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)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)
1. 潮熱
熱有作止,每日應時而發也。
〔錢〕,地骨皮散,治虛熱潮作,亦治傷寒壯熱及餘熱。
知母,甘草(炙),半夏(洗,七次),銀柴胡(去蘆),人參,地骨皮,赤茯苓(以上各等分)
如有驚熱,加蟬蛻、天麻、黃芩。若加秦艽,名秦艽飲子。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生薑三片,水煎,食後溫服,量大小加減。(海藏云:地骨皮散即小柴胡湯加減法。自汗者地骨皮散,無汗者柴胡湯、三黃湯。仲景所用,錢氏改諸丸散加減,並出古法。)
生犀散,治症同前。
生犀角(銼末,二錢),地骨皮,赤芍藥,柴胡,葛根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,
上為粗末,每服一二錢,水煎,食後溫服。(海藏云:生犀湯,即犀角地黃湯加減法,此少陽陽明相合也。)
〔田〕,犀角散,治小兒骨蒸肌瘦,頰赤口乾,晚潮熱,夜有盜汗,五心煩躁,四肢困倦,飲食雖多,不生肌肉。
犀角末),地骨皮,麥門冬,枳殼(麩炒),大黃(蒸),柴胡,茯苓,赤芍藥,黃耆,桑白皮,人參,鱉甲(醋塗炙。各等分),
上為粗末,每二錢入青蒿少許,水煎,量兒大小加減,一鍾煎八分,食後溫服。
〔丹〕小兒潮熱盜汗,胡黃連、柴胡等為細末,煉蜜丸芡實大。每二丸酒化開,入少水,煎小沸,服。
〔錢〕朱監簿子五歲,夜發熱,曉即如故,眾醫有作傷寒治者,有作熱治者,以涼藥解之不愈。其候多涎而喜睡。他醫以鐵粉丸下涎,其病益甚,至五日,大引飲。錢曰:不可下之。乃取白朮散一兩,煎藥汁三升,使任意取足服。朱生曰:飲多不作瀉否?錢曰:無生水不作瀉,縱多不足怪也,但不可下耳。
朱生曰:先治何病?錢曰:止瀉治痰,退熱清神,皆此藥也。至晚服盡。錢視曰:更可服三升,又煎白朮散三升,服盡得稍愈,第三日,又服白朮散三升,其子不渴無涎。又投阿膠散,二服而安。
〔錢〕,秦艽散,治潮熱減食蒸瘦。
秦艽(去頭,切,焙)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薄荷葉(切,焙,半兩),
上為粗末,每服二錢,水一鍾,煎八分,食後溫服。
〔潔〕潮熱有時,胸滿短氣者,桃枝丸。(方見小兒積熱。)
〔湯〕風痰熱,晚熱早涼,吃水無時,此候乃痰作潮而生風熱,即宜金星丸下之。或氣弱者不可下,宜奪命散以控下涎,次服惺惺散加南星、白附子。(奪命散方見驚風門。惺惺散方見痘疹門。)
金星丸,治風熱結聚,喉內痰鳴,喘粗咳嗽,面紅腮腫,咽膈壅塞,發熱,狂躁,多渴。
鬱金末,雄黃(另研。各一分),膩粉(半分),巴豆(七枚,去油)
上為末,米醋糊丸麻子大,薄荷臘茶下。
〔《脈經》〕云:小腸有宿食,常暮發熱,明日復止,此宿食夜熱也。海藏云:夜熱屬陰,四順飲之類,此血熱在夜也。
白話文:
[潮熱]
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中醫對於潮熱病症的治療方法。潮熱指的是熱度有時發作,有時停止,每天會在特定時間出現。
錢氏提出使用地骨皮散來治療虛熱引起的潮熱,也能用於傷寒高熱以及殘留的熱度。配方包括知母、炙甘草、洗淨的半夏(洗七次)、銀柴胡(去蘆)、人參、地骨皮和赤茯苓(以上成分等量)。如果伴有驚熱,則添加蟬蛻、天麻和黃芩。如果加入秦艽,則稱為秦艽飲子。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三片生薑,用水煎煮,在飯後溫服,根據年齡調整劑量。
