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六·小兒部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六·小兒部 (19)

1. 驚搐

小兒急慢驚風,發熱,口瘡,手足伏熱,痰熱、痰喘、痰嗽,並用湧法。重劑用瓜蒂散。輕劑苦參、赤小豆末,酒、酸齏汁調服之。後用通神散,蜜丸服之。間以桑牛陰乾研末調服,以平其氣。

〔《本》〕,褊銀丸,治小兒急慢驚風,積痼。

青黛(三錢),水銀(一皂角子大,同黑鉛、錫炒砂子),寒食麵,黃明膠(炒焦。為末。各二錢),輕粉(炒,豆許),雄黃,粉霜,硃砂(各一兩),巴豆(二十一粒,去油),腦麝(少許)

上研細,滴水為丸,如麻子大,捏褊曝乾,瓷盒盛之,一歲一丸,隨意加減,煎棗子湯送下,不得化破。

〔《博》〕治急慢驚風。乳香、甘遂各半兩,同研細,每服半錢,用乳香湯調下,或用童便調下尤妙。

上二十方,通治急慢驚風,蓋謂虛實兩見,急慢互出,故有通治之法。合而言之,急慢雖異,皆本之於痰,故礞石、星、半之屬,通能治之者也。分而言之,礞石之屬瀉痰,青黛之屬瀉木,硃砂之屬瀉火,皆治氣實之劑;參、草之屬補土,天麻、全蠍之屬補木,烏、附之屬補火,又皆治氣虛之劑。故補瀉兼施,虛實通治之法也。

〔《山》〕小兒驚風。猢猻糞燒存性,碗覆出火毒,生蜜調灌少許。

〔海〕心神不安。四君子加辰砂半分,棗湯調下。又有一症,欲發瘡疹,先身熱驚跳,或發搐搦,此非驚風,當用發散藥。

〔閻〕驚風或泄瀉等症煩渴者,皆津液內耗也。不問陰陽,宜煎錢氏白朮散,使滿意取足飲之,彌多彌好。

〔《明堂》〕急慢驚:印堂(灸,急驚瀉,慢驚補。)

急驚:支正、下廉。小兒慢驚風:灸尺澤二穴(各七壯,在肘橫紋內正中,炷如小麥大。),睡中驚掣:厲兌(一壯。),睡中驚,目不合,灸屈肘橫紋上三壯。

〔錢〕咬牙甚者,發驚。目直面青身反折者,生驚。呵欠面青者,驚風。呵欠面黃者,脾虛驚。目赤兼青者,發搐。

〔錢〕驚癇發搐,男發搐,目左視無聲,右視有聲;女發搐,目右視無聲,左視有聲,相勝故也。更有發時症。(潔古曰:男為木,故左視木位無聲,右視金位相擊則有聲。女為金,故右視金位無聲,左視木位亦相擊有聲。)

李寺丞子,三歲發搐,自卯至巳,目右視,大叫哭。錢見曰:此逆也。男為陽,本發左視無聲則順,右視有聲則逆。所以然者,左肝木也,右肺金也,逆則二臟相戰,金木相擊而有聲也。治宜瀉強補弱。假令女發搐,目左視,是肺來乘肝,肝不能任,故叫哭也。當瀉其肺,後治其心,續治其肝,若病在秋(日西時同),肺兼旺位,當大瀉其肺。

若病在春(早晨時同),此肝旺之時尚不能勝肺,是肺強而肝木弱也。當補其肝腎,大瀉其肺。若男發搐,目右視,是肝來勝肺而叫哭,當瀉其肝心。若病在春夏(早晨、日中時同),肝心旺時,當大瀉其肝。若病在秋冬(日晡時同),此肺旺之時尚不能勝肝,是肝強而肺極虛也,當補其肺,大瀉其肝。所以言目反視者,乃肝主目也。

白話文:

小兒的急驚風、慢驚風,發燒,口瘡,手腳發熱,痰熱、痰喘、痰嗽等症狀,都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。病情重的可以用瓜蒂散,病情輕的則用苦參、赤小豆粉末,用酒或酸菜汁調和服用。之後再用通神散,做成蜜丸服用。間歇性地用桑樹上牛糞陰乾後磨成粉末調服,以平息體內氣機。

