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1)

1. 積熱

久熱也。疳熱亦久,但兼面黃吃炭土,鼻下爛也。

〔無〕小兒積熱者,表裡俱熱,遍身皆熱,頰赤口乾,小便赤,大便焦黃,先以四順、清涼飲子利動臟腑,則熱去。既去復熱者,內熱已解,而表熱未解也,當用惺惺散、紅綿散加麻黃微發汗,表熱乃去。表熱去後,又發熱者何也?世醫到此,盡不能曉。或再用涼藥,或再解表,或以謂不可醫,誤致夭傷者甚多。

此表裡俱虛,氣不歸元,而陽浮於外,所以再發熱,非熱證也。只用六神散入粳米煎,和其胃氣,則收陽歸內,身體便涼。熱重者,用銀白散。

清涼飲子,每服二錢,薄荷三錢,同煎。(方見治寒熱法。)惺惺散(方見痘疹門。)

紅綿散

白殭蠶(炒,二兩),天麻(生用,一兩),天南星(切薄片,油浸黃,二兩),蘇木節(另研,二兩半),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水一小盞,入紅綿少許,同煎至六分,溫服。凡小兒風熱,頭目不清,並宜服之。若傷寒有表證發熱者,每服入去節麻黃末五分;有裡熱心燥渴者,入滑石末半錢,同煎服之。

六神散

人參,白茯苓,乾山藥,白朮,白扁豆,甘草(炙。各等分),

上為末,每服一大錢,水一小盞,棗一枚,姜二片,同煎至五分服。此藥用處甚多,治胃冷加附子,治風症加天麻,治痢加罌粟殼。

銀白散

乾山藥,白朮,白茯苓(各半兩),人參,白扁豆,知母,甘草(炙),升麻(各等分),

上為末,每服一大錢,水一小盞,棗一枚,生薑二片,同煎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〔錢〕,桃枝丸,疏取積熱及結胸,又名,桃符丸,。

巴豆霜,大黃,黃柏(各一錢),輕粉,硇砂(各半錢),

上細末,麵糊丸粟米大,煎桃枝湯下。一晬兒五七丸。五七歲二三十丸,未晬兒二三丸,臨臥服。

梔豉飲子,治小兒蓄熱在中,身熱狂躁,昏迷不食。

梔子仁(七枚),豆豉(半兩),

上用水三盞,煎至二盞,看多少服之無時。或吐不吐,立效。

白話文:

[積熱]

這是指長期的高熱狀況。像疳熱也是長時間的,但會伴隨臉色泛黃,有吃土炭的行為,以及鼻下潰爛的特徵。

孩子如果出現全身發熱,皮膚、口腔、大小便均呈現燥熱的症狀,臉頰泛紅,口乾舌燥,小便是深色的,大便乾黃,這都是因為體內有積熱。首先應該服用四順、清涼飲子來調理內臟,使熱氣排出。如果熱氣排除後又再度發燒,這表示內熱已經消退,但表面的熱氣尚未消散,這時應該使用惺惺散、紅綿散加些許麻黃,微微發汗,讓表面的熱氣也能消散。

然而,如果在表面的熱氣消散後,又再度發燒,這往往讓醫生們困惑不解。有人會再次使用清涼藥物,或者再次發汗,甚至有人認為無法治療,導致許多兒童因此喪命。

這種情況其實是因為體內氣血虛弱,氣血無法歸元,陽氣浮在外表,所以才會再度發燒,這並不是真正的熱病。只需要服用六神散,加入粳米一同煎煮,調和胃氣,讓陽氣回歸內臟,身體就會恢復涼爽。如果熱度較高,可以使用銀白散。

清涼飲子每次服用二錢,加上三錢的薄荷一同煎煮。(具體方子可參考治療寒熱的方法。)惺惺散的方子可參考痘疹的治療。

紅綿散的配方包括:炒過的白殭蠶二兩,生用的天麻一兩,切成薄片且經油浸泡呈黃色的天南星二兩,另外研磨的蘇木節二兩半。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加少量紅綿,一同煎煮至六分熟,溫服。對於兒童風熱,頭目不清的情況都適用。如果有傷寒的表面症狀,每次服用可以加入五分去節的麻黃粉末;如果有內熱、心煩口渴的情況,可以加入半錢的滑石粉末,一同煎煮服用。

六神散的配方包括:人參,白茯苓,乾山藥,白朮,白扁豆,炙甘草(以上各等分)。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大錢,加一小盞水,一枚棗,二片薑,一同煎煮至五分熟服用。此藥用途廣泛,治療胃寒可以加入附子,治療風症可以加入天麻,治療痢疾可以加入罌粟殼。

銀白散的配方包括:乾山藥,白朮,白茯苓各半兩,人參,白扁豆,知母,炙甘草,升麻各等分。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大錢,加一小盞水,一枚棗,二片生薑,一同煎煮,溫服,不限時間。

錢氏桃枝丸,可以疏解體內的積熱和結胸,又稱為桃符丸。

巴豆霜,大黃,黃柏各一錢,輕粉,硇砂各半錢。以上材料細磨成末,用麵糊做成粟米大小的丸子,用煎好的桃枝湯送服。一週歲的孩子可服用五至七粒。五到七歲的孩子可服用二十至三十粒,未滿周歲的孩子可服用二至三粒,睡前服用。

梔豉飲子,可以治療小兒體內蓄積的熱氣,導致身體發熱,狂躁不安,甚至昏迷不食。

梔子仁七枚,豆豉半兩。以上材料加三盞水,煎煮至剩兩盞,根據年齡和體質適量服用,隨時可以服用,可能會引起嘔吐,但立即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