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六·小兒部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六·小兒部 (8)

1. 肝主風

〔錢〕肝有風,目連札不搐;有熱,則直視亦不搐;得心熱則搐。治肝,瀉青丸。治心,導赤散。凡病或新或久,皆引肝風,風動而上於頭目。目屬肝,風入於目,上下左右如風吹不定,兒不任,故目連札也。若熱入於目,牽其筋脈,兩眥皆緊,不能轉視,故目直視也。若得心熱則搐,其子母俱有實熱,風火相搏故也。治肝,瀉青丸。治心,導赤散。

白話文:

【掌管風象的是肝臟】

錢氏指出,當肝臟受到風邪影響,眼睛會連續眨動不停,但不會抽搐;如果肝臟有熱,就算眼睛直視也不會抽搐;但如果同時心臟也有熱,就會引起抽搐。

治療肝臟問題,可以使用瀉青丸;心臟問題則適用導赤散。無論病症是新發或是長久存在,都可能與肝風有關,風邪上升影響到頭部和眼睛。因為眼睛是肝臟的外在表現,風邪進入眼睛,使得眼睛上下左右移動如同被風吹拂般無法定住,孩子因此無法承受,所以眼睛會連眨不停。如果熱氣進入眼睛,牽扯到眼周的筋脈,導致兩邊眼尾緊繃,無法自由轉動視線,因此眼睛只能直視。如果同時心臟也有熱,那麼肝臟和心臟都有實質性的熱氣,風火相互作用,導致抽搐。治療肝臟,用瀉青丸;心臟問題,則用導赤散。

2. 角弓反張

〔錢〕肝有風,甚則身反張,強直不搐,心不受熱,當補腎治肝。補腎,地黃丸。治肝,瀉青丸。

丹溪云:痓比癇為虛,宜帶補,多是氣虛有火兼痰,用人參、竹瀝治之,不用兼風藥。此論實發前人所未發,湯氏雖云痓候十無一生,蓋未嘗有此法施於人也。

〔《明》〕角弓反張。鼻上入髮際三分,灸三壯。大椎下節間,灸三壯。

〔湯〕身軟時醒者為癇,身強直反張如弓,不時醒者為痓,痓候十無一生。

白話文:

['錢'認為,如果肝臟受到風邪影響,嚴重的情況下身體會向後彎曲,肌肉變得僵硬而不抽搐,心臟不會受到熱邪的影響,在治療上應當補腎和調理肝臟。補腎的藥方為地黃丸,而調理肝臟的藥方為瀉青丸。

丹溪先生提到,與癲癇相比,痙攣是較為虛弱的狀態,應該輔以補益,多數情況是由於氣虛且有火氣兼有痰濕,可以使用人參和竹瀝來治療,不需要用到祛風藥物。這種觀點確實是前人未曾提出的,湯先生雖然說痙攣的患者十個當中沒有一個能存活,這可能是因為他未曾使用過這種方法來治療患者。

在明代的醫學文獻中記載,對於角弓反張的患者,可以在鼻樑上方頭髮邊緣三分處進行三次艾灸,以及在大椎骨下方的關節間進行三次艾灸。

湯先生指出,如果病人身體柔軟且偶爾清醒,那可能是癲癇;若身體僵硬且像弓一樣向後彎曲,並且無法隨時清醒,那可能就是痙攣。而對於痙攣的患者,十個當中往往沒有任何一個能存活。]

3. 搖頭

〔湯〕肝風搖頭,諸方不載。鄭都丞子患七年搖頭,三年下血,已服百餘方,前後所服治搖頭者,無非風藥止血者,或作痢,或作腸風,百藥無效。予既視其病,又知其詳,亦不明其標本,退而思之,乃肝血液盛,外有風熱乘之。肝屬木,盛而脾土為木所克。脾與肺是子母,俱為肝所勝,而血遂漬於大便,故便血不止。

