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五·陰陽臟腑部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·陰陽臟腑部 (11)

1. 治發熱

片芩(六兩),吳茱萸(一兩)

上為末,蒸餅丸。

〔垣〕,滋腎丸

黃柏(二兩,酒洗,焙),知母(二兩,酒洗,焙),肉桂(二錢)

上為末,熟水丸,如雞頭大。每服百丸,加至二百丸,白沸湯下,空心服。

治腎熱諸方(並見勞瘵。)

〔《靈》〕胃中熱,則消穀,令人懸心,善飢,臍以上皮熱,腸中熱,則出黃如糜,臍以下皮熱。(師傳篇,胃居臍上,故胃熱則臍以上熱。腸居臍下,故腸熱則臍以下熱。如肝膽居脅,肝膽熱則當脅亦熱。肺居胸背,肺熱則當胸背亦熱。腎居腰,腎熱則當腰亦熱。可類推也。)

〔潔〕暴熱者,病在心肺。積熱者,病在腎肝。暴熱者,宜《局方》雄黃解毒丸。積熱者,宜《局方》妙香丸。暴者,上喘也,病在心肺,謂之高喘,宜木香金鈴子散。上焦熱而煩者,宜牛黃散。有病久憔悴,發熱盜汗,謂之五臟齊損,此熱勞骨蒸之病也。瘦弱虛損,煩喘腸澼下血,皆蒸勞也,治法宜養血益陰,熱能自退。此謂不治而治也,錢氏地黃丸主之。

雄黃解毒丸,治上膈壅熱,痰涎不利,咽喉腫痛,赤眼癰腫。(方見喉痹。)

〔《保》〕,木香金鈴散,治暴熱心肺,上喘不已。

大黃(五錢),金鈴子(去核),木香(各三錢),輕粉(少許),朴硝(二錢)

上為末,柳白皮煎湯調下,食後三四錢,以利為度。

牛黃散,治上焦熱而煩,不能臥睡。

山梔,大黃,鬱金(各半兩),甘草

上為末,每五錢,水煎溫服,微利則已。

〔《局》〕,妙香丸丹溪云:疏決腸胃,制伏木火之劑。)

辰砂(水飛,八兩),龍腦,膩粉(研),麝香(研。各八兩),牛黃(半兩),金箔(九十片,研),巴豆(三百十五粒,去皮心膜,炒熟,研如泥,去油)

上合研勻,用淨黃蠟六兩,入白礬七錢半,同煉蜜勻為丸,每兩作三十丸,米飲吞下。如要藥速行,即用針刺一眼,入冷水浸少時服之。

久熱屬勞瘵,治法見瘵門。

諸熱分而言之,則有氣血表裡上下五臟之異。合而言之,則氣熱、表熱、上焦熱、心肺熱,皆屬陽而治相類;血熱、裡熱、下焦熱、腎肝熱,皆屬陰而治亦相類。中焦與脾熱亦然。

〔羅〕通治熱氣,用黃連解毒湯治大熱甚,煩躁錯語不得眠。

黃連(七錢半),黃柏,山梔(各半兩),黃芩(一兩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去渣熱服,如未效再服。

〔海〕前方中加防風、連翹,為金花丸,治風熱。加柴胡,治小兒潮熱。與四物相合各半為湯,治婦人潮熱。

〔垣〕,三黃丸,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。上焦有熱攻衝,眼目赤腫,頭項腫痛,口舌生瘡。中焦有熱,心膈煩躁,飲食不美。下焦有熱,小便赤澀,大便秘結。五臟俱熱,即生癰癤瘡痍。及治五般痔疾,糞門腫痛,或下鮮血。(丹溪云:此三焦藥也。)

白話文:

治發熱

第一方:用片芩六兩、吳茱萸一兩研磨成粉,做成蒸餅丸服用。

第二方(垣氏方):滋腎丸。用酒洗後焙乾的黃柏、知母各二兩,肉桂二錢研磨成粉,做成熟水丸,如雞頭大小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最多可加至二百丸,用白開水送服,空腹服用。此方及其他治療腎熱的藥方,詳見勞瘵篇。

胃中熱則消化不良,令人心神不安,容易飢餓,肚臍以上皮膚發熱;腸中熱則排泄物呈黃色稀糊狀,肚臍以下皮膚發熱。(師傳篇記載:胃位於肚臍上方,故胃熱則肚臍上方發熱;腸位於肚臍下方,故腸熱則肚臍下方發熱。肝膽位於脅下,肝膽熱則脅下發熱;肺位於胸背,肺熱則胸背發熱;腎位於腰部,腎熱則腰部發熱。以此類推。)

暴熱是病在心肺,積熱是病在腎肝。暴熱宜用《局方》雄黃解毒丸;積熱宜用《局方》妙香丸。暴熱伴有上喘,病在心肺,稱為高喘,宜用木香金鈴子散。上焦發熱煩躁者,宜用牛黃散。久病體弱,發熱盜汗,稱為五臟俱損,這是熱勞骨蒸的病症。瘦弱虛損,煩躁喘息,腸胃不適,便血,都是勞損所致,治療應以養血益陰為主,熱症自然會退去。這叫作「不治而治」,錢氏地黃丸主治此症。

雄黃解毒丸,治療上膈壅熱,痰涎不利,咽喉腫痛,眼紅癰腫。(具體方劑見喉痹篇)

木香金鈴子散(《保元》),治療暴熱症狀累及心肺,上喘不止。組成:大黃、金鈴子(去核)、木香各三錢,輕粉少許,朴硝二錢,研磨成粉,用柳白皮煎湯送服,飯後服用三四錢,以通便為度。

牛黃散,治療上焦發熱煩躁,不能安睡。組成:山梔、大黃、鬱金各半兩,甘草適量,研磨成粉,每次五錢,水煎溫服,微通大便即可。

妙香丸(《局方》),丹溪先生說:此方能疏通腸胃,抑制肝火。組成:水飛辰砂、龍腦、膩粉(研磨)、麝香(研磨)各八兩,牛黃半兩,金箔九十片(研磨),巴豆三百十五粒(去皮心膜,炒熟,研磨成泥狀,去除油分)。以上藥材混合研磨均勻,用淨黃蠟六兩,白礬七錢半,煉蜜混合製成丸劑,每兩三十丸,米湯送服。如果需要藥效迅速發揮,可用針刺破一粒藥丸,放入冷水中浸泡片刻再服用。

久熱屬勞瘵,治療方法見瘵門。

各種熱症,從不同角度分析,有氣血、表裡、上下、五臟的區別。從整體角度分析,氣熱、表熱、上焦熱、心肺熱都屬於陽性,治療方法相似;血熱、裡熱、下焦熱、腎肝熱都屬於陰性,治療方法也相似。中焦和脾熱也類似。

羅氏通治熱氣,用黃連解毒湯治療大熱、煩躁、胡言亂語、失眠等症。組成:黃連七錢半,黃柏、山梔各半兩,黃芩一兩,研磨後,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去渣後熱服,若無效可再服用。

海氏方,在前方的基礎上加防風、連翹,稱為金花丸,治療風熱;加柴胡,治療小兒潮熱;與四物湯各半混合,治療婦女潮熱。

垣氏方,三黃丸,治療男女三焦積熱。上焦有熱則攻衝於上,眼目赤腫,頭項腫痛,口舌生瘡;中焦有熱則心膈煩躁,飲食不香;下焦有熱則小便赤澀,大便秘結;五臟俱熱則生癰疽瘡瘍,並治療各種痔瘡,肛門腫痛或便血。(丹溪先生說:這是治療三焦的藥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