海藏指出,地骨皮散是根據小柴胡湯的加減法製成的。對於自汗者適用地骨皮散,無汗者則適合使用柴胡湯或三黃湯。仲景使用的方子被錢氏修改,融入了諸多古法。
生犀散用於同樣的病症。配方包含生犀角(搗碎成末,二錢)、地骨皮、赤芍藥、柴胡和葛根(各一兩)、炙甘草(半兩)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一二錢,用水煎煮,在飯後溫服。
田氏的犀角散適用於小兒骨蒸肌瘦、臉頰發紅、口乾、夜晚潮熱、盜汗、五心煩躁、四肢疲憊、雖食多但不長肉的情況。配方包括犀角末、地骨皮、麥門冬、麩炒的枳殼、蒸過的大黃、柴胡、茯苓、赤芍藥、黃耆、桑白皮、人參、醋塗炙的鱉甲(各等量)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粗末,每次二錢加入少量青蒿,用水煎煮,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劑量,一鍾煎八分,飯後溫服。
丹氏針對小兒潮熱盜汗的問題,建議使用胡黃連和柴胡等成分研磨成細末,用煉蜜製成芡實大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二丸,用酒溶解,加入少量水,煎煮至微沸,然後服用。
錢氏提到一個案例,朱監簿的五歲兒子晚上發熱,到了早上就恢復正常,許多醫生試圖用傷寒或熱病的方式治療,使用涼藥卻未能痊癒。孩子症狀為多涎且喜睡。其他醫生嘗試使用鐵粉丸排涎,但病情反而惡化,到了第五天,孩子大量喝水。錢氏表示,不能進行下瀉治療。於是,他取出一兩的白朮散,煎煮成三升的藥汁,讓孩子自由飲用至滿足。朱生擔心飲用過多會不會引起腹瀉,錢氏回答,只要不是生水就不會引起腹瀉,即使飲用過多也不必驚訝,但絕對不能下瀉。朱生問道,應該先治療哪個症狀?錢氏回應,這個藥可以止瀉、治痰、退熱、清神,到了晚上,錢氏檢查後表示還可以再服用三升,再次煎煮白朮散三升,服用完畢後病情稍微好轉。第三天,再服用三升的白朮散,孩子不再口渴、無涎,接著服用阿膠散,兩次服後病情穩定。
錢氏的秦艽散用於治療潮熱導致的食慾減少和消瘦。配方包括秦艽(去頭,切,焙)、炙甘草(各一兩)和薄荷葉(切,焙,半兩)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煎煮至剩八分,飯後溫服。
潔氏對於潮熱伴隨胸部滿悶和呼吸困難的狀況,建議使用桃枝丸。(該方可在小兒積熱章節找到)
湯氏指出,風痰熱的症狀為夜晚熱度升高,早晨涼爽,隨時想喝水,這是痰液形成潮濕環境而產生風熱,應使用金星丸進行下瀉。如果體質虛弱者不宜下瀉,可使用奪命散來控制下瀉,然後服用惺惺散加南星和白附子。(奪命散和惺惺散的方子分別在驚風和痘疹章節中)
金星丸適用於風熱聚結、喉嚨痰鳴、呼吸急促、咳嗽、面色紅潤、腮部腫脹、咽喉堵塞、發熱、狂躁、口渴頻繁的情況。配方包括鬱金末、雄黃(另研,各一分)、膩粉(半分)和巴豆(七枚,去油)。將所有成分研磨成末,用米醋糊製成芝麻大小的丸子,用薄荷臘茶送服。
《脈經》指出,小腸中有宿食的人,經常在傍晚發熱,第二天又恢復正常,這是宿食在夜間發熱的現象。海藏認為,夜間發熱屬於陰性,可用四順飲之類的方子,這是血液在夜間發熱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