遂處一方,但損肝祛風而益脾。初亦一時之見,只數服而愈。十餘日後,血止而下白膿,遂得以安。

犀角屑,甘草(各一分),栝蔞根(半兩),蛇蛻皮(一錢,炙赤),防風(五兩),鉤藤(鉤子,一錢),麻黃(去節,一錢),黃耆(蜜炙,半兩),羌活,白芍藥(各半兩),

上為末,棗肉丸,食後薄荷湯下,只二服作效,頭搖即止,便血隨愈。次間服胃風湯,數日頓除。沈舍人子服之亦驗。

〔海〕《食療》云:蛇脫皮,主去風邪,明目,治小兒一百二十種驚癇寒熱,痔,蠱毒,安胎,熬用。治癇弄舌搖頭者,宜用全脫。

白話文:

【搖頭】

這段古文提到的是一位名叫鄭都丞的兒子,他患了七年搖頭症和三年的大便出血,已經嘗試了上百種的治療方式,但都沒有顯著的效果。之前的治療,多是針對風濕或止血,或是將病症視為痢疾或腸風來處理,但各種藥物都未能奏效。

經過診斷,發現他的病情主要是因為肝臟血液過剩,加上外在的風熱影響。肝臟屬木,過度強盛時會剋制脾臟,脾臟和肺臟互為母子關係,也都受到肝臟的影響。這導致血液滲入大便,因而出現大便出血的情況。

因此,我開出了一個處方,主要是減輕肝臟的風熱,並增強脾臟的功能。起初只是我的一個直覺,但患者只服用了幾次藥就痊癒了。十幾天後,血便停止,開始排出白色的膿液,病情終於得到了控制。

處方中的成分包括:犀牛角碎片、甘草、栝蔞根、蛇蛻皮、防風、鉤藤、麻黃、黃耆、羌活、白芍藥等,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,再用棗肉製成藥丸。飯後服用薄荷湯送服,只需要服用兩次,搖頭的症狀就能停止,血便也會隨之好轉。接下來再服用胃風湯,幾天內就可以完全康復。沈舍人的兒子服用這個處方後,也同樣見效。

另外,《食療》一書中提到,蛇蛻皮可以去除風邪,明目,治療小兒一百二十種驚癇寒熱,痔瘡,蠱毒,有助於安胎,煎煮使用效果更佳。對於治療癇弄舌搖頭的症狀,建議使用完整的蛇蛻皮。

4. 偏風

〔錢〕,全蠍散,治小兒驚風中風,口眼喎斜,言語不正,手足偏廢不舉。

全蠍(去毒,炒),殭蠶(直者,炒),川芎,黃芩(去心),甘草,桂枝,赤芍藥,麻黃(去節。各一兩),天麻(六錢),大南星(湯泡七次,去皮臍,切,焙乾,五錢),
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一鍾半,姜七片,煎七分,溫服無時,量大小與之,一日三四服。忌羊肉。

白話文:

【病症】:偏風(即中風)

【處方】:全蠍散,適用於治療兒童因驚嚇或中風導致的口眼歪斜、語言不清、手腳單側無法活動。

【成分】:全蠍(需去除毒性並炒過)、殭蠶(選直條狀者,亦需炒過)、川芎、黃芩(去心)、甘草、桂枝、赤芍藥、麻黃(去節)。以上藥材各一兩;天麻六錢;大南星(需用湯浸泡七次,去皮及中心部分,切成片,烘乾)五錢。

【用法】:將上述藥材磨成粗粉,每次服用三錢,加一鍾半的水和七片薑一同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,溫熱服用,不限時間,依患者年齡大小調整劑量,一天可服用三四次。

【禁忌】:服藥期間不可食用羊肉。

5. 驚搐

按驚、搐一也,而有晨夕之分,表裡之異。身熱力大者為急驚,身冷力小者為慢驚,仆地作聲,醒時吐沫者為癇,頭目仰視者為天吊,角弓反張者為痓,而治各不同也。

〔錢〕潮熱變發搐,在早晨寅、卯時者,此肝用事之時也。身體壯熱,目上視,手足動搖,口內生熱涎,項頸強急,此肝旺也,當補腎治肝。補腎,地黃丸;治肝,瀉青丸。(潔古云:木之位肝旺也。)

