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六·小兒部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六·小兒部 (6)

1. 生下胎疾

〔錢〕,木瓜丸,治小兒生下吐者。因兒初生下,拭口中穢惡不盡,咽入喉中,故吐,木瓜丸主之。凡初生,急須拭掠口中令淨,若啼聲一發,則嚥下,多生諸病矣。

木瓜,麝香,膩粉,木香,檳榔(各等分),

上同研細末,麵糊丸如小黃米大。每服一二丸,甘草水下,無時。

〔田〕月里生嘔,先用硃砂丸下之。如利後用朱沉煎,墜其邪氣,使穢物自下而不嘔也。月里生赤,肌膚如赤丹塗者,先用牛黃散托裡,續用藍葉散塗外,乳母服清涼飲子三大劑。

上小兒初生下月里諸疾,蓋胎毒之淺者。若一二歲後所生之疾,乃胎毒之深者,宜權法治之。

〔垣〕李叔和一日問東垣曰:中年來得一子,至一歲後,身生紅絲瘤不救,後三四子至一二歲皆病瘤而死,敢問何也?曰:予試思之。翌日見叔和曰:吾得之矣。汝腎中伏火.精中多有紅絲,以氣相傳,生子故有此疾,遇觸而動,發於肌肉之間,俗名胎瘤是也。汝試視之,果如其言。

遂與滋腎丸數服,以瀉腎中火邪,補天真之不足。忌酒肉辛熱之物。其妻,以六味地黃丸養其陰血,受胎五月後,以白朮、黃芩二味作散與服。後生兒至三歲,前症不復作矣。叔和曰:先生乃神醫也。遂從受學,其子今已年壯矣。

丹溪補遺謂小兒心氣鬱而多瘡疽,由胎食過而受毒,此至論也。小兒識見未萌,欲想未動,心氣何郁,先哲謂乳下小兒,常多濕熱與胎食過而受毒。又有成胎之時,父母氣血有寒熱之偏,多能致子之病。況形體未堅完,肓膜尚脆嫩,何為略而未論。向見一人連年痁病,新愈而成一男,生來三月病熱,右腋下陽明少陽之間生一癤,甫平,左腋下相對又生一癤,膿血淋漓,無復生意。醫者王壽甫以四物湯、敗毒散加參,以香附為佐,犀角為使,大料飲乳母兩月而安。

逾三月,忽腹脹生赤疹如霞片,取剪刀草汁調晚蠶砂敷之隨消,半月,脹移入胞囊為腫,黃瑩可畏。越兩日囊裂開,兩丸顯露,出清水,以紫蘇葉承麩炭細末托之,旬余而合。夫以父之久病,其母寧無憂鬱之火,與痁之餘熱毒致此,亦不可不知。

〔垣〕張進士次子二歲,滿頭有瘡,一日瘡忽自平,遂患痰喘。予視之曰:此胎毒也,慎勿與解利藥。眾皆愕然。予又曰:乃母孕時所喜何物?張曰:辛辣熱物,是其所喜。因口授一方,人參、連翹、川芎、黃連、甘草、陳皮、芍藥、木通,濃煎湯入竹瀝與之,數日而安。何以知之?見其精神昏倦,受病特深,決無外感,非胎毒而何。

予之次女,形瘦性急,體本有熱。懷孕三月,適當夏暑,口渴思水,時發小熱,遂教以四物加黃芩、陳皮、生甘草、木通,因懶於煎煮,數帖而止。其後生子二歲,瘡疾遍身,忽一日其瘡頓愈,遂成痎瘧。予曰:此胎毒也。瘡若再作,病必自安。已而果然。若於孕時確守前方,何病之有!

白話文:

[錢] 木瓜丸這種藥,可以治療小孩子剛生下來就吐的狀況。這是因為小孩剛出生,嘴巴裡的髒東西沒有完全擦乾淨,吞到喉嚨裡才會吐,所以用木瓜丸來治療。通常小孩子剛出生,要趕快把嘴巴擦乾淨,如果一哭出聲,髒東西就吞下去了,容易產生很多疾病。

木瓜、麝香、膩粉、木香、檳榔(各用等量),將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,用麵糊做成像小米粒一樣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到兩顆,用甘草水送服,沒有時間限制。