《經驗方》記載,褊銀丸能治療小兒的急驚風、慢驚風以及頑固的積滯。

褊銀丸的配方是:青黛三錢,水銀如一個皂角子大小(與黑鉛、錫一同炒成砂粒狀),寒食麵、炒焦的黃明膠各二錢,炒過的輕粉少許,雄黃、粉霜、硃砂各一兩,去油的巴豆二十一粒,少量冰片和麝香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,滴入水做成丸子,如麻子大小,捏成扁形曬乾,裝入瓷盒中。一歲的嬰兒服用一丸,可根據情況增減,用紅棗湯送服,不能嚼破。

《博濟方》記載,治療急慢驚風,用乳香、甘遂各半兩,一同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半錢,用乳香湯調服,用童子小便調服效果更好。

以上二十個方子,可以廣泛治療急慢驚風,因為這種病症常常虛實夾雜,急發慢發交替出現,所以需要有能廣泛治療的方法。綜合來看,急驚風和慢驚風雖然表現不同,但病因都和痰有關,所以礞石、天南星、半夏等藥物都能治療。細分來看,礞石等藥物能瀉痰,青黛能清肝火,硃砂能瀉心火,這些都屬於治療實證的藥物;人參、甘草等能補脾胃,天麻、全蠍能補肝木,烏頭、附子能補腎火,這些都屬於治療虛證的藥物。所以,要補瀉兼施,虛實都要治療。

《三因方》記載,治療小兒驚風,將猢猻糞燒成灰,用碗蓋住去除火毒,用蜂蜜調和,少量灌服。

《海上仙方》記載,治療心神不安,用四君子湯加入少許辰砂,用紅棗湯調服。還有另一種情況,即將要出疹子時,會先發熱、驚跳,或抽搐,這不是驚風,應該用發散藥物治療。

《閻氏小兒方》認為,驚風或腹瀉等症狀引起煩渴,都是因為體內津液損耗。不論陰虛陽虛,都應該煎服錢氏白朮散,讓病人喝到滿意為止,喝得越多越好。

《明堂經》記載,治療急慢驚風,可以針灸印堂穴(急驚風要瀉法,慢驚風要補法)。

急驚風:針灸支正穴、下廉穴。小兒慢驚風:灸尺澤穴(兩個穴位,各灸七壯,在肘部橫紋內側正中,艾炷像小麥粒大小)。睡覺時驚跳:灸厲兌穴(一壯)。睡覺時驚醒,眼睛不能閉合:灸屈肘橫紋上三壯。

《錢氏小兒方》認為,咬牙嚴重的是將要發作驚風。眼睛直視、面色青紫、身體反弓的是新生驚風。打呵欠且面色青紫的是驚風。打呵欠且面色發黃的是脾虛導致的驚風。眼睛發紅且帶青色的,將會抽搐。

《錢氏小兒方》認為,驚癇發作抽搐時,男孩抽搐時眼睛往左看,沒有聲音;往右看,則有聲音。女孩抽搐時眼睛往右看,沒有聲音;往左看,則有聲音。這是因為陰陽相勝的緣故。(潔古認為:男孩屬木,所以眼睛往左看,木位沒有聲音;往右看,金位相擊,所以有聲音。女孩屬金,所以眼睛往右看,金位沒有聲音;往左看,木位相擊,所以也有聲音。)

李寺丞的兒子,三歲時抽搐,從卯時到巳時,眼睛往右看,大叫哭鬧。錢氏看到後說:這是逆證。男孩屬陽,本應該眼睛往左看,沒有聲音才是順證,現在往右看有聲音是逆證。原因是,左邊是肝木,右邊是肺金,逆證就是肝肺二臟相戰,金木相擊所以有聲音。治療應該瀉強補弱。假設女孩抽搐,眼睛往左看,是肺來乘肝,肝不能承受,所以哭叫。應該先瀉肺,再治療心,然後治療肝。如果發病在秋天(傍晚時分),肺處於旺盛之位,應該大瀉肺。

如果發病在春天(早晨時分),此時肝木旺盛,尚且不能勝過肺,說明肺強而肝木弱,應該補肝腎,大瀉肺。如果男孩抽搐,眼睛往右看,是肝來勝肺所以哭叫,應該瀉肝心。如果發病在春夏(早晨、中午時分),肝心旺盛時,應該大瀉肝。如果發病在秋冬(下午時分),此時肺旺盛,尚且不能勝過肝,說明肝強而肺極虛,應該補肺,大瀉肝。之所以說眼睛反視,是因為肝主宰眼睛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