因潮熱發搐,在巳、午、未時者,此心用事之時也。心惕,目上視,白睛赤色,牙關緊急,口內涎生,手足動搖,此心旺也。當補肝治心。治心,導赤散、涼驚丸;補肝,地黃丸。(潔古云:火之位心熱也。)

廣親宅七太尉,方七歲,潮熱數日欲愈。錢謂父二大王曰:七使潮熱將安,八使預防驚搐。王怒曰:但使七使愈,勿言八使病。錢曰:八使過來日午間即無苦也。次日午前果作搐,急召錢治之,三日而愈。蓋預見其目直視而腮赤,必肝心俱熱,更坐石杌子,乃欲就冷,此熱甚也。

又肌膚素肥盛而本實,其脈急促,故發搐。克言午時者,自寅至午,皆心肝用事之時,治之乃瀉心肝補腎自安矣。

因潮熱發搐,在申、酉、戌時者,此肺用事之時也。不甚搐而喘,目微斜視,身熱如火,睡露睛,手足冷,大便淡黃水,是肝旺。當補脾,益黃散;治肝,瀉青丸;治心,導赤散。(潔古云:脾病肝強,法當補脾,恐木賊害,宜先瀉心肝以挫其強,而後補脾為當。)

徐氏子三歲病潮熱,每日西則發搐,身微熱而目微斜露睛,四肢冷而喘,大便微黃。請錢與李同治。錢問李曰:病何搐也?李曰:有風。何身熱微溫?曰:四肢所作。何目斜睛露?曰:搐則目斜。何肢冷?曰:冷厥,心內熱。曰:何喘?曰:搐之甚也。曰:何以治之?曰:涼驚丸,鼻中灌之,必搐止。

錢又問曰:既謂風病溫壯,搐引目斜露睛,內熱支冷,及搐甚而喘,並以何藥治之?李曰:皆此藥也。錢曰:不然。搐者,心肝實也;身微熱者,日西肺用事之時也;肺主身溫,今且熱者,肺虛也;目微斜露睛者,肝肺相乘勝也;四肢冷者,脾虛也,肺若虛甚,則脾母亦弱,木氣乘脾,四肢即冷。

治之當先補脾肺,用益黃散、阿膠散,得脾虛癥退,然後治其心肝,以瀉青丸、導赤散、涼驚丸治之,九日愈。

因潮熱發搐,在亥、子、丑時者,此腎用事之時也。不甚搐而臥不穩,身體溫壯,目睛緊斜視,喉中有痰,大便銀褐色,乳食不消,多睡不省,當補脾治心。補脾,益黃散;治心,導赤散、涼驚丸。(潔古云:皆因大病後脾胃虛損,多有此疾。)

傷風發搐,因傷風后得之,口中氣出熱,呵欠頓悶,手足動搖,當發散,大青膏主之。小兒生來怯弱者,多此病也。(大青膏方見傷寒。)

白話文:

驚和搐其實是一回事,只是發作的時間和病症表現有所不同。發燒且身體發熱嚴重,抽搐劇烈的稱為「急驚」,身體發冷且抽搐較輕微的稱為「慢驚」。如果抽搐時倒地發出聲響,醒來時口吐白沫,那就是「癲癇」。眼睛向上看的是「天吊」,身體彎成弓形的是「痓」,這些情況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
如果因為發燒而抽搐,發作時間在早晨的寅時(約凌晨3點到5點)、卯時(約早上5點到7點),這是肝臟在主導的時間。如果身體發熱嚴重、眼睛向上看、手腳抖動、口中產生熱痰、脖子僵硬,這表示肝火太旺,應該補腎並治療肝。補腎可以用地黃丸,治療肝可以用瀉青丸。(張元素認為,肝屬木,肝旺。)

如果因為發燒而抽搐,發作時間在巳時(約早上9點到11點)、午時(約中午11點到1點)、未時(約下午1點到3點),這是心臟在主導的時間。如果心悸、眼睛向上看、眼白發紅、牙關緊咬、口中產生涎液、手腳抖動,這表示心火太旺。應該補肝並治療心。治療心可以用導赤散或涼驚丸,補肝可以用地黃丸。(張元素認為,心屬火,心熱。)

