琥珀膏】
- 紅丹:1兩
- 琥珀膏:適量
- 歸鬚、川芎、黃耆梢、蜂房、細辛、皁角、升麻、甘草梢、蓖麻子、木鱉子、芍藥、白蘞、獨活、川椒、藁本、防風梢、枸杞子、菖蒲、降真香、官桂、栝蔞、蘇木、白芷、杏仁、黃連、槐枝(每種各1兩)
- 琥珀、沈香、木香、丁香、藿香、零陵香、雲母石、乳香、雄黃、硃砂、安息香、甘松(每種各2錢半)
- 軟粉、麝香(每種各1錢)
- 白礬(乾燥後,1兩)
- 羊腎脂:4兩
- 蟾酥:2兩
- 香油:4斤
- 黃丹:適量
以上材料按照指定比例混合,製成膏狀藥物。
上先以前二十六味銼,槌碎,用水五升,文武火熬至二升半,去渣。再用水五升,又熬至二升半,去渣,與前汁一處慢火煎,用槐枝不住手攪成膏,用瓷器盛,頓起。將後琥珀等十六味研為極細末,用紙包起,於前膏內,下淨羊脂四兩,真酥二兩,同膏入香油內攪令勻,以文武火熬膏內水盡,用紙捻點油燒不爆為度漸入黃丹,以二兩五錢重為一次,仍用槐枝不住手攪,滴水中不散,軟硬得所。如軟添黃丹,如硬添油,再上火熬。
卻入前藥細末五兩,微煎數沸,用瓷器盛貯。如用,於紙上攤之,量瘡口大小。專治五發惡瘡、疔腫、瘰癧,遠年冷疳、痔漏、一切無名惡瘡、蛇傷、蠍齧、犬咬,並皆治之。
白話文:
將二十六味藥材切碎,用五升水熬煮至二升半,去渣,再用五升水熬煮至二升半,去渣,將兩次熬煮的藥汁混合,以小火慢慢煎煮,不停攪拌,直至熬成膏狀。將膏體盛入瓷器中,立即取出。將後面的十六味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紙包好,加入膏體中,再加入四兩羊脂、二兩真酥,一同放入香油中攪拌均勻,以文武火熬煮,直至膏體中的水分完全蒸發,用紙捻蘸油試驗,不爆裂為度,然後逐漸加入黃丹,每次加二兩五錢,不停攪拌,直到滴入水中不散,軟硬適宜。如果太軟就加黃丹,太硬就加香油,再用火熬煮。
最後加入先前研磨好的藥粉五兩,稍微煎煮幾沸,盛入瓷器中保存。使用時,將藥膏攤在紙上,根據瘡口大小取用。此藥專治五發惡瘡、疔腫、瘰癧、久年冷疳、痔漏、各種無名惡瘡、蛇傷、蠍子咬傷、狗咬傷等,都能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