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2)
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2)
1. 心主熱
〔丹〕小兒熱病,六一散,妙藥也。
食傷胃熱熏蒸。
白朮(一兩),半夏,黃連(各半兩),
加平胃散,粥食後白湯下。〔本》〕治小兒驚熱。
全蠍,天南星(取心為末,一錢),人參(三錢),蛇蛻(三錢),
上為末,薄荷、蜜湯調下。
〔錢〕風溫熱,壯熱相似。潮熱,時間發熱,過時即止,來日依時又熱,此欲發驚候也。
壯熱者,一向熱而不已,甚則發驚癇也。
風溫者,身不熱而口中氣熱,又有風溫症者,但溫而不熱。
傷寒熱,口熱,呵欠頓悶,項急。(治見傷寒部。)
痘瘡熱,噴嚏,悸動,耳尖冷。(治見痘瘡部。)
變蒸熱,唇上白泡珠起,耳冷。(不必治。)
疳熱,面黃,吃炭土,羸瘦,鼻下赤爛。(治見疳部。)
驚風熱,發搐悸癇,脈數,煩躁,顛叫恍惚。(治見急驚部。)
〔《素》〕帝曰:乳子而病熱,脈懸小者何如?岐伯曰:手足溫則生,寒則死。(通評虛實論《甲乙經》謂婦人乳子者。)
〔錢〕熱證疏利,或解化後無虛證,勿溫補,熱必隨生。
白話文:
小兒熱病,用六一散是很好的藥。
食物消化不良導致胃熱,熱氣向上蒸騰。
用白朮(一兩),半夏,黃連(各半兩),加入平胃散,在吃完粥後用白開水送服。這可以治療小兒驚嚇發熱。
將全蠍、天南星(取中心部分磨成粉,一錢)、人參(三錢)、蛇蛻(三錢)一起磨成粉,用薄荷和蜂蜜水調和後服用。
風溫熱的症狀,看起來像壯熱。潮熱是指發熱有時間規律,到時間就發熱,過了時間就退熱,第二天又到時間發熱,這是有可能要發驚厥的徵兆。
壯熱是指持續發熱而不退,嚴重的話會引發驚厥抽搐。
風溫的症狀是身體不熱,但口中呼出的氣是熱的,還有的風溫症狀只是溫熱而不發熱。
傷寒引起的發熱,會口熱、打哈欠、精神不振、脖子僵硬。(治療方法參見傷寒篇。)
出痘瘡引起的發熱,會打噴嚏、心悸、耳尖發冷。(治療方法參見痘瘡篇。)
變蒸引起的發熱,會出現嘴唇上起白色小泡,耳朵發冷。(不需要治療。)
疳積引起的發熱,會面色發黃、吃土、身體消瘦、鼻子下面紅腫潰爛。(治療方法參見疳積篇。)
驚風引起的發熱,會抽搐、心悸、癲癇發作、脈搏跳動快、煩躁不安、大聲哭叫、神志不清。(治療方法參見急驚風篇。)
黃帝問:哺乳的嬰兒發熱,脈搏細弱像懸著一樣,應該怎麼辦?岐伯回答說:如果手腳溫熱就表示能活,如果手腳冰冷就表示要死了。(這是《甲乙經》在《通評虛實論》中提到哺乳婦女的情況。)
熱病發熱後出現腹瀉,或發熱消退後沒有虛弱的症狀,不要用溫補的藥,否則熱邪會隨之而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