有一位廣親宅七太尉的兒子,七歲大,發燒好幾天快要好了。錢醫生對他父親二大王說:「七少爺燒快退了,要提防八少爺會抽搐。」二大王生氣地說:「只要七少爺好就好,不要說八少爺會生病。」錢醫生說:「八少爺如果來,明天中午就不會痛苦了。」第二天中午,八少爺果然抽搐,急忙請錢醫生來治療,三天就好了。錢醫生早就預見到他眼睛直視而且臉頰發紅,這是肝和心都有熱,加上他坐在冰冷的石頭凳子上,表示他想藉此降溫,可見熱勢很盛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患者本身肌肉肥胖而且體質強壯,脈搏跳動急促,也會引發抽搐。之所以說發作時間在午時,是因為從寅時到午時都是心肝在主導的時間,治療時應該瀉心肝火,並補腎,自然就會平安無事。

如果因為發燒而抽搐,發作時間在申時(約下午3點到5點)、酉時(約下午5點到7點)、戌時(約晚上7點到9點),這是肺臟在主導的時間。如果抽搐不嚴重但有喘息、眼睛輕微斜視、身體發熱像火燒、睡覺時眼睛半睜、手腳冰冷、大便呈淡黃色水狀,這是肝火太旺。應該補脾,使用益黃散;治療肝,使用瀉青丸;治療心,使用導赤散。(張元素認為,脾虛導致肝強,應該補脾,但又怕肝木反過來傷害脾土,所以應該先瀉心肝之火來削弱肝的強勢,然後再補脾才恰當。)

徐家有個三歲的兒子發燒,每天傍晚都抽搐,身體稍微發熱,眼睛輕微斜視並半睜,四肢冰冷且喘息,大便呈微黃色。他們請錢醫生和李醫生一同治療。錢醫生問李醫生:「這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抽搐?」李醫生說:「是風引起的。」錢醫生又問:「為何身體只是微微發熱?」李醫生說:「是四肢引起的。」錢醫生又問:「為何眼睛斜視並半睜?」李醫生說:「抽搐時就會這樣。」錢醫生又問:「為何四肢冰冷?」李醫生說:「是冷厥,心裡有熱。」錢醫生又問:「為何喘息?」李醫生說:「是抽搐太嚴重了。」錢醫生又問:「要怎麼治療?」李醫生說:「用涼驚丸,從鼻子灌入,一定能止住抽搐。」

錢醫生又問:「你說這病是風引起的,身體溫熱,抽搐導致眼睛斜視並半睜,體內有熱但四肢冰冷,而且抽搐得很嚴重還會喘息,你都用同一種藥來治療嗎?」李醫生說:「都是用這個藥。」錢醫生說:「不對。抽搐是因為心肝實熱;身體微微發熱是因為傍晚是肺臟主導的時間,肺主掌體溫,現在卻發熱,表示肺虛;眼睛輕微斜視半睜是因為肝肺互相侵犯;四肢冰冷是因為脾虛,肺如果太虛弱,會使脾這個母親也虛弱,肝木就會侵犯脾土,四肢就變冷。」

治療應該先補脾肺,用益黃散和阿膠散,等脾虛的症狀消退,然後再治療心肝,用瀉青丸、導赤散和涼驚丸來治療,九天就好了。

如果因為發燒而抽搐,發作時間在亥時(約晚上9點到11點)、子時(約晚上11點到凌晨1點)、丑時(約凌晨1點到3點),這是腎臟在主導的時間。如果抽搐不嚴重,但睡不安穩,身體溫熱,眼睛緊閉斜視,喉嚨有痰,大便呈銀褐色,消化不良,嗜睡但又不清醒,應該補脾並治療心。補脾可以使用益黃散,治療心可以使用導赤散或涼驚丸。(張元素認為,這大多是因為大病之後脾胃虛弱造成的。)

如果因為傷風而抽搐,這是傷風後引起的,口中呼出的氣是熱的,會打哈欠,精神不振,手腳抖動,應該發散風邪,使用大青膏來治療。體質虛弱的小孩,很容易得這種病。(大青膏的藥方在傷寒篇中有記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