[田] 嬰兒在月子裡嘔吐,先用硃砂丸來治療。如果腹瀉之後,再用朱沉煎來壓制邪氣,讓髒東西從下面排出來,這樣就不會再嘔吐了。如果嬰兒在月子裡皮膚發紅,像塗了紅色顏料一樣,先用牛黃散來保護身體內部,接著用藍葉散塗抹外部,同時讓哺乳的母親服用三大劑清涼的飲品。

上面說的這些小兒剛出生在月子裡的各種疾病,都算是比較輕微的胎毒。如果一兩歲以後才發生的疾病,就屬於比較嚴重的胎毒,應該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。

[垣] 李叔和有一天問東垣說:我中年才得了一個兒子,到一歲之後,身上長出紅色的血管瘤,醫不好,後來的三、四個孩子,到一、兩歲也都是因為長血管瘤而死,這是為什麼呢?東垣說:讓我思考一下。隔天東垣告訴叔和說:我明白了。你腎臟裡有潛伏的火氣,精液裡有很多紅色的絲狀物,透過氣傳給孩子,所以孩子才會得這種病。這種病一遇到刺激就會發作,長在肌肉之間,俗稱胎瘤。你檢查一下,果然如我所說。

於是東垣給他開了滋腎丸,讓他服用幾次,用來瀉腎中的火邪,補充先天不足的精氣。並且要忌食酒、肉等辛辣燥熱的東西。他的妻子則服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陰血。懷孕五個月後,服用用白朮、黃芩兩種藥材磨成的散劑。後來生下的兒子到三歲,就沒有再出現之前的病症了。叔和說:先生真是神醫啊!於是就跟隨東垣學習醫術,他的兒子現在也已經成年了。

丹溪在補遺中說,小孩子心氣鬱悶,容易長瘡,是因為在胎兒時期吃了過多的東西,導致受到毒素影響,這個說法是很重要的。小孩子還沒有意識,沒有慾望,怎麼會心氣鬱悶呢?前輩醫家說,哺乳期的嬰兒,常常因為濕熱和胎兒時期吃太多東西而受到毒害。還有在懷孕的時候,父母的氣血有寒熱的偏向,也容易導致孩子生病。更何況嬰兒的身體還沒發育完全,皮膚又很脆弱,為什麼會忽略這些原因不加以討論呢?我之前看到一個人,連續多年患瘧疾,剛好病好就生了一個男孩,出生三個月就發高燒,右邊腋下的陽明經和少陽經之間長了一個癤子,剛好,左邊腋下相對應的位置又長了一個癤子,膿血不斷,看起來沒有活下去的希望了。醫生王壽甫用了四物湯和敗毒散,加上人參,用香附來輔助,犀角來引導藥效,大量地讓哺乳的母親服用藥兩個月就好了。

過了三個月,忽然肚子脹大,長出像晚霞一樣的紅色疹子,用剪刀草汁調和晚蠶砂敷在患處,疹子就消退了。過了半個月,腫脹轉移到陰囊,腫得很厲害,黃色又發亮,看起來很可怕。過兩天,陰囊破裂,露出兩個睾丸,流出清水,用紫蘇葉承托著麩炭細末敷在患處,十幾天就痊癒了。這就是因為父親長期生病,母親一定也有憂鬱的火氣,加上瘧疾的餘毒才會導致這種情況,這個道理也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
[垣] 張進士的次子兩歲,滿頭都長了瘡,有一天瘡忽然自己好了,結果就開始咳嗽喘氣。我看了之後說:這是胎毒造成的,千萬不要用瀉藥。大家都感到很驚訝。我又問:他的母親懷孕時喜歡吃什麼?張進士說:喜歡吃辛辣燥熱的東西。我於是開了一個處方,用人參、連翹、川芎、黃連、甘草、陳皮、芍藥、木通,濃煎成湯,加入竹瀝給他服用,幾天後就好了。我怎麼知道是胎毒呢?因為看他精神昏沉疲倦,病情很深,絕對不是外感,除了胎毒還能是什麼?

我的次女,體型瘦弱,性情急躁,體內本來就有熱氣。懷孕三個月時,正好是夏天,覺得口渴想喝水,時常發低燒,於是我就教她用四物湯,加上黃芩、陳皮、生甘草、木通來調理,因為懶得煮藥,只吃了幾帖就停了。後來生的兒子兩歲,全身長滿了瘡,有一天瘡忽然都好了,就得了瘧疾。我說:這是胎毒造成的。如果瘡再長出來,病就會自己好了。結果果然如此。如果在懷孕時確實按照之前的處方調理,怎麼會有這樣的病呢!